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的工厂参观经历 -- Swell

共:💬208 🌺1556 🌵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狼什么?榔头?

另一贴不在讲修农田水利么?中共正统方法不是一向如此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

一本《狼图腾》,炒作之后啥都狼性狼性,狼个榔头。大道不行,邪道兴。

通宝推:亮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这些地方都以生产为主

它们都有自己的拳头产品。龙港的印刷包装很强,另外王均瑶是那里起家的。乐清柳市以低压电器出名,比如正泰和天正。永嘉瓯北有服装(报喜鸟),皮鞋(奥康,红蜻蜓),阀门(良精)出名。瑞安塘下的汽摩配。

当然生产起来了,贸易服务也会跟进。我上面举的例子都不是县城,但是最终影响远超县城。

通宝推:龟虽寿,林三,方平,
家园 确实如此

我是引用方平网友的话,从字面理解他的话确实不正确,高考分数线不分农村或城市户口。但是在原来年代,城镇化程度最高的京津沪中小学教育水平高,但是高考分数线低,而城镇化程度低的省份分数线高。

其实当年最大的不公平在中考录取上。一,你也提过了,市区的好学校不在农民占多数的下辖县招生。当年文章就这样,非常出名的温州中学就几乎不在各县招生,温州二中完全不在各县招生。我当年中考总分640分,温州中学各县只招45名学生,在我县分数线是568分,温州中学市区分数线是525,温州二中是510,我们县中是505,我只能是县中。二,当年农村学生不允许考技校,只能靠普高,中专或职高。你也提了,考中专可以马上转户口,所以相当多的农村好学生都考中专去了,根本没有参与高考竞争。

家园 他们走的是包产到户市场化道路还是集体道路呢?

我记得塘下是集体村啊。

你说的这个龙港发展道路,你可以介绍一下。说得不细吧?

家园 底层工人的苦是行业的苦,低端技术的苦

不是国家给的。

国家在探索道路,直到文革,收入提高,生活工作比较轻松,尤其是劳保,福利,工作制度等等等。

不仅三班倒,准大锅饭,一个人的工作两个人做。而且还可以批斗领导,等等等。

房子居住条件不足是历史的问题,因为一开始都在追求工业技术快速提高,均衡啊。

所以,还是可以的,直到改开粉碎后回城高潮。完犊子了。

家园 是以生产为主,主要是政策红利,第一是造假不罚,第二是炒房不罚

当然,这是自由,但是这个道路是有问题的,也是不可复制的。

而且关键是俩个,第一,他们的启动资金来自哪里;第二,他们和当地民众是什么关系?

我觉得,你的问题在于试图证明他们的发展道路,可以复制,不追求启动资金来源。同时你还想证明他们这些企业和当地的密切关连。

你在德国,确实享受了德国的发展红利,你家在浙江,也享受了浙江的发展红利。

习近平说建立浙江社会主义先导区,不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我理解至少有两点,或者三点。

第一点,浙江的钱尤其是私人资金用于浙江发展。

第二点,发展原罪不追究了。

第三点,追求社会主义平均主义,听国家的安排,投资制造业。

据我的听说,呵呵呵,浙江各种私企大大小小,在推动地下钱庄资金外流,到底流到啥程度,不好说。

这就是我理解的浙江私企成功之路。

你说某某某大企业是私人奋斗的成果,没问题,但是,他们和当地的人民或者村民到底啥关系呢?进入工厂打工吗?有可能,获得了今天较好的工作待遇。但是这个公司的福利和南街村华西村等等差距大不大呢?

又先生攻击,华西村资金不能外拿,实际上这些普通村民股份有多少,资金又能动多少呢?

应该说,浙江企业近些年对待本村人,最近还是不错的,但是他们的住所是自己奋斗的成果,还是依附于村企、能人奋斗的成果呢?

怎么解决的土地问题?是卖地还是整地呢?如果是卖地,这个中国农村可以复制吗?

我们都知道,因为商业,浙江一些土地可以卖高价,但是上旺村邓这种山村就卖不出高价了。商业是跟着特殊地点的。

那么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你说的这个龙港。怎么个历程?是不是因为港口开发?

龙港市,浙江省辖县级市,由温州市代管,地处浙江省南部,北毗邻平阳县。位于鳌江入海口南岸,东濒东海,西接鳌江横阳支江、104国道、沈海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南依苍南县江南平原,北为鳌江干流,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面积183.99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全市共102个社区。 [32]截至2024年3月31日,全市常住人口47.16万人。

1983年10月1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建立龙港镇。 [1]

1984年3月,中共龙港镇委、镇人民政府正式组成。

1985年4月,苍南县增设龙港区。

1992年3月,苍南县撤销龙港区及其所辖乡,成立新的龙港镇。

1984年3月,划沿江乡方岩村、河底高村,龙江乡金钗河村、江口村、下埠村组建龙港镇。

1984年6月,划宜山区湖前、白沙、龙江、沿江4乡归龙港镇管辖。

1985年2月,恢复县辖区建制,湖前、白沙、龙江、沿江4个乡复归宜山区。

1985年4月,龙港区设立,辖白沙、龙江、沿江、湖前和海城乡共5个乡。

1988年10月,湖前镇改为直属镇。

1992年3月,龙港区及其所辖的沿江、龙江、白沙、海城4个乡撤销,其全部行政区域并入龙港镇。

2000年6月,湖前镇、平等乡、江山乡(除江山乡后垟增、梁宅2村)撤销编制,并入龙港镇。

2011年4月15日,舥艚镇、芦浦镇、云岩乡并入龙港镇。调整后,龙港镇辖3个社区、25个居民区、171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河底高村。设城南、城北、沿江、龙江、白沙、海城、湖前、江山、平等、舥艚、芦浦、云岩12个办事处。

