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淮阴候的救赎---评韩信的心路历程 -- 机会主义者

共:💬197 🌺23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那是后勤保障无法持续的结果

这个在后面的章节会讲到的,项羽不蠢,貌似被刘邦牵着鼻头走,从荥阳一直对峙到宛,陷于长期的消耗战之中,但也是没办法,彭越在梁地的骚扰威胁楚军的后勤供应,而荥阳成皋也是汉军东进最重要的后勤保障点,所以项羽拼死也要拔掉这颗钉子,可惜两次都让刘邦逃脱了。每次项羽莆一击溃刘邦主力,立刻回头收拾彭越,可惜刘邦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恢复过来,逼得项羽不得不两线作战,对北面的韩信只能采取守势,当韩信从容的平定了燕赵齐,反项联盟完成了对项羽的包围圈,那么最终决战就是时间和地点的问题了。

刘邦的战略不是事先就拟订好的,而是随着形势的变化不得已采用的,这个战略把自己置身在最危险的境地,成功的吸引了项羽的主力。但是如果没有韩信、彭越、英布等势力关键时刻的加盟,胜负的天平如何还真难说。

家园 所以我一直认为韩信换个老板未必能打出这么大的名堂

看看韩信的战绩,除了亥下没有直接面对过项羽。刘邦彭越对其他人也几乎不打败仗,对项羽至少正面硬顶顶不住,要么东奔西跑(彭越)要么据险顽抗(刘邦)。但是拖住了项羽以后韩信那边手起刀落把项羽的盟友全干掉了,最后西楚霸王也只能双拳难敌四手,恶虎不架群狼。

家园 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现在想想又觉得未必~~

其实刘邦和韩信,说穿了是相互成就对方的。刘邦给了韩信一个事业的基点,或者说是创业的平台。其实韩信的个人能力完全可以自立门户,他不需要上面有人制约,刘邦给他一个大将军的虚位,交给他三万人马,就让他独自去经营北面,其间韩信三番两次反哺刘邦,所以说刘邦对韩信付出的少,得到的却太多。韩信在脱离刘邦的羽翼后基本上是靠个人的能力打下燕赵齐的,至于有人说吕泽曹参灌婴也有功劳啊,不能只算在韩信的头上,这种说法我认为是有所偏颇的。韩信是统帅,不是亲历亲为的将军,没必要也没有精力把所有战斗都揽在自己身上。要这么说林彪的四野打下东北,大部分功劳也要算在四野各部将领的头上啊,林彪什么时候亲自在前线指挥打锦州打沈阳了啊?为什么后人说东北是林彪打下来的而不是分解开来说长春是谁谁谁的功劳,沈阳是谁谁谁的功劳,就是这个道理。

刘邦的大部分精力和军队都消耗在和项羽的对峙上,能给予韩信的实在太少,韩信当时已经成为割据一方的新诸侯,和英布、彭越一样,名义上是刘邦的汉军,实际上只能算是刘邦的盟友,合则立不合则去,刘邦明白这个道理,虽然心理上很不爽。不过没有这些人的协助,特别是韩信的协助,他要坚持到最后还真不容易呢。

家园 其实我觉得楚汉相争或者国共内战这种级别的胜负,

最好看成一方对另外一方整体上优劣导致的胜负。单纯归功于归罪于什么人,实在分不清楚。

家园 同意!~所以我不打算纠结这几个人的功过细节

我只是想把整个过程好好梳理一遍,展现给有兴趣的朋友看,当中穿插一些个人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分析,看看能不能在保持历史原貌的同时写出点新意来。

我希望在列举史料的时候尽量做到客观和准确,所以将史记汉书中所有关于那个时间段的记载逐项对比,希望尽可能减少谬误,不过我个人能力有限,你有空的话帮我捉捉虫,看看有什么地方有史料方面的谬误,我好及时更改。

多谢了~~

家园 不能同意您关于军人心理特征的论述

长期以来,中国的文人和统治者都希望军人最好头脑简单、性情粗暴,忠烈侠义。于文人而言是一种试图贬低武人,保卫自己的政治地位的自觉不自觉的反应。对于统治者,有意提拔心目中这样的武人而抑制真正的军人是为了维护统治。

作为军人,毕生精力都在研究对抗的科学和艺术,因此一个真正的军人不善于观察、体量人心是不可思议的,固执己见、不知变通妥协也是不可思议的。古今中外所有的名将莫不如是,即便有如乔治巴顿或如张飞等貌似鲁直,其实内心莫不精明练达。

家园 我可没说所有的军人都是这个类型

而是说分析下来项羽可能符合这种性格特征.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跟其出身\家庭背景\受教育情况\早期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不可不察.

您说的军人毕生研究对抗的科学和艺术,所以一定人情通达,这个没有因果联系.专业领域出色不代表其他方面就比其他人要强,想想陈景润呢~~~

家园 这个忙倒是乐意帮,就是不知道能帮多少。

知道的说你搞错了什么,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在BT韩信项羽呢。

家园 楚汉时期最大的政治手笔-----项羽分封谋略新证

楚汉时期最大的政治手笔

   -----项羽分封谋略新证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楚汉时期项羽分封的策略的研究,对项羽分封得失问题有一个新的认识。从项羽分封的目的一直到项羽分封中对自己对诸侯的一切政策,得出分封是项羽及其有谋略远见的政治行为,虽然剑走偏锋,但是对当时的局势无疑是最出色的选择。本文并通过研究得出项羽分封失败的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并重新评价这段政治手笔。

  [关键词]: 分封 项羽 谋略 关中 六国

  

  

  

   楚汉时期最大的政治行为无过于项羽的分封天下,对此历代皆抱否定的态度,认为项羽开历史倒河车,试图复辟,是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关于项羽的分封是否是开历史倒河车,当今已有异议,重新否定前人研究者的片面之词,认为项羽分封和刘邦的分封相同,都是形式下的权宜之计。但是对于刘项分封的手段,却又众口一词,多贬项褒刘,认为项羽的分封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错误行为。当然这些观点局限于“成王败寇”的观点,并没有从当时实际情况去分析项羽在秦末汉初错综复杂的局势下种种深有谋略的手段,以及把天下大势掌握于己的行为。笔者曾作《 项羽建制史实之探微》考证项羽分封建制的历史背景以及体制实质。本文将从如何分封天下这一措施来解析项羽在此间的种种谋略与战略得失。

  

  

   一:分封是预谋已久的大战略

  

  

   很多人认为项羽分封是一时感情用事或则是根本无任何战略考虑,纯粹是回到秦朝之前的格局。这种认识无疑是犯了“先认定项羽是什么样的人,然后才分析其行为之目的”,这种观点无疑是主观臆断,并符合历史事实。

   项羽实行分封之策,依史料最迟出于巨鹿之战后和章邯对峙期间,也就是秦二世三年十二月至七月之间。史记记载,在章邯投降项羽之前,陈馀曾遗章邯书曰:“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1),从这段陈馀的告白,我们可以推测,项羽在巨鹿之战统率诸侯联军于章邯对峙的时候已经有分封的战略计划了。从后面的材料看,完全证实了这种可能性:“(项羽和章邯)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2),由此得出项羽不但早有分封的战略计划,甚至连如何分封都有一定的方案。

   项羽为何要在此时搞分封呢?我们来看当时的背景,巨鹿之战项羽消灭围巨鹿的二十万王离军后,统率楚,燕,赵,代,齐五路诸侯联军与章邯对峙于漳水。当时应该是秦二世三年一月,但是从这段时间一直到六月份,基本是“相持未战。秦军数卻”(3),秦始皇本纪有这样的相关记载“夏,章邯等战数卻”(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是章邯急于决战,而项羽此时是步步紧逼,却不立刻进行决战,以致拖延至此。何故?笔者认为项羽有两个考虑:

