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火锅 -- 燕人
现在高级一点的空气炸锅,自带空气过滤功能。基本实现烧烤的基础上连烟都帮你吸了。
烧烤是用明火实现高温把肉烤熟。 其实明火不是必须的,只是高温是必须的。温度如果不够烤不熟,过了又烤焦了,不好吃。过去烤羊肉串讲究的是小火慢慢烤。
空气炸锅可以更快带走水分,更好的控制温度,还可以把食品吊起来,让油流走。 由于温度控制的好,并没有那么多烟。有限的烟也被空气过滤装置过滤了。我感觉和明火烧烤比,就只剩下仪式感,和由于温度掌握不好产生的烟熏的味道了。
煮粥的米要加油加盐,用水泡一宿。煮粥时米水比为一比十,煮一小时以上,用纱布滤过,方可用作粥底。
这样就不会糊底了。
兄台这几百字,有林语堂梁实秋等人在民国时期的杂志如《人间世》上发表的文章中谈吃品玩的那种风味了,合俺胃口。
其实你也可以试试,找三五个没女人管得了的朋友,用粥底吃个1个半个小时左右,其实不用,1个小时就明显岀现了糊底的迹象了。
个人经验,电磁炉最容易糊底,不仅是火锅,烧菜什么的都容易糊底。
吃过陶锅盛的毋米粥,间或添汤,没有糊底。
重庆火锅,服务员也会巡桌添汤,看锅底剩菜多少,也许会帮忙搅动,也是为了避免糊底。
也许你们吃的粥底比我吃过的丰富许多。
如你讲的,把米滤去的清汤粥?
顺德叫毋米粥,也叫粥水火锅。不讲究的也有不过滤的,那就容易糊底。
实际上烧火锅不须过猛的火,随时调整火势最重要,电磁炉在这点上是最有效果。如果一直保持汤水沸腾,那肯定要定时往锅里加水的。
我觉得与煮涮的东西无关的。相对而言,米汤中所含淀粉会导致比清汤更容易糊锅。
当年小时候第一次吃火锅,似乎是中学参加某次学科竞赛,有内定优胜队伍。为了堵嘴,主办方(省级学会即某大学某系)和内定胜利方的中学一起请大家吃了顿火锅。当时一个愤愤不平的非内定胜利的中学老师就说,下次大家去XXX我家,我老婆起码羊肉切的比这个好。和你这个高薪聘请切肉师傅一起,似乎道尽这个核心技术。
但是我个人以为,还是机器好。娶个会切肉的老婆,隐形显性成本太高,去超市买工业化机器切好的肉片,我觉得性价比最好。最好是丰俭由人,列出最好的部位最优化的切法,还有剩下的肉卷便宜切法。我就吃便宜的,再怎么说,羊肉也比猪肉好吃。我喜欢工业化,去除神秘,简单的一分钱一分货。
有相似之处;吃的都是食物本味。
清淡本味中能体现不同风格,才是烹饪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
单拿北京涮肉做例,东来顺适合权势口味(很多人以为现在东来顺坏了招牌,其实不是,真正的东来顺店面,一般人已经吃不到);聚宝源适合文化人口味,南门的调料是黑社会风格的,老五是南城土著的直通通特色,门框则是小家常味,四平八稳。
同等功率下电磁炉比电炉更易糊锅。
燃气灶功率一般在3kw到5kw,功率比电磁炉大得多,但糊底要好控制得多。
电磁炉这么容易糊底跟它的发热机理和控制方式有关。
别的炉具煮东西时都是热源与食材隔离,通过锅底导热,加热食材。而电磁炉是锅底直接发热,也就是锅底就是热源,热源与食材直接接触——这其实本质上是烧烤。
从控制方式来讲,燃气灶的功率调节是连续线性的,电炉基本上也可看作接近线性。而电磁炉在高功率模式下,持续输出最大功率,线圈产生稳定的交变磁场,使锅具持续加热。低功率模式下,却是通过间歇通电(如通电几秒、断电几秒)来控制平均功率。
这两方面就决定了,在电磁炉上,直接接触锅底的食材实质上是被高温烧烤,并且不易被对流送走散热。糊底这个事如果不容易想象的话,试试拿电磁炉烙饼就知道了,我家老人在电磁炉上烙饼都烧坏了三五个各式平底锅了。这就不是功率大小的问题,怎么调都没用。
有些复合底的锅具,负责任的会特意说明,在电磁炉上不能长时间高功率加热,就是因为不同材料的收缩膨胀率不同,电磁炉的加热方式会导致锅底损坏。同样是2200w的电炉没有这个问题,功率更高的燃气灶也没有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