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二十四史之探秘系列迷你版 -- 丽华天下

共:💬174 🌺1072 🌵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还是给钱安稳人心
家园 吴国可惜了

吴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在技术上和社会组织上都实现了革命。能够冶炼性能更优越的青铜武器,能够开挖人工运河,还建立了列国所无的新型军队。吴国藉此灭楚、破齐、凌晋,可惜不慎被越国偷袭,霸业转瞬成了泡影。

家园 看李硕近期的作品要小心,那也是有背后团队的
家园 孙武和孙膑:谁才是正宗的孙子?|二十四史探秘013

孙武和孙膑两人都是齐国人,两人都姓孙,两人都擅长打仗,两人都写过兵书,那么,哪一个才是正宗的兵法家孙子呢?

孙武是孙膑的先祖,比孙膑早一两百年,说起来,孙膑是孙武的五世孙,这才叫孙子。而且流传下来的事迹,孙膑比孙武更多更细更传奇,但偏偏,孙武才是正宗的孙子,他的十三篇兵书被称为《孙子兵法》。而孙膑,不仅没有名号,连真实的名字都不知道,“孙膑”这个名字,准确地说,是一个恶意的绰号。

难道,孙膑又是一个原本不存在的人?不可能,关于他的故事有鼻子有眼,不可能是假的,五十年还出土过他写的兵法书《孙膑兵法》。这其中的原委,笔者搞不清楚了,留待方家考证。

下面简单说说这两人在《史记》中记载的故事。这些故事流传很广,笔者也不好再反弹琵琶,老老实实地转述吧。

孙家原来应该姓陈,孙武的远祖原来是陈国的公子,后来因为权力斗争,逃亡到了齐国并受到齐桓公(小白)的重用。为了不让陈国的人知道他的下落,他改陈姓为田姓,田氏后来慢慢发展壮大,成为齐国的重要政治势力,并最终夺得齐国政权,这是后话,且不提。

孙武的爷爷叫田书,当时是齐国的大夫,被当时的齐国君主齐景公赐姓孙,于是田书就改名叫孙书,孙书生儿子孙凭,孙凭生儿子孙武。当时齐国的名将司马穰苴是孙武的远房叔叔。

所以说,孙武是衔着金钥匙出生的,是典型的官二代。

孙武出生在门阀世家,天生又聪明,从小阅读兵书战策,后来又受到正规的教育,一直到他二十岁,都是在努力求学。二十一岁和二十二岁时,他漫游天下,考察古战场,二十三岁的时候回到齐国,逐渐开始参与政事。

在孙武三十岁的时候,齐国发生内乱,几大家族联合反晏婴,孙武也牵扯其中,后来害怕受连累,就逃到了吴国。第二年,吴王阖闾即位,任用伍子胥,伍子胥听说孙武很有军事才能,便请孙武出山,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吴国的元帅兼军师。

史记中孙武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但也就只讲了一个“孙武练兵”的故事。

吴王对孙武说:我看过你写的十三篇兵书,你能够摆个阵法给我演示一下吗?

孙武说:行。

吴王说:可以用女人来试演阵法吗?

孙武说:行。

吴王叫出他后宫的美女一百八十人,孙武把这一百八十人分作两队,让吴王的两个宠妃做两队的队长,手中持戟。然后告诉她们前后左右的方向,再告诉她们鼓声讯号的意思,比如击几下鼓是向左转,击几下是向右转,等等。这些“女兵”们都表示明白了。

于是开始试着合练,孙武命人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命令,但这些“女兵”们都只是站在那里傻乐,并不执行命令。

孙武说:士兵们的纪律不严明,号令不熟悉,这是将领的过失。于是重新解释了几遍前后左右以及鼓声的含义,“女兵”们再次表示已经懂了,孙武命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女兵”们还是站在原地哈哈大笑。

孙武说:纪律不严明,号令不熟悉,这是将领的过失。但是号令已经很明确了,士兵们不按号令去做,这就是军官和士兵的过错,得按军法斩掉两个队长!

吴王也正在台上跟着傻乐呢,这时候看到孙武要杀他的宠妃,连忙跑过来求情:好了好了,我知道将军你善于用兵了,求你手下留情,放过这两个人,我没了这两个妃子,饭都吃不下去,希望你不要杀她们。

孙武说:那不行。我既然已经受你的命令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这两人必须得杀。

孙武命军法官杀了两个妃子,重新任命两人为队长,再次击鼓发出命令,这下那些美女们再也不敢怠慢,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等等动作,一个个完成得规规矩矩,也不敢发出一丝声响。

吴王被孙武折服,委任为将军。此后孙武和伍子胥联手,西征打败强大的楚国,向北震慑齐国晋国,名扬诸侯。

孙武四十二岁的时候,看到吴国已经不可救药,遂归隐田园,写下著名的《孙子兵法》。

孙武向下传了五代之后,得孙膑,在正史上,孙膑生卒年不详,连名字都不详,因为受过膑刑,所以人们就叫他孙膑。(膑刑就是砍掉双脚或者挖掉膝盖骨的刑罚,受刑者无法走路。)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二人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鬼谷子是一个传说中的神人)。庞涓后来到魏国做官,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但是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孙膑到魏国后,庞涓嫉妒他的才能,于是捏造罪名,砍去了孙膑的双脚并在他脸上刺字,想让孙膑羞于见人从而埋没。

有一天,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国首都大梁,孙膑偷偷地拜会了齐国使者,一番交谈,齐国使者觉得孙膑不同凡响,惊为天人,便偷偷地用车将他运回了齐国。

逃奔到齐国的孙膑得到了田忌的赏识,田忌将孙膑收在门下做了一个门客。

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作为赌注。孙膑发现比赛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就建议田忌加大赌注,并且向他保证肯定能取胜。田忌于是与齐威王和诸公子设千金作为赌注,比试赛马。孙膑让田忌用下等马替换上等马,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赛,首场失利;随后孙膑又让田忌用上等马替换中等马、中等马替换下等马,分别与齐威王的中等马及下等马比赛,结果田忌两胜一负,最终赢得齐威王的千金赌注,孙膑由此名声大振。田忌将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并让他担任齐国的军师。

公元前354年,魏国攻打赵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第二年,齐国出兵救赵。齐威王打算让孙膑担任主将,但孙膑以遭受过酷刑、身体有残疾为由拒绝。齐威王便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让他坐在带着篷帐的车子中出谋划策。

田忌想要直接与魏军主力交战,但被孙膑阻止。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打赵国,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国内防务空虚,应当采用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战术,直捣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国撤军,魏国一撤军,赵国自然得救。田忌听从孙膑的意见,一路派出轻装战车,直捣魏国首都大梁的城郊,激怒魏国主将庞涓,迫使其率军回援;一路派出少数部队佯装与庞涓的部队交战,故作示弱使其轻敌。庞涓果然丢掉辎重,以轻装急行军昼夜兼程回救大梁。孙膑带领主力部队在桂陵设伏,一举击败魏军。

十三年之后,魏国和赵国一起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又派出田忌、孙膑率军援助韩国,还是采用的十三年前的“围魏救赵”的战术,而魏国呢,还是庞涓为将,再次在“同一个地方”摔倒。

齐国军队在田、孙带领下向魏国首都大梁开进,庞涓急忙从韩国撤军返回魏国。魏军一向瞧不起齐军,而且齐军一向也比较胆小,孙膑便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引诱魏军进入埋伏圈后加以歼灭。

孙膑命令:进入魏国境内的齐军第一天埋设十万个做饭的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减为三万个。庞涓行军三天,查看齐军留下的灶后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魏国境内才三天,齐国士兵就已经逃跑了一大半。”于是丢下步兵,只带领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军。

孙膑估算庞涓天黑能行进至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险山,可以埋伏。孙膑让人把道旁大树的树皮削一大块,露出白木,在树上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安排一万名弓弩手埋伏在道路两旁,命令他们在天黑之后,看到有火光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当晚赶到削去树皮的大树下,见到白木上写着字,于是点火查看。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败局已定,拔剑自杀。

齐军乘胜追击,歼灭魏军十万人,俘虏魏国主将太子申。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而齐国则称霸东方,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

孙膑也写下了一本兵法,后世取名为《孙膑兵法》,原名叫《齐孙子》,自隋后失传了1700多年,1972年时重新出土。

虽说正史中孙膑的生卒年不详,名字也不详,但据山东孙氏族谱称,孙膑本名孙伯灵,死于前316年,身长七尺约为161cm。

通宝推:南宫长万,桥上,不远攸高,
家园 为战而生为战而死|二十四史探秘014

战国时有两个很牛叉的武将,名字里面都有一个“起”字。白起,战神;吴起,战圣。这两个牛人,都是为战而生,最终也是为战而死,生时轰轰烈烈,死时窝窝囊囊……

吴起生于前,白起生于后。两人出生的时间大概相差120年。因为不知道白起出生的具体年份,这个120年是笔者瞎估的,八九不离十吧。

吴起是卫国人,也算是一个富家子弟,年轻时候到处跑官要官,把家里的钱财全部送完了,也没有弄到一官半职。隔壁左右都笑话他没能耐没出息,吴起怒了,一口气杀了三十多个笑话他的人,然后逃出了卫国。逃走之前,他狠狠地咬着自己的胳膊对他母亲大人发誓:我吴起一定要混出个人样来,不做到卿相,就决不回来。