   一,想不伤元气的完胜此战

   章邯此时尚有二十万正规军,项羽并没有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关于项羽率领诸侯联军和章邯对峙的时候有多少兵力史无明文,不过从后来的资料推测,诸侯联军兵力不会高于二十万。《秦楚之际月表》记载十月“项羽将诸侯兵四十余万”(5),其中有章邯秦军二十万,也就是当时项羽诸侯联军还有二十万。另《魏豹彭越列传》“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馀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6),可以肯定十月份项羽诸侯联军的四十万中已有魏王豹的兵力在内。这样算下来,项羽和章邯对峙的时候兵力显然在在二十万以下,略少于章邯军。以这样的情况和章邯决战,就算是胜也大伤元气,是以项羽不肯轻易决战。

   二,谋求在诸侯中的地位

   项羽在巨鹿之战全歼王离军团,威名远扬,成为诸侯联军之上将军,统率诸侯联军。但是诸侯联军成分复杂,各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恐怕难以指挥的得心应手。这里项羽缓攻章邯,可以利用章邯在侧的巨大威胁,逐步收服各路诸侯为己所用。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在和章邯对峙阶段,项羽开始谋划下一步的战略大计,而这个战略主要就是收服各路诸侯包括秦军为己所用。但是要收服各怀异心的诸侯谈何容易!有秦军威胁的时候,诸侯尚可听从项羽指挥,但是失去秦军威胁后呢?恐怕都各奔前程了吧!所以要想收服诸侯们,必要拿出有点份量的砝码,诱使诸侯与自己的利益栓在一起,达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地步才能把诸侯牢牢绑在自己的战车上面。

   最有份量的砝码无疑莫过于灭秦封天下,只有“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才能让诸侯臣服于自己脚下,去驱逐一切阻挡在自己面前的障碍。也正因为如此陈馀才能拿封王诱使章邯下定决心反水而灭秦。

  

  

   二:分封是客观形式下的权宜之策

  

  

   汉元年十二月,项羽率领四十万诸侯联军入主咸阳,分封天下。对于这一点,传统观点认为项羽当时在咸阳完全可以继承秦始皇的帝业,统一天下。这种观点无疑是片面的,无视实际情况。我们来看当时天下的形式:

   一:关中地区聚集大量诸侯,他们各有自己的势力和军队,可考者除了项羽,刘邦外,尚有章邯,司马欣,董翳,魏王豹,申阳,韩王成,张耳,吴芮,臧荼,田都,梅鋗,陈武等。也就是项羽的四十万军队大部分是这些诸侯军的。

   二:关外之地盘踞着旧诸侯和新兴势力,他们有的是秦末起义时期因为贵族的身份被立起来的王,有的是趁乱聚集势力打下来的地盘。他们有控制以彭城为中心楚地的怀王;盘踞齐地的田荣,田市;盘踞赵地的赵王歇;盘踞燕地的韩广;占据南郡的楚柱国共敖;占据河内的司马卬以及在定陶的彭越势力和在南皮的陈馀势力。

   由上可见,当时天下地盘基本掌握在旧贵族势力的手中,项羽控制的地盘仅有关中而已。但是仅关中一地却聚集大批的灭秦功臣,他们不但有功绩,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各自独立的势力和军队。而项羽名义还是属于怀王的臣子,全部家当只有几万楚军。以几万楚军的本钱就放任各地旧势力和关中新势力不顾而急于称帝学秦始皇把天下权利集于一身,岂不荒谬?

   《义门读书记》引冯钝吟语“楚兵初起,忧在亡秦,须立六国以树党。六国立,则秦已失天下,独有关中耳。秦已灭,则患在诸侯。尽徒故王王恶地,羽之谋也。此亦有不得已者,但不知桓,文处此当何如耳!”(7),冯氏亦是看出如此形式下项羽难以着手的地方。但是显然冯氏仅仅看到旧势力对项羽制衡的一面,却没有看到新势力对项羽的牵制的一面。项羽从巨鹿之战开始就一边利用秦军的威胁挟持各路诸侯聚集在自己帐下;一边用割地封王诱惑诸侯为自己效劳。秦朝已灭,诸侯云集咸阳,翘首以待,无不是为了兑现裂土封王的许诺。箭在弦不得不发,此时项羽无论如何都要给云集咸阳的诸侯们一个交代,但是六国却掌握在旧诸侯的手中,项羽并无尺寸之地可封。项羽唯一可以寄以厚望的只有自己灭秦的威望以及对诸侯恩威并用所得来的诸侯从长的身份。所以项羽分封不但是为新兴诸侯一个交代,更重要的是他也要利用这些诸侯们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由无尺寸之地到王梁楚九郡。项羽之分封不仅是迫于形式对各个势力的承认交代,更是为自己挣下大片领土,一直到统率天下。

   笔者在《 项羽建制史实之探微》中曾经分析,当时六国旧贵族以及天下士人之心愿之舆论皆要求分封。在这样的形式下项羽既不能称帝独揽大权,亦不能放手不管,承认现状,唯一可以实行的无疑只剩下顺应潮流,并且重新进行权利的洗牌,也就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大封诸侯。

  

  

   三:项羽都彭城之谋略分析

  

  

   自从司马迁说项羽“背关怀楚”(8),韩信说项羽“不居关中而都彭城”(9)。历代皆把项羽不王关中而都彭城看成是典型的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并认为项羽是由于“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10)的缘故才出现如此严重的战略失误。

   其实持这样观点的人无非是因为“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11),也就是两个原因,一是关中地理险峻,有函谷关、武关易守难攻;二是关中经济条件好。另外刘邦建立汉朝后,本欲都洛阳,经过娄敬,张良劝说改都长安。后人遵循成王败寇的旧识,皆随声附和以为只有都关中才是正确的选择。事实上此说并非完全正确,先是地理上“历史又证明,关中险要并非攻不可破。秦楚之交,秦之武关就被刘邦攻克;函谷关更是两度失守,一次为陈胜部将周文所破,另一次就是项羽攻破刘邦部属的把守,事在分封以前。故项羽对关中之地或不复可制的前景不甚担忧。”(12),也就是虽然地理的优势并非绝对的,如果一味因为地理的优势而不顾总体战略强行为之,则得不偿失。另外在经济上后人都先入为主的受当时辩士一面之辞的影响,认为关中是当时最肥沃的地方。这点恰恰是不够客观的,学者葛剑雄经过详细考证得出:“全面考察秦汉时期的经济状况,我们不得不承认,当时最发达的地区是在关东,即燕山山脉以南,太行山、中条山以东,豫西山地和淮河以北地区。以西汉末年为例,这一占全国总面积11.4%的范围内,拥有总人口的60.0%,在粮食自给的情况下,每年至少向关中输出400万石,还有大量手工业产品,与关中相比无疑更具有优势。 ”(13)。从楚汉之际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也可以发现关中的经济并不是那么理想,汉二年六月“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14),虽然是因为战争期间大量荒地,但是这样的情况仅仅出现在关中,亦可以说明失去蜀、汉的关中经济的拮据。另外学者陈国生亦分析刘邦都关中是不得己而为之,并非最善之地,而且是西汉社会政治经济建设史上的一大败笔(15)。

