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林彪在塔山的排兵布阵,事先已决定了此战有胜无败 -- 忘情
作者:忘情
辽沈战役中,东野主力侧敌南下北宁线,一举攻克联结关内、关外的陆路咽喉要地锦州,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是战略上的神来之笔。时任蒋军秘密军事顾问的敌酋冈村宁次曾就此评论道:“此非雄才大略者不能为也”。
众所周知,对南下北宁线这个战略行动,林彪曾有过相当多的顾虑,故而迟迟下不了战略决心。在东野主力终于挥军南下北宁线途中,听闻蒋军增兵锦西葫芦岛,林彪又顾忌“准备了一桌菜,却来了两桌客”,战役决心一度又发生了动摇。幸得罗荣桓和伟人再次作工作,才最终成就了辽沈战役的辉煌。
林彪在战略层面的顾忌和犹豫,日后深为人垢病。不过,除此之外,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的诸多战役、战术安排,却甚为精妙。毫不夸张地说,在解决了战略方向问题后,林彪的排兵布阵,实际上已经决定了辽沈是个有胜无败的局面。
战役发起前,东野12个野战纵队和十余个独立师,从战斗力、战斗经验和历史战绩等方面综合考量,大体上可分为五个层级。1纵、2纵和6纵位于第一层级,是攻防兼备的头等主力。3纵、4纵和8纵属于第二层级。7纵、9纵、10纵属第三层级。5纵、11纵、12纵算第四层级。各独立师算第五层级。
东野主力南下前,林彪留下12纵和9个独立师继续围困长春。城中的新7军和60军此时虽说还没真正挨饿,但长达半年的四面楚歌处境,已让其军心涣散,将无战意,兵无斗志,内部矛盾丛生。12纵及9个独立师战斗力虽弱,但士气高昂,以逸待劳。就算该敌6个师趁东野主力南下突围,也绝难在出城后逃脱这12个师的分割堵截。
为防沈阳廖燿湘第9兵团出援锦州,林彪将5纵、6纵(欠17师)、10纵、1纵3师及数个独立师留置在沈阳周围。这个方向上有6纵这样的头等主力,战斗力明显强于继续围困长春的部队。虽说这些部队的总兵力与廖耀湘第9兵团大体相当,但他们的任务却并非与之正面硬怼,而是综合运动侧击、尾击、阻击等战术,千方百计迟滞该敌前进速度。只要能让该敌在锦州易手后还未能抵达锦州城下,就是胜利。期间不管该敌占领了多大面积的解放区,抢到了多少物资,最终都得连本带利乖乖吐出来。
对于攻打锦州,林彪派出的是2纵、3纵、7纵、8纵、9纵,6纵17师及炮纵主力,共16个步兵师,总计约25万兵力。其中既有2纵这样的一流主力,更有全军攻坚能力最强的6纵17师。而锦州城防虽固,但守军却多特效药屡受打击的滇军及由伪满残孽改编而来的部队为主,且无战斗力强悍的核心部队。故此,林彪是用自己的上驷对敌下驷,牛刀子杀鸡,并无多少悬念。
相形之下,林彪最为顾忌的是锦西葫芦岛方向的蒋军11个师。其中7个师分别由华北、华东海运而来,此前从未与东野交过手,林彪对其战斗力不摸底。虽说该敌中的大部分远道而来,人地两生,指挥系统尚未理顺,战斗力有所削弱,但问题是该敌距西距锦州最近距离仅15公里。其中沿海岸东进这一援锦最为便捷的道路上,可谓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后来闻名于世的塔山,其实不过是平原上的一个小山包而已。从敌我双方兵力对比来看,虽说锦西这11个师的敌军,哪怕是与锦州城内的6个师正规军里应外合,也没法将东野聚集于锦州一带的8个纵队又1个野战师,2个独立师和炮纵主力悉数“包饺子”,但势必会让战场局面变得更加复杂,大大拖长战役进程。虽说即使发生这样的情况,逆转战局的可能性也并不大,但这却是精于算计、绝少冒险的林彪所要极力避免的。因此,整个攻锦战役期间,林彪最为关注的,实际上是锦西阻援方向。
