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西西河不是左右的问题,而是一群骗子想立牌坊的问题 -- forger

共:💬20 🌺89 🌵1新 💬11 🌺1 待认可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服务业从业者

又没啥技术个人成就感,这辈子就这样了,伺候人挣钱,人嘛,总要自我平衡,自我找补,要不疯了。与国内菜场餐馆大妈,你以为心态不一样?

家园 那是你出国晚

我在21世纪初也去过中国比较不发达的地方出差,具体是辽宁营口和重庆。他们都有专门的英语翻译,像我这样的人能促进交流,但是并不是交流的关键,所以也没有太特殊的招待。

我98年从上海出国,刚到还是有不少震撼的。那时候,国内大学还普遍住八个人,德国一人一室。德国的出租车绝大部分是奔驰,上海当时一半是桑塔纳,一半是夏利。我上海的舅舅当时还住延安中路上的阁楼,共用厨房,没有卫生间,每天倒马桶,德国房子都带厨房和卫生间。当时上海地铁一号线已经开通,二号线刚刚开始造,德国大中型城市都有好几条地铁线。这个单子还可以列很长。不过最大的震撼是,签名居然这么管用,很多文书只有签名,没有红章,更没有钢印,更不用说按手印,比如我后来的德国大学的毕业证书。

家园 不,是你震撼的阈值低

我出国比你早,你说的那些现象我全都看过,不过是区别,谈何震撼?西方发达国家条件比我们好,难道不是应该的吗?如果欧洲九十年代还倒马桶,我才震撼呢。

所谓震撼,应该是超出预期。我在上海就看成长的烦恼、大饭店,西方什么生活方式,我是有所了解的,因此并不震撼。你呢?难道你出国以前,觉得德国街上一半桑塔纳一半夏利?如果超出我的预期,譬如我第一次到德国,火车晚点两趟,我才有点震撼,觉得这跟我的认知不一样。

西方有三百年殖民史,比我们早发是历史事实。所以六十年代我们钢产量不如西方,这没什么好震撼的,之后我们就能十五年赶英,五十年超美。

国外的区别么,适应就行了。你要是看到一个区别就震撼,那你要震撼的也太多了。你到了德国大学,有没有震撼连基层党委/团委都没有,一大堆学生组织都是自发,皮包公司野鸡俱乐部?

近些年,美国倒是令我震撼不断,最近的就是哈里斯都很有希望当总统了,我是目瞪口呆,颇有全小将 “国家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之感。

  • 上帖之待认可回复,花囧定1 / 0
    繁花说的是90年代的上海生活,装作80年代的样子,但是上海

    经过70年代的磨练,已经自信自强了,应该说还是挺舒服的。

    其实那时应该是全国学习的样子吧,无论是城市还是公民。

    随着改开,汪道涵的培育,上海很快堕落了。

    其实西方大部分发达地区包括港澳台在80年代并不比上海超出多少。电子产品上海确实要弱一些。因为上海生产风暴导弹了。

    自从改开后,很多人都以为西方80年代是90年代的样子,其实这里面有个时间差。

    而且还以为苏东80年代是中国70年代的样子,这非常有意思,不得不佩服西方洗脑水平不错。

    当然了,王震老干们的惊讶是很可笑的。

    1978年王震访英,得知电梯工的工资是自己8倍后感叹英国搞得不错

    www.163.com 2024-06-04 14:15

    1978年王震访英,得知电梯工的工资是自己8倍后感叹:"英国搞得不错"。这句话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当年的王震作为一名开国上将和国务院副总理,他的生活待遇自然无人能及。但就在那个年代,一位普通的英国电梯工人,竟然拥有比王震更高数倍的收入!这在当时的中国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景象。难道英国百姓真如王震所言,过着"物质极大丰富、三大差别基本消灭"的生活吗?

    一、英伦王公遇异域

    1978年的中国,刚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这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带领代表团远赴英伦,对当时尚处于冷战阵营的西方国家来说,无疑是一次少有的友好访问。

    长期以来,王震对西方世界存有不少成见。在他的认知中,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普通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一走进英吉利的国门,尘封已久的成见便被彻底颠覆。

    维多利亚时代遗留下来的旧城区虽然陈旧破败,但现代化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更令王震惊讶的是,普通英国民众的生活条件远远超乎想象。

    王震首先听说,英国70%的普通老百姓都拥有私人住宅和家用轿车,每年还可以出国旅游。这在当时的中国无疑是难以企及的奢侈。为了亲自求证,王震明确提出,要求访问一位失业工人家庭。

    在中国驻英大使柯华的陪同下,王震来到了一位失业工人的家中。然而,映入眼帘的景象却让王震有些眩晕。这位失业工人居住在一栋10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楼中,内里装修考究,陈设不凡。客厅里摆放着沙发和电视机,甚至还有银器摆设。房后是一个约50平方米的小花园,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谈不上"水深火热"。

    柯华大使告诉王震,这位失业工人即便失去了工作,也可以享受免费医疗,子女可以接受义务教育,再加上无需纳税,生活无虞。王震暗自感叹,英国百姓的这种生活水平,竟然已经比自己这个中国副总理还要优渥!