2012年5月23日,龙港镇属办事处撤销,设江浦、城南、龙跃、城北、沿江、龙江、白沙、海城、龙浦、湖前、凤江、江山、平等、舥艚、芦浦、云岩、新城17个社区。

2016年4月22日,因龙港镇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需要,原有17个社区调整为14个社区,保留龙江、沿江、白沙、海城、凤江、江山、平等、舥艚、芦浦、云岩、新城11个社区。城南和江浦社区合并,成立新的城南社区;城北和龙跃社区合并,成立新的城北社区;湖前和龙浦社区合并,成立新的湖前社区。

2019年5月,龙港进行村社调整,辖73个行政村,30个社区;原有14个社区管委会更名为14个片区工作站。

2019年9月,龙港市成立,不设乡镇、街道,14个片区工作站划分为9个片区,各片区设立非独立法人、无固定编制的片区党工委和基层治理中心,推进“扁平化”管理。

我很想听听你解释一下你一再提的王均瑶的均瑶牛奶和当地村民到底有什么关系呢?龙岗村当地人民又享受到均瑶牛奶的什么福利了吗?还是均瑶牛奶给当地贡献了巨大的利税,以至于当地享受到了你所认为的福利?

而华西村集团和华西村村民的关系,哪怕是周边新华西村村民的关系,你不可能不知道不懂吧?

我们这两天谈企业福利,谈的就是这一块,另一块当然还有其他福利,我也知道,华西村的房子不值钱,因为华西村不是城镇旁边村。

我一谈华西村大寨城市化,你着急了,举出龙岗,原来我还以为是个村子成长了,但是资料证明你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你既然强调个人奋斗就应该直接提,而不是像这样胡加联系。

不说别的,就说你们村,你应该建立你们村和龙岗村的联系。

我个人认为,你们村完全可以走华西村之路,集体处理,但是据你所言,除了一个拆迁,似乎没有看到更多的努力奋斗历史,只有你假日贵客先生的个人奋斗历史,还有你们村的集体去除村里的垃圾的奋斗,呵呵呵,因为人(大部分年轻人)大部分都走了吧。

让我们听听你进一步的解释和联系吧。

我觉得你在想证明龙岗是浙江的第二个小微型深圳。意思是比华西强,呵呵呵。

家园 假日归客河友啊,我不知道怎么形容他,他还没有回应,我搜了一下

本来是想有针对性一点的,但是我感觉,他对你的回应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首先看资料,除了吹牛没啥具体内容,也没人联系均瑶集团和龙港,龙港是在浙江对比深圳的。显然,差距很大,至于很多吹牛,都是最近的一些特殊成果吧。

荒凉渔村上造出一个城!龙港的历史太震撼…

龙港草根新闻 2018-12-21 09:51

如果不是亲眼见证

你很难相信

这片车水马龙、繁华热闹的“城区”

其实是浙南一个滨海小镇

苍南龙港镇——中国第一个农民城

这里丝毫不比城市逊色

辖区面积超过191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将近38万人

未来,龙港新城将会崛起

龙港,见证改革开放历史

新城,正在续写壮阔篇章

资料图:来源温州日报

龙港到底有什么魅力?

龙港人民如何创造奇迹?

一起来看↓↓↓

筚路蓝缕 创造辉煌

龙港建镇前还是小渔村。老照片由龙港镇政府提供

这里原本只有5个小渔村(此时进行探索,合并五个村)

上世纪80年代初

龙港在全国第一个实行户籍制度改革

农民可以自建住宅落户、自办企业发展

城市与乡村之间打开了口子

一大批“万元户”在龙港集资建城

众多农民的梦想就这样被激发

1984年10月1日,龙港镇进港公路通车庆典。

龙港人以温州人特有的

“敢想、敢干、敢闯、敢为人先”的精神

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龙港有着独特的手工工艺遗产

礼品、台挂历、印刷包装产品

从一家家的小作坊运向了全国各地

龙港因此获得中国印刷城

中国礼品城等四张国字号金名片

年产值已超百亿元(这个是哪年,没敢说,肯定不是1984年)

从村到城 探索不止

30余年的“崛起之路”

龙港对“城”的探索从未止步

1995年被国家有关部委确定为

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

2009年龙港被列为温州市

5个强镇扩权改革试点镇之一

2010年被列为浙江省

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

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批复

全国64个地区为第一批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单位

龙港是全国第一批两个镇级试点之一

2015年龙港成为全省最具吸引力小城市

2017年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镇第18位

40年过去,“农民城”里竖起“通天楼”

龙港如今已是网红城镇

在这儿发生的很多事都能成为新闻

温州首个镇级体育馆、镇级麦当劳餐厅……

去年,龙港城市公园建成

着实让村民们雀跃

大大提升了龙港城市形象

自2015年来

众多现代化小区相继拔地而起

逐步改善着龙港人居环境

龙港人眼下的“梦”,就是龙港新城

新城地处东海之滨、鳌江出海口南岸

总规划面积106平方公里

目标集群周边20万人口

从鳌江转到东海,眼界愈发辽阔

目前入驻新城的企业已有105家

2017年生产总值约20亿元

2018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6个

总投资额达到33亿元

名家齐聚 新城崛起

12月17日晚

浙江之声《星空朗读》晚会

通过“向海而生、与海为邻、东海扬帆”

三个篇章来展现龙港新城的腾飞

这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兴业热土

为了将勇立潮头的精神融入各个作品

星空朗读团队“私人订制”了各档节目

诗歌朗诵《老人与海》展现龙港人

将荒凉坦途建设成滨海城区的拼搏精神

大型诗朗诵《龙港新城再出发》

更是将未来龙港新城

“生态型、低碳型、智慧型、宜居型”的

城市发展新目标融入进去

整台晚会是龙港新城

过去的总结和未来发展的缩影

抛砖迎玉来吸引更多人关注龙港新城

从一片荒凉滩涂上崛起的龙港新城

正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和现代化都市区为目标

努力成为浙江一流

温州领先的生态工贸滨海城区

龙港,继续出发!

