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黄令仪去世,致敬,这才是中国的脊梁 -- 桥上
运十连波音707的原型机都不如
你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给了任何证据吗?
你知道波音707的原型机是什么吗?
当全国都进入缝衬衫的工厂,放弃了高端制造和研发,那里还需要什么计算机。所以芯片行业的落后,代表的是我们一度在顶层设计层面放弃了对高端产业的追求。
在我的记忆中,707源自DASH-80计划,最早发展出的实用型号是空中加油机KC-135。后来经过美空军同意,发展处民航型号波音707。
作为707的原型机367-80,开创了一个航空新时代,当然非常成功,我并不想贬低它,毕竟它是个开路者,但要说运十不如367-80,那就完全不实事求是了。
比如,
367-80的尺寸和重量整个就比运十小了一号,367-80机身很窄,只能放5个座位,367-80的载荷自然也比运十小得多;
367-80几乎没有舷窗,你能想象一架没有舷窗的民航客机?在机身上开舷窗会破坏飞机的结构强度,彗星号多次机毁人亡的原因就在于舷窗。367-80在1954年5月出厂,那时还不知道彗星号失事的原因,所以367-80的疲劳试验对它的民航客机版价值不大,也就是说它的疲劳试验基本上等于没做,按客机要求来看,它连设计都没做完。
从当时中美的工业基础上来看,运十与367-80基本相当,甚至还略好一些,比如模锻大压机,做运十时国内的3万吨大压机刚刚启用,而367-80出厂时,美国的3.15万吨大压机还没有投产。367-80研制时用的还是第一代航空铝,疲劳特性好的第二代航空铝还没出来(也许是在研制中),运十研制时,国内对第二代航空铝已经在研制中了。
从飞机设计水平来看,运十比367-80先进了整整一代,断裂力学的理论和应用实践对大型飞机的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运十做了大量的抗疲劳设计和试验,很多的关键部件做了全尺寸的疲劳试验,摸清了这些部件裂纹的产生和生长特性,这都保证了运十的安全性。
即使是跟后来投入商业运营的707相比,运十也有它的优势,运十的爬升速度更快,起飞距离更短,飞机在跑道上的转弯半径也小,这使得运十可以在不改造机场的情况下直接飞国内30多个机场。
这也说明运十的团队已经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调整飞机的设计方案了,这也是很多中国产品在中国市场击败国外品牌的主要竞争手段之一。
至于试飞记录,367-80跟运十就更没法比了,就一个装货飞拉萨,运十就可以秒杀了。
我觉得运十黑有个特点,就是对运十就是无脑黑,对美国就是无脑吹,也不看历史的发展过程,我在河里写过一个帖子,
就是说美国人也不是神仙,上来就高大上,他们的先进技术也是一步一步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做出来的,中国工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美国一样全部都会遇到,甚至更多,因为他们是先行者。但美国人没那么矫情,他们不会幻想一帆风顺一步登天,我对冷战中的美国人和新中国一共领导下的中国人充满了敬意。
那种以为只要能把东西做出来就可以生存下去,是不是有点天真?
对于IT产品,生产一万件成品和生产一百万件产品的是差不多的。
拿软件来说,就是多生产一些CD、DVD,几乎零成本。对于芯片来说,一旦流片成功,生产一百片和一百万片的费用相差也不大,费用大的是研发。
电脑是如此,操作系统是如此,数据库是如此,应用软件,社交软件也是如此。
中国的网络应用软件得以发展是因为把Google,脸书等屏蔽了,才给国内软件公司一条生存之路。而且国内软件公司的发展也是建立在国外的技术上的,不是自立门户做出来的。
80年代的中国有什么条件可以在芯片领域杀出一条血路?
你说的这是正常的商业逻辑,或者说是美国人向我们灌输的逻辑。
但半导体这种战略性的产业,中国和美国,能用正常的商业逻辑来处理么?
这也是你们,包括那些鼓吹运十下马的人,始终在迴避的。
如你所愿,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在八十年代就躺平了,今天的情形又如何呢?是你所期望的吗?
不必渲染中国的落后,我们都经历过,正常的商业逻辑我们也都懂,不如说说你觉得当时的中国应该怎么做。
正因为如此,就更应该在关键领域跟着,才不至于在对方突然翻脸时一筹莫展。
华为不是在芯片设计领域一直跟着吗?可惜在芯片制造领域中国没有跟着,造成现在的困境。
而需要市场验证,只是跟的条件更困难,不是不跟的理由。
否则,那只好永远造低端产品,永远落后。
蒋记民国没有经济主权,80年代的中国也没有?
就像把农民工直接拉到华为去写代码,能写出好代码吗?
请具体说说
大飞机交付了么?
看纪录片澳星发射失败后,航天科学家们排队买火车票被骂,买菜也被骂;这些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们也就和普通中国人一样的挤公交,买汰烧,又能花掉几个钱?
倒是在“春天”后,给地富反坏右们补发了工资,安排了工作,退回了房产古董......一个即无外债又无内债的政府几年就被祸祸的发不了工资吃不上饭而抢提留大下岗军队自找活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