此前集中在在兴城附近的4纵,林彪最初打算令其进军山海关。但10月4日,林彪下定最后的攻锦决心时,却改令其前往塔山,实施坚守防御,寸步不退。阻击这种消耗大,但却无甚“油水”的任务,诸多主力部队打心眼里不愿承担。但这一次,却是事关东北命运的大决战,因此4纵于4日上午收到东野最新命令,下午就在全纵队中展开深入动员,第二天一早便启程,全纵队于10月6日晚到达指定位置。该纵不顾行军疲劳,从7日起便开始在整个防御正面构筑工事,9日傍晚基本形成了完备的防御体系。结果第二天一早,锦西敌军就开始进攻了。
如果琢磨一下林彪在锦西一线的防御布势,就不难发现他实际上给来犯之敌布置了一个“厚薄不均”的孤形防御圈。
布置在锦西东北方向的4纵,其防御正面宽不过12公里,难以展开更多部队。该纵以12师和11师1个团在正面一字排开,重点守备塔山堡、塔山桥、白台山等要点。这4个团也仅在阵地上放上了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兵力,其他兵力作为团第二梯队。该纵战斗力最强10师,以及11师主力,共计5个团兵力作为纵队第二梯队,作纵深梯次配备。
布署在锦西以北方向上的11纵,防御正面近20公里,远较4纵为宽。11纵的主要任务,是保障4纵右翼安全,防御锦西当面之敌迂回虹螺蚬。该纵以32师防御东起124高地,西至新立屯,宽约6公里的防御正面,主要控制163高地、长宁山、330高地、215高地。其中以1个团重点保障11纵与4纵的接合部。位于32师右翼的33师,负责防御东起大台沟,西至前、后千裕,宽约13公里的阵地。11纵战斗力最强的31师作为第二梯队,布置在邢家屯、田家屯一线。
至于布置在锦西西面的冀热辽察的2个独立师,林彪赋予它们的任务,是伺机向锦西之敌交通线上进攻,或打交通线上运动之敌,或围歼交通线上的较小据点。
显然,拦在锦西东北援锦便捷通道上的4纵,将承担几乎全部阻击压力。在这个援敌主攻方向上,4纵采用了窄正面、大纵深的防御布势。即便援敌侥幸突破了4纵前沿,也会发现越往里突,4纵的防御兵力和反击力度越大。
塔山阻击战打响后,林彪将1纵1师、2师调至4纵后面的高桥地区,让这个东野总预备队不仅随时可增援塔山阻援、锦州攻城这两个方向,而且万一5纵、6纵、10纵没能很好地完成阻滞廖耀湘第9兵团西援的任务,致使该兵团接近我攻锦部队侧后,这2个综合战斗力仅次于2纵5师的东野头等主力师,也可迅速东进与该敌扭打一番,为东野重新调整部署争取时间。
而在锦西方向上,蒋军虽有11个师之众,但由于地形限制,充其量只能同时展开3至4个师的兵力实施并肩突击。面对4纵3个师,以及4纵后面的1纵2个主力师,蒋军这点兵力不仅根本没希望打穿东野防线,而且如果林彪胆子再大一些,在锦州攻坚胜券在握之时令4纵先向北收缩,让开大路,待锦西援敌进至1纵阵地前时,再协调4纵、11纵向敌侧后猛插,令2个冀热辽察独立师适时断敌退路,虽说以10师之众要想全歼锦西11师之敌有困难,但歼敌4至6个师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历史上,锦西阻援的战斗基本都集中在4纵防御正面,11纵防御地段上战斗规模极小,西面的冀热辽察2个独立师则基本没打上仗。可即便是得到了舰炮和航空火力支援,塔山阻击战从10月10日打到10月15日,其间10月12日敌我双方均在调整部署,因此实际打了5天,蒋军实际轮番投入5个师的进攻兵力,却连4纵前沿阵地都没能突破。而塔山阻击战结束之时,4纵手里还有3个团没投入过战斗。4纵在5天血战中共计伤亡3750人,却杀伤了约7000名蒋军官兵。