来源:浙江新闻,内容综合新华网、中国蓝新闻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为什么是龙港?这里的农民靠什么造出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

2022-01-20 15:15:15 来源: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举报

0

分享至

中国建城史上有两大奇迹。一是广东深圳,二是浙江龙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位于温州平阳鳌江镇南岸的方岩下不过是几爿“灯不亮,水不清,地不平”的渔村,人口不足六千,没有电,没有自来水,连一寸公路都没有。民谣凄然唱到:“方岩下,方岩下,只见人走过,不见人留下。”

方岩老街旧貌

方岩渡口小码头

可谁能想到,1983年,龙港设镇,镇政府就选择在方岩下。三年后,龙港镇初具规模,在国内引起巨大轰动。201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龙港撤镇设市,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首个“镇改市”。

龙港市的牌子挂起时,龙港沸腾了,街巷人流涌动,到处是激动的浪花。

设镇时仅有五个小渔村,一片滩涂,没有国家投资,镇委、镇政府动员农民集资建城。数千户饿过肚子、讨过饭的农民怀着“城市梦”聚集龙港,创造了震惊全国的“龙港速度”,三年初具规模,五年步入强镇,三十五年撤镇设市。

今日龙港市(来源:龙港市人民政府网)

龙港人骄傲、自豪。三十五年来,他们实现了从小渔村到农民城,从农民城到超级大镇,从超级大镇到县级市的三大跨越,区域面积从 4.1 平方公里扩至 183.99 平方公里,由五个小渔村到下辖七十三个行政村、三十个社区,人口从 6000 人到 38.87 万人。2018 年,龙港的 GDP 生产总值已达 300 亿元,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百强镇第十七位。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以为这又是一个脱贫攻坚的逆袭剧本。但龙港的故事,似乎很不一样。

它最了不起之处是在没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情况下,依靠改革开放政策和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独辟蹊径,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城建史上的奇迹——农民集资建城。而这座“城”也改变了几十万农民的命运。

为什么是龙港?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这群农民究竟是靠什么造出一座城?

一群农民造城的奇迹(重点就是这句话)

一部共同富裕的史诗(这个也是呵呵了,不知道的还以为市民都富裕了呢)

近日,记录“中国第一农民城”发展历程、书写中国基层农民创业发展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农民城》以中国第一个“镇改市”——龙港的发展为主线,全面讲述了小渔村发展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的真实历史。

作者朱晓军是当代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以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写作一直备受关注,曾获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短篇报告文学奖、中国改革开放优秀报告文学奖等全国性报告文学奖项。《中国农民城》是他通过采访近百人,查阅和参考了上百万字有关温州、苍南和龙港的文献资料,历时多年完成的一部重要作品。他以冷静的笔触、深刻的思考、生动的细节、风趣的叙述再现了这一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动人心弦的史诗般创业史。

由本作品改编的三十二集电视剧将由中央党校大有影业影视中心以及莱可传媒联合出品,由著名编剧袁克平(电视剧《大江大河》编剧)担任总编审。

走没有走过的路

造梦想中的城

如果说创造奇迹的人可称为奇人,那么龙港的奇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个奇人群体。到底是奇人创造了奇迹,还是奇迹成就了奇人?

2021年,无数观众被一部反映脱贫攻坚的电视剧《山海情》感动。但当读完《中国农民城》,相信会有更多人会为书中的每一位平凡创造者的不平凡故事所动容。

因为,在《中国农民城》中,每个人物都在用生命和梦想书写着传奇。

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龙港人

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人克服“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先天不足,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催生了一批改革开放先行者和先富者。(哈哈哈,这个是事实)

早年间,苍南人认为万元户的“万”字像一只蹲在树上的猴子,于是用“猴子”代称万元户。可哪个“猴子”没有一把辛酸泪?哪个出身底层的“人上人”不是靠“苦中苦”那碗酒垫底过来的?

18岁就开始学绣花赚钱,曾经人睡着了,缝纫机还嗒嗒狂奔着,针突然穿透手指的陈智慧;

年轻时的陈智慧

15岁,挑着货郎担子,在深山老林被野兽吓得嚎啕大哭的陈瑞星;

敢于冒险,但也连栽过几次的陈长许;

曾主动要求跑业务,跑不来业务不要一分钱的杨恩柱;

1968 年,杨恩柱在部队当兵留影

不甘于平庸,心灵手巧的杨小霞;

还有著名的均瑶兄弟……

1992 年 4 月 6 日,均瑶三兄弟的第一家公司,也是中国第一家民营包机公司——苍南天龙包机业务公司在龙港成立。图为包机首航成功合影。(书中插图)