   由上我们可以知道都关中并非就是最佳的选择,那么我们分析项羽都彭城的考虑。

   首先,我们不能忽略了楚怀王的影响,不管怎么说项羽还是怀王名义的下属。所以项羽分封诸侯前先“使人致命怀王”,欲把分封批上合法的外衣,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怀王明显要顽抗到底,形式迫得项羽非要亲自处理怀王不可。从政治的角度来说,项羽要称霸天下,就不能有一个名义的上司指手画脚;要控制楚地,也不能任由另一个政权发号施令,使楚地的力量分裂。也就是项羽无论如何也要在楚地统一号令,如果连楚地都团结不了,谈何称霸天下?或则有人认为怀王不过傀儡而已,用不着这么重视。实则不然,这是关乎名分的大问题容不得马虎。另外怀王有一定的势力和军队,项羽不过有楚军几万而已,真正楚的根基却在楚地,项羽不都关中而都彭城亦是在接受楚地的全部力量。事实上怀王并不是轻易就可以处理的,根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汉元年二月,项羽就徙怀王都长沙郴县;而汉元年三月怀王仍都彭城,项羽都江都(16)。推测可能怀王有抵抗的行为,项羽不得不先临时建都对付怀王。另外怀王终被驱逐,也是因为怀王之臣见项羽强势而纷纷背怀投羽,并非是怀王势力单薄。

   再次,项羽都彭城也是客观形式的决定,项羽手下将士皆楚人,都有衣绣归乡的愿望。刘邦手下一样有东归的念头“士卒皆山东人,跂而望归(韩王信语)”(17),“汉《饶歌十八曲》中,有《巫山高》,盖描写汉高祖在南郑时,兵士思东归之情”(18)。所以项羽顺从民意发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的政治宣言,后人并不了解这种背景以致嘲笑之。事实上刘邦也说过同样的话“汉高帝灭秦,为汉王,王巴、蜀。阆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说帝,为募发賨民,要与共定秦。秦地既定,封目为长安建章乡侯。帝将讨关东,賨民皆思归;帝嘉其功而难伤其意,遂听还巴。谓目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耳。’徙封阆中慈乡侯。”(19)。同样的行为,难道就因为刘邦是胜利者,一个就是省时度势,一个就是目光短浅?

   第三,如果项羽都关中,楚地将如何处理?

   清人恽敬对此曾有评论:“项王听韩生之说而都之,关中之人,安乎不安乎?关外诸侯,无异议乎?项王所接待室之九郡,将以之分王乎?抑自制乎?度其势必自制之矣。自制之而一旦有警,其将云关中自将而东乎?关中固汉王所手定也,舍己所手定之九郡,而夺他人所手定之关中;既夺他人所手定之关中,又不分己所手定之九郡,一旦自将而东,天下之人,安乎不安乎?是故关中者,项王所必取之地也。取之而名不顺、势不便,则缓取之;取之而名不顺、势不便,且召天下之兵,则以弃之者取之。”(20)。另外关中对项羽来说没有任何根基,又是刘邦先定关中,取关中不但得不义之名,而且不能兑现许诺章邯的雍王,又负无信之名。以实实在在的根据地换危机四伏的关中,且负不义无信之名,盖项羽之不取也!

   第四,从地理上,彭城亦是绝好的位置

   从政治上看,彭城居“九郡之中,举天下南北之脊,关外之形胜必争之地也。”(21),另日人泷川资言分析都彭城则通三川,通三川则与三秦相照应。而三川左近,受封的申阳、司马卬皆为与楚相睦之诸侯。兼之三秦对楚的依附,即便项羽不亲自坐镇于彼,关中之地也不算失控(22)。也就是项羽居彭城依然可以掌控全国。

   从军事上看,宋代苏轼在《徐州上皇帝书》中说:“昔项羽入关,毁烧咸阳而东归,则都彭城,夫以羽之雄略,舍咸阳而取彭城,则彭城之险固形便,足以得志于诸侯者可知矣。臣观其地,三面被山,独其西平川数百里。西走梁宋,使楚人开关而延敌,材官验发,突骑云从,真若屋上建瓶水也。”(23)。楚汉战争前期,项羽正是以三万铁骑,从鲁绕道彭城西南进攻刘邦,大破汉军五十六万。

   从经济上看,“彭城地处黄淮平原,物产丰饶,‘稻麦一熟可资数岁’”(24)。项羽王梁,楚九郡是当时天下最肥沃,富饶的地区。有一点要说明,楚汉战争期间,项羽军中缺粮,并非是西楚经济不足,实乃彭越居梁地,攻击西楚之后方,骚扰项羽之运输,才造成缺粮的后果。相反刘邦之关中却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方,一直靠蜀、汉支持。汉朝建立后,关中更是破烂不堪,刘邦徒关东大族才慢慢恢复元气。

   由以上四点我们知道项羽都彭城有相当成熟的战略考虑,都彭城比都关中亦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同样项羽都彭城亦是分封谋略之中的一个前奏,是大战略中必不可缺的一环,围绕着这一环节,项羽逐步开始实行分封诸侯控制天下的手段。

  

  

   四:关中分封之战略探讨

  

  

   笔者在《 项羽建制史实之探微》一文曾经谈到项羽分封制度的“第一原则是以军功大小论功分封,否定血统掌握权利的合法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的分封不能视为简单的对割据势力的承认,也不能视为要恢复春秋战国的旧秩序。项羽这一措施无疑要打破当时旧贵族王政复活之政局,重新规划以自己为主导的政治格局。

   项羽入主关中,诸侯云集,除项羽之外的势力最大的无疑是刘邦集团,使项羽深深畏忌之。“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25)。这里项羽曲解怀王之约,借此机会把对自己威胁最大的政敌堵在偏远之地。大家知道刘邦手下大都是关东人,都盼望回关东,而此时要到流放犯人的地方,人心自然溃散。刚到南郑就“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26),连将领都跑掉这么多,何况士兵乎?如果刘邦在巴、蜀待上几年,可以想象必然是人才凋谢,无力再逐鹿中原。

   为了把刘邦堵在巴、蜀,项羽把关中之地分给章邯三人,“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

  “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27)。对此周骋先生有段精彩论述:“这样一来,在不让刘邦染指故秦的同时,既可以用秦人治秦,并令其塞堵刘邦出蜀东进之路,又可以为自己博得公道之名。更重要的是三秦对楚的依附之情,使得这块众人垂涎的关中之地实际上成了项羽的囊中之物。须知,章邯三人率军与天下义军周旋三年,秦人死难不计其数,最后二十余万降卒又被诸侯悉数坑杀,而此三人只身随诸侯入秦,秦人定恨之入骨。此三人全仗楚人的扶持才得以立足。可以想见,他们对项羽的依附之情较之于受封的楚国旧属及从楚入关诸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他们的存在,俨然是另一楚,这又可使远离西楚的诸侯国更加听令于项羽。”(28)。

   周骋先生如此见识可谓洞悉项羽肺腑,另外项羽把关中之地三分,无疑是为长远之策未雨绸缪,关中向来是成就帝业之地,如果把关中之地全封给一人,难免会尾大不掉,成为后患。鉴于这样的考虑,项羽把最肥沃的秦内史郡以咸阳分成两块,以东分给司马欣,以西分给章邯。另外章邯因为功高,又要依然章邯的军事才能抵挡刘邦,所以又把陇西郡和北地郡封给章邯,一共八十多个县(29)。秦地尚有上郡封给秦降将董翳,以作为对章邯之牵制。另外“刘邦在蜀之封,何尝不是对秦三降将的制约,令其不敢稍萌叛志。因为刘与项毕竟是楚怀王帐下结为兄弟的战友,刘不论受到多大的委曲,在对三秦与对项羽的立场上,肯定是倾向于后者的。”(30)。按项羽的战略构思,关中之地一分为四,互相牵制,彼此制约,等于项羽间接控制住关中。