    二、英伦王公怀诘问

    在访问失业工人家庭后,王震对英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印象深刻。柯华大使更是向他透露了一个惊人的细节:一名清洁工人的周收入约为100英镑,而一位普通的电梯工人,每周可挣150英镑。

    当时的汇率为1英镑兑15.91人民币。也就是说,一名英国清洁工人的周收入相当于591元人民币,月收入在2300多元;而电梯工人的周收入则高达886元人民币,月收入将近4000元。

    王震作为国务院副总理,当时的级别为正五级,按照标准,月薪不过400元上下,周薪仅百元出头。换而言之,英国一名清洁工人的周收入,就是王震的6倍有余;一名普通电梯工人的周薪,更是超过王震整整8倍!

    如果将普通工人的收入与两国人均收入相比较,差距就更加惊人了。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中英两国人均国民收入相差高达42倍。也就是说,当年英国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比中国普通百姓高出42倍之多。

    面对如此巨大的收入差距,王震不由得产生了深深的疑问。作为开国上将和党政高层,他的地位自然超然。可就算如此,生活待遇也远远落后于英国最底层的普通劳动者,这是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中国社会的不公平?

    长期以来,中国执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将有限的资源高度集中用于重工业建设。尽管几代人为之付出了巨大牺牲,但国民生活水平却一直徘徊在温饱线上,未见大的改观。

    而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即便发生经济危机,也能保证绝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无怪乎王震在看到英国百姓生活的实际情况后,对西方的社会制度产生了由衷的赞叹。

    毫无疑问,英国之行让王震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文明,从而引发了极大的思想冲击和反思。这种反思不仅针对英中两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更是质疑了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合理性。

    三、求知若渴访贫富

    在英国之行的过程中,王震保持着一颗求知若渴的心态。他不仅实地考察了英国普通工人家庭的生活状况,更是专门安排了对失业人员家庭的访问。

    在中国驻英大使柯华的陪同下,王震来到了一位失业工人的家中。尽管这名工人已经失去了工作,但他所居住的小楼条件却远远出乎王震的预料。10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楼,内里装修考究、陈设不凡,客厅里更是摆放着当时在国内罕见的沙发和电视机,堪称豪华。

    柯华大使向王震解释道,即便失去工作,这位工人也不会受到生活的困扰。因为英国政府会为失业者提供救助,免除他们的税费缴纳义务,同时享受免费医疗,子女也可以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在当时的中国,普通工人的生活无疑远远比不上英国同行。即便是有工作的人,收入水平也非常有限。而一旦失去工作来源,如果没有亲朋好友的资助,生活将陷入困境。王震不由得对英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倍感称赞。

    柯华大使更是向王震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数字:当年一名英国清洁工人的周收入约为100英镑,而一位普通的电梯工人,每周能挣到150英镑。以当时的汇率计算,前者的月收入相当于2300多元人民币,后者更是将近4000元。

    作为中国最高领导层的一员,王震自己的月薪也不过400元上下。因此,英国一名最底层的清洁工人,其周薪就已经是王震的6倍有余;而一名普通的电梯工人,周薪竟然高达王震的8倍之多!

    面对如此巨大的收入差距,王震不仅感到震惊,更是对英国社会的公正性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叹。他说:"我看英国搞得不错,物质极大丰富,三大差别基本消灭,社会公正,社会福利也受重视,如果加上共产党执政,英国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

    四、思想大解放另起炉

    在访问英国之后,王震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启发。这位开国元勋亲眼目睹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文明面貌,同时也对中国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回国后,王震毫不迟疑地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坚定支持者和推动者。他意识到,要让中国人民过上像英国普通工人那样富足的生活,根本出路就在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

    1979年,王震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激情演讲,大力支持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方针,并重点提出利用外资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主张。

    他指出,当前中国虽然已掌握了一些尖端武器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但在很多领域仍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因此应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采取一切有利的形式和办法,加快国防现代化的步伐。

    同时,王震还提出利用境外资金的主张。他说,既然外国资本可利用中国的优惠政策在内地设厂,那么中国何不利用自身的优惠条件在国外建厂呢?从而获得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为国防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这一主张后来确实得到落实。例如,中国航空工业就在美国和加拿大先后建立了多家合资公司,以获取发动机等关键技术。

    除了国防现代化,王震还大力支持引进先进的民用科技和管理理念。1983年,在广东工作时,他专门听取了深圳特区利用外资、外脑的经验介绍,并为此事给予高度评价。

    凭借着超前的远见卓识,王震不仅自己成为改革开放的实践者,更是鼓励和支持全国各地大胆试验、大胆创新。正是他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明领导,推动了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全面展开。