作者朱晓军在后记中写到,当他来到龙港,最让他惊叹的,不是这座城市的气势磅礴,而是龙港人。龙港人性情奔放,豪放张扬,又精明狡黠,充满好奇心,有强烈参与意识。

但同时,他们也是肯吃苦,敢突破的那批人。在龙港这段波澜壮阔造城史中,他们是极为重要的一群先行者和垦荒者。

勇担当、重实干的基层干部

在本书的封底上,写着这样一段话:进城是几代农民的梦想,去龙港选择的是生活,是子孙后代的命运……搭上龙港这艘船,哪怕你是船尾的一只蜗牛,今生今世都爬不到船头,却有希望抵达理想的彼岸。

而遇到真心为民,敢于创新创实绩的领导干部,让龙港人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

曾经的龙港镇政府办公地江滨饭店远景

1984年,温州被确定为第二批沿海开放城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很多人都在小心地“破冰”。苍南县急需一个港口物资进出和经济活动的集中区域,县委、县政府申请在鳌江口建设龙港镇,得到了省委批准。(信息参考:《浙江日报》)

陈定模,1980年任苍南县钱库区委书记兼区长,1984年龙港镇获批成立后,主动请缨成为第一任镇党委书记。

此后多年,他带领一班人马,不断打破龙港发展瓶颈,“不要县里一分钱”,大刀阔斧地改革、找出路,建设龙港。

龙港发展战略研讨会

怎样说服农民进城?建房用地怎么批?收不收钱,收多少,怎么收?这违不违法,合不合规?就算全县六千五百个“猴子”都进了龙港,龙港就能变成镇?城镇没有道路,没有上下水工程,没有绿化,没有学校,没有医院,没有商店、图书馆、影剧院、公园怎么办?要有,谁出钱?

在《中国农民城》一书中,真实地记录了龙港建设过程中面对的种种阻碍,遭遇的种种困境,江南地区严重的宗族矛盾,各种地方势力的角逐,领导干部不断遭受的考验、质疑等等。

进港公路顺利通车,从右往左依次为陈定模、刘晓晔、胡万里、陈星和

一位龙港人忘不了的老书记

未来是谁也看不见、摸不着的,没法证实谁对谁错的,是争论不清楚的。但决策者的远见,关乎着一座城市和一群人的命运。

农民们争相观看龙港规划图现场

“龙港变市要感谢老书记陈定模啊。我当年是听了他的话,从钱库来龙港,来对了!”在本书尾声中,记载着一位年过六旬、满面沧桑的老人的一句肺腑之言。

当年龙港镇派出十二支工作队下乡,足迹遍布苍南县的金乡、宜山等十二个区、镇、乡,动员了数千户农民到龙港集资建城,安家落户。如今这些农民已坐拥两三百万的房产,有的还成为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当年投资一万元左右建的临街房,如今楼下的商铺年租金已有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

“饮水思源,没有老书记,龙港就没有今天,我们公司也没有今天。”国内最大的无纺布企业的党委书记林国华满脸真诚与感激地说。

四十五岁,来到龙港走马上任,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陈定模誓要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陈定模和同事一起绘制龙港第一张规划图

这么多年来,他有勇有谋,敢想敢干,做领导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做同事的工作、做家人的工作,为龙港的建设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开全国之先河实行农村土地、户籍改革,允许土地有偿使用,允许农民离土离乡,将龙港从荒凉渔港打造成“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大胆探索农村城市化的路径。

龙港的规划、运行和发展,农民的进城、营生、致富,背后都少不了这位老书记的身影。

1984年龙港总规划图

他不是农民进城梦的造梦师,但知道老百姓的需求,把这些人都拉到了龙港来,帮助他们实现了这个曾以为根本实现不了的梦想。

农民喜悦地展示建房批复文件

虽然,陈定模后来离任,但即便是退休后,他仍在千方百计地申请批市。

今天

我们为什么要回顾这段历史

2021年9月,龙港市撤镇设市两周年,其经济平均增长幅度7.5%,增速排名温州市前三,财政总收入增长29.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4.16%提高到96.89%,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86,提前五年实现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9的目标,率先建立起“全域城市化、农村社区化、就地市民化、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

坚持不拼政策拼改革、不建机构建机制、不增层级增协同,以体制创新推动行政运行提效,以综合集成推动管理服务提质。通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龙港市已实现了以40%的行政资源高效承接100%的行政管理职能,龙港改革探索成功入选中国改革2020年度典型案例,“龙港经验”正复制推广到全国。试想一下,中国两千八百五十四个县市,若“龙港经验”推广成功,将会减少多少财政开支?

如今的龙港(来源:龙港市人民政府)

龙港为中国城市化和共同富裕提供了浙江路径与经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实践样本。

如今,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也许不仅为学习成功经验,更重要的是一代又一代奋斗者们肯吃苦、敢突破的精神能够传承下去。

就像书中写到的曾经龙港镇机关唯一的大学生谢方明,1984年,二十一岁的他怀着八十年代年轻人的理想和憧憬,告别留在杭州任教的女友,投身龙港建设。他在给女友的留言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我希望生活是甜的,也可以是苦的,但不能是没味儿的。”

重磅新书推荐

《中国农民城》

作者:朱晓军

靠什么,就是国家政策啊,至于自己的努力,看不出来啥效果。确实是正常发展,但是没出什么彩,可以说确实聚集了一批敢闯的农民,并且利用了他们的资金,其他就看不出来啥了,当地是有建设,平整土地,这个是费钱不是挣钱啊。

