主题:【原创】警惕杜根一样毫无底线的野心家 -- 西瓜子
东汉一朝,除了开国的光武帝及其后的明帝、章帝之外,均是幼主即位。这样就造成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外戚当朝。
邓太后也是凡人,是凡人就有私心,更不要提邓绥是个政治才能卓著的女强人,她也不例外,立了幼年的安帝继承自己丈夫的帝位,目的就是自己长期执政。这一点毋庸讳言,然而邓太后只是遵循祖制,而且她的政治能力远迈旁人,整个中国历史,也就是武则天能够与其相提并论。
邓太后执政时期,广大士人迈入仕途的常规,是察举入仕,到中央做郎官,成为预备官员,然后等待有实缺时被朝廷任用。
邓太后时期,虽然天下太平,却是经常有事。这一点没有什么奇怪的,在我们这个早熟的大帝国,国土面积数百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五六千万,东西、南北相距都达到万里以上,水旱灾害、外敌入侵都是家常便饭。
由此,朝廷经常有特定的人才需求,比如发生了战争,就需要良将出击,像东汉名将段熲、张奂、皇甫规都是走举将才的路子脱颖而出;
比如发生了外交争端,就需要外交人才,比如张骞、傅介子就是走这条路出使西域;比二者更加有成就的,就是率领三十六人出使西域,整合西域五十五国,驱逐匈奴势力出西域的班超。
如果蛮族出现了杰出人才,则需要刺客发动斩首行动,比如鲜卑领袖柯比能雄才伟略,威胁到了中原,曹魏幽州刺史王雄便招募刺客韩龙将其刺杀,整个鲜卑部落大联盟就此土崩瓦解。
总而言之,问题不是朝廷不给出路,而是给了出路,没有人来应征,并且解决问题的问题。
由此,真正有才能的人们抓住机会踏上了上升渠道,同时为国家解决了重大难题,这是真正实现了双赢。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有大批的人得不到迈入仕途的机会。
其中原因很多,有体制的因素,也有个人能力的因素,这是人类共同的问题,并非我们这个民族所特有。
大多数人困厄之中,依然能够自强不息,然后他们的成就聚集在一起,就变成了我们这个民族辉煌的数千年文明。
然而任何时代都不缺乏卑鄙小人,他们没有本事,却又觊觎非凡地位和财富,他们不能为国家解决问题,却又羡慕那些真正靠为国为民做出贡献者所拥有的光环和地位,他们没有底线,所以会想尽一切办法投机取巧,以此获取自己飞黄腾达的机会。
东汉邓太后时期的杜根,就是这批人渣之中的佼佼者。
这个杜根在永初元年(也就是107年)举孝廉,到了中央做了郎官。这个经历,说明杜根的家族,在其家乡颍川郡是豪门巨室,否则绝没有可能举孝廉。
这位道德楷模却名不副实。他在郎官位子上没呆多久,就对自己不能出人头地的现状极为不满。
然而,不是朝廷没有给机会。
这一年,朝廷大事很多,碰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月,朝廷开仓放粮,赈济司隶、兖、豫、徐、冀、并五个州的饥民,如果杜根有才能,可以自荐去赈灾。
二月,朝廷开放广成苑游猎地及受灾郡国公田,借给贫民耕种。杜根有才能,可以自荐去参与管理。
六月,朝廷取消西域都护,派兵接应西域屯田将士回朝。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没有班超班勇那样的帅才可以安定西域,只能在西域投入巨量资源,这样的支出超出朝廷的负担。杜根如果有志报国,可以报名去西域,即使不能像班超班勇一样立下大功,勤恳做事也是可以的,但是他没有这样做。
九月,朝廷下诏倡导勤俭之风,所以如此,是因为朝廷则支出浩大,而权贵富豪则骄奢淫逸,这事在西汉武帝也发生过一次,那次汉武帝出击匈奴,为弥足消除千年大患,而耗资巨大,于是洛阳人卜式站了出来,将自己的家产都捐了出来。杜根的确没有才能,但是他可以效仿前人,用自己家享受国家公共产品而增殖的财产回馈国家,但是他没有。
十一月,朝廷下诏,派官员护送冀州、并州流落在外的百姓回乡,杜根如果有行政才能,可以自荐,去做志愿者,帮助完成这项任务。
本年,十八个郡国地震;四十一个郡国大雨成灾或山洪暴发;二十八个郡国遭受风灾或雹灾。按照常例,大灾之后是大疫,杜根没有去报名研制疫苗药物,他还是稳稳坐在洛阳的办公室里,心安理得地领着朝廷的俸禄,过着自己小确幸的日子。
然而,他这个在国家大事面前什么也不做的人,这个没有任何才能可以为国为民做一点点事情的人,却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足以撼动朝局的事情——他上书要求邓太后还政于汉安帝。
这事实在太政治正确了,正确到从写《后汉书》的范晔到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再到某百科编撰者都异口同声地赞扬杜根的勇气和为天下主持正义的决心。但是,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回避一件事——汉安帝此时多大年纪?
