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歌剧魅影》看中外文化差异 -- 孟词宗
真要翻译成能唱的中文,还要信达雅,琅琅上口是非常考验翻译功力的。
另外,中国现在这种抗疫形势,估计未必就能成行。一个隔离就受不了。
一般看到的是莎拉-布莱曼,当楼主说莎拉-布莱特曼我有点不放心😁,后来发现说的是一个人。
这个布莱特曼的翻译是不是有啥说法,可入楼主的外国人名地名翻译帖。
Sarah Brightman 的 那个 t 不论是英式还是美式英语都是要发出来的。当然,俺对三哥和土澳口音没研究。不知道这个 t 在这些口音里是不是会被吃掉。
一般翻译都是布莱特曼。例如 NBA 的 Al Brightman 官网翻译就是
艾尔-布莱特曼。
莎拉来中国表演时,多数情况也是翻译成 布莱特曼 或 布赖特曼 的。现在网上翻译成布莱曼或许是手民误植。某个新闻漏打了“特”,大家一粘帖复制就成了习惯了。这也算约定俗成吧?
但和一般演员比应当算是过得去了。
和韦伯同框,麦克更有气质了。😅
贴两张麦克年青时候的照片:
我心中的美男子的标准,是美国电影【情挑6月花】中男主角的扮演者詹姆斯。斯派德那个样子的。。那家伙是真的帅。。
再看007年轻时:
这才能称得上美男子。
你说到这个麦克,最多和汉弗莱鲍加、亨利方达、道格拉斯父子一样,长得有个性、有特色,但真不能叫美男子。
这算我的一点浅见吧。
BTW,老道格拉斯1975年主演的【深情】里的女主角【剧中扮演他的女儿】的扮演者黛博拉·拉芬(Deborah Raffin),那是真的美啊。。让人怦然心动的美。。老兄看过吗?
在YouTube上看过,感觉班德拉斯像是个傍富婆的小白脸,要不是长得俊就不配站在那儿。不来特曼唱的还是很好,不过真是美人迟暮,看起来令人惆怅。
我最早接触的电影版,可能先入为主,觉得女主还行,男主有点撑不住场子。
巴黎圣母院不知道啥时候能拍电影版。我辈俗人,戏票也买不起,还是电影票比较划得来。
我当时在电视上瞄了一眼,以国歌开始。原来也打算订这个末场的带孩子去看,后来因小孩乐团刚结束暑假巡演,比较累,就放弃了。
韦伯的《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改编自法国侦探小说家加斯东·勒鲁(Gaston Leroux)所撰著的同名爱情惊悚小说《歌剧魅影》(Le fantôme de l'Opéra)。
和韦伯的歌舞剧不同,原著小说里的人物更多,线索更为复杂。魅影的身份背景更为复杂。为了解释魅影的来历,作者给他生造了大段的背景资料。例如
游历世界,在印度学会旁遮普绳套的绞杀技术,在非洲学会腹语,在东京湾学会潜水,在波斯学会密室和镜子机关的建造技术。后来他在波斯得到国王和公主的重用,并参与马赞德兰省行宫的修建。但此后他因故失宠被判死刑,幸得波斯警官达洛迦相助才逃到君士坦丁堡。在君士坦丁堡,艾瑞克又效力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国王,同样负责建造宫殿。之后他回到法国,并暗中参与巴黎歌剧院的建设,在歌剧院的墙壁里和地下室布满机关和密室。
这本小说在历史上也多次被改编为舞台剧和电影。最早的电影改编是1925年环球出品的同名电影。
当时电影里的魅影和女主是长这样的:
1943年的时候又拍了一部彩色版
这版里的魅影和女主是长这样的
韦伯改编的时候主要参照了1943年的电影版本。同时去掉了很多原著小说中的支线和背景介绍,抓住了主线 - 魅影、克里斯汀 和 劳尔子爵 之间的三角恋情 - 来演绎。舞台剧和电影一般只有最多三小时的表演时间。抓住主线是韦伯改编成功的关键之一。
韦伯改编版本的梗概如下:
第一幕