共同富裕龙港启示④︱蝶变:中国第一农民城的创富纪事

澎湃新闻

2022-09-23 20:42

编者按

龙港,是一个不应该被时间遗忘的名字。

38年前,浙江最南端的农民乡亲从这里出发,打破坚固而冰冷的城乡二元化藩篱,用自己的双手和奋斗,催生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中国农民第一城。那是一个惊天动地、欢天喜地的新世界;38年后,作为中国第一个“镇改市”和最年轻的城市,龙港则是寄托了曾经的农民们创造与财富梦想的彼岸。

农民命运的起落,与革命和改革的成败正相关。本质上,龙港的意义不是造城,而是中国农民在这里彻底改变了千年不变的命运。 依循共同富裕的大历史轴,龙港38年给予了我们诸多启示:

——没有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农民始终是最广大、最弱小的“大多数”,只有亿万农民得以分享的共同富裕,才有真的意义;

——农民从来不注定是卑微的被施舍者,只要有一道阳光,他们同样可以成为财富新世界的创造者;

——中国农民要抛弃的是贫困及狭隘的农民意识,物质富裕之上,还要拥抱法治、契约、平等、利他的公民意识和精神富有。

38年回望、前瞻,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再访龙港,采写摄制了一组4篇系列报道,意图在中国改革、农民命运、共同富裕间厘清其内在肌理与逻辑。以下为“大事记篇”。

龙港【初创】·1982年9月,温州市苍南县出于港口仓库物资进出和经济发展考虑,划龙江公社的江口、金钗河、下埠和沿江公社的方岩、河底高大队,组建龙港的前身龙江港区。

·1983年10月,经浙江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龙港镇。当时的龙港还是一片荒凉的滩涂港湾,5个小渔村人口仅数千人。

·1984年7月,龙港在全国率先推出户籍管理、土地有偿使用、发展民营经济三大改革,吸引周边农村劳动力自带口粮进城、自建住宅落户、自办企业发展、合伙集资建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当年底,就有3省7县5000多户农民申请进城建房落户。

1984年中央1号文件公布,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龙港集镇落户,打通了农民造城的政策通道。 龙港市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供图·1986年,一座初具规模的城镇拔地而起。龙港成为国内第一个不要国家投资、完全依靠农民自己集资建设的小城镇,其农民造城的故事被誉为“中国农民自费造城的样板”。·1990年,龙港工业总产值达2.32亿元,成为温州市第一个工业产值超2亿元的乡镇。

·1991年,龙港建成腈纶再生毛毯市场、服装市场、水泥市场等10大专业市场,上交国家工商税每年平均以58%的速度增长,当年1至10月就达到1800多万元。

龙港镇腈纶纱线市场。新华社 图·1993年,在104国道钱仓路口,龙港竖起了由时任国务委员王芳题写的“中国农民第一城”牌匾和雕塑。【跨越】

·1994年4月,龙港被列为浙江省小城镇户粮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全面实行农转非。同年底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2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跃居温州市乡镇第一。

·1995年6月,龙港被国家11个部委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对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等七方面进行改革。

·1996年4月,龙港公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实行市级计划系列,享有必要的县级经济、行政和人事管理权限等。

·1996年12月,龙港镇户籍改革工作全面铺开,城区农民全部转为城镇居民。

·1997年1月,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龙港召开。同年,龙港在方岩河开发建设中推出“以地带房”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新举措。

1997年1月,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龙港召开。龙港市城发公司供图·1998年,龙港被列为浙江省首批村镇建设现代化示范镇试点。当年,全镇印刷包装业生产总值达14.52亿元,成为中国三大印刷基地之一。·2002年4月,国务院体改办授予龙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可持续发展小城镇试点”牌匾。

·2003年9月,龙港获得中国轻工业协会授予的“中国礼品城”称号,标志着“中国第一农民城”实现向产业城的跨越。

中国礼品城 “龙港发布”微信公号 图·200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视察龙港并指出“龙港现象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嬗变】

·2005年3月,龙港入围国家统计局首次评定出的1000个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小城镇。9月,龙港残疾学生开始享有免费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

·2009年,龙港被选为温州市强镇扩权5个试点镇之一。苍南县下放49项权力到镇政府,使龙港扩充了土地使用权、财政支配权、行政审批权和事务管理权等权限。

·2010年,龙港跻身浙江省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同年,浙江省首个镇级行政审批中心——龙港行政审批中心成立。

·2011年,龙港再次扩大行政版图,苍南县撤销舥艚镇、芦浦镇、云岩乡建制并入龙港镇。温州市政府在保留龙港建制镇的同时,设立龙港综合功能区(龙港新区)。

2011年,苍南县撤舥艚镇、芦浦镇、云岩乡建制并入龙港。龙港市城发公司供图·201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龙港成为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两个镇级试点单位之一,开始实行新型设市模式改革。全镇党政机构数从41个缩减为15个,县级下放事权1575项。自此,龙港开启了新一轮“扩权”改革。·2015年,龙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9亿元,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第20位,浙江最具吸引力小城市十佳榜首。

·2018年,龙港全面完成低收入农户脱贫和村“消薄”双百任务。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百强镇第17位,经济总量比建镇初期增长了5500多倍,区划面积扩大到183.99平方公里。

【共富】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圈阅,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龙港市。9月25日龙港市正式挂牌,成为全国第一个“镇改市”,也是目前唯一实行“大部制、扁平化”基层行政管理模式的县级市。

2019年9月25日,龙港市成立大会现场。龙港市城发公司供图·2020年,龙港获批农村宅基地、城市标准化、政府购买服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4个国家级试点,新增4个省级试点。首批154项政府职能事项转移给社会力量承接。同年,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取消社保、居住年限限制,放开私房租赁落户,实现落户“零门槛”,加快推进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全域均等化。·2021年8月,龙港发布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样板的5年行动方案,提出以新型城镇化改革引领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龙港样板。

