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削减英语课时 -- 宝特勤
目前在海外的,更是少数的少数的少数,是同辈人中极优秀的那一部分。
没有对减少英语学习的政策做深入研究,仅依据个人粗浅的理解,试着把英语作为工具从投入产出角度探讨一下。
一般来讲,一个学生,从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一共是16年。
假设学生一天8课时,一周40课时,英语一周6(?)课时(调整后?),占总学习时间的15%,除去2个月寒暑假,简单理解为2年。
大学生毕业(1000万)后,有多少人或者说有多少工作需要使用英语?拍脑袋5%,是不是有点拍高了?
英语需要环境,如果不用,很快就忘掉了。2年,不说全浪费,也不具备大意义。那么这些时间,对个人对国家,都可以有更好的用途。比如,提高身体素质,或其他方面的能力--生活工作中使用频率高的。
当然,有些学生读完初中(9年)就不读了,有些学生读完高中(12年)就不读了,英语学习时长不都是2年。可对这些学生而言,英语的用处就更加小了。个别人可能有需要,但整体而言意义实在不大。
另一方面,正如您和@GWA老先生所表达的,英语有其意义。所以,减少英语课时,而不是全部取消。给有意学习英语的人留下道路。
个人经验:英语学好了,高工资的位置相对多一些。
这贴我操作不了“宝推”。“宝推”这个选项是黑色的,点不了。
前些日子禁止课外培训,又降低英语。为什么?是不是减负?
我孩子在私校。他朋友有私校和顶尖公校。他有朋友住在一般公校附近。
我孩子和他朋友都是忙得不可开交的。醒的时候每一秒都有用。以前听人说别人一进私校或者顶级公校就两眼朝天不认人了。不是!忙不过来!
当然,一般公校绝对放羊。上课打瞌睡下课吸毒没人管。
所以我对美国的观察,精英教育是很严格的。幼儿园的金发小姑娘画中国国画,小学生验新发现生物的DNA, 习以为常。幼儿园的孩子的负担搞得家长哇哇叫一点不奇怪。包括我,包括我亲家,包括我孩子在顶尖公校的朋友的爸妈。
中国如果还是公校为主,如果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那么要考虑是不是别减负过多。或者至少让一部分人先增负起来。当然中国天才无数,可能中国孩子学习一小时等于美国孩子学习十小时,我杞人忧天。要不教育部门派人来看看美国顶级私校,然后决定是继续减负,还是增加课程力度,还是开放补习班?
第一条严重歧视女性尚且不提,第二第三条其实都不能成立。这是英语不及格和专业英语水平不过关。要知道国内不懂英语的都可以接受英文界面和说明,学过英语的留学生反而依赖中文,那么问题显然更多在学生身上。
然后,削减的英语课时其实问题不大。英语的关键期在童年,关键在语言环境,关键在使用交流,这不是现在国内的教学模式能做到的……至今还是语法式教学为主。况且,虽然课时减少了,但难度并没有降低。
接着,信息闭塞和英语的关系就更不大了,看看不懂外语的青少年,拿着机翻工具都能硬啃国外网站和图书就知道,这样想的确有点想多了。而国内外河友不能交流,多半和实际工作无关,不是闲聊就是立场差异,有些甚至是不了解就开始下结论,显然和信息闭塞关系不大。
最后再说标题。我总觉得“外语思维”对现代汉语的意义不是很大。
其一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决定思维)其实很难成立,与其说是语言决定,不如说是生活决定。尽管外语的确可以让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比如英语重动词、时态,依动词组织较多。而中国以名词为主),但这种思考也得有落实的空间才行。
其二是汉语欧化过于严重……你看我水贴多罗嗦就知道了。许多“外语思维”的特征已经被吸收到汉语当中了。但为什么还是需要外语呢?因为外语不只是思维,更是一种生活或者说生存体验。比如任何外语都不可避免的名物词,任何课本都少不了的风物介绍。并不只是语言那么简单。
其三是个人倾向于LOT(Language of thought),认为虽然语言是思维的媒介,但说到底只是习惯问题,我们需要的是避免被语言所限制。因此问题就颠倒过来:问题不在于作为形式的语言,而在于作为内容的思维,虽然改变形式更直观一些,但我们可以从一开始就注重思维训练。尤其是让他们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这点在以前的讨论里也有说过。
中国的高考制度,是世界上最公平的制度。普通人家的孩子,通过高考有了改善生活的可能,真的做到了知识改变命运。往大了说,这是打破阶层固化的有效渠道。
英语被弱化后,公立学校不提供教育机会了,大家的英语水平全下降。但同时,会英语又在就业上工作中有极大优势。于是结果是有钱人的孩子英语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他们会把通过英语获得的知识优势与其他人分享吗?会,但是他们必定会索要一个非常高的价格!