汉安帝公元94年出生,到本年107年,恰好十三周岁,放在现在,是个小学六年级或者初中一年级的小屁孩儿。然而,在杜根眼里,在司马光、范晔等博学君子眼里,这个小屁孩儿、兼以后的荒唐无能的混球儿皇帝,就是具备了亲政的能力。
杜根所以这么干,不过就是赌博,邓太后总是要死的,迟早要归政于皇帝。杜根这封奏疏送上去,根本改变不了什么,却给自己和家族挣下了政治正确的美名,将来流量兑现,得到的不是钱,而是官位,以及察举制下世代飞黄腾达的前途。
其前途不过两个:
第一是邓太后糊涂了,竟然真的把数百万平方公里国土、一百多个郡、五千万百姓交给这个顽劣成性的小学生,那么杜根马上就飞黄腾达;
第二,是邓太后没有疯,反手将杜根拍落尘埃,然后为了消除后患,甚至将皇帝废掉。
即使如此,杜根烂命一条,自己不当回事,那么紧张的就是别人——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待到未来邓太后去世,他的家族一样凭借杜根一条烂命换来的名声,在察举制的体制下,获得家族世代高官的辉煌前途。
邓太后被恶心坏了,马上将其拿下,吩咐乱棍打死,然而行刑者也学了杜根,要搞政治投机,他用起祖传功夫,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杜根便表面上血忽淋拉,实际上没有伤到什么。他冒充尸体躺了三天,等到蛆虫爬满满身,他才确信自己死亡的消息被大家相信,于是这才逃走。
然而邓太后终究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她只是处置了这么一个人,没有按照这个时代的规矩,贱民化整个杜根家族。邓太后也怕引发朝局动荡,威胁到天下安危,没有为了家族未来的安全,将汉安帝废掉然后害死。这一念之仁,在多年之后,终于给自己的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
毫无疑问,邓太后的对立面,是个坚忍到骇人地步的野心家。杜根的影响余波已经造成,并且在很多年后变成了滔天巨浪。杜根的作为,成功在年纪尚幼的汉安帝心中种下了一根刺,这根刺后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终于开出了罪恶的花朵。
121年,邓太后去世,汉安帝亲政,这个睚眦必报的小人马上给邓家安了一个意图谋反的罪名,邓太后的兄弟一门七人被逼自杀。进而,在邓太后去世当年,他发动了伪造诏书案,一举害死了前朝干臣——辽东三名将:幽州刺史冯焕,玄菟太守姚光和辽东都尉庞奋。
而杜根则政治投机成功,顺利晋身尚书郎、济阴太守。这就是杜根投机的结果。
这么一个用心阴狠的人,不惜制造天下动荡,也要实现自己的野心。到了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和舆论话语权的儒家文人士大夫手里,竟然变成了千古偶像。《后汉书》、《资治通鉴》甚至于建国后编撰的《上下五千年》里面,杜根都以忠直死谏的正面典型而出现,甚至谭嗣同绝命诗里,依然引用其投机事迹做正面典型。而多年以前年纪尚幼的瓜子看了这一段故事,幼小的心灵就被深深污染了。
读史可以明理,时间已经过去一千八百多年。但是,今天的杜根不但没有绝迹,反而愈发多了,在疫情、国际斗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我们尤其要警惕杜根一样的人物,他们不学无术,他们作弊成性,但是他们巧舌如簧,他们擅长表演,他们精通话术,他们骗了无数人,他们为了一己私利,置天下安危于不顾。
杜根们所以能够成功作妖,除了自身努力之外,司马光、范晔及其徒子徒孙们的煽风点火、指鹿为马是不可忽视的,他们掌控了这个民族的舆论主导权,他们把坏的说成好的,把不利于人民的说成是正义的,把逆时代潮流的坏事硬是鼓吹好事,乃是其拿手好戏。