·2021年9月,《龙港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案》获批,预计全市将拆除农民破旧房屋约20509间,涉及人口82450人,建设安置房57000套。为缩小城乡居民财富分配差距,龙港优先尊重农民对安置房用地的选址权,同时将安置房用地征收为国有,再以出让方式供地,将农民住房纳入城乡统一的住宅体系,预计安置户每户房产价值增值约50万元。

龙港双河社区市民签订拆迁安置协议书。龙港市融媒体中心 图·2021年10月,龙港被列入“浙里新市民”应用浙江省试点并率先上线,建立以“居住证+积分”为准入依据的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制度。·2021年,龙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0.34亿元,同比增长4.8%,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县域发展潜力第34位。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2.2%,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三类贫困人员参保率达100%。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0662元和32770元,增长9.7%和10.5%,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85。同时,实现文化项目社区全覆盖,市文化中心、城市书房等一批文化窗口基地对外开放。

·2022年年初,为实现“共富路上,一个不落”,龙港推出“共富加油站”智能化集成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渠道,为“一老一小一贫一病一残”等群体提供全市域普惠性政策申请、个性化需求帮扶、微心愿诉求解答等“共性+个性”“扶智+扶志”“增收+减支”的一站式服务。

·2022年9月,为破解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购房建房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贷款时间短等问题,龙港在首批13个试点社区实施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建缴住房公积金制度,参照温州市灵活就业人员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模式,全国首创将农民群体纳入公积金保障体系。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中国第一农民城:38年前农民们掏钱建了一座城,如今成了城建传奇

鬃乔母酪椭汉

2024-01-02 14:18

山西

龙港:一个乡镇变身为县级市的城建奇迹龙港是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的一个小城市,也是中国唯一不设乡镇、街道的县级市。龙港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部城建奇迹,更是一部由农民自主创业的传奇。上世纪80年代初,龙港还是一个贫困的小渔村,属于苍南县管辖。1984年,一群当地农民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自发筹集资金,投资建设自己的集镇。

龙港的发展由此开始,如今已成为一个拥有340亿元的GDP、46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其经济体量已超过中西部一些地级市。在龙港城市的外滩眺望,高楼拔地而起,车水马龙。这座城市已拥有首个镇级体育馆、文化馆、城市公园、首家镇级麦当劳、首条镇级地下人防商业街、污水处理厂等各种设施,完全符合一座县级市该有的水准。

“浙”座当年的小渔村 如今以文化都市面貌“醒来”

中国新闻网

2024-03-24 11:54

中新网温州3月24日电 (张益聪 翁卿仑 林守将)在浙江,美丽乡村层出不穷,成为当前乡村振兴的“浙江范本”。但40多年前,温州的一座“小渔村”,却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由村到镇,撤镇改市”,龙港完成了经济体量“三级跳”,被冠以县级市名称,而当初这座浙南渔村,如今正在文化建设方面拾起沧海遗珠,才刚刚开启它的美丽时刻。

龙港市龙跃路城市书房。龙港市委宣传统战部 供图

“爽文主角”再招“合伙人”

回顾龙港的发展历程,堪比“爽文剧情”——开局一个村,逆袭一座城。龙港既是中国首一个,又是中国独一份。

20世纪80年代初期,龙港以5个小渔村建起“中国首座农民城”,其周边集资建城的“万元户”,以及开垦荒滩的农民成为龙港的初代“合伙人”。如今,龙港2019年撤镇改市还历历在目,这座当初的“农民城”再度“合伙”建城。

2023年10月,龙港市正式发布了“龙港城市合伙人”IP,进一步着力破解“城市体量,乡村面孔”的文化内涵缺失问题。当下,龙港这座“年轻”的城市能否让文化建设由表及里?

走进龙港市林家院社区,作为温州全域最早的对台商贸集散地、海上商品货物运输港,以及纯天然建筑材料蛎壳打捞专业村,该辖区至今仍有30多只海运船,并有100多人从事海上运输工作。

2024年3月9日,第二届林家院社区海运文化节举行。“拢壳”技艺重现;港口集市开市;水上越剧献唱……在林家院社区,每个人都是“合伙人”,而该社区海运产业尚未褪色的同时,海运文化已然发芽。

三园社区空笺书局内景。龙港市委宣传统战部 供图

靠近林家院社区,三园社区最早是“渔业经济”,长久以来新业态匮乏。随着10多年前,三园社区乾头村召集乡贤“合伙人”,筹集了200多万元,自此一改荒村景象,让民宿、酒楼、轻奢营地等业态集聚,促使新业态催发了乡村经济落地生根。

“乾头村以前一盏路灯都没有,道路都是坑坑洼洼的黄泥路。”龙港市三园社区第二支部书记陈增旺介绍说,“合伙”共建后,不仅道路修的美观雅致,而且通过统战引领,村中老宅新装后,“空笺书局”成为当地百姓的公共书房。

本土文化“雨后春笋”的同时,龙港的文化空间建设已在“逆袭”路上,从名动“农民城”,到重塑“文化城”,龙港着力让“镇改市”名副其实的同时,当初那个小渔村的”爽文情节“还在续写。

“文化空间”吸引“归乡人”

“我16岁就学艺,漆艺成了我的‘童子功’。”浙江温州龙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夹纻漆器”传承人何必阔表示,自己可能是龙港较早一批“走出家乡,回归家乡”的人,如今也成为龙港文化建设的“合伙人”之一。

