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朱由检宁死也不肯跟李自成皇太极妥协议和说起 -- 林风清逸
社会舆论肯定有,东周时代就有国人侧目这样的记载。
就中国封建制度而言,这些舆论对政府的影响简直可以忽略。皇帝可以乾纲独断的。
雍正是个不错的皇帝。我在河里写过他的《大义觉迷录》。那个文章的观点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有进步意义。
不过主动权还是在皇帝手中。
譬如在大明,议和是大明最大的政治不正确。明朝人总结宋朝亡国亡天下的原因,就是宋朝搞议和。
明朝在历史上的定位是汉人复国运动,议和二字,就会勾起宋朝亡国亡天下的血泪教训,所以明朝人是不能讲议和两个字的。为什么明朝对外政策那么僵化,对周围少数民族就是一个字,打。根源就是明朝不能议和。无论皇帝还是大臣,还是民间读书人,议和二字是绝对不能公然说出口的。
只是明朝人没想到,宋人一味议和亡国亡天下,明人一味高亢不议和也是亡国亡天下。
到世宗和神宗几十年不上朝,说明主动权恰恰不在皇帝手里。
皇帝一人双拳难敌四手,门阀士族解体后,皇帝面对的局面,不是两只手能数过来的门阀贵族,而是蚂蚁一般数量多的寒门地主。
这些寒门地主,论单个,皇帝一个手指头都能捏死,力量比门阀贵族差太远了。但架不住寒门地主数量太多了,蚁多咬死象,这种数量的优势,皇权即便再扩张也没用。开国太祖成祖时期,还能靠皇帝的个人威望能力压制下面这些寒门地主。从宣宗盛年暴毙开始,这帮寒门地主就开始占上风了。宣宗、英宗、景帝、宪宗、孝宗、武宗,除了宪宗之外都没活到四十岁,你以为很正常吗?宪宗在万贵妃死后不久就死了,正常吗?
后面世宗神宗学聪明了,世宗好不容易用大议礼占了上风,勉强翻了盘,到神宗那会就只能躲在深宫不上朝被动挨打了。
直到我大清入了关,用八旗贵族一族之力,才勉强平衡这帮蚂蚁一样的寒门地主,皇权才算真正能乾纲独断,还能利用这帮寒门地主开疆拓土。所以我大清才是皇权专制的巅峰,这秘密就是我大清有八旗贵族一族之力做后盾。
就相当于把皇上的提议给否了,皇上召集大家过来开这个会的目的就落空了,强制指定一个人去落实肯定也执行不下去,所有人都会帮他制造无法落实的客观理由。
一些同学没有管理经验就会觉得做皇帝多么简单圣旨多么神圣那么牛逼,其实并不是,只要看过毛泽东文集就知道,主席用语非常谦逊: 请大家议一议,大家觉得怎么样,是否可行……文末都是这样的用语。
后金要打明朝,只能走辽西。看海拔和地形图,宁远一线不能说不合理,用这个埋汰孙承宗我觉得不合适
就算是议和,也就是换个形式灭亡。多几年少几年的样子。
就是算你现在穿越到朱由检的身上,真能解决问题?或许亡的更快。
之所以讨论明末历史,就是二次亡国亡天下的血泪教训太惨痛。
应该是对陈党汉奸行径早就看不顺眼,欲擒故纵借舆论收拾,这是崇祯难得的亮点
“奉命与后金谈判”,有圣旨吗?谈判该是哪个部门哪个职务?群情激奋是因为谈判还是因为擅做主张打算接受不平等条款?
谈判不要紧,别丧权辱国是好事,类似对蒙古俺答汗,怎么昏庸也得大肆表扬相关功臣
宁锦能守好,山海关就省下了,宁锦守不好,山海关就好守?守宁锦贪,守山海关不贪?
从收复辽东角度,宁锦是正规军主力绕不开的出发基地
就像振兴中华,少不了东北老工业区复兴
寄希望于鬼子买办左右的血汗工厂是笑话
晚明八路毛文龙已经把后金经济拖得濒临崩溃了,没法以战养战,甚至没法长时间远征,结果一帮汉奸为了私利合力削弱东江镇,才引发亡国
皇权衰弱是因为世袭上位的皇帝太差,指挥不动科举上位的爪牙
对于皇家,官僚比门阀靠谱多了
从春秋到隋唐,门阀或世家当道老百姓难受,皇帝也隔三差五倒霉
90年代高中历史不少,初中中专学不到
这是历史常识
更近的满清八旗贵族狗咬狗,可比官僚内斗狠多了
所谓世家子弟想平安也不会赞同门阀制度
“宣宗、景帝、孝宗、武宗的非正常暴毙”,真这样当代门阀大狗腿子早公开站出来闹腾了
“世宗和神宗几十年不上朝,说明主动权恰恰不在皇帝手里”,说明所谓礼教在皇权面前就是奴才
东汉魏晋南北朝门阀世家当道,皇帝日子好过还是难过?被公开弄死多少
如果崇祯不那么勤奋努力地瞎指挥,哪怕他白痴昏庸,成天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国事也不至于如此衰败。
作为婢妾之子,他自小就不被重视,也没接受过像样的教育。自从5岁时母亲触怒醉酒的父亲被处死后,他的成长就伴随着自卑和苦难,这也造成了他严重的性格缺失。他自卑怯懦,自私自负,孤僻多疑,心胸狭窄,冷漠无情。
他很自卑,被推上那个位置后,就努力地想要证明自己,却往往又因自负多疑、急功近利,导致功败垂成。
如果他放手不管,干脆让东林党继续把持朝政,继续“众兽盈朝”,有东林党里为数不多的那点忠臣名臣能臣撑着,大明至少还能再延续50年国祚。
他错就错在太努力,太勤奋,太“聪明”,殚精竭虑、矜矜业业、勤勤恳恳地干蠢事。别说拿朱元璋替换他,哪怕放头猪上去替换他,李自成之流也没那么容易坐大到动摇国本,建奴更没那么容易成事。
有东林党里为数不多的那点忠臣名臣能臣撑着,大明至少还能再延续50年国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