吴起逃到鲁国,拜曾申为师学儒术。后来,吴起的母亲死了,吴起想到自己发的誓,就没回去奔丧。儒家是讲究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孝排在第二位,曾申看到吴起居然不去为娘奔丧,觉得他太不孝了,这种人怎么能混迹儒家门下呢?曾申不愿再认吴起为学生,将他逐出了师门。吴起于是不再学儒术,改学兵术。

吴起28岁的时候,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国君听说吴起兵法学得不错,就想让吴起来带兵抵抗齐国。但又听说吴起娶的老婆是齐国人,担心吴起偏向齐国,心里有点犯嘀咕。吴起听到这个消息后,二话不说,就把他老婆给杀了,以此来向鲁国国君表忠心。鲁国国君放了心,任命他为将军,吴起得到了证明他军事才华的机会,率军大破齐兵。

虽然打了个大胜仗,但吴起的这种心狠手辣做法让鲁国的大臣们看不过眼,就劝阻准备重用吴起的鲁国国君,说:吴起这个人不可重用,他人品太差了,早年一语不合就杀了三十多个老乡,又因为不孝顺被逐出师门,现在为了当上将军又杀了自己的妻子,这种为了权势随时都可能翻脸的人,怎么能委以重任呢?鲁国国君觉得有道理,就解除了吴起的兵权,免了他的职。吴起在鲁国呆不下去了,于是投奔了魏国。

当时魏国的国君是魏文侯,吴起来找他的时候,魏文侯征求大臣李悝的意见。李悝说:吴起这个家伙贪图名利而且好色,但是带兵打仗的话确实是一把好手,连司马穰苴(以前齐国的名将)也比不上他。魏文侯说,行,会打仗就行,就做个将军先试用一下吧。结果,一试用吴起就帮魏国打下了秦国五座城。

吴起在魏国见习期间,与战士同甘共苦,和下等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菜,睡觉不铺垫絮,行军不坐车马,完全没有架子。有一次,一个士兵生了毒疮,吴起亲自给他吮吸脓液。士兵的妈听说后放声大哭,旁人觉得奇怪,问:将军替你的儿子吸脓疱,你哭什么咧?士兵他妈说:个板板的吴起,当年我老公在他手下当兵,也是他帮我老公吸疮,结果我老公上战场后使劲往前冲,结果死了。现在他又给我儿子吸疮,看来我儿子的命又完了。我这是为我马上要死的儿子在哭啊。

吴起替魏国攻打秦国,3年时间,把秦国打得找不着北,整个河西地区全被吴起抢过去了,魏国于是设立河西郡,让吴起做了郡守。吴起做郡守时,进行兵制改革,挑选身强力壮的人做职业兵,然后带着这群虎狼之师南征北战,与诸侯军队大战76次,其中胜64次,还有12次不分胜负,为魏国拓土千里,使魏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过了十来年,赏识吴起的魏文侯死了,魏武侯继位。魏武侯按照吴起的建议在庙堂设宴宴请士大夫,席间设三排座位,立上等功者坐前排,用上等酒菜和贵重餐具;次等功者坐中排,酒菜、餐具比上等功差些;无功者坐后排,只有酒菜,没有贵重餐具。宴会后又在庙堂门外按功劳大小赏赐有功人员的父母妻子。对于死难将士的家属,则每年派使者慰问,抚恤他们的父母。

这项措施实行三年后,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南)。魏国的士卒得知这一消息,不等待官吏的命令自动穿戴盔甲准备抗敌的数以万计。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军。

阴晋之战,以五万多人胜秦军五十万,这成为吴起在军事上的最辉煌的时刻。

好景不长,魏国的国相田文(此田文非后世的孟尝君田文)死了,换了一个叫公叔痤的人为国相。公叔痤担心吴起抢他的位置,就使用了一些伎俩,离间魏武侯和吴起之间的关系,让魏武侯对吴起产生猜忌。吴起在魏国也呆不下去了,他去了楚国。

楚国当时是楚悼王在位。楚悼王一向仰慕吴起的才能,吴起一到,就被任命为国相。在吴起的主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在楚国开展起来,史称“吴起变法”。在这场变法中,吴起充分展示了他治理国家的才能,向世人证明了他不仅仅会打仗,他还是一个政治和军事上的杰出的复合型人才。

变法的事就不多说了,反正经过吴起一番折腾,楚国国力顿时强大起来,向南征服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败了前来侵犯的三晋,向西打得秦国手忙脚乱,楚国一时之间天下无敌。

吴起的变法得罪了楚国很多的贵族,等到楚悼王一死,大臣们开始暴乱,要收拾吴起,吴起走投无路,趴在他的知音楚悼王的尸身上面,被乱箭射死,死时大概60岁。

吴起死后60年左右,白起出生。

白起打仗厉害,有人弄出了一个“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白起、廉颇、李牧、王翦,白起居首。这四个人打仗当然是非常厉害的,但笔者觉得他们在复合型人才吴起面前,还是差那么一点,因为他们是职业武将,除了杀人就是杀人,别无他才。当然,这也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

白起在军事上的功绩很多,主要的有:前293年,攻韩魏两国,斩首二十四万;前292年,攻陷魏国,夺城61座;前280-279年,横扫楚国,占据楚国都城,被封武安君;前274年,破赵魏联军,斩首十三万,溺毙赵军两万;前265年,攻破韩国城池五座,斩首五万;与赵国在长平对峙三年之后,前260年,射杀赵国“纸上谈兵”的统帅赵括,战场上斩杀五万赵兵,然后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兵(坑杀可不是所谓的“挖坑活埋”)。

长平之战是白起战争生涯的巅峰,但这也是他最后一次领兵出战。本来在长平之战两年后,白起准备继续攻赵,但因为秦国的国相范雎受赵国贿赂,制止了白起进兵,白起因此与范雎结仇。等到后来秦王再想打赵国时,碰到白起生病,于是改派王陵领兵攻打赵国邯郸,王陵大败损失惨重,秦王等白起病情稍好,就让白起去替换王陵,但白起认为这时不是攻打赵国的好时机,拒绝出战,秦王只好改派王龁,但仍然被诸侯联军打得大败。秦王再次强迫白起出战,白起也发了犟,称自己病了死活不去。3个月后,秦军战败的消息一个接一个传回来,秦王震怒,对白起说:你不去也得去,不去我灭你满门。白起没有办法只好上路。

白起还在路上,秦王觉得白起太不听话,已经驾驭不了了,不能再留,就派使者送给白起一把宝剑,命其自刎。

白起举剑当胸,喟然长叹:唉,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我活埋了四十万人啊,罪孳深重,死有余辜。

白起举剑,自刎而死,这一年是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秦王嬴政两岁。正是在这场秦国攻赵的战争中,作为人质的嬴政他爸在吕不韦的帮助下逃回秦国,后来成了秦庄襄王,为嬴政上位铺平了道路。

通宝推:南宫长万,
家园 燕国没有文青和热血少年,只有愤青和糊涂蛋|二十四史探秘015

说起来,燕国的这个“燕”字,让人感觉特别有文艺范,和那些俗气的秦、齐、赵、韩、魏一比,马上就高端大气上档次了,楚也还行,但比起燕来,还是差那么一丁点。就像欧洲的德古拉家族,比之其他土包子似的欧陆王室,吸血鬼的传说总能给罗马尼亚平添几分神秘和苍凉,令痴男怨女们神往不已😅。“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当年汪精卫曾作诗云:“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可见“燕”在人们心目中,是带有悲壮的高洁的血腥味的。

曾有一段时间,很多人的微信号上,地区一栏往往选择“安道尔”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欧洲小国。这是为什么呢?有很多种说法,一种主流的解释就是,安道尔这个国名充满诗意和个性,稍带一点点神秘主义,所以文艺青年就抵挡不住这个名称上散发出来的荷尔蒙诱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又有人认为,安道尔的拼音,按字母顺序排第一,大家选它是因为懒(笔者查看了一下,发现此说不成立,排第一的是阿尔巴尼亚)。

懒惰和诗意,其实就隔着这么一层纸。在我们的理解中,燕国这样一个充满文艺基因、充满热血情愫、充满贵族情调的国度,其实在历史上相当模糊和暧昧。很多人对它的了解,就只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轲刺秦的故事被电视电影还有网络小说,解构重建了无数遍了,只要是个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的。至于其他,燕国实在是太贫血太苍白,勉强只有乐毅这个人可以拿出来说一说,像千古名相诸葛亮,不也是经常自比乐毅么。