温州夹纻漆器博物馆内部展陈。龙港市委宣传统战部 供图

20世纪末,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手艺人“靠本事吃饭”举步维艰,何必阔选择回到了自身手艺的发源地——龙港,并扎根此处,不断钻研千年夹纻漆艺,还探索开发创新路径,为该项技艺留下传承路的同时,也为自己铺就了成功路。

时至2023年,已经多项荣誉加身的何必阔带“中国漆器”出海泰国,让漆器艺术成为中泰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也让世界看见了龙港。

出海之前,何必阔已经成为温州夹纻漆器博物馆馆长,“博物馆建设期间,让我看见了‘龙港速度’。当初那个小渔村,已经成了现代化新城。”他说。

夹纻漆器博物馆外景。龙港市委宣传统战部 供图

2022年11月,与夹纻漆器博物馆同步开放,龙跃路城市书房、翠湖城市书房等八大文化场馆集体面世,而以上文化空间建设仅花费半年时间。龙港这座大隐于市的“农民城”,正在以文化都市面貌“醒来”。

纵观8个文化场馆,其中龙跃路城市书房原为龙港的老水厂,经改造,老一代龙港人的集体记忆成了新一代龙港人心中的文化地标。近年来,龙港统战力量参与建设城市书房、乡村书局、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空间共22个,累计节省财政建设资金近1亿元。

此外,更多青年“合伙人”正在龙港寻找“理想地”。“书房+咖啡”“乡村博物馆+研学”等一众新模式落地,而夹纻漆器、皮影文创玩具、乌衣红曲酿酒等非遗手作新业态,则成为龙港丰富的城市文化内涵。(完)

没有经济发展历史,就是一座农民集镇正常发展到今天的历程,占了浙江的发展红利,其他的没啥稀奇的。

通宝推:龟虽寿,
家园 我家和一汽以及吉化的渊源

我的一位亲戚长辈是一汽的俄语翻译。她的爷爷当年是哈尔滨的大资本家,她的父亲放着荣华富贵不要,入关参加革命。从军队离休。 她当年曾经和江核心共事过。对江核心的很多感情经历算是第一手的资料。当然也对其能力深表佩服。

我的另一个亲戚长辈,其实她家应该算是上海人。她还是上海出生的。但是作为老上海的汽车厂技工,被直接搬到了长春。于是安家落户。她的口音和东北人明显不同,还有这若有若无的那种上海人压低尾音的习惯。所以你看,我虽然是吉林人,但是和一汽却有很多关系。

我的一个叔叔在吉化工作。他是属于赶上了文革的尾巴,也就是说他年龄小,文革基本没有耽误他读书。但是他也就是上了一个吉化的技校。但是当时能上技校,基本就包分配到吉化。于是就一干几十年,快退休了。有过好日子,挣钱一度比我爸爸这个单位2把手还多。当然更多的是苦日子。 吉化当年多次到了大下岗的边缘,或者至少相当多人可能会下岗。他这个没下岗的工资也是时有时无。想了很多办法。但是真的应了我姥姥的一句话:穷人千万别想着发财。 不想着发财,靠着积蓄什么的,还有可能扛过一些灾害。一想着发财,基本上你的眼界和人脉保证你在某一个时刻把钱都赔进去。他试试干这个,干那个,每次赔个数千,数万,这也是为什么他现在还得努力奋斗的原因。

但他还是幸运的。我的几个姑姑叔叔,只要不在吉化的,都陆陆续续下岗了。甚至连下岗都不算,在那之前就没工作了。好在东北人就算一无所有,也绝不放弃欢乐人生。 大家苦一点,互相扶持一下,也算是走过了艰苦的日子。所有人虽然痛骂社会不公,但是没有人认为自己的命运应该社会负责,说的最多的就是:我吃亏就吃亏在没读书。我就是文革时候荒废了时光,像你舅舅那样读书上大学如今就不会下岗。对子女都是说:就是卖血也要坚持让你读完书。这份乐天知命,大概就是我们家最大的财富。

通宝推:假日归客,桥上,史料推理,
家园 质量管理是门科学技术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朱镕基曾经主编(或专著)了一批经济管理书籍。其中包括1980年天津人民出版社的《现代化管理》、1983年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的《管理现代化》、1984年天津人民出版社的《引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教程》以及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当代中国的经济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的下场14

美国的 GE 公司搞了个 Six Sigma 管理。到 2000 年, GE 成为了企业管理神话,号称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

到2000年代中期,GE 的市值达到了 6000 亿美元。

现在,GE 的市值只有 600 亿美元。

结论:路线错了,啥质量惯例也救不了你。或者说,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

今天,我们重新来认识鞍钢宪法时,决不可把鞍钢宪法看成只是一套狭义的工厂管理方法。鞍钢宪法有它更为广泛深远的意义。确立鞍钢宪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普遍建立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普遍推行鞍钢宪法,也只有在鞍钢宪法能普遍推行时,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比较巩固和健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鞍钢宪法的诞生,表示中国在走社会主义道路上踏出关键性的一步。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证实了坚持走社会主义的人必须坚持与修正主义斗争。鞍钢宪法是同主张物质刺激、反对政治挂帅,主张一长制、主张采用临时工、反对职工终身制、极力要求砸毁职工“铁饭碗”等资本主义倾向的政策进行斗争的结果。鞍钢宪法诞生后,这种斗争仍在继续,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过斗争。

