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回国卖房记 -- hansens
毛时代,顺便还要捧包产到户,有一毛钱关系吗?
有事说事,干嘛阴毛主席。
天已经是3000人了。
当年人口也算聚集,真的是巡诊居多,我个人以为,当年赤脚医生就是注重巡诊的,一定是坐诊少,农民也有点嚼性,不爱治病,嫌弃麻烦,所以这个任务就给赤脚医生了,田间地头的处理外伤也是重点。
王桂珍也是巡诊居多。
走家串户是不能省的。
一颗银针闹革命,真是和革命一样艰难了,春苗电影确实好。尤其是山区。
想当年,其实我家离赤脚医生家不算远,也是回回人家来,当时也不觉得有啥,但是今天觉得,一是自己大人跑一趟,一是医生亲自来,真了不起。
内心还是觉得热乎乎的。
跑来家里面求诊。他那一堆医书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俩本:《黄帝内经》,《赤脚医生手册》。其中黄帝内经最难忘,因为他曾经精选了10段让我一个小学生背诵,,还是繁体字的——那真是痛苦不堪的经历。
医生是这么说的,你可以配两副近视眼镜,一副300°,一副200°,另外一个方案是二合一,现在渐变镜片的技术还不错了,你可以戴戴适应一下,如果眼睛实在适应不了,那就算了。
出去,离开那个穷地方,改变自己的农村身份,哪怕带一点信息都不行。(这不妨碍他以农民的身份骂毛主席毛时代)
他一直坚持认为如果按照民国模式,他们当地的农村生活会更好。他也认为,民国时期他们村就已经很好了。基础贼好。
这当然是造谣。
从他的解释来看,1998年,他们当地的生活没那么好,他知道这笔钱不是个小数,温州发达的民营经济也没有带给他们家多大的好处,他只是坚持说是节俭出来的。
现在河里一堆人认为他们家节俭出来的九万元,在一般农村(哪怕是温州)也不是小数,所以他才有了诸多“节俭”辩解说法。
他只是下意识的认为只要他家努力就应该拥有温州当地那些人的高生活水平,恰恰去了德国还更加深了他的这种感觉。
而河里明白人则是看到这不是农村努力不努力的问题,假日河友直到现在也没想通,仅此而已。
用眼过度会导致眼睛不聚焦看不清楚。
有种近视镜和老花镜合二为一的眼镜,看眼镜度数大小和个人用眼习惯。
若眼底问题不大又年轻,散光度数小可以不带。少用眼,也能恢复,近视也能多少恢复些。
城里人下放。
我说的那位赤脚医生是纯农民成长起来的赤脚医生。
我觉得你爹是农村医疗世家。也可能是下放的,因为我觉得像你爹这种在文革前就应该被国家筛选进入县镇了。
你爹进的是中医院还是中西医结合医院?
供销社主任转赤脚医生(?)又是啥路线?是说你爹一开始没搞医进入供销社了吗?下放后重新搞医啦?这样你爹算赤脚医生还是农村合作村医疗室大夫?
严重怀疑是公社级别的坐诊大夫。
自从有了那一句“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就奠定了“闻过则喜”的总基调,敌人有事,大家暗喜,譬如911世贸大厦。
先不说这思想人不人道普不普世,这就是最广大的中国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情感表达。
至于有网友预言西欧去年要挨冻,那反映了朴素的人民群众把月K线往日K线压缩的迫切心情,低估了局势演变的时间跨度,但是不说明这个预测在中长期上是错误的。
还有啥要说的呢,假日河友是实在人?我看他是严谨人认真人较真人,实在就不算,就如网友说的,我说他家是top5%,他的辩论逻辑是他属于top6%,把你驳倒就行,他的风格一直如此。
上次聊以色列问题,我说中东地区没有输欧油气管道,他说你说的不对,在直布罗陀就有。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孤陋寡闻不知道直布罗陀那旮沓也是中东。
关于直布罗陀的管道,我查了一下,他只说了一半,不利于辩论的细节他就不说,这实在算不上实在。
不过,一般国企的工人的退休待遇真的是不错的。
就是城市的大部分私企工人,保障水平还是不行的。
所以你家亲戚才焦虑。
全家逃到澳门开业,抗战胜利后回到老家,没两年爷爷大伯相继病故,大家族就分了散了,我父亲刚好成年,年轻气盛,是个进步青年,解放后响应国家号召,参加城里组织的工作队下乡去了,从此在农村一辈子。
改开有没有可能做到不拉开贫富差距?怎样的贫富差距才是合理的差距?