先扯野棉花:燕国由来

燕国,从西周初年受封开始,到秦一统天下,历时八九百年。虽然在战国时期名列“战国七雄”,其实它并不怎么雄,要说雄,也只雄了五六年时间,其他日子里一直都很窝囊。

燕国的建国和鲁国很相类:都是在周武王灭商纣后分封的;都封在远离京城的东海之滨;立国之君都是当时辅政的权臣,鲁国是周公,燕国是召公,周公召公当时齐名;周公和召公当时都没有到封国去“就封”,都是派儿子去到封国,他们则留在中央辅佐朝政。当时在周朝中央政府管辖的疆域,陕城以东,由周公管,陕城以西,则由召公管。

虽然召公周公很相似,但他们也有一些不同点。召公活了很长时间,《史记》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据东汉王充的《论衡·气寿篇》记载,周公九十九岁死,召公一百八九十岁死,召公比周公多活八九十年(上古之人的年龄,当不得真的)。另外,“周公制礼”说的是在周公主持下,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礼节仪式,但这个“礼”的真正推行者,却是召公。也就是说,周公是个理论家,负责顶层设计;召公是实践者,负责暴力推广。

你想想,召公这个人,官做得这么大,活得这么久,对自己对他人又那么“讲礼貌”,做他的儿子孙子是不是很痛苦?史记《燕召公世家》是这么说的:“自召公已下九世至于惠侯。”这种记载在《史记》中是很少见的,《史记》一般都会详细记录各国的君主传承关系,谁的儿子是谁,在位多少年,谁的孙子又是谁,在位多少年。但在燕国这里却出现了空白,燕国自召公直至第九代国君,都没有明确的传承记载。这是为什么?

最大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其一,燕国在召公在世的几代之中,都忠实地遵奉了召公奉行的礼治王道,国无大事风平浪静,以至于没有什么大事作为史迹流传。其二,召公不重视言论行为的记载保留,致使史料本身缺失。这种史料的混乱状况一直到战国时仍存在,比如苏秦游说燕王的时间,《史记》记载的是发生在燕文王,而后世史学家考证,其实是燕昭王时期。

总而言之,燕国是一个很讲“礼”的国家,一切以先王圣贤为榜样,这个传统从建国之初一直延续到它灭亡之时。其中,发生在燕王姬哙时的一出禅让闹剧,便是对燕国泥古不化的最好写照。

讲个小故事:燕王禅让

尧禅让舜、舜禅让禹的黑历史应该不少人知道吧,笔者记得笔者第一次梳理完尧舜禹禅让史的初步结论就是:禅让都是忽悠人的。这不,燕王姬哙的这个糊涂蛋,就被禅让给哄住了。

公元前321年,燕易王死了,继位者是燕王哙。历史上没有谥号而直呼其名的国君,一般来说,不是亡国之君,便是丧乱之君,总之已经丧失了追谥的宗庙条件。这个姬哙,与后来亡燕的姬喜,是燕国历史上两个没有谥号的君主。姬哙之所以无谥,便是因为在位期间做了这一件令天下瞠目结舌的事——仿效圣王古制,禅让国君之位。

事情可能发生在前318年,也有可能是前316年,反正是在姬哙做了几年燕王后,心怀尧舜之道,一心想效仿先贤,做一个圣主。这时候,有一个叫鹿毛寿的人来给他出了个馊主意。鹿毛寿说:大王您不妨把国家让给国相子之(子之是当时燕国的国相,极受燕王信任),人们之所以称颂尧是贤人,是因为他当时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这使得尧有了让天下的美名,但他又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天下。现在大王如果把国家让给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这样大王您就能和尧帝一样,有相同的德行了。

老衲总结一下鹿毛寿的这个建议:让姬哙把王位禅让给子之,子之不敢接受,然后对外宣扬一番,这样姬哙在没有任何损失的情况下,白白收获一个“当世尧舜”的美名。总而言之,就是教姬哙在别人都不关注他的时候怎样刷存在感,怎样由一个边缘人变成“网红”。

姬哙脑子一热,觉得鹿毛寿的这个主意很不错,就这样照办了,要把燕国交给子之。但是——子之没有如预料中的那样推辞,他大大方方地接受了燕国!但但是,这事还没完,还有下文……

过了一段时间,鹿毛寿又对姬哙说:当时大禹想把天下让给益,但大禹却让他的儿子启的臣子去做益的官吏。等到大禹老的时候,就正式把天子之位传给益,但过了不久,启却和他的党羽一起攻打益,夺回了帝位。天下人都说,大禹名义上把天下传给了益,但实际上又让儿子启自己夺了回去。现在大王说是把国家交给了子之,但官吏没有一个不是太子的人,这是名义上将国家交给子之,实际上还是太子在当权。

不要以为鹿毛寿是好心办了坏事,上面的这番言论,充分暴露了他的真实意图:他其实是在给姬哙挖坑,让子之从姬哙手中夺权后,还要斩草除根,将燕国从姬姓手中完完全全地夺取过来。

姬哙这个二愣子现在还没有醒悟过来,对鹿毛寿言听计从。他收回了俸禄在三百石以上的官吏的印信,全部交给子之,由子之来任免燕国的官员。这样,子之就成了燕国实际上的掌权者,燕王反倒成了子之的臣子。

高潮在这里:燕齐狗血

禅让这个事,在姬哙的配合下进行得很顺利,子之掌握了燕国的政权。

姬哙做臣子做得心安理得,但有人不乐意了。笔者不说相信您也知道是谁——姬哙的儿子,太子姬平。在“禅让”之后第三年,姬平和他的拥虿准备起兵推翻子之,姬平倚靠的核心力量,是将军市被和市被手中的一点点兵力。

军事政变这种事情,不像对外打仗,不在于兵力多少,只要能在短时间里有效地解决对方的核心人物,就是胜利。所以,只要姬平和市被仔细谋划,谨慎行事,想要干掉子之,还是有很大把握的。但还在他们谋划未成熟之时,齐国掺和进来了。

齐国掺和进来,名义上是来给姬平帮忙,实际上包藏祸心,想趁此机会灭了燕国。齐国很谦虚地对姬平说:我们齐国国小力弱,没办法帮您冲锋陷阵,但我们的军队,听凭您的遣,您指向哪我们就打到哪。

有了齐国“撑腰”,姬平就迫不及待地下手了。他和市被仓促地举兵围攻王宫,想硬碰硬地解决掉子之。这哪成呢?不是找死吗?王宫没攻下来,子之没有捉住,齐国的军队连影子也看不到。市被在战乱中死了,姬平逃亡,燕国一片大乱。

就在这个时候,齐国的军队出现了。他们不是来帮助姬平的,将军章子率齐国的全部主力部队,一路摧枯拉朽,兵不血刃,轻而易举地占领了燕国。

需要注意的是,齐国的这次很不光彩的军事行动,是受到了亚圣孟子的怂恿。《史记》载:

孟轲谓齐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

孟子将这次入侵燕国,竟然比作了周文王周武王攻打商纣。

在这次军事行动中,燕国完全放弃了抵抗,各地城门大开,士兵放下武器,一副挨打受踹的样子,齐国也不好意思下狠手,劫掠一番后,退兵了。在这次齐国入侵的军事行动中,姬哙和燕国政权实际执掌者子之先后死于战乱,两年之后,太子姬平在燕国人民的拥戴之下复国复位,他被称为燕昭王(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姬平在这次战乱之中也死了,复位的是姬哙的庶子姬职,姬职此前流亡韩国,后来在赵国的帮助下回到燕国复位,成为燕昭王。燕国的历史就是这么乱,且不管他,还是把燕昭王算作姬平吧)。

齐国乘人之危而灭了燕国,姬平视为奇耻大辱,念念不忘,一心想要报仇雪恨。但积贫积弱的燕国怎么打得过强大的齐国呢?姬平于是向他的客卿郭隗求计。

郭隗先是给姬平讲了一个“千金买马骨”的故事,说是有一个国王给他的手下千两黄金去买千里马,这个手下遍访而不得,后来看到一匹死了的千里马,就花了五百两黄金把这匹马的尸骨买了回来。国王大怒,认为这个手下乱花钱。手下说,你能花五百两黄金买下马骨,事情传扬开去,那些有千里马的人肯定都会跑来把马卖给你,以后你想要多少千里马就有多少。后来,果然有好多人带着好马来卖给国王。

郭隗说,大王你要是想招揽人才振兴燕国,就把我当作马骨吧。你抬高我,给我高官显爵和丰厚的待遇,其他的人才一看,说像郭隗这种不入流的人都能在燕国受重用,那我去了岂不是更能受重用。

姬平就按郭隗说的办,给郭隗修建漂亮的房子,封大官。天下人才果然闻风而动,都跑到燕国来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诸葛亮的偶像乐毅。

乐毅在治国和军事上的种种才华,笔者就不多说了,反正在乐毅的治理下,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燕国蒸蒸日上。然后,在乐毅的策划下,燕国联合秦楚赵魏韩,一起攻打齐国,夺取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把偌大的齐国打得只剩下两座城(莒和即墨),齐国国君湣王逃到楚国,被楚国大将给杀了。