咱的家乡是个小地方,厂子也是小微企业居多,总的来看,工厂的发展与经济大环境息息相关。质量管理与企业金融息息相关。

例一。90年代初,县工具厂(大集体)生产锯条、暖瓶皮转产农机,效益大好。县领导乘势而上,先后让其兼并了机械厂、纺配厂、拖拉机站、酒厂(都是国营),发展成为行业内翘楚。家族式管理。至10年代后期开始没落。开始的粗放型到现在的9000,5s,厂区环境是越来越好,效益却越来越差。原因是原来的拳头产品销路萎缩,多次转型不成功。

例二,90年代同期,县造纸厂迎来发展东风,贷款滚动式雪球大发展。08年基建铺的摊子太大,精品分厂被港资。2010年后,资金链逐渐断裂,破产重组至今。9000系列这个集团是做的最好的,随着人才的流失,然并卵。

例三,二三百家微型食品厂,审查过几十家,质量手册有模板,至于说质量管理,只能呵呵了,5、6个人的家庭小厂只能靠管理者的经验和智慧了。

通宝推:方平,
家园 过去当领导,虽然是也需要多方面的能力

但是单凭一身正气,也可以干好领导。

现在干领导,必须坏,能干坏事,能做坏人,分分钟一个坏主意!

通宝推:居陋巷不改其怒,
家园 上行下效啊。北京上海单划线,难道省会城市不会学?

我们省省会是单独划线的。几个省内大学多的城市分数线也低一些。有大企业的城市跟大学合作搞委培,分数线也低一些。

家园 我是土鳖,没有留过学

不是平均主义,而是最低保障。

国内顶尖的公司,华为这样的,收入高天经地义。

普通人,不应该人为制造这么多的身份差异,农民,工人,事业单位,公务员,为什么要有这么大的待遇差距?

你如果不要求平等,而是站在工人的角度,要求工人跟事业单位,公务员待遇平等,最后一定会一无所得。

家园 通往男人心的是胃……

香格里拉的员工餐、华为的食堂……

确实很能留人。

家园 咱俩一样,一样啊,不过我有点没懂,你要建国初农民达到工人

的基础收入或者福利水平吗?或者你要啥标准,能直接说吗?

你这个普通人的标准是啥,你家是上海,我记得,你怎么解释这个标准呢?

你如果不要求平等,而是站在工人的角度,要求工人跟事业单位,公务员待遇平等,最后一定会一无所得。

你这一段话我没太看懂,我认为,权力平等和福利的平等都要追求,你觉得呢?

家园 站在风头上,猪也会飞,说实话,吴仁宝也有点这个问题,之后的大

企业病,主要是投资方向,就不好办了。

华西村集团面对的就是这个问题。

质量管理,说实话,现在大家也可以观察,其实,即便是浙江家族工厂,大的一般没问题,中小型的环境也不行,其实浙江人相对还是比较老实,关注正规化的。

我记得多少年前,长三角事故也不少,粉尘爆炸等等等。为了利益呗。

有时候着急起来,就啥也不顾了。

质量管理肯定好,但是也花钱啊。

10·6日义乌小兰塑料制品厂突发大火事故(2014年10月6日...

2014年1·14浙江温岭鞋厂火灾 - 百度百科

现场曝光!浙江一厂房起火致11人遇难,涉事公司曾因消防问题被

https://www.163.com/v/video/VYPGMH48L.html

11人遇难!浙江失火厂房系门窗加工厂,曾因消防问题被罚5千元

2023年4月18日 4月17日,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凤凰山工业区一厂房失火,造成11人遇难。官方通报称,失火地点为浙江伟嘉利工贸有限公司厂房。目前,公安机关已控制事故相关责任人

仙居一化工厂两次火灾?记者背后调查_央广网

2023年6月1日 央广网台州6月1日消息(记者 尚天宇 见习记者 李晓晓)5月30日17时16分许,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联明化工厂一车间发生火情,现场浓烟滚滚。 有网友反映,“2015年7月9日,该化工厂发生过同样

浙江一企业厂房起火致一人受伤,140多名消防员出动灭火

2021-12-13 19:24:27 九派新闻

https://www.163.com/v/video/VEQ6J9LGQ.html

1·14杭州工厂爆炸事故 - 百度百科

1·14杭州工厂爆炸事故是指2016年1月14日19点10分左右,在莫干山路通运路口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附近,一装有煤气瓶的汽车起火爆炸,火势较大并伴有爆炸。20时30分前方反馈,火势已得到控制,已经造成1人死亡,过火面积大约2000平方米

曝浙江衢州一药厂突发大火并有爆炸,当地消防:还在扑救,伤亡未知

曝浙江衢州一药厂突发大火并有爆炸,当地消防:还在扑救,伤亡未知

举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分享

  【#曝浙江衢州一药厂突发大火并有爆炸#,当地消防:还在扑救,伤亡未知】#消防回应浙江一药厂突发大火并有爆炸#据纵览新闻报道:网传视频显示,公路旁一片房屋不断冒出黑色浓烟,且伴有明火。IP地址在浙江衢州市的多位网友称,起火地点是浙江衢州江山市四都镇的一家药厂,起火时间为9日14时许。另有网友表示,从远处听到明显的爆炸声。还有网友称看到有十多辆消防车赶到现场展开灭火。

  9日15时42分,四都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称,已经组织人员赶去现场进行扑救,现场情况并不清楚。江山市应急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已派救援力量赶赴现场。

  16时07分,江山市消防救援大队向纵览新闻记者证实,确实是四都镇一家药厂发生火灾,目前消防人员还在现场开展救援,暂不清楚是否有人员伤亡或被困等情况。当地急救中心工作人员称,已派出急救车赶赴现场,但具体情况不便透露。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