   最后有一点要说明,项羽入主咸阳“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31),不能简单视为项羽残暴或则被复仇冲昏了头,项羽对待杀叔仇人章邯依然可以裂土封王,岂会因为仇恨而杀无辜之子婴?这里也是项羽战略考虑之一部分,首先诸侯联军入咸阳无不为瓜分关中和报血海深仇,而诸侯铁定是无法王关中,由此诸侯们情愿把咸阳破坏掉。为民意(?诸侯之民意)着想,项羽对此也不便多加阻拦,反而要参加进去平分关中财富。

   杀子婴,灭秦宗室亦是项羽之战略。首先,子婴是秦朝残余势力之代表,作为对秦始皇的反对,大家是不会留下这个代表的。当刘邦想收买关中之人心,留下子婴,手下曹无伤则言:“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32)。如果项羽留下子婴,恐怕亦会遭到诸侯抵制。再当时宗室的威望号召力强大,六国民心皆向着宗室,并认为立宗室为王就是恢复旧国。项羽封章邯为王,阻挡刘邦,必然要为章邯除此隐患,断绝秦人复国之念。否则,秦人有死灰复燃之势,必然影响项羽战略大计。

  

  

   五:六国分封策略之探讨

  

  

   处理完关中之地,对旧贵族盘踞之六国诸地,项羽亦是费尽心思。面对旧贵族,新势力的割据势力,项羽采用不同的策略,项羽把比较强大的旧贵族作为第一打击对象,而对新势力却采用安抚的态度。如封盘踞河内之赵将司马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封盘踞南郡之楚柱国共敖为临江王。而对根深蒂固的旧贵族割据势力却采用驱虎赶狼之策,把旧贵族掉离自己地盘,而使亲善自己的新兴势力取而代之。比如把盘踞楚地的怀王借口:“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33)而徒之南方,自己亲自取代;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使燕将臧荼取燕地而代之;徙赵王歇为代王,使张耳取而代之。

   这样旧贵族离开自己根据地,必然势力大减,失去原有的威胁。另外把新势力分到旧贵族之地,既安抚了新势力,给其封王交代,又“具有挑起诸侯内斗,分诸侯之势以弱诸侯的深层次动机。”(34)。说实在的,这些地盘其实还是要新势力自己去拿,项羽给予的仅是合法地位以及精神上的支持。可以说旧贵族和新势力必然会因为封地而产生矛盾,刀戈相见,如“臧荼之国,因逐韩广之辽东,广弗听,荼击杀广无终,并王其地。”(35)。如果旧贵族在形式下违心相从,但是矛盾的种子已经种下,原先君臣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的情况再也不会存在。比如,张耳与赵王歇原本君臣一心,而项羽王张耳,使他们有了深深裂痕,以致于陈馀击败张耳立刻迎来赵王歇为赵王,而赵王歇感激陈馀,把代地封给陈馀。同时原来大的地盘分成几块由新旧诸侯掌握,必然使他们互相牵制,勾心斗角,无法对项羽构成威胁。

   项羽在削弱各个诸侯的同时却尽量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先是项羽徒魏王豹为西魏王,把东魏之地据为己有。再项羽以“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36),这样本来属于韩王成的颍川郡也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史记记载项羽王梁,楚九郡,秦划天下之三十六郡,项羽占四分之一强。而且项羽的疆土不论从战略上还是经济上都处于优势地位。对于项羽的梁,楚九郡历来多有争议,据清人姚鼐的说法,其西楚疆域“大抵西界故韩、东至海,北界上则距河、下则距泰山,南界上则距淮、下则包逾江东。”(37)。今人韦一先生通过历史的动态考证,认为西楚乃“楚地有会稽、泗水、薛郡、东海、东阳、陈郡、琅邪七郡,梁地有东郡、砀郡。是为史书所谓梁、楚地九郡也。”(38),如果再加上韩王成的颍川郡,项羽实则控制十郡,而南方三王都是自己的亲信,河南王,殷王即势力弱小,又是鄙微之人,因项羽才得封王,可想而知中原一带,项羽号令无阻。

   项羽在扩大自己势力,削弱诸侯的同时,并不是就从此放任自流,对他们更多的控制才能达到霸天下臣诸侯的效果。项羽不但名义上地位在众诸侯之上,有支配诸侯王的权利,并且实施在诸侯王身边安插自己亲信(比如立相国)的方法达到对诸侯王的最大控制。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灌婴)击项羽将龙且、魏相项他军定陶南,疾战,破之。”(39),这里立项他为魏相国就是用来控制魏王豹之西魏的手段。当然这要有一定条件才可以实行,魏豹曾依附于楚,“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40),另外项他亦和魏有莫大的关系“魏王乃使周市出请救於齐、楚。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41)。后来项它曾经作西魏之步将,“食其还,汉王问:‘魏大将谁也?’对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骑将谁也?’曰:‘冯敬。’曰:‘是秦将冯无择子也。虽贤,不能当灌婴。步卒将谁也?’曰:‘项它。’”(42)。鉴于这样有利的条件,项羽把项它立为西魏相国以控制西魏。

   另外,根据“常山王背项王,奉项婴头而窜,逃归於汉王。”(43),可以推测项婴亦是项羽在张耳处安插亲信,以致张耳投靠刘邦,献项婴头以示诚意。而最为史家忽视的恐怕是项羽在北方燕,代之经营,学者朱东润曾对此研究:“项羽经营北方,其事始于臧荼、张耳、赵歇、魏豹之封王。及陈余反楚,张耳归汉,其间又有项它之相魏,以全河东一隅。比魏豹再降,臧荼又持两端,项羽乃不得不自行经营代北。其事又有用其人与据其地之两端。用其人者,则所谓楼烦也。”(44)。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清,以弩将初起,从入汉,以都尉击项羽代,侯;强,以客吏初起,从入汉,以都尉击项羽代,侯;彭,以卒从起薛,以弩将入汉,以都尉击项羽代,侯”可证项羽在代之经营,另“衍,以汉二年为燕令,以都尉下楚九城,坚守燕,侯”(45),学者朱东润分析,自韩信下赵后,西楚和燕并不相壤,盖是项羽在代地的将领反攻燕地,衍侯坚守燕地,得封侯。

   由此可知,项羽对六国之分封无在于不扩大自己势力,消弱诸侯势力,并利用一切手段对诸侯进行牵制和控制。

  

  

  

   六:从诸侯疆域看分封之谋略

  

  

   在楚汉诸侯的分封的疆域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项羽对诸侯的用心良苦,谋略之深。

   首先,项羽徒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这里亦是项羽的一大战略,其意图不仅仅是为兼并东魏之地。另一方面,参考地图我们可以看到,河东郡在上郡东紧紧沾着上郡。战国初期,魏,秦因为此地殊死相斗。项羽徒魏王豹河东郡为王,正是为了牵制关中诸侯,使魏王豹阻挡关中的发展空间,从历史上看秦国亦是因为拿下此地才有出关与六国逐鹿的机会。项羽凭空放置一个魏王豹,正是在这快加上一个不安定因素。另外关于魏王豹西魏的疆域一直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除了史记明确说的河东郡属于魏王豹外,其他上党郡,太原郡众说纷纭。张庆捷先生认为西魏有河东郡(46);周振鹤先生认为西魏有河东,上党两郡(47);叶永新先生反驳以上观点认为西魏有河东,上党,太原三郡(48)。关于西魏疆域之争,多是因为从史记上看各有所据。特别是太原郡,既有赵王歇占据,以及汉军在此与赵军作战的记录,又有汉军定魏太原的记录(49)。出现这样矛盾的记载不由不让我们猜测项羽的谋略,以赵占据的太原郡归属于西魏,既可以视为对徒魏王豹的补偿,又可以以空头支票引起魏王豹与赵王歇领土之争。事实上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看,魏在太原有势力,推测亦是魏王豹出兵占领太原郡的一部分。所以西魏当时亦应该封有河东,上党,太原三郡。