燕国占领齐国达六年之久,这六年里,乐毅一直在攻打那仅剩的两座城,但是遭到顽强的抵抗,一时拿不下来。这时候,燕昭王死了,他的儿子燕惠王即位。燕惠王和乐毅的关系不太好,齐国人跑过来施了一个反间计,对燕惠王说,乐毅之所以一直磨磨蹭蹭不把那两座城打下来,是因为他怀有异心,想篡位。大王你只要换一个人去领兵,两座城马上拿下来。

燕惠王这个糊涂蛋果然上当,派了一个叫骑劫的将领去替换乐毅。乐毅知道自己受到了猜忌,逃到了赵国。而骑劫一带兵,马上被齐国反攻,大败而死。没有了乐毅的燕国军队兵败如山倒,齐国全面收复了沦陷的国土,就此复国,而燕国从此又衰败下去了。

这么一算,燕国前前后后就只风光了这六年。

一点小尾巴:亡国之君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燕国就这样浑浑噩噩地,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燕王姬喜继位。这个姬喜,就是燕国的亡国之君,他和姬哙一样,没有谥号。

就在此前的5年,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军坑杀了赵国的四十多万大军,赵国遭受重创。姬喜上任四年后,便找到赵国,想和赵国结盟,联手抗秦。从两国的实际出发,这本是一个不错的想法。燕国为了促成这个结盟,还给赵王送去了五百镒黄金,以表示诚意。

姬喜派出的联络员,是燕国的国相栗腹。这个栗腹去赵国蹓跶了一圈,献上了五百镒黄金后,回到燕国,他对姬喜说:赵国的精壮男子在长平之战中都已经死光了,我们不如把赵国抢过来。

姬喜这个糊涂蛋动心了,但他还是象征性地去征求了一下乐毅的儿子乐闲的意见。乐闲对此表示反对:赵国人天天都在打仗,人家的战斗经验丰富得很,你打不过人家的。姬喜不服气,说:要是我们五个人打赵国一个人呢?乐闲说:你就是十个人打人家一个也打不过。

姬喜被乐闲的话深深地伤了自尊,他决心证明自己领导的燕国并非如此不堪。燕国派出两路大军进攻赵国,姬喜自己还带着一支队伍跟在后面压阵。姬喜踌躇满志,他以为胜利会手到擒来,他必须亲自领军参与其中,好将这份荣耀名正言顺地全部归为己有。

果然,面对燕国来袭,元气大伤的赵国的战斗力依然强大,在老将廉颇的带领下,赵军不仅粉碎了燕国的入侵,还组织反攻,进入燕国,包围了燕国的都城。燕王姬喜苦苦求饶,加上其他力量斡旋,赵国才放了燕国一马,撤兵了。

事情还没有完。八年之后,赵国又和燕国掐起来了。赵国派出了李牧和庞煖领兵,来打燕国。在过去的这八年里,秦国又不知虐了赵国几百遍了,廉颇也不在了,燕王姬喜觉得赵国已经不堪一击,很是瞧不起,想趁机捡个便宜,顺便一雪八年前之耻。

战,燕国完败,两万士卒被俘,姬喜又一次被赵国狠狠地扇了一耳光。

在东方诸国相互算计的时候,秦国默默地灭了一国又一国,将无数城池收入囊中。又十多年过去了,东方诸国只剩下齐和燕两个国家了。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公元前227年,在燕太子丹的策划下,荆轲带着一个浑小子秦舞阳,西入秦关,准备行刺秦王嬴政。事败,被杀。

秦王以被刺为借口,开始对燕国进行毁灭性的进攻。老糊涂蛋姬喜以为秦国之所以打他,只因为小糊涂蛋姬丹派人刺杀了秦王的缘故,于是老糊涂蛋杀了小糊涂蛋,把小糊涂蛋的人头送到秦国去请罪,希望秦王放他一马。秦王才不糊涂咧,继续挥师北上,公元前222年,秦军在辽东活捉了逃亡的燕王姬喜,燕国灭亡。

好了,燕国的故事到此结束。最后,提请金庸粉丝注意一下(如果河里有的话),《天龙八部》中慕蓉复一心想恢复的燕国,乃是后世由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与此燕国无关。金庸笔下的慕蓉复身上的文艺范和热血基因,也与此燕国无关。😂

通宝推:南宫长万,
家园 吴起暴力,白起也暴力

不过吴起是变法,颇有法家之意,白起纯兵家。

家园 燕赵应该是燕国和赵国

是指河北地方,三国时辛评和辛毗还是算应了这个说法的。

袁绍也可以。

家园 孙膑的故事确实神奇,当年还有个影片啊
家园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者,今果然

商鞅当年直接得罪了太子,老王死了上台后车裂了他,但政策没改

吴起还没直接得罪太子呢,结果人亡政息了

所以楚国后来被秦凌虐实在是咎由自取

吴起肯定是没想到灵床前边一堆人就明火执杖要杀他,七十多家都串通了要下手,他一点没得到信儿,是真得罪人太狠了!不过这种局面下还能立马想到复仇之道,也确实是厉害

这七十多家傻贵估计是知道新王不支持吴起政策,怕这老儿狡猾给跑了,觉得杀了他也没啥,老王灵前就下手。没准儿就是新王怂恿的,事后杀人灭口,不过从他后来没整出大活来看,应该也不是吧

家园 我小时候看历史故事书

就搞不清楚孙武和孙膑的关系,直到上初中,读了小说越女剑,才搞清楚

家园 燕国其实是匽国,燕可能是贬称

北京早期的历史,其实很有意思。

--------

历史上,北京这个地方有两个燕国,商朝的燕毫,和周朝的匽国。

从考古发掘中,周朝燕国出土文物,燕全部写成匽,毫无例外。

晏在秦灭六国后,变成了燕,猜测是对匽的贬称。因为燕太子单派荆轲刺杀秦王,秦始皇对燕国恨之入骨。

证据就是秦灭六国,不久之后秦末战乱,其他五国,都有王室贵族的代表人物参加叛军。只有燕国,没有任何代表人物。

有猜测有可能秦始皇杀光了燕国的所有王室成员和贵族,并将晏国贬称为燕国。

-----

燕国既然是晏国,我们历史书上学到的晏子,我总感觉跟燕国有脱不开的关系。

--------

关于:燕国自召公直至第九代国君,都没有明确的传承记载。

这个一方面是因为秦灭燕,销毁了燕国的所有史书;另一方面,还跟西周历史上的

周幽王,周平王有关。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废嫡立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于是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清华简》出土文献表明,周幽王死后,有王公和大臣,因为周平王杀死自己的父亲,而支持周幽王的弟弟王子朝为王,为周携王。

周平王/周携王双王并立。

燕国属于支持周携王的一派。在周平王获胜后,与周平王及其后代长期失去联系。

在周平王东周的史料中,当年周携王及其支持者的史料,大部分都没有保留下来。

--------

燕国建立的历史应该是这样的:

《清华简》:周武王既克殷,乃设三监于殷。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录子耿。

《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

太保簋的铭文:王伐录子圣,摣厥,反。王降征令于大保。大保克敬亡遣。王迎大保,赐休沐土,用兹彝对令。

《清华简》:“成王继伐商邑,杀录子圣”。

-----

武王灭商后,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又叛周,商朝贵族向北部逃跑,大致在河北涿州到北京这一带。

河南朝歌附近的邶国,跑到了河北的涞水。建国后,在涞水出土了十多件邶伯青铜器,基本上可以确定邶国迁移的具体位置。(国名随人而变动)

《逸周书·作洛》中说“王子禄父(武庚)北奔”,这个北字,我们现代人理解为向北方,而在当年,也可以理解称邶,邶国最后迁移的位置,位置在河北挨着北京房山琉璃河的涞水县。

商朝另外一个知名人物,箕子,箕子朝鲜的位置,可能也在北京。

朝鲜这两个字,本意是两条河的名称,朝河和鲜河。北京有一条河叫潮白河,名字来自于上游的两天直流:潮河和白河。

北京昌平的白浮出土的青铜戈,带有”其“(箕)字;另外在北京平谷的商周大墓出土文物中,也带有箕字。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502/22/24133_208225049.shtml

召公(大保)带领军队,追击逃到邶国(河北涞水)的武庚,在邶国(河北涞水)和箕国(北京一带)的琉璃河(北京房山),建立了燕国。

燕国之后向北方的扩张,改变了东北亚的历史,并且对今天东北亚各国,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燕国的扩张,箕子朝鲜的位置从北京被挤压到了唐山/北戴河一带。

历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箕子朝鲜在战国时期,受燕国所迫,”渡海之襄平“。 就是从海上跑到辽东半岛的襄平。