换句话说,锦西援敌的战斗力是没法高看的。其指挥官们在持续攻击塔山无进展时,也曾动过从11纵阵地上迂回突破的念头。这条路虽然塔山捷径稍远一些,但也基本是平地。可是,偏偏有“微操大师”之称的蒋氏亲自坐镇“重庆”舰督战,蒋军指挥官们生怕惹蒋氏不高兴,谁都不敢出言劝蒋氏改变主意,于是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挥师在塔山的铜墙铁壁前碰个头破血流。
虽说即便蒋军分兵迂回,以锦西地区敌我双方兵力,战斗力来看,也不大可能有成功希望,但蒋军高层如此状态,无疑往本就倾斜得厉害的力量天平上再来了个“釜底抽薪”,更加翻盘无望了。
和后来的淮海相比,老蒋在东北的指挥算是在线的。
直接跑的话政治压力太大,非要打的话,在锦州还算是对国军有利的。因为毕竟离华北近,可以创造一个两面夹击的环境。
廖耀湘截断彰武也算是有效的。毕竟铁路没法贯通了,运输效率一下子下去了。
核心其实就是锦州能不能迅速拿下。根据过去的老经验,共军攻坚还是有些欠缺的。毕竟长春,四平,德惠都打的很一般。锦州这么一座军事化重镇,按说是应该能挺些时日的。
塔山毕竟是人少对人多,阻援可以,彻底挡住是不可能的。
但东野就是31个小时结束战斗,其实12小时之后就没悬念了。这样的话,之前的整个国军的构想就完全不成立了。问题就是为啥只坚持了31个小时。
一个是范汉杰有自己小九九。明明兵力少还分兵葫芦岛。想着不行自己还可以跑。
再一个整个国军对东野的兵力,火力居然还是没有准确的情报。居然还以为东野其实没那么多正规军。认为东野1/3还是没有什么武器的民兵。不得不说都要生死相搏了还不知己知彼是要命的。
最后要提一下牺牲的朱瑞。他领导下,炮纵成长迅速。火力的密度,准度,方法都上了一个台阶。打锦州的时候老兵形容“冲锋的时候,大炮就在头上飞”。说明步炮协同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而刚进关的时候,这个能力还几乎为零。朱瑞同时发现,面对敌人的高墙,过去都是轰城头,后来改成轰墙中间。中间断了,上面自然也垮下来,形成一个土坡正好登上去。在上千门重炮的集中轰炸下,高墙没起什么作用。 这时候的东野,应该说已经超越了当年的侵华日军。
只能说,战略上没错误。但对敌情我情掌握的不准确。以至于作出错误决定。但是之后对廖耀湘的指挥就有点无厘头了。
担心华北傅作义疯狂一把,虽然说按理说应该不会发生,但是其实是不可控的,不好做工作,好在傅作义懂事,没有添麻烦。傅作义也有自己的思路。
所以总预备队一纵两个师其实很可能是针对傅作义部的。不仅是因为对两个蒋系部队不摸底,而是因为对傅作义部队很摸底,所以还是预备好蒋傅联手为妥。
最关键的还是锦州要快速,三天以内拿下。
哪想到,可能是混乱的攻击也好,还是就是实力差距太大,连个四纵,国民党军都解决不了,结果就太拉胯了。
锦西阻援的战斗基本都集中在4纵防御正面,11纵防御地段上战斗规模极小,西面的冀热辽察2个独立师则基本没打上仗。可即便是得到了舰炮和航空火力支援,塔山阻击战从10月10日打到10月15日,其间10月12日敌我双方均在调整部署,因此实际打了5天,蒋军实际轮番投入5个师的进攻兵力,却连4纵前沿阵地都没能突破。而塔山阻击战结束之时,4纵手里还有3个团没投入过战斗。4纵在5天血战中共计伤亡3750人
非常正确,这只能证明毛主席的策略非常到位,对自己和对敌人估计的十分到位,打锦州的战略无比到位。
东野的主动性很强,林总安排了纵队,他们之间的配合几乎天衣无缝,唯一的遗憾是一纵没有捞到仗打,十分遗憾。
所以天津他们不再让战功了,疯狂想上。