   再次,项羽在厚封魏王豹的时候却又做了相应的安排,把西魏分成两地,以河内封赵将司马卬。这样的安排:其一是司马卬早已占据此地,封给其人不但是对既成事实的承认,安抚新兴势力;又避免魏王豹的势力过于强大而削弱之。其二,河内处于西魏,赵,河南,西楚之间,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项羽恐怕早有意指染此地。先是项羽以赵军出身的司马卬封在此处的魏地,恐怕根基不会很稳固。再司马卬势力单薄,比之魏王豹等皆不如,项羽取此地更容易得手。最后,项羽早有伏笔“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50),这里殷王反本来就不明不白,或则本就是借口,而项羽当时放任北边陈馀,彭越,西边刘邦叛乱不管,却平一个无足轻重之殷王,何也?其战略位置重要以及项羽早作好以魏制魏的战略(陈平本是魏王咎的人,带领的亦是魏人)。而项羽派项悍拜陈平为都尉更是可疑,项悍本为带兵大将,何须大材小用给陈平拜都尉呢?一个使者足亦。从这里可以看出项悍是布置对付司马卬的将领,亦可以看出对河内作战项羽早有预谋。

   同样这样的事例也存在于南方三王之中。项羽封义帝柱国共敖将兵击南郡,功多,因立敖为临江王,都江陵。按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来看实际临江国拥有南,黔中,长沙三郡(51)。但是项羽“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52),也就是说长沙郡又成了流放怀王之地。怀王有一定的影响力,又有一定势力,项羽此举无疑是祸水南引。果然怀王到了南方也不老实,被南方三王击杀之。

   另外项羽分封的时候尚有两侯,其一“番君将梅鋗功多,故封十万户侯。”(53)。项羽分封包括陈馀之侯都标明分封地点,惟有梅鋗只言十万户,而不提食邑在哪。后世对此有几种说法,一说为,梅鋗“食邑台以南诸邑,谓之台侯。”(54),台以南即台岭(大庾岭)以南。当时大庾岭以南为赵佗所有。如果是这样,那十万户只是一句空头支票而已,等于想要多少自己去拿吧!另有一说,“翁源有梅村,是梅鋗的汤沫地”(55),翁源同样是在广东,同上。还有一说,祁门有“梅鋗城在县西15里”,项羽以“梅鋗功多,封十万户,既此地”(56),祁门在安徽南部,在英布九江郡内,估计附会较多。再九江一郡亦难有十万户,故不可能封在此地。对此,笔者认为项羽封梅鋗十万户,多是空头支票,极言其多(汉朝建立后,第二大城曲逆只有五千户。整个长沙郡只有二万五千户),但是实际上却让梅鋗自己去南方争夺。不论是赵佗之南越还是长沙郡,庐江郡这些无主之物(周振鹤先生认为长沙郡封给了共敖,庐江郡封给了英布,笔者更倾向项羽并未明确封给谁,谁有能力则谁占之。)。总而言之,封地大大的有,但是怎么得到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

   关于楚汉诸侯王之疆域颇多争议之处,如果我们理解项羽在此间的计谋,也就明了为了激起诸侯王之间的利益争夺,有些封地并无确定归属。只有挑动诸侯王互斗,项羽才可以坐收渔利。

  

  

  

   七:对齐国田氏之分封处理

  

  

   历来关于项羽分封,最让人诟病的无疑是对田荣的不封,对彭越的漏封。历来皆认为项羽感情用事,因为个人恩怨而不封田荣,结果导致东方大乱,让刘邦拣了便宜。如果不被成王败寇的观念蒙蔽,实际上项羽之分封最妙的一笔就是对齐国田氏之处理。当然我们并不讳言由于田氏之乱而导致刘邦的崛起,但是项羽对田氏之处理是建立在刘邦被堵在汉中的前提下的,如果说项羽最后失天下,也是因为对刘邦之处理失误而导致一子错满盘输,而非对田氏的处理失误。刘邦出兵定三秦亦和田氏之乱没有多大关系。

   对齐国田氏之处理,项羽是建立在刘邦被堵在汉中的前提下的。在这样的形式下,项羽最大的敌手无疑是齐国田荣,秦末时期齐楚就是起义军中最强的两大势力;从项羽发动巨鹿之战到分封天下一年多的时间田荣无参与任何战事,实力只会更强。这从田荣不但可以借兵帮助陈馀轻易击败张耳,又一举合并三齐可以知道田荣当时实力之强。而后人因为刘邦夺取天下,田荣一战而亡而马后炮,认为田荣不足论,岂不荒谬?

   后人认为项羽当时应该安抚田荣这样的实力派,但是却没有看到项羽分封不是为了维护当时的格局,也不是为了自己当个诸侯王就满足了,项羽是意在控制天下。项羽分封后的第一步是统一楚地的力量,消除怀王这个隐患。第二步是清除周边的障碍,扩大自己的势力。为此,项羽杀了韩王成,改立故交郑昌为韩王,等于控制住西边的战略要地。项羽徒魏王豹为西魏王,并东魏之地,等于控制住西北战略要地。而此时,齐国田荣盘踞之齐国,不但地域上和西楚疆域相接最长对都城威胁最大,并且是周边最大势力,战略上又处于西楚东北,牵制西楚无法西向逐鹿中原。不论是深仇旧怨,还是战略考虑,项羽必须要除去这个身边之隐患。如果是用封王安抚田荣,虽然会使其一时之间不至于妄动,但是国际间的事务始终靠的是实力而不是恩惠。封了田荣不但增强其实力,使其更难节制,而且项羽将没有理由再谋取齐地。这样齐地将会永远成为西楚恻隐之患,而无法西向逐鹿中原。

   项羽在对齐国的分封为消除未来隐患,颇费心思。第一步是三分齐地,使齐地整体力量消弱。其中三齐之地,优越的封地的无疑是济北郡和临菑郡。项羽把其分封给随自己作战的齐王建孙田安和齐将田都,本来三齐在田荣的掌握之中,项羽如此作为无非是驱狼吞虎之策,先派去齐人和田荣闹内讧,消弱齐地实力。项羽对齐地最妙的一笔,还是对齐王田市的分封。按齐王田市本来是田荣立起来的傀儡,但是名义上还是齐王。项羽徒齐王田市为胶东王,名义上还是封了正宗的齐王,等于给齐地民心一个交代。但是实质上胶东郡是偏远之地,无足轻重。这里对田荣无疑是致命一击,田荣掌握齐地大权,自然不愿意跟从田市偏居胶东,而田市怕项羽,“市之左右曰:‘项王彊暴,而王当之胶东,不就国,必危。’”又属于无雄才大略之人,当胶东王亦足亦,所以“市惧,乃亡就国。”(57)。这样的情况下,田荣起兵反项羽就缺乏道义上足够的理由,也得不到齐人的支持,起兵被视为野心家的造反,士气自然低落。关于这一点汉书有一例证,“初,齐王田荣怨项羽,谋举兵畔之,劫齐士,不与者死。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在劫中,强从。及田荣败,二人丑之,相与入深山隐居。”(58),由这段可以看到,田荣起兵没有得到的支持,靠强劫才使齐人跟从,无怪后来一战而亡,身死平原。当然出现如此情况,在于项羽分封名义上的齐王田市,田市不愿意反,使得田荣反也无法得到齐人的支持和理解。

   项羽此策使得田荣君臣关系破裂,田市虽然是傀儡,但是毕竟是齐王在齐地有一定影响力。田荣内部起讧,更有利于消弱田荣实力。因为此田荣“留齐王市,无令之胶东。”(59),田市不听,还是去了胶东。田荣大怒,“追击杀齐王市於即墨”(60),这一着虽然使田荣并三齐之地,但是却大失民心。后来项羽北上伐田荣,田荣城阳一战既溃,逃之平原被齐人所杀。可见项羽谋之深,计之狠,几策即使田荣势力分崩瓦解,大失民望。最后轻易平定楚汉时期第二大势力。但是项羽对齐地最后并未全功,这里不能说项羽谋略无效,而是出乎项羽所料,刘邦从西边杀来,使得齐地未至全功。换个思路想,如果项羽未对齐地如此作为,田荣势力依然强大,又处于西楚东北,项羽西向与刘邦争锋于中原关中,田荣趁机夹攻于后,西楚早亡亦!