1919年,巴黎歌剧院,这里正在进行当年魅影事件遗留物的拍卖会(prologue)。展示台上现在放着一个音乐盒,打开后,清脆悦耳的音乐响起(masquerade的主旋律)。一个面容沧桑的老绅士罗尔(Raoul)与旧识梅格·吉里女士(Meg·Giry)重逢并点头致意,他买下了音乐盒并凝视着它,往昔的记忆涌上心头而不禁开始低吟。而接着拍卖的是原歌剧院华丽的枝形水晶吊灯,拍卖员谈到了多年前的另一件意外,以及背后的歌剧院魅影之谜。随着电路接通,巨大的吊灯缓缓升起,整个舞台刹那光彩夺目,管风琴奏起了序曲(overture),场景转换,整个场景突然回去到49年前1870的巴黎。
当时巴黎歌剧院正在以彩排来迎接两位新经理和赞助人。这是歌剧《汉尼拔》(Hannibal)(风格属于大歌剧),迦太基大将汉尼拔凯旋的一场,但是当演迦太基皇后的女高音卡罗塔(Carlotta)高唱主咏叹调“Think of Me”时,幕布突然落下,人们一片惊慌,纷纷低声议论说魅影又出现了,卡罗塔愤怒的从幕布后走出来,指责剧院一再无视自己的安全,宣布罢演扬长而去。无奈中,原本扮演其中一名奴隶侍女的芭蕾舞演员-瑞典裔女伶克莉丝汀·戴也(Christine Daae)被人推选出来代替卡罗塔。令人惊讶的是,完全不被新经理看好的克莉丝汀技惊四座,这时的钢琴伴奏逐渐切换成管弦乐通奏,彩排也变成了正式演出,克莉丝汀的演出获得极大成功(Think of Me)。人们为她的声音叫好,而在二楼的一个包厢里,剧院的新赞助人,贵族罗尔也激动的注视着克莉丝汀,他惊喜地发现,对方还是自己幼时的玩伴。
克莉丝汀向挚友梅格自述说,她的演唱能力得益于一个神秘的老师。自从年幼时父亲过世,梅格的母亲-歌剧院管理人吉里夫人(Mrs.Giry)带她来到歌剧院生活与学习。成为孤儿、陷入悲伤的克莉丝汀在深夜被一道具吸引力的声音找到,那声音的主人-一名神秘男子发现了年轻貌美却柔弱胆怯的克莉丝汀,长期陪伴着她并教她歌唱。他似乎无所不在,却从未真正出现在面前,只是不断用自己的声音引导她,就像父亲临终前所说的“音乐天使(Angel of Music)”那样令自己向往、敬畏,但梅格却看出她脸色苍白。此时罗尔也来祝贺克莉丝汀,并坚持邀请她共进晚餐。当克莉丝汀回到化妆室,房间里却响起了魅影(Phantom)愤怒的声音(The Mirror),认为罗尔只是来瓜分克莉丝汀的成功与抢走克莉丝汀。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主题响起,克莉丝汀惶恐又喜悦地召唤魅影显身,魅影回答:看着镜子中你的脸吧,我就在那里。渐渐的,在镜子中真的出现了魅影的影子,他的脸上带着一张白色的面具,威严而无法琢磨,镜子像门般滑开了,魅影从中伸出手将克莉丝汀拉进了黑暗。(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这是歌剧院的秘密空间,魅影牵着克莉丝汀穿梭在其中;到了地下湖,克莉丝汀与魅影坐在一条船上,蜡烛在迷雾中闪烁着幽明的光,若有似无的风在黑暗中吹动,他们唱起了夜晚的音乐,歌声和谐柔美。魅影带着克莉丝汀来到了地下迷宫的深处,这里就仿佛他的王国一般,克莉丝汀沉浸在梦幻般的世界和魅影美妙的“Music of the Night”中。突然她看到一具和自己一模一样的蜡像正披着婚纱,吓得昏了过去,魅影温柔地把她安置在床上,在一个音乐盒的伴声中,克莉丝汀在魅影的地下宫殿中度过了一夜。
醒来后的克莉丝汀,面前是正沉浸于创作音乐而不能自我的魅影背影,(I remember there was a mist)她突然产生好奇而偷偷揭开了魅影的面具,里面出现了一张变形而极其恐怖的脸。被发现自己真相的魅影暴怒而大声诅咒。(Stranger than you dream it)但咒骂过后,他又恢复了冷静,轻声告诉克莉丝汀说自己是如此爱她,将来你也会了解这面具后的灵魂,克莉丝汀也似乎被他感动抑或是被吓坏了,同情地将面具递还给魅影,魅影则将其送返地面。