于是,这些会英语的人成为一个新的阶层,他们向上可以对领导/国家提过分要求,向下就形成了知识和资源垄断。
就像卧虎藏龙里章子怡垄断了秘笈的解读,她绝不会白白交给她师傅。
从国家角度,为了避免新买办的产生,我干脆给所有孩子学英语的机会和资源,所有人英语都可能学好,会英语的人就无法奇货可居了。这是釜底抽薪的高明做法。
从个人角度,应该感谢国家,让我们不必被少数人压制勒索,让我们有机会成为这“少数人”(应该是多数人)。
如果因为自己英语不好,而希望国家不要重视英语,这,这这这,,,说什么好呢
最后的声明,即使持有相同论点,但是论据可能各有不同。我赞同现阶段继续重视英语,理由有且仅有如上所述。
他肯定不是圣人,
如果不是面对人的语言,而是面对电脑的“语言”呢?
如果有人喊道“PHP才是最好的语言,大学计算机教育应当使用php,而不是什么c、python”,或者“matlab万岁,python这个垃圾一百年也追不上”,想必大家都会很欢乐。
就像是大学的计算机教育一样的,学习计算机学习算法,不是让人有了新的思维习惯,而更多是第一次了解了相关的应用领域、研究领域,从而需要思考这类问题,从而需要使用这种思维习惯。而这个思维习惯用到书本之外,也许这个本领应当叫做副作用。
语言也是一样,这个交流的工具有的人就是用不到。但是问题是一部分人的用不到就忽视另一部分人用到了。这变为了一种“讨好”,不是好现象。传说中美国某学校因为某教师出题太难被“举报”然后被下课,这个……语言不用专业学习,只要老师能点拨一下学习内容中的有趣的东西,例如方言、例如语言的变化……学习依旧会是快乐的事情。
从小学到大学,不应该用职业教育的尺子衡量。这是我们的矛盾,一方面看不起职业教育毁了职业教育,另一方面用职业教育的标准看待高校。买了个劳斯莱斯,想着怎么装上犁铧。
说是某个美国的大学某课程的老师出题太难,被学生“举报”,学校决定他下课开除。
一部分人肯定用不到用外语交流这个工具,就好像曾经挠破头皮的试题实际上再也遇不到类似问题。可是不能因为一部分人用不到,就不去想另一部分用到了。
某种“巨婴”,大洋两岸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但是问题在于,英语也不算难学,网上的材料也很多,只要下决心,即使自学,也能学成。现在也不乏业余时间自学就能得学很好的例子。
可能未来英语学得好和不好的区别只在于能不能说得流利,能直接和外国人交流,有钱人孩子可以出国和外国人面对面交流,所以可以练习口语,而普通人多半只能搞哑巴英语。。。但是两边读和写不会有什么差异,就凭这一点,根本就做不到社会分层。
我以前就说过:想在互联网时代搞知识垄断和社会分层,根本就是找死!
个人看到的,小学减负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课后作业少了。初中就没感受到差异。高中不知道。
课外培训机构被禁,河里好像充分讨论过。我狗尾续貂一下:
近些年的课外培训机构,在资本的助推下,发展的太好了,貌似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影响力太大了。在享受高光、资本盛宴的同时,其负面效果越发的明显。
课外培训机构从幼儿园到大学,一条龙服务。几乎等同于在政府创办的教育体系之外,另外建了一个新的体系。在其小的时候,其对教育体系的补充作用可能比较显著。可近些年,当其十分壮大之后,其对教育体系体现的不再是补充作用。
课外培训机构,培训不出天才。
课外培训机构,主要目的或作用还是应试。
课外培训机构,在应试方面效果确实不错,所以课外培训蔚然成风。
课外培训机构,隐藏着一个筛选机制。这个筛选机制的主要标准不是每个青少年的智力水平、个人素质,而是他们家长或家庭的财务实力。
花钱买教育。从个体的角度而言,家长、单个的课外培训机构,都没有做错,都在做着明智的、正确的合理合法且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但是,从整体而言,从国家的角度而言,当发现享有教育机会的多是财务实力比较好的家庭时,且越到高年级现象越明显时,一定是有些地方出问题了。
教育要公平,机会要均等。不能从开始就让人没了希望。
另,课外培训没有完全禁止;
另另,想卷的还是在卷,一卷在卷;
另另另,只要高考体制还在,不卷根本不可能。
先靠着自己国内音乐节早年攒下的一点名头,但这只在年轻学子中间有一点点吸引力,又靠着自己学霸长辈家世立下学霸人设,让人感觉他像比尔盖茨那样只是自己不想而不是能力不够的天才,辍学不但没有成为他的短板反而强化了他的人设。
然后就开始用晓说胡诌八扯了,一开始大家还拿他当回事,后来发现他只要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之外谈专业问题,必翻车,然后慢慢就臭了,
老本还没被干死是因为本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