战国末年,秦开却东胡,燕国不仅占领了东胡的大片土地,而且占领了辽东半岛的襄平。

从此之后,箕子朝鲜的位置才在朝鲜半岛上。

-------

了解历史后,再看古文,其实很有意思。

诗经:大雅·韩奕

溥彼韩城,燕师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实墉实壑,实亩实藉。献其貔皮,赤豹黄罴。

--------

奄受北国,北国是指河北涞水的邶国。

溥彼韩城,燕师所完。邶国紧挨着位于琉璃河的燕国都城,所有燕师可以帮忙修城。

其追其貊,也可能是驱追驱貊,而貊,很可能是后面高句丽的祖先。

通宝推:看看,
家园 孙武不可能是孙子

孙子——孙武子应该是孙书

家园 战国四公子的灰色人生|二十四史探秘016

记得幼时学过一篇文言文《信陵君窃符救赵》,从那里知道了“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对这些翩翩浊世佳公子很是神往,听名号都觉得那么帅。可惜那时候文言文功底并不怎么好,互联网也不发达,所以,除了信陵君的故事外,其他三人的故事只能略知一二,但,这些仍然不妨碍笔者对他们的神往。

后面笔者长大成人了,捧读《史记》,就把这四君的故事从头到尾细看一遍,于是,piā,梦碎了。四公子,不过如此。

还是先讲故事吧,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先交代一下四公子所在的时代背景。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秦,作为虎狼之国,已经在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的带领下,崛起于西方,傲视天下。魏国和齐国国力日衰,作为曾经的强国,还保留着一定的余威,但和秦国相比,已经不属同一个层级了。赵国在赵武灵王死后,辉煌延续了一段时间,但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楚国被战神白起一番蹂躏之后,楚怀王被幽禁,楚国连续向东边迁都以躲避秦军的锋芒,无力与秦抗衡。燕国在乐毅的帮助下昙花一现,之后因内乱再次沦为二等国。韩国?唉,那还叫一个国吗?夹在秦楚魏之间,早就不能站着说话了,不提也罢。

战国四公子的故事,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史记》。你们也知道,《史记》在纪年上,有那么一点乱,所以,对于他们的生卒年月,有的无从考证,有的出现谬误。笔者就按后世人考证的纪年,以他们死的年份为准,从远到近地讲一讲他们的主要故事吧。

鸡鸣狗盗孟尝君

孟尝君年岁较大,出生日不详,死于前279年。齐国人,姓田名文,是齐威王的孙子,齐宣王的侄子,齐闵王兄弟。

孟尝君出生于五月初五,他老爸田婴很迷信,认为五月出生的人会克父克母,先是让孟尝君他妈把他整死,他妈不忍心,偷偷把他养大。长大后,想让他认祖归宗,但田婴不想认他,牙尖嘴利的孟尝君反倒把他爸给教训了一顿,具体说了什么就不详述了,反正是说他爸在齐国执政这么多年,一点政绩都没有,上对不起君下对不起民什么的,搞得他老爸惭愧得不得了,赶紧把他收到族内,并指定为事业接班人。

田婴死后,田文就接了他的爵位和封地,这就是孟尝君了。

孟尝君豢养了一帮“士”。说是士,其实黑白两道都有,这里杀了人啊,那里劫了道啊,怕官府治罪,都跑到孟尝君门下藏了起来。孟尝君认为他们都是人才,一概收留,渐渐地人越来越多,达到三千多人,而这时,孟尝君好客的名声也传了出去,都称赞这家伙能够礼贤下士,有能耐,了不起。

秦昭王听说了,心想,这么优秀的人才,怎么能在齐国被白白浪费呢,就派人请他到秦国去。第一次请,孟尝君被门客劝阻了,没去。第二次,齐闵(湣)王三年(《史记》称是齐闵王二十五年,这是错的,因为这个闵王总共在位也只有17年),秦国又来请孟尝君,齐王招架不住秦王的热情,就命令孟尝君到秦国走一趟。

孟尝君就带着一众门客去了,一去果然中了计,被秦王给软禁了。因为秦王觉得,你是齐国人,你是一个优秀的齐国人,你肯定不会帮助我秦国,但你在齐国,如果把齐国的生产关系理顺了,把生产力搞上去了,你齐国就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了,那我秦国就危险了。我不如杀了你吧,以绝后患。

孟尝君被软禁在秦国,秦王正准备找个由头把他给杀了,孟尝君得知消息后,那个着急啊……别急别急,这时候他养的门客派上用场了。

有人对孟尝君说:秦昭王最宠爱燕姬,只要燕姬帮你在秦王面前求情,你就有救了。孟尝君就照着去做,但人情向来不是白送的,那个燕姬看到孟尝君送给秦昭王的见面礼是一件白狐毛皮袍子,她也想要一件。这种东西是独一无二的宝贝,又不是汉正街批发的,哪来这么多啊?孟尝君又急了……

这时一个门客跳了出来,说,主公休要惊慌,等天亮的时候,在下给你弄一件来。深夜,这个门客潜入库房,学狗叫骗过守库门吏,把先前送给秦昭王的袍子偷了出来,孟尝君再转送给燕姬。燕姬向秦昭王求情,把孟尝君给放了。

孟尝君获释后,赶紧带着门客一刻不停地逃离秦国。秦昭王放了孟尝君后,又后悔了,马上派兵去追。这天半夜时分,孟尝君一行人到了函谷关,函谷关是秦国的国界,出了函谷关就逃离了虎口。但函谷关关口规定,要鸡鸣才放人通行,由于时辰未到不肯开关。幸好他的门客中有个人会学鸡叫,叫得比真鸡还真,他一叫,带动其他的鸡也跟着叫了起来,于是关门打开,孟尝君等人及时地过了边关。

一顿饭的功夫之后,追捕孟尝君的秦兵就到了,但孟尝君他们已经出了关,也就是出了秦国,没办法再抓了,秦兵只好悻悻而回。

其实这个故事,很多人都应该听说过,成语“鸡鸣狗盗”就是从这里来的。《史记》里还讲了一个孟尝君的门客冯驩的故事,就是一个开始天天弹着宝剑唱歌,吵着食无鱼、出无车,向孟尝君要待遇的人,如何在孟尝君失宠的时候帮助孟尝君恢复权位的故事,这里面是大段大段的口舌之辩,略过不提。下面说说两个孟尝君不光彩的事情。

不光彩事情之一:孟尝君从秦国逃出来后,经过赵国,赵国的平原君隆重接待了他。赵国的人也听说过孟尝君的大名,都跑来围观这个当世英才。结果一看,大失所望,有人议论说:原以为孟尝君是个高大威猛、仪表堂堂的人呢,哈哈,原来是个矮子。孟尝君听到了,勃然大怒。娘希匹,竟然笑话我是个矮子!孟尝君怒气冲冲地跳下车,手一挥,喝道:合字并肩字,杀!结果孟尝君和他的门客一起,把笑他的人杀了,还不解恨,又把围观的几百人全杀了,然后又灭了整个县。唉,太残暴了,这哪里是笔者幼时心目中的翩翩浊世佳公子啊(这件事情教育我们,一,不要随便围观看热闹;二,看热闹时不要随便发议论;三,发议论时最好不要笑话别人太矮😂)?

不光彩事情之二:前面说过,孟尝君是齐威王的孙子,齐闵王的兄弟,他把持齐国国政多年。到了齐闵王十五年的时候,齐闵王把宋国灭了,觉得可以有点实力把孟尝君搬开了。孟尝君听说齐闵王要动他,先是吓得逃到了魏国,在魏国做了宰相,但是他心里老大不舒服,于是他出头,联合魏、秦、燕、赵、楚几国的军队,去攻打自己的祖国齐国,结果把齐闵王给逼死了(这个事情,也就是昨天笔者讲的乐毅联合五国一起攻齐的事)。等到他的侄子齐襄王继位,也不得不向他低头。唉,气量太小了,这哪里是笔者幼时心目中的翩翩浊世佳公子啊?

利令智昏平原君

接下来说说平原君,平原君出生于约前308年,死于前251年。赵国人,姓赵名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弟弟。

先说说他的英雄事迹吧。受孟尝君的影响,平原君也养了不少士人,总共也差不多三千人吧(为什么都是三千呢?)长平之战后,秦国军队把赵国国都邯郸给围了起来,赵国危急。为解邯郸之围,赵王派平原君赵胜去向楚国搬救兵。平原君准备带二十个文武兼备的人跟着他一起去,心里盘算着,如果来文的能让楚王答应结盟,那是最好,如果文的不行,就得来武的,所以门客需要文武全才。

他在三千个门客里找啊找啊,挑啊挑啊,只挑到十九个他认为还是那个事的人,还差一个人。正在他抱怨的时候,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说,主公别再费心找了,就让我来凑数吧。

平原君问:你到我这里有几年了?