  

  

   八:分封失败的深层原因与探讨

  

  

   无可讳言,项羽分封虽然谋略深远,方方面面都有布置,但是最后依然失败,五年而身死乌江。后人从结局来判定开始,即是从果来断因,认为分封从一开始就错了或则分封无错但是分封策略有误!

   认为分封有误者无须多辩。至于分封的策略则可以作一番探讨,历代研究者认为项羽分封第一有误就是“首先,项羽存有私心,必然会厚此薄彼,这就为日后留下隐患。”(61)。关于此点,“亡秦之后,在诸侯云集关中翘首以待的情况下,项羽不行分封势必招怨于诸侯;但是,在此种形势下执分封之牛耳,无疑等于被架到火炉上烤。分封须得‘公平’,何为‘公平’,各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这把尺子在度量事物时,尺寸的长短是不一样的,故而对分封是否公平很难取得共识。因而,此时的分封,不可能人皆以为‘公平’,项羽取怨于诸侯是必然的”(62)。同样刘邦分封天下的时候亦是存在私心,也厚此薄彼,但是并没有人认为刘邦分封策略有误。众人所持者亦是成王败寇,失败者必然是错误的观念。

   历代研究者认为项羽分封第二失误就是杀怀王义帝,关于项羽杀怀王义帝实则有有疑点,被人栽赃的可能性更大。而怀王义帝之死,无非是给敌手一个口实,这样的口实无关于你杀不杀,反正敌手都是要用来打击你,作为自己的道义上的支持。事实上怀王义帝之死有多大效果,亦难说。刘邦势大的时候拿此为借口,天下皆从;到刘邦一战而败,仓皇而逃时,天下皆背。为此说是怀王义帝之影响还不如说利益之影响。

   历代研究者认为项羽分封最大的失误无过于对刘邦的处理,事实上也皆因为刘邦的横空出世,而导致项羽分封一环断一环,最终整环皆断。对刘邦的处理,大多认为项羽低估了刘邦,章邯根本无法抵抗刘邦。原因大多受韩信汉中对的影响,认为“秦父兄怨此三人(章邯三人),痛入骨髓。”而“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导致“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63)。这段亦是荒谬,先不论三秦是刘邦实实在在打下来的,其间还战死两侯(楚汉战争四年亦只战死两侯)。说章邯失民心亦是韩信一面之辞,韩信的理论是因为章邯导致二十万秦兵被杀,如果这样的话刘邦楚汉战争把关中老小都送上战场,搞的人相食,那不是更失民心,敌手不更是可传檄而定?我们看看事实,章邯在废丘孤城坚守近一年,最后引水灌城,百姓降,才拿下此城,如果说章邯无民心支持能坚守如此乎?

   认为项羽低估刘邦是正确的,但是认为章邯没有抵抗刘邦的能力则大误。先是刘邦也是一代枭雄,不但兵力雄厚,又得到巴、蜀少数民族为前锋,兵力远高于章邯。另外刘邦进攻三秦时机把握得相当火候,据汉书记载是汉元年五月,史记相关记载是八月袭破章邯,进入关中,估计亦在五月于八月之间开始西进关中。项羽各个诸侯四月才全部归国,仅一个多月,刘邦就发动进攻,而此时章邯显然无准备妥当,三秦之战时逐次增兵,为刘邦各个击破。就算如此,刘邦定三秦也是莫大的运气在其中,赵衍的功劳条上“须昌:以谒者汉王元年初起汉中,雍军塞陈(学者多认为掉其仓字),渴上,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後为河间守”(63),也就是在陈仓被章邯堵截,如果不是侥幸手下知道另有道路可以绕过陈仓,刘邦已经打道回府,而无法指染关中之地。从这里看甚至运气才是项羽分封失败的主因。

   对刘邦的处理另外一点亦是让人迷惑,“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64)。关于第一句,向来有两种解释,一:刘邦归国,项羽把其十万大军裁减到三万,而楚以及诸侯愿意跟从刘邦到汉中的又有数万。这种解释占主流,被当成刘邦得人心,项羽失人心的例证。另一种解释为,刘邦带军队归国,项羽派三万士兵监视,楚以及诸侯拍项羽马屁,也派兵相随,有数万人。笔者认为第二种解释显然更合情合理,先是刘邦十万军队,并没有任何例证说明另外七万大军的去向,功臣表中记载跟随刘邦到关中的将领都到了汉中,兵被剥夺七万,不可能将都在。另外刘邦去汉中半路上自己的将领士兵都跑了,很难想象跟其无关的数万人会跟从到流放犯人的地方。历代按第一种解释的,主要是因为项羽已经派三万人监视的话,怎么可能数万人又有楚?这是对在关中的所在势力不够了解所至,在关中楚人势力除了刘邦项羽,可考者亦有吴芮,陈武。所以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和上句并不矛盾。从后句看,亦是因为项羽及其诸侯派大军监视,所以刘邦才烧绝栈道,恐其监视的大军袭之。而后人仅注意到刘邦迷惑项羽无东意。

   这样的话,就有其疑问,刘邦反攻三秦的时候,三万楚兵哪里去了?如果有此三万楚兵,刘邦恐怕难以攻克三秦。诸侯的数万兵力倒好解释,诸侯归国必然把这些有生力量带走。但是项羽三万楚兵本来就是对付刘邦的此刻哪里去了?张良传记倒是有一段,“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65),本来刘邦是没有汉中地,只被封巴蜀,所以收买项伯请汉中地。本身汉中地就在刘邦的掌握之中(刘邦刚入关中时,郦商定其汉中),项羽如此不过顺水人情,给予承认而已。但是这里就有个问题,是否三万刘邦的心头大患也被项伯这个内奸调走?这样的话,项羽的分封大计更多坏在项伯这个内奸手中。

  

  

   九: 结论

  

  

   总而言之,项羽之分封不但是从天下大势的实际情况所出发,制定照顾到长远与眼前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并不仅是妥协,而更好的利用分封政策打击敌对势力以及复辟旧势力,把天下局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无可否定,项羽的分封是当时唯一可行之路,更使得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局势逐渐明朗化,走向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也使得天下格局为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无愧于楚汉时期最大的政治手笔。如果从历史的宏观角度出发,项羽分封制度的出笔并不次于秦始皇的郡县制度的推广,秦始皇的个人成功使得郡县制度完全失败,而项羽的个人失败却使得分封完全成功,最终不论是项羽之分封还是秦始皇之郡县制度从曲折的过程走向了大一统的局面。在这中间先行者秦始皇,完成者刘邦都被后人记住,而却忘掉中间承上启下作用(也许这才是真正起到关键作用)项羽之分封。

   如果从谋略的角度来看,项羽分封从复杂的格局以及利益交错中,迅速找到一条足以完成对自己控制天下的道路,不能不佩服项羽当中谋略之深远,表现及其有力,从某个方面来说凭借个人之力而控制天下,无疑是空前绝后的行为,一流谋略家政治家亦当之无愧。

