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什么? -- 审度

共:💬140 🌺1190 🌵4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中国没有《国家统一法》

只有反分裂法。

统一和反分裂是不一样的。

家园 前27年农民要提高社会地位就那么几条路

一,招工,做城里人——这条三年饥荒后断了,不但去不了城里,城里知青还要来分一杯羹。

二,参军并提干——这条数量太少了,军队员额有限,干部更少,农村兵要提干更难。

三,参加高考,大学生就是国家干部了——这条看看当时的高校招生数量就知道了。我父亲是老三届,那时一个县(离上海不到三百公里)的高中生才一个班。就是一个县里农民出身能参加高考的,每年最多也就是十个上下。

家园 没啥特别的

我问过我父母,他们的村里几百人,当年能走出去的就几个,我爸村里,就他三兄弟,两个上大学,一个参军,我妈村里,就两个上了大学。

抽样而已,我会承认有局限,你要是不服,可以给出你的数字。

家园 严肃点,我们在打劫

标题好像不对?

懒厨兄,你们村的人是不是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如果不是,那么你可能得修正一下调查方法和标准,

仅以1949-1976年间,不算在本村工作的,仅算招工招干当兵的,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

我同一个太爷的,到了我父辈,还有4支。五叔公被拉了壮丁到了台湾当官发财了,打小我就只能清明时在衣冠冢见他一面。大伯公没男丁留下,就一个女儿。三叔公两个儿子,一个三反时被枪毙了,一个神经有点问题,只有一个女儿。我爷家是二叔,单丁,三女。四叔公单丁。我爸53年14岁招工,公社供销社会计,四叔公儿子是55年招工,县水产场工人。我们这一代,大伯公的女儿,我大大姑,她儿子75年高中毕业后民办教师(后来转正,初中时教过我)。三叔公的外孙女婿,招工,水电站工人。我二哥,75年当兵,我大表哥,71年当兵。

我们堂口,以我父辈为基准。旧屋5户,父辈有4个招工的,分别是供销社会计,木工组木工,林场工人(这个是堂口里的大伯,应该是文职,具体不祥,在外县),一个船队的船工(就是我回韦总贴提到的那个)。还有一个当年是土匪,他继子75年入队。新屋,也是五户,当兵两个(我一辈),其中一个退伍后招工水泥厂。招工一个,就是上面提的四伯,四叔公的儿子。民办教师一个,(这个伯父我似乎在河中提过,大牛,他教书三四十年内,全村的娃娃大多数都被他打过,公社范围内大有名气,后来转正,安享晚年。)六十年代读书出去一个,某县车站工作。

是不是觉得太牛了?

不牛。生产队,大队,我们村当时千多人,入伍招工或读书出去的100多人,正式有编制的。

为什么说不在乎天长地久?六几年?下放时有一批人主动被动回来了,有伤残回来了(一直有钱收的)。

然后我妈两头外家,本家大舅49年跟南下大军走了,73年从越南回来以营长身份转业在四川工作。二舅64年考上韶关师范。认亿那头外家两个舅,二舅招工从供销社职工干到供销社主任。

类似的还有很多。每一个村,都有一定的数量招工当兵读书脱离农村。

懒厨兄,个例不说,你查大数据吧,这个你擅长。严肃点,搞个科学点的判断标准,你会发现,前27年,是工农的黄金时代。工农的上升通道,空前的通畅。

搞社会主义概要有相当的知识,也要有相当的觉悟。发展快了,萝卜多了泥沙俱下。后来,就“改开”了。

通宝推:rentg,起于青萍之末,桥上,
家园 认真就要花钱花时间

我现在缺钱缺时间,难道你愿意包养我?😮😮😮

话虽如此,但是认真的方法我还是知道的,例如,你可以去把历年的统计年鉴买下来,例如这本:http://www.stats.gov.cn/zs/tjwh/tjkw/tjzl/202302/t20230215_1908006.html