如果林彪胆子再大一些,在锦州攻坚胜券在握之时令4纵先向北收缩,让开大路,待锦西援敌进至1纵阵地前时,再协调4纵、11纵向敌侧后猛插,令2个冀热辽察独立师适时断敌退路,虽说以10师之众要想全歼锦西11师之敌有困难,但歼敌4至6个师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这个计划太冒险,容易在锦州下不来时期,因为距离太近而对锦州各方面产生干扰。不稳妥,这不符合林总的军事性格,之所以他想平推,不选择打锦州,就是因为他性格极其谨慎。
决策抢占东北是仓促的,就连军事统帅林彪都是临时接到通知,转道去的东北。各路人马先后到达时,建制混乱,鱼龙混杂,泥沙具下。真正能派用场的,还是罗荣桓的山东军区的山解1、2、3、5、6、7师,警3旅(另外刘其人带了三个团到东北号称山解8师,其实真正的8师一直在山东),和黄克诚的新四军三师(7、8、9、独立旅)四个旅。经历了四平大败,1946年10月东野总算初步整理好部队,以上述这12个旅级单位为核心,组建了首批五个纵队1、2、3、4、6纵,用这些部队和4个军区的独立师打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渡过了艰难的相持阶段。47年4月冀热辽并入东北军区,5月东野第二批扩军四个纵队7(辽南的3个独立师)、8、9、10(东野的3个独立师)纵,其中8纵黄永胜部,9纵詹才芳部即为消失了许久的,曾经拥兵15个旅的那个晋察冀第二野战军的一部分。
到48年3月,东野第三批扩军三个纵队5、11、12纵,以辽南、辽宁、冀热辽军区的九个独立师组成。如此辽沈决战的主力序列基本完成,12个纵队里五个是原装的(1、2、3、4、6),冀热辽贡献了三个(8、9、11),开辟的新军区贡献了四个纵队(5、7、10、12)另外11个独立师,总兵力已经超过了70万,一把王炸啪的一下就甩在蒋军的面孔上了。
这些部队,我个人认为,林最信任的还是那五个原装的,最不信任的是冀热辽的那三个。实战里,1、6纵要对付廖耀湘,所以塔山再紧张,总预备队不动,包打锦州的2、3、7、8、9五个纵队,出纰漏的就是8纵,塔山防守的成功,靠的是四纵胡奇才,不是兵团司令程子华。
真正能派用场的,还是罗荣桓的山东军区的山解1、2、3、5、6、7师,警3旅(另外刘其人带了三个团到东北号称山解8师,其实真正的8师一直在山东),和黄克诚的新四军三师(7、8、9、独立旅)四个旅。经历了四平大败,1946年10月东野总算初步整理好部队,以上述这12个旅级单位为核心,组建了首批五个纵队1、2、3、4、6纵
林最信任的还是那五个原装的
😜
塔山之战,完全是明牌,再没有什么计谋可言;共军必须死守,没有闪转腾挪的余地;蒋军动用的是精锐,也没有听说什么共谍的作用;共军没什么明显地利,国军是海陆空三军合力;最后,老蒋还亲临指挥。打到最后,损兵折将、无功而返。就这个结局,与共军狡猾无关,纯粹就是蒋军无能。
跟济南战役不一样,之前山东兵团已经拿下济南周边,一时拿不下也没多大危险
决战锦州是要下孤注一掷决心的,东野南下汽车燃料是单程的,彰武被廖耀湘拿下,交通大动脉被切断,如果久攻锦州不克,东野恐怕比山海关和四平失守后还惨
战前还怕傅作义参战迟迟下不了南下决心或者反复可不是出于谦虚
长春守军更少,而且至少滇军长期饿肚子,打不下来林彪才决心南下锦州。朱德也是支持打长春的,奇怪相关讨论几乎看不到
锦州的永备工事迅速被攻克,塔山野战阵地反而不动如山,这才是胜利关键
如果锦西好守,塔山英雄团、白台山英雄团就没什么含金量了,显然不是
胜利原因很多,仅以地下党作用,锦州工事图共军弄到了,重庆舰重炮弹居然没打到共军甚至落国军头上
即便如此,锦州失守速度仍然让人瞠目结舌
“对于攻打锦州,林彪派出的是2纵、3纵、7纵、8纵、9纵,6纵17师及炮纵主力,共16个步兵师,总计约25万兵力。其中既有2纵这样的一流主力,更有全军攻坚能力最强的6纵17师。而锦州城防虽固,但守军却多特效药屡受打击的滇军及由伪满残孽改编而来的部队为主,且无战斗力强悍的核心部队。故此,林彪是用自己的上驷对敌下驷,牛刀子杀鸡,并无多少悬念。”
