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黄令仪去世,致敬,这才是中国的脊梁 -- 桥上
查不到可见那个表未必是网站本身的,我之前查了另一个关键词,有点关系的都上了。
另外您说的不能见到回报应该是指不能见到眼前回报,我本来的观点就是从长远来看,当时的决策错了。
但是我要从技术上解释一下,如果从这里 http://www.stats.gov.cn/yearbook2001/2002/h0810c.htm 可以看到这些数字,这些数字一定是属于http://www.stats.gov.cn这个网站的,当然,如果有人说说,这些数据是有人偷偷摸摸塞到统计局的服务器上,那我就没办法了。
至于能否在网站入口搜索到这个页面,取决于网站开发者的能力,开发这种级别的搜索引擎,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搜不到也正常。
事实上,我是通过百度搜到的,关键词是:历年科研三项经费,我赌5块钱是百度爬虫去扒的数据。
至少网站开发者不认为这是属于他们网站范围的。
而且我不是只搜了这个,也搜了别的表格的名称(与此事无关,我也是看到能搜才搜了这个表格),完全能搜到,还扩展了不少,因此我才质疑。
结果搜到这个页面:http://www.stats.gov.cn/zt_18555/ztsj/kjndsj/kj2005/202303/t20230303_1923832.html
我抽查了几个数字,跟这里的 http://www.stats.gov.cn/yearbook2001/2002/h0810c.htm 都对的上,而且80年代的数字更多。
同时看到,除了81年确实砍了一点经费,之后一直是递增的。
PS:我在站内搜索的关键词是 "科技三项" ,(注意要带双引号),结果在倒数第二个。
这个结果应该可以打消你的疑虑了吧?
据说涡扇20达到西方90年代水平,结果西方新一代客机发动机虽然油耗低了,毛病也多了,目前综合使用成本和上一代(90年代)相当,据说是因为计算机模拟用得太多,但计算机很少能模拟极端情况,结果实际一用就趴窝了,比如GTF燃烧室采用微孔喷出气膜进行冷却,却没想到一些污染物微粒和喷气的微孔大小相当正好给堵上,冷却气膜没了,燃烧室过热就出问题了,三哥那里空气污染严重,GTF大范围趴窝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别看纸面只看成品,204雷达84年才研制成功,83年研制的银河亿次计算机用的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国家战略项目都这水平。。。
1973年,作为我国电子工业的主管部门,四机部(第四机械工业部,即后来的电子工业部)决定由清华大学、安徽无线电厂、四机部6所成立联合设计组,以Intel的8008为蓝本,研制DJS-050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项目的实施主要是由清华大学自控系(计算机系的前身)牵头。
设计组借助显微镜等仪器分析了8008以及1974年面市的Intel 8080和摩托罗拉6800后得出结论,依靠国内当时集成电路的研究水平和装备状况,是不具备研制类似Intel 8008、8080这样集成度的微处理器的条件。
于是设计组选择了化整为零的技术路径,将微处理器分解为31块芯片,这些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与当时清华自控系半导体车间的工艺水平相当。于是在四机部、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清华大学多个系协作,最终研制成功DJS-050所需的所有芯片。清华自控系因此成为国内MOS电路的发祥地。
1977年4月,联合设计组研发的样机通过了有关部门的鉴定。我国第一台微机诞生了。
实际上中国绝大部分行业,都处于军用世界一流,民用世界次一流的水平
1970年11月28日~1971年3月8日, 204雷达性能样机装于伊尔-12 飞机上进行空中试验,目标机伊尔-14 。试飞结果:
探测距离:21 km;截获可靠性:2次飞行试验, 共截获20次全都正常转入跟踪;跟踪距离:10.4 km;抗干扰:在2.1~5.1km上几次试验, 最后一次跟踪5min, 不受干扰, 说明自行设计和研制的雷达样机是成功的, 方案和工作体制是可行的, 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
f135也不过是f119的底子,加大了涵道比结果高速性能难看的要命
我也没办法,但您还是研究一下最后一列,另外下降也不只一年。
不过,这都不重要,至少说明一度是在下降,当然您可以说当时困难,但最后一列是占比。
总而言之,我的主张是国家要对科技的某些部分负起施行、协调、支持等责任,理由是不能要求私企为长远目的牺牲眼前利益甚至破产。另外,我之所以加上协调,是因为有时一些单独的研究单位包括私企仍然是缺乏某些资源的,只有国家的协调才能解决。
同时,有些技术无法向外购买得到,只能自己研究,而这样的研究对于私企而言很难保证有利益。
再者,有大量的技术突破,即使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出于政府组织和资助才得以实现,好比互联网本身。
就这项具体项目而言,现在已经证明其重要性,正可反证当初应该坚持,而中断研究解散队伍对于研究的伤害极大,我想很多搞研究的人都可以证明,因此,马后炮来说,当初保留跟踪队伍,同时要协调,实在是对后来利益极大的事。
战斗机连个机载雷达都没有
歼六甲来源于米格19P,根据记录
由于1960年7月中苏关系恶化,此时大部分歼-6甲并未装备全功能雷达。
实际后期装的是 米格19P的RP-5雷达国产化版本,201雷达
根据记录
1958年8月,786厂开始试制201雷达。
1962年底,786厂试制失败。
1963年底,786厂重新试制,主管设计师王越。
1964年,786厂生产出3套201雷达样机:1套用于厂内全程实验,2套用于外场试验。
1964年4月,2套201雷达样机开始安装在空1师的59式甲型歼击机上进行试验。
1964年8月,786厂的201雷达通过鉴定。
正式命名射雷-1雷达。
同期,780厂试制的201雷达在11航校试飞没有过关。
随后,786厂生产40套射雷-1雷达后转交780厂生产。
至此,歼-6甲才真正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
后来在201雷达基础上改进,试制了645雷达。该雷达1967年研制成功,但是由于是在老式雷达基础上改进的,因此性能提高程度有限,并且可靠性也存在问题,所以仅在歼-5飞机上改装了一小批进行试用,并没有投入生产。
所以按照北纬说的,看成品,这个的确没有定型列装
抬杠嘛,总是有攻有守,你说没办法,就是我稳得住阵脚了。
切记,我不是为那张表辩护,而是为表中的数字辩护,只有这个数字来源真实可靠,我们的过招才有意义。
我当然不会否认占比下降,但总的盘子大了,总的支出也水涨船高,也没有说占比非得上升不可吧?现代科技就是这样,边际递减的效应非常明显,投入越来越大,回报越来越低,政府谨慎一点,也无可厚非吧,为啥非得说政府投资的占比下降就是错的呢?
我还有一招可以验证一下,同期美国是科技强国吧?他们的科技投入占财政收入的多少呢?我没有数字,请问在座各位谁有?明天我要出差足足一周,实在没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