   无可讳言,项羽的分封从个人角度来说是完全失败的,个中原因既有必然因素,又有偶然因素。必然因素是项羽处在乱世的旋涡之中心,注定要做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的完结者。项羽处在新旧势力交错,社会处于大转型的阶段,注定要项羽用快刀斩乱麻,把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力量消平。当项羽接受这个历史任务的同时,无疑他已经为一切旧势力旧秩序的眼中钉,所以他必须承受所有旧势力回光返照的一击。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当他完成这一切的时候,他的使命已经到头,自然有人出来继承他的大业,完成他未完成的最后一步。

   偶然的因素是项羽的失败有偶然的一面,偶然即是人力无法完成无法算计的一面,古语“成事在天”亦是对这种人力无法完成因素的感叹。人只能作到自己可以掌握的事情而无法作到自己无法掌握的事情,就如项羽可以作到分封章邯阻拦刘邦出汉中,却无法作到阻止赵衍从他道进入关中;项羽可以谋划彭城之战的胜利,却无法作到不让大风吹起,使刘邦逃得一命;项羽可以作到兼并东魏之地,却无法作到不让彭越这一流游击大师的捣乱;项羽可以作到派人向韩信讲明唇亡齿寒的道理,却无法作到改变韩信短视的行为。

   总而言之,项羽的分封应该得到重新的认识和应有的评价,而不是颠倒因果,成王败寇。

  —————————————————————————————

  参考文献:

  (1)(2)(3)(8)(10)(11)(25)(27)(31)(32)(33)(35)(36)(52)(53)

   史记《项羽本纪》

  (4)史记《秦始皇本纪》

  (5)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6)(40)(41)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7)[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9)(26)(43)(63)史记《淮阴侯列传》

  (12)(28)(30)(61)周骋《项羽分封新论》载《淮海文汇》1996年7 月期

  (13)葛剑雄《论秦汉统一的地理基础》

  (14)(42)汉书《高帝纪》

  (15)陈国生《论汉都长安并非最善之地》,《西北史地》1994年第1期

  (16)见清人刘文淇《项羽都江都考》,《青溪旧屋文集卷四》另有清人阮元在其《〈项羽都江都考〉跋》一 文谈到《扬州府志》,有项羽都彭城,一本又云:都江都。亦是此段之事。

  (17)史记《 韩信卢绾列传》

  (18)陈直:《史记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1页。

  (19)〔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一 巴志》

  (20)(21)《古文辞类纂续》之恽子居《西楚都彭城论》

  (22)(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

  (23)宋苏轼《苏轼文集》卷26之《徐州上皇帝书》

  (24)董治祥《彭城建都考》,〈徐州教育学院学报〉,第16卷第3期,2001年9月

  (29)(47)(51)对于楚汉时期封地疆域可参考周振鹤先生《西汉政区地理》之《楚汉诸侯疆域新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

  (34)(62)陈元屏《对秦亡后诸侯裂土分封的再认识》,《天府新论》1995年第5期

  (37)王伯祥《史记选·项羽本纪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2 年第2 版。

  (38)韦一《西楚九郡考》,《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3月第24卷第1期

  (39)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44)朱东润《史记考索(外二种)》之《读〈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书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12月第一版

  (45)(63)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46)张庆捷《楚汉时期西魏封域辨证》,《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3期

  (48)叶永新《项羽所立西魏国封域考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9月,地19卷地3辑

  (49)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记载“二年九月汉将信虏豹,届权为河东,上党郡”不言有太原郡。《淮阴侯列传》《曹相国世家》都有记载灭魏后在太原与赵作战的记录。但是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却记载定魏之太原。

  (50)史记《 陈丞相世家》

  (54)《直隶南雄州志》

  (55)屈大均《广东新语》之《地语.梅村》

  (56)光绪时期地方志之《新安志》

  (57)(59)(60)史记《田儋列传》

  (58)汉书《蒯伍江息夫传》

  (64)史记《高祖本纪》

  (65)史记《留侯世家》

家园 不明白

很是不明白阁下对项羽心理的分析有什么历史依据?用国外的理论可以,但是关键还是要靠史料分析.比如说项羽心理不成熟,自私封闭,这个可有历史依据以及分析?

现在有种倾向,喜欢搞人性情商心理分析,反正失败者都是心理有问题,心理有缺陷.这种理论不能说错,不过太片面,政治人物不仅仅是个性心理的问题.时势才是左右大局的主力.

家园 同意

这点说的对,阁下似乎对项羽早年背景研究的不够啊,应该对项羽家族,家庭,早年生活,以及学时,地方风气有个总的研究才行.

这个不仅仅是史记了,要对战国后期以及秦朝的背景研究.

同意
家园 要求似乎高了点吧

即使学术论文也不需要把所有公式推导,背景叙述一一罗列,要这么写一篇小文章能整出一本书来,最多给个reference让有疑意者自己查就行了。更何况主角还是韩信。

家园 越严谨越好,如是戏说,或是借历史的瓢舀自己的说则无妨

不把所有的材料背景搞清楚难免就会分析有偏差误解.

好比我就以为作者对项羽的性格分析有误.当然韩信

也是.

家园 给姚磊兄泼点冷水

项羽的分封是不得以的,是对已有势力的承认。但是他在分封前后所做的很多事让他过早的失败,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两件事情:

1 坑杀二十万秦兵俘虏:古代打仗,对于已经投降的俘虏是不杀的。白起尽管在长平坑杀四十万俘虏,但他死的时候自己也承认光是这件事情他就应该死。可见这个观念是比较流行的。但是项羽仅仅为了担心秦兵造反,就坑杀了二十万已经投降的俘虏。这不仅严重的损害了他的形象,导致后来他攻打的城市基本上都是死守到底,因为投降是死,不投降也是死,还不如坚守有点希望。而且他的残暴这样就大大出名,导致后来他征服的地盘屡征屡反。这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就是他严重的伤害了关中民众的感情,因为这二十万人中贵族很少,大部分都是关中民众的子弟,他这样残杀,焉能指望关中民众对他拥戴呢?

2 火烧阿旁宫和杀掉秦王子婴,杀掉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已经使得他在关中上层中的形象,火烧阿旁宫更是伤害了他们的感情。这样做基本上断绝了他和关中原秦高层合作的可能。

由于这两个原因,项羽已经根本无法在关中立足,因此才不得不迁都到彭城,但是他却把三个秦降将放到那里,他们对于项羽的坑杀也要承担很大的责任。让这样的人到关中,只要有诸侯能够进入关中,亮出反对项羽的旗号,三个降将根本就控制不住局势。而刘邦又在关中通过约法三章和宽释秦王子婴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他能够数月内轻取关中,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事实上后来刘邦尽管多次打败仗,但是关中却很少叛乱,成为刘邦的可靠的政治后方,不能不说是有深刻的政治原因的。

家园 【原创】四---初啼(3.惨败)

正当项羽险入齐地的泥淖中不可自拔的时候,刘邦却拼凑出一支联军浩浩荡荡向彭城进军。刘邦按照韩信的部署,在很短的时间内平定了三秦之地,设立汉社稷,并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关外置河南郡和河内郡,将“故秦苑囿园池”都安排作为耕地,发展生产,在很短的时间内刘邦一跃而起,成为实力数一数二的强者。当项羽忙于平定齐地的之际,刘邦率领俘虏和归降的诸侯们向彭城进发,途中听从董公的建议,将这次出征的性质改为“发关内三河义兵,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在政治上孤立项羽,并号召齐赵两国共同反项。彭越将所率三万精兵也交予刘邦,并为刘邦在梁地的行动大开方便之门,同时田横立侄儿田广为齐王,继续率领齐地的百姓反击项羽。种种便利条件都眷顾刘邦的盟军,居然让他们一帮乌合之众一路未遇多大的抵抗就攻下了项羽的大本营——彭城。