毛遂说:三年。

平原君说:精明能干的人,就像锥子在布袋子里面,它的尖头马上就会露出来。你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了,都没人说起过你,我也没听说过你,这肯定是你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你还是留下吧,我不带你去。

毛遂说:

“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没错,笔者在这里引用原文,是想说明这个成语“颖脱而出”,是颖脱,不是脱颖。当然,脱颖而出也没错,现在人都这么用了,随俗吧。但要是显出你的学问,你一定要纠正别人,告诉他:《史记》的原文是“颖脱而出”,切记切记。

平原君听后,与十九个人相视一笑,接受了毛遂自荐。

于是就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谈了半天,从日出谈到日中,大家肚子都饿了还没谈出个结果来,于是那十九个就对毛遂说:你行你上啊,考验你的时候到了。

毛遂“刷”地拔出剑来,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气势,携着令人望而生畏的凛冽杀气,走上楚王的大殿,说:“你奶奶个熊,三两句话就可以说完的事,你还逼叨个啥。你孙子再唧唧歪歪地,看老子不一剑砍死你!”

于是赵国成功和楚国结盟,回到赵国,平原君把毛遂作为上宾。

还有一个能给平原君添一点光彩的故事,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范睢是魏国的一个穷人,想游说魏王谋个出身,先投靠在魏国的中大夫须贾门中。一次他陪着须贾出使齐国的时候,齐王听说范睢有才,就待他格外优厚,这让须贾很是吃醋,回国后就向魏国的宰相魏齐(魏国的一个公子)告状,说范睢里通外国。魏齐不分青红皂白把范睢一顿毒打,打得奄奄一息了,用席子卷了丢在厕所里,还让门客轮流往范睢的“尸体”上撒尿。后来在友人及秦国使者的帮助下,范睢逃到了秦国,被秦昭王重用,范睢一步一步地坐到了秦国宰相的位置上。

范睢不忘前仇,对魏王发通牒说:赶紧把魏齐的人头拿来,不然我就血洗大梁(魏国的都城)。魏齐听说后,觉得在魏国呆不住了,便逃到了赵国,躲在平原君家里。

魏齐躲在平原君家里的事被秦王知道了,秦王想帮范睢报这个仇,先装作很友好地给平原君写了一封信,说:你真是一个天下无双的好人,咱们交个朋友吧,来来来,到秦国来玩几天,我和你把盏痛饮十天如何?

平原君吧,你说他单纯也好,说他虚荣也好,反正秦王把他一吹一捧,他就真的屁颠屁颠地跑到秦国去了。一到秦国,秦王还真的和他喝了几天酒,不过下酒的“菜”却不那么合胃口。

秦王端着杯子说:范睢是我的“叔父”,就像姜子牙对于周文王、管仲对于齐桓公一样。现在范睢的仇人就在你家里,你说,我该不该帮范睢报仇呢?我希望你派人去把魏齐的人头取来,要不然,嘿嘿,你就别想回赵国去了。

这时候,平原君赵胜大义凛然地说:呸。魏齐是我的朋友。我赵胜不是个出卖朋友的人。但是,那个,那个那个,魏齐他不在我家里啊。

唉,前面铺垫了这么多,就是为了引出赵胜的这一句大义凛然的话,笔者写得好累。但善始要善终,笔者还是撑着把范睢魏齐的事情说完吧。

平原君硬撑着不把魏齐交给秦国,秦王只好一边关着平原君,一边去与赵王交涉。秦王说:小赵啊,你快把魏齐的人头送来吧,不然,我就不把你的叔叔(赵胜)还给你。

赵孝成王念及血脉亲情,就派人去赵胜家里捉魏齐,魏齐闻讯就跑到了赵国宰相虞卿家里。

虞卿和魏齐并不熟,魏齐也不是一个人格魅力非常强大的人,这时候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虞卿人品爆发,变得义薄云天,居然丢开赵国的宰相不做,护送着魏齐从小路逃回了大梁,想去找信陵君帮忙,想让信陵君想办法把他们弄到楚国去政治避难(唉,这不是抢了平原君的风头么?😁)。

信陵君听说了这件事,犹豫了一下,也就是这么一下下,真的只有一下下,魏齐觉得很没有面子,一怒之下,喀嚓,拔剑自杀了。

赵王赶紧派人过来,捡了魏齐的脑袋,送到秦国去换叔叔,平原君赵胜这才得以回到赵国。而那个虞卿,好人没做成,也不方便再回到赵国,又觉得信陵君不仗义,所以也懒得在魏国做官,最后隐居山林,写成一本书,叫《虞氏春秋》。

也说说平原君两件不光彩的事吧。

不光彩事之一:这事发生在平原君最开始养士的时候。平原君住的楼房旁边,是一片平民区,有一次他宠爱的妾在楼上看到有一个跛子去井里打水,挑着水一瘸一拐的,觉得很有趣,哈哈大笑起来。跛子生气了,就找到平原君说:听说你尊重士人轻女色,所以有很多人来投靠你。现在你的小妾嘲笑我天生的残疾,我希望你能把她的脑袋砍下来给我。平原君很严肃地说:好,我会给你的。跛子走后,平原君也哈哈大笑,说:啧啧,什么人嘛,就因为笑了他一哈,他就要我美人的脑袋,真是太过分了。这件事过了一年多,他养的士人走了一半多,平原君很奇怪。他门下有一个人就告诉他:因为你没有杀笑跛子的人,大家觉得你好色轻士,所以大家就走了。平原君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砍下了那个笑跛子的美人的头,去向跛子道歉。这以后,那些门客才陆陆续续地回来。

不光彩事之二:大家都知道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失了四十多万战士,这也是赵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但想知道长平之战是怎么引发的吗?就是因为这个平原君赵胜。话说战神白起率兵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的野王后,马上要攻打韩国的上党。上党守将冯亭不愿意降秦,就跑去找赵王,希望归入赵国。赵孝成王征询各大臣的意见,平阳君赵豹说:要不得要不得,无故受利,会招灾祸上门的。但是平原君赵胜说:要得要得,这大一块肥肉,一块不要钱的肥肉送到嘴边,不吃是傻子。赵王听了赵胜的意见,接收了上党。这下可把秦国激怒了,白起也怒了,率兵打进赵国,于是有了后面的长平之战。司马迁后来评价这件事时,形容赵胜是“利令智昏”。这就是这个成语的来历。

功高震主信陵君

信陵君出生日不详,死于前243年。魏国人,姓魏名无忌,和金庸笔下的明教教主张无忌同一个名字,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老实说,笔者幼时最中意信陵君,因为觉得他这个封号最好听😂)。

信陵君养的门徒,同样是三千。不过,和孟尝君、平原君的三千比起来,信陵君的门客素质就高多了。窃符救赵的故事这里就不多说了,里面的七十岁老人侯嬴、杀猪的朱亥可以证明。这里另外讲两个小故事,作进一步的证明。

有一天信陵君和魏王在一起下棋,下着下着,有探子来报,说,北边边境传来烽火报警,赵国的军队打过来了。魏王一听,慌了神,把棋盘一推,说,老弟啊,先别下了,我得去召集大臣们开会了。信陵君说,大哥莫慌唦,冇得么事滴,这是赵王在打猎,不是冲我们来滴,来来来,继续下棋。

于是继续下,但魏王心不在焉,总是担心打仗的事(多么敬业的国王啊)。过了一会,探子再次来报:不是打仗不是入侵,是赵王在打猎哦。

魏王大吃一惊:老弟啊,你咋知道得这么准呢?

信陵君说:我下面有人唦,我派了卧底在赵国,赵王冇得么事是我不晓得滴,他一天撒几次尿我都晓得。

你看看,人家门客的这素质。

信陵君窃符救赵之后,因为对不起兄长,一时三刻也不方便回魏国,就留在了赵国,这一留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也没忘记招贤养士。

他听说赵国里有两个隐士:一个叫毛公,是个开赌场的;一个叫薛公,是个卖酒的。信陵君想叫他们来谈谈理想谈谈人生,但他们俩躲着不见。信陵君打听到他们的住所后,就微服私访,去和他们交朋友。

平原君听说后,很鄙视信陵君,对他的夫人,也就是信陵君的姐姐说:你看你弟弟是个什么人啊,我原来以为他蛮了不起,没想到他却和赌徒酒贩在一起玩耍,真是太荒唐了。

信陵君听到平原君对他的这个评价后,收拾包袱行李就要走。他姐姐问这是咋啦,信陵君说:个板板的,老子当初背叛哥哥杀了魏国名将来救他,就是听说他这个人还不错,哪个晓得他这家伙只是装个“爱士”的样子咧。我在魏国的时候,就听说毛公薛公是贤人,我来到赵国后想和他们交朋友,还生怕人家嫌弃我,没想到这个平原君反倒嫌弃人家。他NND,平原君不值得我交朋友。