好在今天我们有了辩证法,有了唯物论,有了火眼金睛,有了教员的五卷天书记录的思想,所以,我们应该记起这句诗,将其实践起来“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我们就是孙大圣,我们就是火眼金睛,教员走了,但是不必遗憾,他走了,我们就是他,而白骨精和杜根们最怕的就是这一点。
“邓绥是个政治才能卓著的女强人”
再怎么吹,她当政时西域丢了,羌乱严重,还公然卖官
强在哪里?争权夺利半瓶子醋,强国无方,不值得吹
她死时才40岁,杜根上书与其说是投机,不过说是忍无可忍了
至于杜根,行刑后装死三天,怎么躲过验尸的?伤口都长蛆了,还“没有伤到什么”?表面手下留情恐怕初衷是为了虐杀吧
不管是私仇还是对国家的削弱,太后灭族是应得报应
没看到杜根没有底线,倒是太后不断刷新下限
即使警惕,首要目标也不应是杜根,而是不良舆论主导者,或者幕后家族
更重要的是警惕靠裙带上位能力有限的政客
挺好,有些东西还是需要深入分析才会有结果,千万不要被动陷入无意义的讨论中。
百科里说是120年,杜根传和邓太后传里都没有
互联网上早就有理论说太监和皇帝精诚团结,对抗官僚阶层的大坏蛋了。所以这些无底线的坏官,而不是皇帝这样最高统治者,才是祸害中华民族的真正黑手。
你仔细品品这些个说法是空穴来风么。借古论今,古已有之。
上书之后,躲了十五年。这是后汉书明文记载的。
121年到107年,按照东汉人的记录方式,就是十五年。
121年邓太后去世,当年汉安帝就发动了清算。这就是杜根兑现政治收益的时机。
可以想到,准确评价历史,评价邓某,可能不是这个文章的本意。阴阳某些政治正确某些扯虎皮拉大旗的杜某一样的人,才是立意。可是具体阴阳到了谁,我是不清楚的
那时候是顺帝时期, 他去找谁兑现?
百度百科这帮人不生在旧时代,倒成了旧文人的孝子贤孙,费尽心机造假,就是为了维护旧道德的标杆
杜根传里就一个十五年,前面也不写哪一年,后面也不写哪一年,不过安帝亲政也就3-4年啊,那时候皇帝是个短命职业。
互相遮丑而已,士大夫擅长玩这个
上级无能就不会有指挥得心应手的能干下级,不管太监还是官僚
西瓜子所赞扬的太后,连个像样的能驳斥小人物的笔杆子都没有,刚死家族就完蛋,也值得吹?另,既然要下狠手,干脆把对手幕后一锅端,没这本事耍横除了招仇还有什么用
对了,皇帝不大,当时太后也就25岁左右,其实也是家族的代言人或傀儡,占据名分罢了
看这个主贴真不知道西瓜子推崇什么类型政客
后汉书说杜根,“根性方实,好绞直”
如果不去细想这几个字,那么对于杜根后面的事迹,可能很多东西就想不到。
先说“绞直”。
直好理解,就是直来直去的直;但是绞何解?绞指丝线缠在一起,一团乱麻之意,也可以说,绞是直的反义词。
在《论语》中,孔子两次提到绞,“直而无礼则绞”,“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很明显,孔子的语境中,直带有褒义,而绞则有贬义。
又是反义,又是贬褒不同的两个字放一块,来形容一个人,只能说这个人很复杂。
从杜根的事迹来看,用绞直来形容杜根,很符合。
杜根上书要求邓太后还政,可以说敢做其他人不敢做的事,确实有非常直的一面;
但是后来杜根被太后下令杖打,打完之后,“太后使人检视,根遂诈死”,杜根知道诈死,这就有点狡猾了;
再后来,杜根隐姓埋名15年之后出来做官,别人问他“往者遇祸,天下同义,知故不少,何至自苦如此?”,他回答说,“周旋民间,非绝迹之处,邂逅发露,祸及知亲,故不为也”,杜根这种苦了我一个,也不能祸及家人朋友,这就相当隐忍和狡猾了,非一般人可及。
所以说,杜根既有直的一面,又有绞的一面,当我们用绞的那一面,来看其直的一面时,那个直就未必是直了。
这么说,可能有点绕,如果我们将直理解为是非曲直,绞理解为利益算计(诈死为保全性命,隐姓埋名为保全家人)的话,那么杜根上书的背后,其实是利益算计。
史书说杜根“性方实”,如果将方理解成围绕的话,“性方实”的意思,就是这个人一切奔着实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