不想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
改开前,我亲二姑,60年代为了离开农村不惜去给别人做续弦。改开后,中专、高考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不说;去当兵然后千方百计转志愿兵或考军校不说;还有一招就是想办法走门子交几千块钱买个上技校的机会(农村户口原则上是不能上技校的)。80年代的县劳动局长,那可是牛逼闪闪的人物。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民都是中国的贱民,这个事实是不能否认的。直到现在,那些50后、60后的农民工,在失去劳动能力回乡后,依然几乎没有任何保障。
所以别管调门多高,想离开农村、想摆脱农民身份,是几乎每个农民的梦想。你的指摘有些求全责备了。
2、就这个楼而言,假日河友的重点在于“他能在98年出国,并不是因为他家有什么特权”。关于这个命题的论述,我认为是自洽的。假日河友并没有说70年代的生活,所以我不大明白你为什么一直往主席身上扯。
3、改开作为一个影响全国的政策,一定有受益者,也有受害者。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或者愿意)从全局的角度、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这个影响。
温州地处江浙发达地区,离经济中心上海近、和海外联系广,浙江人又天生会做生意。改开后的一系列动作,对于温州这种地方相当于松绑。比如到上海投亲靠友、到北京做生意、乃至偷渡欧美,都方便了很多。这相当于给了温州农民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额外的机会。
另外一方面,温州地处对台前线,改开前的发展受限。一正一反,假日河友对改开的观感与你我不同也是正常的。
我在这个问题上和假日河友观点不同,是因为我有切身之痛。
只能说下乡,我感觉是乡镇级别。
这个工作队是关系在县里还是在公社?和文革有关吗?
你爷爷的医术传给了谁?是你爸爸吗?确实感觉可惜了,感觉传统医学(包括你家的)后继无人啊。你现在拾起来,感觉时间不够。
你爷爷大伯的病故和国民党糟糕统治是否有关?还是年龄问题呢?你伯伯年龄当时也应该不大啊。
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农民人口多,地方多,总得有人建设,即便是今天,也是如此。
况且,加热河友仅仅是试图宣布自己是农民呢?
想出去,合理,但是不是啥好事。
他在这里没说,以前不是一直说吗,在这里他不也是辩解了嘛。
还是自相矛盾啊。
第三点,是给了温州很多机会,比如一两天的牛皮鞋嘛。
这点我是承认的,但是假日河友还是在坚持自家努力说,这个不是问题,但是这并不有代表性,包括他用他同济大学的同学来试图证明他的合理性正当性嘛。
他从来不会强调他的温州的特殊性,而是说,包产到户导致了他们家富裕。
他的这个观点,你不会不知道吧?
“你爹也不是种地的,你家白米饭管够和种地毛关系?和承包土地毛关系?”
我父亲现在都还是农民身份,名下有五分地左右,只是自己不种了。
在2000年前我们家没买过米,难道我们吃的米都是天上掉下来的?你的理解能力真堪忧。
如果不承包,我父母很可能就一辈子当民办教师,民办教师从本质上还是农民,还得参加农业生产,并不是完全脱产的,而我父亲力气比较小,拿工分少,所以我们在生产队的收入算低的,再加上我们那里人均耕田一亩都不到,土地产出本来就少,所以我家在生产队期间确实贫穷。
感谢承包政策,我父亲可以把主业转成个体医生,家庭收入明显提高。
既然你提到了70,80年代的比较。
我们那里的最大改变就是,本来白米饭吃不饱,要添加如番薯这样的杂粮,承包后白米饭管够。
然后就是很多人家在80年代造了房子。这是我看到的事实,你信不信是你的事情。
具体到我家,最大的好处是我父亲从集体劳动中解放出来了。
我父亲力气比较小,但是读书不错,生产队的时候他只能拿6个工分,比不少妇女还少,相应的收入也低。
承包后,我们承包田的粮食够吃,我父亲的主业变成个体医生,收入比纯农民高不少,大致和木工或泥瓦匠工头的收入差不多。
在这里他晚了一个花招,把承包的好处转到了,第一,所谓从集体劳动中得到解放。难道民办教师就不算工资了吗?这我就很奇怪。
第二,承包了,白米饭管够,意思是自己家种出来白米饭可以不用上缴了?我没看明白啊,呵呵。
总之意思不是以前说的,一承包就他们家吃饱了,这也是有意思。
我找找。
我父母都来自农村,我父亲是个体医生,一直是农民身份,我母亲原来是民办教师,我出国的时候已经转成公办教师。
我家在86年的时候造了房子,当时借了债,大概在90年左右还清。
之后的大开支是我92-97年读大学,不需要交学费,第一学年时大约年花费3000元左右,最后学年时大约年花费5000左右。(此处也有奇怪,同济大学不用学费吗?此时是刚放开学费啊)
另外我姐姐94年出国花了4万元左右。我在97年工作了8个月,净收入大概1.5万,省下来7000左右。
具体到86-98年这段时间,我父母除了医生和教师之外没有其他职业,另外还种1.8亩的责任田。能存一些钱主要靠省。我们有自己的房子,不用交房租或房贷。我们家除了一个电视和电灯,没有其他电器。我们那里没有自来水,所以没有水费。我们吃自家种的粮食和蔬菜,但是肉类和鱼类要买。我们家里主要烧稻草,偶尔烧蜂窝煤,大概95年左右才有煤气灶。我们那里没有机动车,只有进城才会坐渡轮,我们家可能一个月一人次进城吧。全家中间只买过两辆自行车,买第一辆自行车前,我姐姐来回花2小时走路去初中两年,我一年。我高中住校,为了节省交通费和时间,一个月回家一次。衣服前期是找裁缝做的,后来买的衣服。
看了这些我没太明白,这和包产到户到底什么关系?
一直是湖北省的重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