    五、振兴沿海扬帆启航

    作为改革开放的坚定支持者,王震在推进这一伟大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不仅倡导利用外资推进国防现代化,还大力支持在沿海地区建设经济特区,以此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1979年初,广东省委就向中央递交了关于在珠江三角洲沿海城市设立"出口加工区"的请示报告。得到党中央的原则同意后,广东随即开始酝酿在深圳等地建立经济特区的具体方案。

    与此同时,王震作为国务院副总理,对于这一新生事物也是高度重视和支持。1983年11月,他专程赶赴广东视察时,特意安排了对深圳经济特区的实地考察。在听取了有关情况汇报后,王震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说,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经验证明,只要政策得当、措施力度够大、领导坚强有力,就一定能把一个小渔村建设成为对内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试验区。深圳特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值得全国仔细学习和推广。

    正是凭着王震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经济特区建设才得以在广东沿海地区逐步铺开。到1984年底,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已初步建成,形成了改革开放前沿和新高地。

    在继续支持特区发展的同时,王震还大力呼吁扩大开放的步伐。1984年2月,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他郑重提议在沿海其他城市设立经济开放区,形成纵深开放的战略局面。

    半年后,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决定在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等14个城市设立经济开放区,开放面持续扩大。到1988年,又先后批准海南建省、建经济特区,福建厦门市所辖整个同安、思明等县市地区实行经济特区政策。

    一个时期以来,以王震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秉持着与时俱进的理念和开放包容的精神,大力支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改革开放,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振兴与走向富强。

    这王震就不会问句负债率么?实在可笑。

家园 不,是对国家好

虽然我个人有点小便宜可占,但是拿掉也无所谓。我确实是觉得国家搞社会主义好。而这不过是与我的利益一致。

就好像我赞成排队,所有人乱糟糟的对谁都不好。在所有人都排队的前提下,如果我有插队的特权那是最好,否则没有也无所谓,我不可能赞成所有人乱糟糟。

而如果别人有插队特权我没有(譬如邓家的康华),我要做的是揭发批判人家,引大伙儿群起而攻之,但不是反对排队制度本身。

家园 【讨论】跟你对接一下

一,那时闵行交大校区,男女生宿舍都是4--6人/间。每层一个楼梯覆盖到两个套组。每套组里有一条走廊,走廊南侧是4(或者5?)间4人宿舍,见下图。走廊北侧是一个6人宿舍、公厕+淋浴+洗衣房。所以一个套组住20多人,正好是一个班级的规模。套组之间、楼层之间没有门禁,只有女生宿舍楼有门卫。

4人宿舍外是一个长阳台,本套组内所有南侧宿舍通用。4人房,房间里是两个上下铺,对面是一排4个书桌,现在这个图片里家具式样改了(上铺下桌),宿舍楼的格局没有变过。当年这些宿舍没有空调,今天不知道如何升级了。

点看全图

二,当时德国的出租车确实是奔驰品牌,但那些出租车是不带空调的,因为当年德国的夏天很凉爽,不需要。我以前说过一个趣事,同一时代,阿联酋的警车,都是德国进口的。阿联酋由7个酋长国组成,最大的阿布扎比酋长国,酋长永远是该国总统,警车用奔驰的;第二大的迪拜酋长国,酋长永远当总理,警车用宝马的。

总之,当时的上海,又土又蛮也不富足,不是电视剧《繁花》那个调调儿。但说实话,我们那一届孩子还是蛮开心的,从小到大,学归学玩归玩,读完大学又肯定不愁工作。

对了再说个趣事,申花集团最开始没有冠名上海足球队,而是赞助了第一届“申花杯斯诺克大赛”,英式桌球。当时我是在初中,非常非常渴望能被本中学选拔内升高中部(就不用再考了),那样初二、三的整个暑假都可以去玩桌球了。后来没选上,还是得考进本校高中部。当时到卢湾区工人俱乐部玩一个小时斯诺克,租正规球桌和球杆等等,要15元,还是非常贵的,很多时候我们会租5元的小桌(美式桌球桌,也比较旧)。高中我们班有个叶同学打进了“申花杯斯诺克大赛”决赛,决赛是在大世界附近的一个市级俱乐部,整层楼十几张桌球桌,各组同时开打,观众自由走到桌边观战,只要不影响选手就行,毕竟那时候玩桌球的人并不多。所以我是整个决赛都在现场。有一次我那个叶同学打出一个非常高水平的弧线球绕过了阻拦球,在我们那个技术水平来说我感到匪夷所思,事后回校路上他告诉我,他之前在那个球桌上玩过,知道贴Cushion(台边缘)的地方有一小段隆起。

那些年,上海的市民生活,比《繁花》更土、但也更好玩更多彩。但今天我已经不批评小王导演了,毕竟花个30亿拍个《花花》,比起拿去援助非洲,好歹是肉烂在上海老虎灶的砂锅里。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