不久后,还在为女主角失踪而焦头烂额的剧院经理们及其他几人都收到署名为O.G.(Opera Ghost)的信(note),上面是魅影提出的种种要求,包括威逼要求在新剧《哑仆》(“Il Muto”)(风格属于轻歌剧)中让克莉丝汀演主角,而卡洛塔演一个没有台词的仆人当陪衬。卡洛塔受不了这侮辱而大闹,经理等人连忙宁事息人,最后决定卡洛塔仍然唱主角(Prima Donna),克莉丝汀饰演没台词的仆人。
在上演时,罗尔干脆坐进了魅影要求为其保留的第五包厢里,演到一半,剧院四面响起了魅影的诅咒,吊灯忽明忽暗,人们找不到真正的魅影所在,这时卡罗塔还在保持架子喝令克莉丝汀禁止开口,自己却突然被人动手脚而变得嗓音嘶哑难听如同蛤蟆。(Poor fool, he makes me laugh.)在一片哄笑和混乱中,经理只得宣布让克莉丝汀临时改演主角,并先演出第三幕的芭蕾舞。
但这还没完,原本一直吹嘘自己丝毫不怕魅影的控幕员布克,突然已被魅影用绳勒死而掉落到舞台上,人群尖叫着逃离剧场,而克莉丝汀恐惧地大叫罗尔名字,罗尔赶来将她带离舞台,两人仓促之中躲到了剧院天台上。(Why have you brought me here?)
罗尔并不害怕也不相信魅影的存在,唱出了剧中著名的“All I Ask of You”来安慰克莉丝汀,两人的心在这歌声中联系起来,产生了对彼此的感情而正式定情。躲在一边的魅影看着他们幸福的离去,用同样的旋律唱出了他心中的伤痛,沙哑的声音一遍遍呼唤克莉丝汀的名字,但得不到回答,和两人幸福的背景合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All I ask of you (reprise))愤怒的火焰要将他烧成灰烬,他诅咒说要报复两人,在他的狂笑声中,剧院的大吊灯落下,第一幕结束。
第二幕
接下来的日子里,魅影突然如同消失一般不见踪影,六个月后,剧院举行了一场化妆舞会,穿着奇装异服的人们打扮成魅影的样子唱起了剧中华丽的一首合唱“Masquerades”,庆祝和嘲笑不攻自破的对手。克莉丝汀与罗尔也在人群中,他们此时已偷偷的订婚并讨论婚嫁,等到魅影事件结束就要结婚,但因为恐惧的克莉丝汀不敢将戒指戴在手上,而改成项链戴在脖子上。众人正在狂欢的最高潮,化妆成红衣死神的魅影突然出现,他扯下了克莉丝汀的订婚戒指,将一封新手稿《唐璜的胜利》(Don Juan Triumphant)掷给剧院经理要求克莉丝汀继续为自己歌唱。让经理再也不敢违抗,而罗尔觉得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将魅影除掉,因为那天演出时魅影肯定会再次到场,将是和魅影做了结的最好机会,克莉丝汀感到为难。
罗尔计划前请求吉瑞夫人告知一切真相,为了不让有更多人牺牲的吉瑞夫人才告诉此人她隐瞒的一切。原来她几十年前的少女时期,巴黎来过由吉普赛人率领的马戏团,除了表演杂耍,还会展出一些畸形人供大家娱乐。其中有一个被关在笼子里的怪脸孩子,正是如今人们所害怕的歌剧魅影,虽然他拥有过人的天赋,却因其丑陋外表而被亲生母亲抛弃,变卖给奴隶人口贩子进而转到吉普赛人的马戏团,之后更受人歧视凌虐,最后不得不杀了欺负他的人逃跑,成为了心理极度扭曲的可怜人,当时还正在学习芭蕾的吉瑞夫人因同情而带着他躲进迷宫,大家遍寻不着,都以为他已经死在某个角落。由于魅影长期居住在不为人知的世界中,所以对歌剧院和地下迷宫的结构了如指掌,并将此地大幅度改造成为他的艺术领域。魅影不但是个知识渊博的天才,甚至是建筑师、音乐家、作曲家和魔术师。而听到这一切的罗尔,心中飘过一丝寒意。