信陵君他姐姐又把这个话传给平原君,平原君一听说自己被德高望重的信陵君反过来鄙视了,马上跑过去道歉,留下了信陵君。

这件事的严重后果是,平原君的门客呼啦一下子跑走了一半,都去投奔信陵君了。

信陵君在司马迁笔下基本上算是一个完美的人,很难找到什么不光彩的事情。姑且鸡蛋里挑头,写上两笔吧。

一是,信陵君门下懂军事的人不少,都纷纷向信陵君进献兵书战策。信陵君每收一本,都署上自己的名字,最后结集出版,名为《魏公子兵法》。这种不尊重著作权的做法,我们是应该严肃批评的。

二是,信陵君威信太高,魏王忌惮,加上秦国施以离间计,就罢了信陵君的官职收了他的兵权。此后信陵君这家伙天天酗酒好色,如此四年,《史记》上说他是死于酒精中毒,但也有说他是被魏王毒死的。

还有一件事,是出自《战国策》,说是魏国的下属城邦安陵,有一个叫缩高的,缩高的儿子在秦国为官,驻守管城。信陵君攻打管城打不下来,就要安陵君派缩高去攻管城,也就是让老子去打儿子。缩高认为这样父子相残,且让他们忠孝两难全,实在不妥,拒绝受命。信陵君大怒,威胁安陵君,最后逼得缩高自杀而死。估计是司马迁太喜欢信陵君了,因此没有在信陵君的列传里收录这一事情。

瞒天过海春申君

最后说说春申君吧。严格说来,春申君不能算“公子”,所谓公子,是指国君的儿子。春申君出身虽然神秘,但肯定不是哪一国国君的儿子。(这样算起来,孟尝君也有一点勉强,他只是国君的孙子。)

春申君是楚国人,生于前320年,死于前238年,算是长寿。他姓黄名歇,出身不详,博学多才,善于辩论。所以《史记》中主要是讲他如何用辩才制止秦国攻打楚国的,这种洋洋万言的就不多说了。

春申君之所以受到重用,主要是因为他陪太子熊完(后来的楚考烈王)一起在秦国做人质,在楚顷襄王快要死的时候,他冒死让熊完回国继位,有拥戴之功,所以熊完就让他做了楚国的宰相。除此之外,春申君的事迹乏善可陈。

春申君一直执掌楚国的国政,权势很大。到了晚年的时候,他率领合纵国的联合部队攻秦,结果大败。楚王认为春申君老了不中用了,开始疏远他。春申君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担心,于是想做点什么来改变一下。

楚王一直没有儿子,春申君找了很多适合生孩子的女人献给楚王,但是没有用。这时,有一个赵国人,叫李园,带着他漂亮的妹妹来见春申君,李园成了春申君的门客,他的妹妹也送给了春申君。过了不久,李园的妹妹怀上了春申君的伢,李妹就撺掇春申君说:我怀上你的伢没多久,别人还不晓得。不如你把我送给楚王。假如我生了个儿子,那就是你的儿子将来会当国王,到那时,整个楚国都是你的了。

春申君也是一时糊涂,觉得对呀,就照办了。果然此后李妹生了个儿子(也有一种说法是生了一对双胞胎,待考),被立为太子,李园也因此被楚王重用。

这种见不得光的事情,李园一直担心泄露出去,也怕春申君以此事来要挟他,就起了杀人灭口的念头。

楚考烈王二十五年,楚王重病,这时春申君的门客朱英劝春申君说:楚王死后,李园一定会抢先入宫,并且会不惜一切地杀了你。要不,你给我弄一个宫中的官职,我在宫中替你杀了李园,以绝后患。

春申君自负得很,他对朱英说:算了吧你,李园这家伙胆子小得很,他敢拿我怎么样?你不用瞎操心。

17天后,楚王死了,果然如朱英所料,李园抢先入宫,在宫内埋伏武士,在春申君进宫的时候干掉了他,随后诛杀了春申君全家。

不过,按春申君活了82岁算,李园之妹怀上他的孩子也就是在他死前两三年的事情,难道,春申君80岁的时候还能播下生命的种子?罢了,这种事情太三俗,不作深究了。

战国四公子的故事,就草草讲到这里吧。

通宝推:南宫长万,心有戚戚,
家园 每一个有名的刺客身后,都是一个没落的王朝|二十四史探秘017

来和大家聊聊《史记》中的《刺客列传》。这是一个比较适合讲故事的题目。

《刺客列传》中说了五个人的故事: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司马迁在写他们的时候,也是按照现在“薄古厚今”的习惯,离得远的,就讲得简单,离得近的,就说得详细。所以,这一篇《刺客列传》,笔墨主要花在荆轲身上了。

闲话少说,还是让笔者来顺着司马迁的思路,将五个人的事情慢慢道来。

第一个:曹沫

曹沫归入刺客,其实有点勉强,因为他有官方身份,是鲁国的大将。那时候鲁庄公在台上。鲁国本就是个弱国,也没出什么英明伟大的领袖,不像它北边的齐国,这时候的齐国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中的首霸齐桓公。

齐国很喜欢欺负鲁国,有事没事的时候,就派一支军队过去嬲鲁国玩玩,顺便抢占点地盘,抢夺点财物美女什么的。曹沫在鲁国做将军的时候,三次带兵和齐国打仗都输了,最后只好割地求和。但鲁庄公实在是太喜欢曹沫了,就算曹沫打仗的水平再差,也还是坚持让曹沫当将军。

虽然领导不找曹沫的麻烦,但曹沫自己脸上挂不住啊,他就一直想找个方法把面子都捡回来。这一天,机会来了——

齐桓公受鲁庄公的邀请,两人在柯邑会盟。该讲的礼节都搞完了后,下面该坐下来喝酒吃饭了吧?这时候,曹沫突然拿了一把匕首跑到了主席台上,大家还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这把匕首已经抵在了齐桓公的脖子上。

齐桓公没带谈判专家,也没布置狙击手,现在受制于人,只好装作很友好地问曹沫:伙计,你这是搞么事沙?你要么事东东尽管说,动刀动枪地不好玩。

曹沫说:你个板板地太过分了。你齐国这么强大,我们鲁国这么弱小,你凭么事天天以大欺小?我不干,你要把地方都还给我们。

(有人认为这个头脑简单的曹沫和同一时期的文武双全的曹刿是同一个人,笔者极不认同。)

匕首架在脖子上,齐桓公不得不同意了这个无理要求,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齐国占去的地盘。曹沫听齐桓公同意了,丢下匕首,意得志满地下了主席台,回到臣子的队列里面,“颜色不变,辞令如故”。嗯,这人心理素质还真是不错。

齐桓公非常生气,想撕毁这“匕下之盟”,管仲跑过来劝他不要因为这件小事失信天下,于是齐桓公不情不愿地把占领的地盘还给了鲁国。

第二个:专诸

那篇著名的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中“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说的就是这个专诸(聂政的故事后面再说)。

专诸是吴国人。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的时候,结识了专诸,知道他有两哈子功夫。伍子胥想倚靠吴国公子光做靠山,通过吴国的力量向楚国复仇。按正常程序,公子光是没办法继承吴王的位置的,于是有了杀吴王夺王位的念头,伍子胥这个人精看出了公子光心思,于是就把专诸推荐给了公子光。

公子光见到专诸,嗯,果然有两哈子,就养了起来。某一年,吴王派他的两个儿子(有说法是两个弟弟)领兵伐楚,被困在楚国一时回不来,老不死的延陵季子也出使到晋国去了,公子光认为时机已到,便请出了专诸。

某天,傍晚,闷热。公子光出面宴请吴王。地下室里,埋伏了兵甲武士。厨房里,专诸在烤鱼。烤得很认真,刷油,撒胡椒粉、孜然,正在思考要不要放点芥末,公子光传来命令:上烤鱼。

专诸很讨厌别人打扰他的工作,特别是在工作还没有完成的时候。他把手在衣服上擦了擦,把烤鱼放进漆盘,端上了前堂。

烤鱼是很香的。这一点从吴王眯着的双眼和陶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来。专诸把烤鱼端到吴王面前,低声问:大王,烤鱼您要几分熟?现在是五分熟,如果您要七分熟或者全熟,我可以回炉再烤,另外,您要不要加点芥末……

吴王:@#&¥&#¥&%*……烤鱼还有这么多讲究?

专诸:大王,是这样的,五分熟呢,那就是还带有血丝,虽然鱼肉嫩,但可能会有寄生虫,是可以考虑加点芥末来杀菌的。七分熟呢,营养正好,但口感稍差,也不能完全将寄生虫杀死……

公子光:专诸你怎么这么多废话?