不要瞧不起杂牌军战斗力,安阳土匪比多数国军正规军英勇
锦州之战至少配水池守军也确实称得上“铁打的汉”
华野南麻惨败算是国军精锐正规军强悍,莱芜战役吐丝口,粟裕最青睐的“头等主力”华野六纵面对曹振铎一个团丢人现眼,之后嫡系主力一纵四纵在滕州邹县也是久攻不克
淮海战役之初,粟裕指挥下,绝对优势兵力火力面对黄伯涛临时野战阵地,伤亡惨重三个基数弹药耗尽也进展不大,不得不换王建安谭震林指挥
仅小小的碾庄就用了19万发炮弹,打锦州也没用这么多
到了东北训练才上来。
冀热察是因为历史遗留,带有华北特征,肖克带的兵,比较软。
不过人家是第一批领到鬼子的装备的,必须尊重啊。
就是他们忽悠了进东北的队伍,导致了初期的混乱,他们的队伍逃跑最多。非常可惜。
否则强打之下,抗战结束就有机会,当然队伍不纯是事实,但是可以逐渐提高素养。
有一些可惜了,丢失了太多的人和装备了。
而长春能让兵强马壮的东野望而却步,因为锦州的部队都是杂牌,这是军委钦定的。
蒋军出关总共七个军,21个师,辽沈前历经陈诚、卫立煌整理部队,号称14个军44个师,其实其中有七个军仅辖2师,总共参战39个师,暂编师就占了16个。范汉杰说是下辖四个军(新编第五、新编第八、54、93),54军在葫芦岛,剩下的三个军几乎都是由新兵和暂编师组建的。
卫到东北,第一步要求损失较大的师拆散补充其它师,军官空运至锦州山海关地区补充关内新兵,先后到达锦州的有新编第六军的暂62师,49军的26师,52军的暂54师,71军的88师,这几个师等于全是新兵蛋子。第二步以血脉尚存的26、88师,加其它新组建的暂编师,重建新编第五军(26、暂50、暂60),新建新编第八军(88、暂54、暂55),故该两军战斗力很差。如暂50是热河地方部队改编,约3000人,暂60是辽阳县保安队改编,5000人,暂55是铁路交通警察,仅千余人。守城主力93军,也只有一个60军编散的184师(即海城起义的潘朔端师),还不是原装的。说到底,锦州没有一个是靠得住的基本部队,长春起码有两个
蒋军还是晚了,48年初从青岛调54军时,就应该坚持原案,把八、九两个军也调去,最好再加上39军。傅作义也应该拿出13、62、94军(94军就不要去突袭石家庄了),这样可组建两个东进兵团,先期占据塔山,连接锦州,如此才能居于主动地位。华北军区就靠傅系的几个军去周旋,先林后聂。徐州华中要合并,东北华北也要合并
关键是我军战斗水平和敌军到底如何对比。
经过整军、三人战术、快速突击等等等加上优秀的炮兵战术,锦州确实也应该是能够做到短期打下来,当时我军的士气也不错。
其实,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以前看似乎我军困难,其实完全是很潇洒自由了。我军的技战术水平比国军单兵也不是差距很大了。
困难的就是一路撤退时期。心理还是未定,领导他们(彭真和和平派)有问题。
直到最后林彪全权处理东北事务,大家心里才算安定了。
请问,您有抗战战后刘邓部因为重庆裁军的资料吗,我刚才查了一堆,看不到,各种资料没提(主要提了晋察冀和李先念部,极少资料涉及陈毅),我当然不信(没有),我判断也确实事实应该不止如此简单。
新五军在东北属于较强部队了吧?虽然比新一、新六差点。可能比新七军还要强一些啊。
你最后这段是放弃东北的意图,虽然有效,但是太不好看,那时,士气很有影响的。
就好比某河友要求1931年918之前张学良转移工业或者破坏工业满铁类似啊。实在难以实现。
无论是卫立煌还是其他人。
这个都要依靠蒋介石的决心,而蒋介石要霍霍东北,占张学良的便宜。所以他也下不了决心。
现在我观察,苏军破坏拿走工业设备还是为了削弱蒋介石的战争潜力,苏军很够意思了。