为了避开魅影的控制,克莉丝汀被罗尔藏在别处,但是她被自己的压抑而苦恼,最后偷偷前去自己父亲坟墓前祈祷寻求解脱。在墓碑前,她祝愿既敬畏又可怜的魅影也能得到幸福,她祈祷父亲能指引自己。这时魅影伪装成父亲的声音,用一曲具魅惑力的“Wandering Child”开始引诱她,克莉丝汀仿佛被父亲的影子所吸引,开始情不自禁地走向魅影,幸好这时罗尔及时赶到,两人刀光剑影的正面交锋中,魅影不敌罗尔,克莉丝汀阻止了两人并选择与劳尔一起走,恼羞成怒的魅影恶毒咒骂说大家今日已成水火,要其一同为愚蠢而陪葬。
上演当晚,一切安排就绪,警察将大门一一锁上,枪手们瞄准了第五包厢,每一个人都屏住了呼吸,但是魅影迟迟没有显身。而在舞台上,他其实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代替了原来的男主角Piangi-卡洛塔的相好并将其杀害于后台死角,出演带着面具伪装成好友去戏弄对方妻子的唐璜。只有克莉丝汀敏感地察觉到与自己合演的正是魅影本人并用眼神暗示劳尔,随后与魅影假戏真唱,一曲“The Point of No Return”将剑拔弩张的气氛达到高潮,在两人的较量中,再一次仿佛被感动的魅影似乎失去了置克莉丝汀于死地的敌意。在魅影悲壮的歌声中,克莉丝汀鼓起了勇气,在众目睽睽之下将他的面具脱下。魅影却割断了一根绳索,剧院的水晶灯突然坠落。剧院付之一炬的同时观众一片尖叫,警察试图冲上舞台,但一切都仿佛在魅影的操纵中,一片混乱间拉着克莉丝汀消失在地下,只有罗尔在知道魅影真相的吉瑞太太的指引下找到了进入迷宫的道路,紧追两人不舍。
迷宫深处,魅影果然又带着克莉丝汀来到地下室,他正沉浸在小小获胜的喜悦中,突然又被远远传来的人们的叫喊声搅乱心情。捧着婚纱的魅影对着不断挣扎的克莉丝汀痛恨地说,是自己这扭曲的脸毒害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并再次对克莉丝汀提出,要她接受自己炙烈的爱意,同时愤怒地质问克莉丝汀,为什么这个世界会对他这么不公平,只因为长了一副令人可怕,连亲生母亲都不愿正眼以对他的面容,给他的第一件衣物是面具。克莉丝汀告诉他,之所以觉得世界对他不公并不全是世人的错误,而是因为他自己囚禁了自己的灵魂,并且与世人为敌,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杀人或者夺取他人所爱,所以她对他的感情已经从同情转为憎恨而没有丝毫的爱,再说人们害怕的不是魅影的脸而是他的心。
罗尔好不容易赶到去救克莉丝汀,却被魅影用机关抓住陷入绝境,并乘机以此威胁克莉丝汀。但克莉丝汀却在危急下被爱情激发出了勇气,她慢慢抬起头、泛著泪水,走到魅影的面前,告诉他自己已经不再害怕那张丑陋的脸,因为他的心比任何人都脆弱而值得同情。在华丽的音乐中,克莉丝汀上前亲吻了魅影的嘴唇,魅影也终于被这伟大爱情所救赎和崩溃,明白爱那个人就该放她自由。他释放了罗尔,要求罗尔带着克莉丝汀立刻离开,把一切全都忘记并远走高飞。最后他面对心爱的八音盒,独自吟唱起象征告别、毁灭、和新生的咏叹调,也是最后的“The Music of the Night”。克莉丝汀最后将魅影给她的戒指还他,并无语地用眼神告别、祝他安好。随着劳尔与克莉丝汀划著船逐渐远去的和声,魅影发泄般地砸毁了地下宫殿。
稍后梅格也带着警官们找到了地下室,在他们进入宫殿之前,魅影钻入绸布内,走入密道离去,他的宝座上只留下魅影的一只面具与一台音乐盒。众人终于来到了这里,却已人去楼空,梅格只在空荡荡的大厅里发现了一个面具,从此再也没人听过魅影那魔幻的声音了.......