刘邦能顺利的攻克彭城,听起来就象是一个奇迹,项羽的思维惯性让他习惯性的轻视刘邦,即使听到刘邦率盟军东进的消息,居然没有采取任何应对措施,打算先下齐地而后回军和刘邦决战,而由于自己的残暴导致齐地的百姓拼死抵抗楚军,严重影响了楚军的战斗部署,让刘邦兵不血刃就轻取彭城,项羽犯了轻敌的大错;相反刘邦在战争准备阶段还是做的比较充分的,在军事部署上也是小心谨慎,留有回旋余地,这些措施让刘邦在残败之后能迅速稳定军心,重新在荥阳、成皋一带驻扎下来,和项羽对峙。但刘邦的东进实在太过顺利,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刘邦对项羽的判断和下一步计划的安排和实施。于是我们看到刘邦在彭城犯了当初攻克咸阳时的老毛病,“收羽美人货赂,置酒高会”,俨然觉得天下已定,齐地的项羽主力已不足虑耳。众将领也放松了警惕,随刘邦饮酒作乐,庆祝胜利,各地诸侯兵在彭城大肆抢劫财货美女,所有的迹象都表明,刘邦的盟军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失去了最初的目标,于是败亡的迹象已经显露无疑了。

刘邦在胜利的喜悦中放松了警惕,没有看到盟军中的隐患。首先,刘邦在东进的过程中并没有遇到楚军的主力,因此没有对楚军造成实质上的打击和削弱,虽然占领了彭城,但战略目标却陷入迷失当中。刘邦打着讨伐项羽为义帝报仇的旗号,结果却在财货美女中沉溺,浑然忘记在北面的不远处还有项羽的主力随时可以反扑,既不做防御的准备,也没有到齐地和项羽决战的打算,等到项羽回袭,即刻陷入恐慌之中,大军分崩离析失去指挥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其次,刘邦的盟军在进彭城之前,士气高昂,以诛项羽伐无道为己任,而进入彭城之后,盟军以胜利者的姿态自居,大肆抢劫掳掠,安于享乐而疏于防范,军队的战斗力陡降;相反楚军听闻刘邦攻克了彭城,复仇之心充盈全身,刘邦盟军在彭城的所为直接侵害到楚军将士的利益,如果楚军失败了,就没有任何退路了,这种状态和破釜沉舟时的楚军类似,此消彼长,楚军和汉军的战斗力及士气对比差距相当明显,当楚军以哀兵之势猛烈复仇的时候,毫无斗志的盟军只有逃跑或接受被屠戮的命运了。

最后,刘邦的盟军构成并不是铁板一块的。盟军各怀鬼胎,难以齐心。刘邦挟持的诸侯或者是被俘虏的,或者是失势的,并不是一个坚强的反项联盟,比如殷王司马卬,反复在刘邦和项羽之间摇摆,属于典型的墙头草。各路诸侯并不是自愿而是被迫参与刘邦的联盟,战斗力可想而知。这样一支杂牌军,在战斗的时候帮不上忙,在进入彭城之后大肆抢劫而得不到有效的制约(或者根本没人想到要制约),在项羽回击时更是翻脸无情,争向抛弃刘邦重投项羽的怀抱。貌似强大联盟内部却极为脆弱,被项羽的三万精兵一击,就轻易的打回原形了。

项羽率领三万精兵,“自鲁出胡陵,至萧、晨击汉军”。项羽的军事素养还是相当高的,并没有因为彭城的陷落而惊慌失措,在判断形势的同时定下了清晰的作战思路,从齐地经胡陵至萧县(今安徽萧县),绕了一个圈,从西往东进攻刘邦的盟军,从而截断了刘邦的退路。从中可以看出项羽对刘邦的恨意,决计不给刘邦留任何退路。刘邦仓促迎战,这场战斗相当惨烈,从清晨到日中就分出了胜负。汉军抵挡不住楚军的强大攻势,步步后退,被楚军斩杀十余万人。汉军被楚军截断了退路,向南退到灵壁东睢水上,上演敦刻尔克大溃退的楚汉相争版,由于人多拥挤,士卒纷纷落水,楚军趁势大开杀界,史载“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可见当时战况的惨烈。楚军将汉军层层围了三匝,眼看刘邦性命不保,但平地而起的龙卷风却救了刘邦一命,“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刘邦趁机带着数十骑逃脱楚军的包围圈,狼奔豸突向西南方向逃窜。可惜刘邦的家小都没能逃脱,吕后一家被项羽抓去扣为人质。

诸侯见刘邦败了,纷纷发表声明重新支持项羽,“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齐﹑赵亦反汉与楚和”,后来魏王豹也籍故离开了刘邦宣布与楚约和。刘邦顿时陷入窘境。刘邦的妻兄吕泽驻扎在下邑,刘邦逃到下邑。一边收拾散兵一边向西退却,途中成功策反英布,英布反楚,项羽不得不派龙且中途收拾英布,这样就为刘邦的退却争取到了时间。刘邦退到荥阳,萧何征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老弱未傅指二十三以下及五十六以上的男子,此处当然不能看做征发之兵卒都为这两年龄段的老弱病残,而是概指萧何将关中可以征发之兵卒悉数动员起来,作为刘邦汉军的补充。韩信也收军回归刘邦,汉军重新振作起来,与楚战荥阳南京、索间,大破之,筑甬道属河,以取敖仓粟。敖仓是故秦在韩、梁一带设立的大粮仓,汉军守住这个后勤保障点,休整以待楚军。同时刘邦火速赶回栎阳,立刘盈为太子,萧何为辅佐,一干政事可由萧何全权负责。同时引水灌废丘,被长期围困走投无路的章邯自杀,关中最后一个项羽的据点别拔除,于是刘邦可以全力与项羽争斗而无后顾之忧。在处理完关中的一干事宜,刘邦赶回荥阳,项羽大军也已经在荥阳与汉军对峙,至此楚汉战争的第一阶段结束,第二阶段大幕已经拉开。

第一次反项联盟的失利给刘邦沉重的打击,也让刘邦从虚幻的胜利中清醒过来。在彭城之战的前后,项羽和刘邦对彼此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所以刘邦轻易占领了彭城,项羽的反击也让刘邦得到了惨痛的教训。刘邦没有料到,自己五十六万大军竟然如此不堪一击,一个看似强大的联盟顷刻间便灰飞烟灭。其实刘邦号召成立的联盟并没有什么向心力和凝聚力,一干诸侯大多都是受刘邦的胁迫才勉强参与的,刘邦没有给予他们任何好处,连他们的领地都一一剥夺,改立郡县,俨然将这些诸侯视为自己的属下,如此所为并不能得到他们的真心拥护,于是一有机会,这些诸侯便转投项羽麾下。项羽虽然残暴,但好歹还赋予他们特权和领地,而刘邦当时的行为比之项羽还不得诸侯之心,于是刘邦的孤立是可以意料的。刘邦从中吸取了教训,开始尝试韩信所说的“以天下城邑封功臣”,拉拢整合天下之力共同对抗项羽,《史记留侯世家》有以下的记载: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 “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蜔;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汉王乃遣随何说九江王布,而使人连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韩信将兵击之,因举燕﹑代﹑齐﹑赵。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从中可以看出刘邦战略的转变,汉军从霸者之师转变为帝王之师,新的反项联盟在新战略的指导下逐渐形成,并在未来的战争中成为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关键性力量。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