我军当年心思太犹豫了(战争与和平之间),唉,可惜,就这么短的时间,我党没抓住。
请问,您有抗战战后刘邓部因为重庆裁军的资料吗,我刚才查了一堆,看不到,各种资料没提(主要提了晋察冀和李先念部,极少资料涉及陈毅),我当然不信(没有),我判断也确实事实应该不止如此简单。
重庆谈判期间蒋军为打通平汉线进攻邯郸,刘邓兵力不足,险胜。怎么还敢让刘邓裁军的。裁军整军这个事,南线李先念部是饿的,养不了六万雄狮,不裁不行;华中是阳奉阴违,管文蔚的回忆录里就提到,组织和他打招呼,如果国名党来整编,就拿他的7纵和10纵去给他们整,让华中主力6纵8纵(陶勇、王必成部)当护路队,藏起来应变;刘邓是错过了发展野战军的时机,全区空有27万编制的部队,能用的野战军始终只有四五万人,最后47年6到8月,两个月野战军从8万暴涨至28万,随后投入大转折,暴涨的20万人无论野战还是新区建设,作用有限。
新五军在东北属于较强部队了吧?虽然比新一、新六差点。可能比新七军还要强一些啊。
1947年12月,第43、第195、暂编第54师组成新编第5军。1948年1月5日至7日,军部及第43师、第195师在公主屯被歼灭,军长陈林达、第43师师长留光天被俘,第195师师长谢代蒸投诚。1月31日,暂编第54师在辽阳被围困,2月6日被歼灭。在锦州重建的这个就是鱼腩部队,部署在绥中、秦皇岛,辽沈后去了天津改称86军
黄克诚是黄桥战役之后,从山东南下到苏北的八路军。被刘少奇派去打曹甸战役,没打过韩德勤,被刘少奇给处分了。当然是假处分真提拔。
刘邓是错过了发展野战军的时机,全区空有27万编制的部队,能用的野战军始终只有四五万人
您好啊,请问这段话是啥意思啊?这段时期是指何时呢?我看资料,应该是裁剪了一些,但是具体数字,我一直没看到,就晋察冀说得最清楚,中原李先念也是裁减了一些,可能也不算少。
李先念部确实在被挤压之后,养不起了,但是在最初,是否行动有一些迟缓呢?看网上资料有指责他们这块的。
其中王震的南下支队也很稀里哗啦。
刘邓我感觉在上党战役前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毛主席的大中原思路中,似乎没有找到定位。
虽然有一直在战斗的过程,但是其中发生了什么,也是值得思考。
总之我对官方历史感到疑惑,所谓跃进大别山根本不是毛的计划。
按理说,裁军应该更晚一些,即晚于1946年,但是仍然怀疑刘邓还是裁减了一些人员的。
好像有中间南移过程中离开了一些人,我恍惚有点印象,就好像中原军区那样。时间太久远了,有点记不清楚了。
但是网上回避刘邓这块,感觉还是有问题。
最后47年6到8月,两个月野战军从8万暴涨至28万,随后投入大转折,暴涨的20万人无论野战还是新区建设,作用有限。
这块是指跃进大别山时期吗?好像也不对啊。
大转折,应该是出大别山之后吧,如果按你的说法,是转折完犊子了啊,哈哈哈,一下剩6万多了。
大别山真的挺惨的。原来的根据地基础基本没用上,唉。
国民党海上的重庆号军舰的128毫米大炮,而东野炮纵150级和105级各种火炮支援以下,数量超过重庆号。
国民党空军没有学会对地攻击战术,无法对共军的炮兵阵地实施突击。
陆炮上蒋军只有54军的105榴炮营第1连的4门105毫米火炮(1个连在锦州城内,1个连在菊花岛修整),炮弹约3000发。第8师师属炮兵12门76毫米山炮。共方的1纵4纵的炮兵就超过国民党几倍。
蒋介石需要把华北国军的美式105榴弹炮营集中起来,13军,92军,94军,35军都有美式榴弹炮可以凑一个炮兵团送到塔山。当然最好的办法蒋介石可以去求美军顾问团,从青岛美海军那里借几条巡洋舰,用203重炮几个齐射就把共军轰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