时间又回到了1919年,那时克莉丝汀(1854-1917)已经去世了,在年迈的罗尔去墓地祭拜她的时候,发现墓上有一支绑有黑丝带的玫瑰花。
以上故事脉络,如果以一句话总结,就是:
才华横溢但穷途潦倒的毁容音乐天才暗恋自己的女学生,最后输给了年少多金英俊潇洒的富二代加官二代。😁😄😅
下集继续深入探讨。
《歌剧魅影》虽然不是第一次被改编,但韦伯的改编版本一上演就引起了轰动。当时的评论称其充分忠于原著的“神秘、悬疑”色彩,恢复了传统歌剧的华丽,又结合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各种元素,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等等。
这些评论当然是公允的。初看此剧,观众的确会被华丽的道具服装,新颖的舞台调度,优美的歌曲旋律,演员精湛的唱功和演技所吸引。然而一部戏能够连演三十多年经久不衰,大多数观众能一而再,再而三的观看各种版本,贡献票房,并且数代人不断成为粉丝,那么必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小说也好,戏剧也好,都是根植于文化的。一部小说,一部戏剧要成为文化经典,必然要符合大众的口味。大众的口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在迅速变化的俗文化中始终流行,其核心必然是经过时间考验而不变的东西。
《歌剧魅影》的核心魅力就是其故事模板。
前面说过,《歌剧魅影》的故事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才华横溢但穷途潦倒的毁容音乐天才暗恋自己的女学生,最后输给了年少多金英俊潇洒的富二代加官二代。”
如果再精简一点,可以总结为“女演员出名了就嫌贫爱富”。😁😅
可这就是《歌剧魅影》的戏剧化冲突所在。女主角克里斯汀在其父亲去世后只能在歌剧院里跑龙套。是魅影发现了她的天赋,对其进行不遗余力的培养,还特意营造了环境让她能够当上戏中戏的主角,使得她一举成名。
按照中国人的观念,这是“再造之恩”。按照中国文化传统模式,接下去就应当是女主角“以身相许”的戏码。但偏偏歌剧院的新赞助人出现了,不但年少多金,风度翩翩,还是贵族出身,有子爵爵位,他还是克里斯汀的青梅竹马。虽然失联已久,但看到克里斯汀就立刻旧情复燃。
克里斯汀则有些彷徨,一方面她对魅影有感恩之心,也迷恋他的才华,但另一方面她又害怕魅影的残疾,喜欢子爵的容貌和财富地位。那么克里斯汀应当如何选择?
不同的观众当然会有不同的观点。相当一部分人会同情魅影。毕竟暗绰绰仇富的人(例如在下)还是不少的。😅而另一部分人则会喜欢子爵。毕竟子爵除了没有才华,在任何一方面都胜过魅影。
于是作者安排魅影杀人放火,从才华横溢的音乐天才变成了嫉妒成狂的杀人犯。甚至到了剧末,还安排克里斯汀为了救子爵而甘愿接受魅影的威胁并亲吻了魅影。这给了克里斯汀选择子爵的完全合理性。让观众完全倒向了克里斯汀和子爵这一对。最后再给了一个克里斯汀和子爵终成眷属的结尾,这自然满足了观众。
问题是,如果魅影没有毁容,没有杀人放火,克里斯汀会选择子爵吗?