专诸:公子,请允许小人说完。现在这个五分熟,吃法也有讲究,最好是从里面往外面吃,这样才能体味到烤鱼的新鲜美味,也不会因为外面与炭火接触过的部位吃进去后会致癌。

公子光:专诸,够了,尼玛啰嗦得像唐僧。

吴王:公子莫怪,这样介绍也挺好的。就五分熟吧。

专诸:请让小人为大王剖鱼。

鱼肚子打开,里面一把匕首,专诸优雅地拿起匕首,蘸上一点芥末,刺向吴王口中:大王,请尝五分熟……

吴王立仆。专诸也死了,死于吴王手下的乱刀之中。公子光灭了吴王的手下,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阖闾感谢专诸,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此后阖闾终生不再吃鱼,不管是几分熟。

第三个:豫让

豫让是晋国人。正处在三家分晋的关键时刻。豫让先在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做家臣,做得不爽,就改投到智氏门下。智伯特别宠幸豫让。

后来,赵魏韩三家灭了智伯,顺利地分了智伯的地盘。赵氏的赵襄子非常恨智伯,他把智伯杀了后,把智伯的头盖骨当作酒杯,每天不用这个头盖骨喝一杯酒就浑身不爽。

豫让逃到山中,思来想去,然后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于是,豫让决定为他的知己智伯报仇。他更名改姓,装成一个服刑的人,潜入到赵襄子的宫中去扫厕所。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突然心中悸动,暗叫一声不好,提起裤子就跑来出来,让人把扫厕所的人抓来一看,原来是豫让,还从豫让的身上搜出了匕首。

豫让被抓时,也不挣扎,只是双眼失神,口中不停念叨:我要给智伯报仇,我要给智伯报仇,我要给智伯报仇……赵襄子的左右本想一刀杀了他,被赵襄子阻止了。赵襄子说:豫让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算了吧,把他放了,大不了以后我躲着他就是了。

豫让被放了后,更加像一个疯子了,他故意把身上涂上漆,让皮肤溃烂,然后吞炭把嗓子弄哑,搞得让人认不出他来,然后沿街乞讨。某天,赵襄子外出办事,要经过一座桥。豫让就躲在桥的下面,伺机刺杀。结果,太怪了,赵襄子骑马经过桥的时候,马受了惊,赵襄子掐指一算,说,肯定是豫让。派人一查,又把豫让抓来了。

(司马迁你能不能再神奇一点,赵襄子是神仙转世么?😄)

赵襄子再有涵养,这时候也忍不住了,他指着豫让的鼻子斥责:你个板板的说么事忠君,你以前不也是范氏、中行氏的家臣么?智伯把他们都灭了你个板板的不克报仇,反倒投靠智伯。现在我把智伯灭了,你凭么事屡次三番地跑来找我的晦气?

豫让说:范氏、中行氏待我一般,吃饭没有肉没有酒,出门没有车。智伯对我好些,所以我就要报答智伯。

赵襄子哭笑不得:好吧,好吧。你现在已经有了“忠君”好名声了。前面我已经放过你一马,这次不能再放过你了。你个疯子就等死吧。

豫让说:哎哟,你就好人做到底咧,成全我的名声,让我把你杀了算了。

赵襄子说:滚。

豫让说:要不这样,你把你的衣服脱下来,让我拿刀砍两下,就当是我把你砍死了,行不?

赵襄子说:滚。

豫让说:不嘛,我要嘛,我要嘛。

赵襄子说:疯子。

赵襄子的左右说:主公何必和一个疯子斗气,就依他吧,把衣服给他砍两下,再杀了他。您看这么多人围观,人家说出去,都会称赞您的。

赵襄子于是脱下外套,丢到豫让的面前。豫让高兴坏了,举起刀来,蹦蹦跳跳地左三刀右三刀,砍得不亦乐乎,衣服被他砍得稀巴烂。

赵襄子实在看不过去了,问:你够了没有够了没有?

豫让说:哦,应该够了吧。嗯,我已经杀了你了,我该走了。

豫让于是横刀自杀。

第四个:聂政

聂政是韩国人,年轻时喜欢舞刀弄枪的,某一天杀了人,怕官府捉拿,就带着老娘和姐姐逃到了齐国,做了杀猪佬。

很多年以后,韩国有一个叫严仲子的不大不小的官,得罪了韩国的宰相侠累,也逃出了韩国,到处找可以把侠累干掉的人,听说聂政有点能耐,就前去拜访。

严仲子准备了酒菜,带到聂政家里,先也不说明来意。聂政和他妈也都是豪爽的人,大家一起喝得很嘿皮,喝得差不多了,严仲子拿出一百锭黄金,要孝敬聂政他妈。聂政就奇怪了,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啊,赶紧推辞,说,在下在这里每天杀点猪啊狗啊的,已经足够家里开销了,你的钱我不敢要。

严仲子这时候挑明了来意,说想要他帮忙去杀谁谁谁。聂政说:不好意思啊,我老娘还在世,我这条命还要留着奉养老娘。我是不会答应你的,你走吧。

严仲子只好告辞。

又过了很多年以后,聂政他妈死了,姐姐也出嫁了。安葬了老娘,守完了孝,聂政突然想起严仲子这个人来了。聂政给自己的理由是:我只是个不起眼的小老百姓,还是个杀猪宰狗的,人家严仲子这么大一个官,专门跑来和我结交,太看得起我了,这是个好人啊。上次我因为老娘还在世,所以不能帮他的忙,现在我老娘不在了,是该我报答知己的时候了。

好一个知己!

打听到严仲子在卫国,聂政就跑去找到他,说:老严啊,我老娘已经死了,现在我能帮你杀人了,快说,你要杀谁?

严仲子说:我想杀侠累。侠累是韩国宰相,又是韩王的叔叔,人多势众,防守严密,要不,我多派点人手给你帮忙吧。

聂政说:切,要这么多人搞么事,人多了反倒碍手碍脚。我一个人就行了。

聂政就一个人前往韩国,来到相府,果然守卫严密。然后,奇怪的一幕就在司马迁笔下出现了:侠累坐在相府里,

“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

一个人一柄剑,聂政是如何冲入防卫森严的相府的呢?笔者是百思不得其解。😂

反正,侠累就这样很轻易地被聂政杀了。相府的左右围攻他,他杀了几十个人。知道自己是跑不掉了,为了不让人认出他来,以免牵连到严仲子,他用剑划伤自己的脸,剥掉脸上的皮扶,再挖出自己的眼珠,然后剖腹自杀!

后面还有一点有关他姐姐的事情,无关大局,不多说了。

第五个:荆轲。

荆轲的故事,大家都晓得一个七七八八吧,笔者简单地说个概要。

荆轲到燕国以后,和高渐离关系很好。高渐离和聂政一样,也是一个屠狗的(唉,又想起“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总是读书人”这句话了),但他还有一个业余爱好,击筑。筑是当时的一种打击乐器,击筑嘛,就是击打筑来奏乐吧,据说秦始皇就很喜欢听击筑,后文有述。

荆轲喜欢喝酒,一喝就醉,天天缠着高渐离一起喝酒,喝醉了就归小高买单,小高也默默地毫无怨言。付了钱,高渐离就开始敲啊敲,荆轲就扯开嗓子喊啊喊。荆轲说,这是他在唱歌。

过了一些时日,燕国太子丹从秦国逃了回来。太子丹和秦王嬴政本来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后来闹崩了,还起了杀机。

于是太子丹找到了荆轲(此处略去樊於期、田光等人事迹)。

太子丹弄到了天下最锋利的“徐夫人”牌匕首,喂了毒,卷到燕国军事地图的最后面。再找了一个叫秦舞阳的小混混给荆轲做助手,荆轲带上樊於期的人头,这就要出发刺秦了。

太子和他的一些门客,都穿戴着白衣白帽为荆轲送行。易水岸边,残酒在唇,筑声清远,歌声悲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高渐离目送着渐行渐远的荆轲,泪如雨下,这是他最后一次为荆轲流泪,自此之后,泪已干。

荆轲见秦王,先献人头再献地图,图穷而匕首现,刺秦而不得,被诛。秦王怒,伐燕,燕王杀太子丹献秦王,秦王仍怒,灭燕国。

第二年,秦统一天下,嬴政称帝,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

高渐离为了逃避追缉,更名改姓给人家做酒保,工作之余,还是忘不了他的业余爱好:击筑。某一天,他在宾朋满座的酒馆中显露了一手,暴露了身份,被捉了起来,带到了秦始皇面前。

秦始皇这个人也喜欢吼两嗓子秦腔,他吼秦腔时得有人给他打拍子,所以他也喜欢击筑击得好的人。高渐离表演了几段,秦始皇觉得水平特别高,就免了高渐离的死罪,让人把高渐离的两只眼睛熏瞎,留在宫中,成了御用击筑师。

时间一长,秦始皇就对高渐离这个瞎子放松了警惕。某天,高渐离把铅块放进筑里面,等到再去进宫给秦始皇配乐时,想用灌了铅的筑来击杀始皇帝。想想这都是不现实的事嘛,当然没有成功,失去了眼睛的高渐离当然也就追随他为之哭干了眼泪的荆轲而去了。

荆轲的故事,笔者说得很草率。因为历朝历代的人都在说他的故事,笔者在这里说,本就是多此一举。记得有一首词,辛弃疾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第一遍读的时候就很喜欢,下阙中也是提到了荆轲刺秦易水送别的情景,抄录于下: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

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啼处,

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

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

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

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通宝推:燕人,南宫长万,黄粱梦,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