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宝钢这个企业是成功的,但代表的战略是错误的。 -- 乾道学派
建宝钢的主要原因,如你楼下所说:
为缓解上海炼钢生产主要依靠从外地调入生铁的问题,计划在上钢一厂安排建设两座1200立方米高炉,但因空军反对在军用机场附近建设超过100米高的建筑,这一计划被迫调整,决定脱开老厂,寻找江边开阔地带建大高炉,一揽子解决上海缺铁,武钢、本钢、马钢调不出铁以及铁路运力紧张等问题。
70,80 年代,中国没有高铁,也没有高速公路,连普通铁路都很少。而工业中心都集中在沿海。上海不但是轻工业中心,同样是重工业中心,还是水平最高的造船中心。这种情况下,在上海附近建造一个配套的炼钢中心是合理配置。
全国一盘棋,不能光算小账。
建宝钢未能解决“上海缺铁,武钢、本钢、马钢调不出铁以及铁路运力紧张等问题。”
大规模出口低附加值产品,进口高附加值产品。
当时中国存在钢多材少的矛盾,宝钢一期投资巨大,增加的钢产量比较多,钢材产量却很少。
78年谷牧提交《关于访问欧洲五国的情况报告》:“我们现在达到的经济技术水平,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差距还很大,大体上落后二十年,人均的话,差距就更大。”
6月30日,政治 局会议专门听取了谷牧访问欧洲五国情况汇报,会议从下午3点一直开到晚上11点。
紧接着,7月上旬,国务院召开了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参加的关于加速现代化建设的务虚会。务虚会从7月6日开始一直开到9月9日,长达两个多月。
此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为政策的高频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提了几十年的口号悄然不见。
当时的领导人太缺乏战略定力了。
二十年的差距而已,慌啥?
一考察,日本搞现代化只有十三年,德国、丹麦也是十几年
最近很多歌颂他的文章,恶心。
当年想用材料请功,被江青一把驳回,江青有同情心。
不是个好人。
难道资本主义某些地方发达国人真不知道?民国未见过?那样震惊?夸张了。
引进规模的扩大有一个过程,高层领导人的意向也有些变化和参差。从65亿美元到后来的800亿美元的规模,最初高层的意见比较一致,后来逐渐有些差异。在高层领导人里,邓小平的调子始终是步子要快,规模要大;华国锋的想法与邓最接近甚至完全一致,中间虽一度略微谨慎,但很快恢复了乐观态度。叶剑英、李先念开始也赞成扩大规模,但是随着规模设想的一步步扩大,态度渐趋谨慎。所以,即便把当年的引进规模扩大说成是“洋跃进”,也不是华一个人的主张,事实上邓小平比华国锋更积极。
邓小平的调子始终是步子要快,规模要大;华国锋的想法与邓最接近甚至完全一致,中间虽一度略微谨慎,但很快恢复了乐观态度。
这句话很有意思,明显是为邓贴金。
而且明显是褒扬邓。
这是很有意思的,因为此时,按理说,邓的地位在华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