从西方这类故事的一贯文化传统看,这是必然的。
这类故事的模板,其实就是“灰姑娘和王子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西方的传统故事里,女主角永远都是弱势的,需要被“王子”拯救的。男主人公并不需要多少才华,但一定要年少多金,风流倜傥,能够让女主脱离苦海,过上美好的生活。
这个模板的现代鼻祖就是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这本书一直出现在文学学者和读者中“最爱的书”排行榜上。已成为英国文学中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销量超过2000万册,并启发了许多现代文学衍生作品。一个多世纪以来,戏剧改编、再版、非官方续集、电影和电视版出了无数,吸引了大量观众。
为什么《傲慢与偏见》这么吸引人,无他,这就是个“霸道总裁爱上我,非我不娶,我犯矫情表示自己不为金钱所收买,最后还是为他的霸道爱情所倾倒”的故事。这对于女性当然是非常满足其渴望安全感的欲望的。
当然,有人也许会举出反例,《美女与野兽》的结局不就是美女最终嫁了野兽吗?这个故事也是经久不衰的经典。但其实模板还是一样的。别忘了,野兽的真正身份是王子。😁而且野兽还是个富有的王子。😁
霸道总裁的重点不在“霸道”,而在于“总裁”。而“总裁”或者“王子”都是能够提供财富自由的存在。😁
《歌剧魅影》上演多年之后,韦伯又搞了个非常狗血的续集《真爱不死》(Love Never Dies 中国剧迷戏称《老不死》)
这部剧的伦敦版本是楼下说的拉面(Ramin Karimloo)和人鱼(Sierra Boggess)合演的。
顺便说一句,拉面出道的时候在《歌剧魅影》中饰演过劳尔,在电影版《歌剧魅影》中饰演过克里斯汀的父亲,这使他成为了唯一一名曾经饰演过克里斯汀最爱的三个男人的演员。😅
虽然拉面和人鱼的化学反应非常强烈,续集的音乐也丝毫不比《歌剧魅影》逊色,但这部续集却远及不上原作受欢迎。
关键原因还是在剧情。续集中,劳尔子爵成了个酒鬼加赌鬼,把家产败了个精光。而魅影则跑到美国开了个主题乐园成了巨富。魅影邀请克里斯汀来乐园驻唱。劳尔夫妇带着孩子来到美国。结果魅影想和克里斯汀重续前缘。劳尔则为了钱不愿取消演唱合同。最狗血的是,作者又安排克里斯汀的儿子是其与魅影的一夜情产物,让子爵头上一片大草原。又安排原剧中的Meg嫉妒成狂而杀了克里斯汀。克里斯汀临死前向魅影倾诉自己对他的爱永不消失。😅
这部续集完全颠覆了原剧。而且还赤裸裸的把原剧尽量掩饰的金钱问题放到了桌面上。于是从人物的连续性来看,克里斯汀在原剧里跟了有钱的富二代和官二代,一旦丈夫落魄就对有钱的魅影“真爱不死”了。😅
这让众多《傲慢与偏见》的粉丝情何以堪!😅
下一集继续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别。
那也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年轻的时候看过,深为莱因哈德与伊丽莎白叹息。。
不知何故,【傲慢与偏见】不知道拍了好多个电影版本,但【茵梦湖】我却从来没有看过电影版。。只有小说。
有知道的同好吗?
放狗搜了下,电影改编貌似还是有的。
1943年纳粹德国拍的 Immensee: ein deutsches Volkslied (Immensee: A German Folksong)
1999年印度的 Hum Dil De Chuke Sanam (何日君能知我心)
西方后来不翻拍,大概是因为1943年纳粹版的关系吧。
德国是个传统的哲学大国,盛产哲学家,但不盛产戏剧家。英国是个戏剧大国,莎士比亚的故乡嘛。。。
简言之,德国人不烂漫,他们的爱情故事估计没市场;再加上,二战后,电影的主力市场还是英语国家,所以。。
二战后,有什么德国电影在世界上让人记忆深刻的?
似乎没有。
一家之言而已。
说句笑话,【查泰来夫人的情人】的电影,我都看过好几个版本了(个人认为,1981年版的 那个最好。有同好的河友没有?)。【茵梦湖】的电影,我硬是没看过一个。。😄😄
德语区的电影不算差,毕竟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柏林电影节就在德国。
但德国/德语区电影娱乐性不强,更偏重政治化和文艺化。所以票房上自然竞争不过好莱坞。
印象比较深刻的,除了《茜茜公主》,
还有
Good Bye Lenin! (再见,列宁!) - 这是一部黑色幽默政治讽刺剧。真心推荐大家看看。娃娃脸男主是演《无耻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s)的德军士兵的 Daniel Brühl 。他还演过《美国队长 - 内战》中的反派泽莫男爵。
《铁皮鼓》(Die Blechtrommel)- 这部就不用介绍了吧,魔幻现实主义世界名著。
《罗拉快跑》(Lola rennt)- 这部可是传说中各大电影学院用来教学的经典
《香水》(Das Parfüm – Die Geschichte eines Mörders)- 这部也不用介绍,魔幻现实主义的名著。
其他电影还有不少。就不一一介绍了。
女主远不如这一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