这样你就能查到历年的职工人数,包括国有的,非国有的,看看后三十年的人数是多了还是少了,然后就可以推断出农民入城的情况了。

我还能赌5块钱,肯定会有左派河友跳出来,说这个数字说明农民被残酷剥削了。😅😅😅😅

家园 前27年对农民来说,可能要分成两个阶段

建国后的前十几年,农村的机会确实还不少,应该和经济百废俱兴有关,我母亲年轻时曾招工到我们县丝织厂,后来工厂解散又回农村了。

改开后被下放的干部,按照政策可以回城继续工作,我母亲也去找过相关单位,答复是她不属于回城政策人员,而且她工作过的工厂已经解散。我们有3个下放亲戚落实政策回城了。

干部下放时,我父亲刚上班不久,他也曾经想主动回农村,我爷爷对他讲:你在那里好歹能吃饱肚子,回来的话连肚子都吃不饱。

读书参军出去的我们村子也有,其中还有2对夫妻因为在学校谈恋爱,作风问题被退学。

但是从我记事起,农民进城就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应该是国家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了,连城市年轻人的工作都无法解决,农村就更加没指望。上大学需要推荐,从我记事到改开前我们村一个大学生都没有。改开初有一段时间允许子女接班,工作基本上就是城市人世袭,我小时候,哪怕是条件很差的城市男青年都可以在农村随便挑老婆,可想而知农村人要进城有多困难。

家园 哈哈。哈哈。哈哈哈。

不跟。

懒厨兄你这么一转,条件变,影响因素变,判断依据变,判断的标准也变。连概念都变了。

家园 也对也不对

也对的是早期更容易,也不对是不容易但是通道依然存在,比如知青下乡和农民进城,同时存在。倒不知你记事起是什么时候。

城乡差别巨大我的标准是维持到90年代中后。虽说现在城乡差异依然大,毕竟村村通了,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能走出来引进去,不再小孩没鞋穿没书读,女孩求着人贩子卖自己。

我一直说,前27年没那么好,不然文革干吗?后30年没那么坏,不然也走不到今天。

中国由很多重的世界折叠在一起。

家园 我68年的,72年之后的事情基本上都记得

我小时候,农村大部分每家3-4个小孩,城市每个家庭基本上也不少于2个,按照522学制,到文革时,建国后出生的小孩就陆续进入社会,而这个时候他们的父辈还没有退休,国家根本无法解决这些人的就业。这也是知情上山下乡的主要原因:把城市青年疏解到农村去。

83严打也是同样的原因,回城知情无法就业,其中一部分就成了混混打架斗殴。

当时的户籍制度,大城市转小城市很容易,城市转农村很容易,反过来则难如登天,我们那里把农转非叫做吃 “qia片粮”,是农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农民招工进城这个通道应该还存在,但基本上也是聊胜于无。

家园 你没有理解中苏合作给大跃进带来的超前状态,这是不可持续的

就算中苏继续合作也需要时间。

当然,这次合作也确实需要抓住,大跃进三年期间那时的进城不是真进城,是国家在那个民国城市化水平也无法接受的,中共也不可能允许大规模贫民窟现象存在。

只有理解了这些才能理解第一次城市化进城,同时这种进城也被改开高估了,这是为了喷毛主席的大跃进后的努力。

实际上,虽然是农村,但是华西村大寨刘庄等等等大寨公社类村庄在毛时代后期已经比三年那时的城市化水平还要高了,只不过还是集体所有制体制。那时的南街村和兴十四村等确实没有达到较高水平,但是也超过了三年期间的所谓(中苏合作中的)城市化城镇(三年期间的城市化数据是虚假的,夸大的)。

时代确实是在发展的。

家园 时代不同,村村通的标准也不同。社会也是在发展的。

要忽略发展的部分掩盖效应。

家园 任对股权及收益的期待肯定有想法,但由不得他

老钱,新钱,老权,新权,各种矛盾的博弈,是非常冷酷的,具体到他,家庭,管理层,能想到的,做到的,承受的,收获的,需要过程。

万人之上,也无定规,何况其它。

家园 前三十年职工人数也增加
家园 据我听说,后半截少是因为粮食不足

有几年甚至有倒退,因为不敢再多增加粮食收购指标,于是城市居民无法大量增加。

本质上是粮食产量无法快速增加,那些年人口却增加得很快。

因此不是岗位不足。

家园 当然得变

这个叫随机应变,打蛇随棍上,认真就得有认真的方法,你不跟,不愿意包养我,我就不得不多奋斗十年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