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2025新楼-雪夜灯之一 -- 夜如何其

  • 共: 💬 63 🌺 330 🌵 1
  • : 💬 2 🌺 2
补充:特朗普发币了。 -- 补充帖

继续观察吧。

这也太令人无语了。

儿戏了。

这算啥啊?

第8章 2025一月底美加政局管窥

先说加拿大,特鲁多做了点正确事情。

辞职,这一步,立竿见影。

加拿大人到底是讨厌特鲁多,还是讨厌他的党。

结果发现,讨厌他的人多。

他辞职后,担任过英国和加拿大央行的,也过来竞选。

这个有点打经济牌了。

在限制移民后等组合拳打出来,自由党开始反弹。

保守党支持率从高点下降。

特鲁多还有一招,国会休会延长,避免信任投票。为自由党继续争取时间。

总起来看,很难改变政党轮替趋势,但是会击破保守党单独多数的可能。

时间还有,继续看,现在民心波动,并不稳定。

美国这边,特朗普上任前发币。

连他家的仆人都发币了。

这回算是坐定了大多数数字货币的庞氏骗局了。

数字货币不是不好,但是发行者无信用支持,无实物保证,只是为了割韭菜,就没啥意义。

特朗普也是老了。

第二任或许是当过一次家了,知道柴米贵了。

呼吁大家都别刷幺蛾子了,要像个正常人一样。

这点也好也不好。

象个正常人,其实换句话就是,不要脸面了。

空手套白狼的可能性不大了,小钱换大钱这事要多干。

这样对大国有利,对小国不利。

特朗普为了立威和应付事,可能会杀一两只小鸡,杀了都懒得拔毛吃肉那种。

特朗普内部减税,整顿财政,一部分既得利益集团会捣乱。

美国在不受重大刺激的情况下,会在调整中度过这四年。

对中国来说,这可能是宝贵的调整时间,不过总这么说,好像也不宝贵了。

对台湾总体利好。

但危险是,这四年有可能会出现一次台海战争窗口。

第9 以五眼国家角度看美加关系

首先这并不是说简中网无知。

人人都知道,钱难挣,“臭”难吃。

但人很难代入,理解这件事。

特别是大家都假设别人有理智,往往会给对方找个另外借口。

这个误解原因,一是文化壁垒,一是历史传统。

其次,美加也的确很奇葩。

中国人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和近代的革命思想洗礼后,思维高度值极高。

可能世界很多事都不理解:逻辑何在啊?

人家是有逻辑的,自洽的很!

是你们不理解别人的逻辑。

----回到主题----

美加关系到底如何?

从调查发现,美国人对加拿大有好感的比例,超过90%。

但加拿大对美国的好感率降低到不到60%,还有30%特别讨厌美国人。

这在西西河都可以看出了。

有美国经验的河友,就觉得加拿大加入美国,没啥问题啊?

加拿大河友就会说:狗屁!

问题是美国比加拿大富裕,房价还低。

这就有点奇怪,难以理解了。

说请这些事,有个大棍,是不能不提的。

那就是“俺们戴英”和“俺们北美”

美加关系在二战前,实际上三国关系。

戴英光荣撤退后,美加关系才是真正的两国关系。

美加和平200年,历史确定。

我们只谈文化政治问题,但还是不能绕过大英。

前文说到美加都是奇葩。

加拿大倾向社会主义思想,但是又热爱英国国王。

更奇葩的是,热爱国王,但获得英国的贵族爵位,又是羞耻的。

从文化上,加拿大是英国最忠实的小弟,死心塌地那种。

可惜一片忠心。

大家和美国人却认为,加拿大是美国的忠诚小弟。

加拿大身体诚实,但心里烦:你丫这德行,也配?!

美国信奉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哲学相信“机械化的进步论”,直线单行向前。

中国人这方面是“进步是螺旋式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

加拿大就保守很多。

这个关系,在英语语境里,就是英国人传统,“辉格党”和“托利党”之争。

换成中文语境,就是“喝豆腐脑,加糖,还是加盐”

你要非认为这是原则问题,也没啥?

豆腐表示:我没意见!

也没人去问豆腐的意见!

通宝推:GWA,
第10 DS-数学的AI胜利

其实河里已经提前讨论过了。

刺破美国AI泡沫的DS,是数学的胜利。

应用数学的胜利。

说多了,我也说不清楚,我数学也很差。

就讨论一下,和我们相关的吧。

假设老铁开始使用自己的低成本AI大模型管理西西河了。

他会发现什么?

首先必须说明,老铁不会发现什么新东西,甚至他还会后悔。

白花钱,知道了些,已经知道了的事情。

以己度人,换我,主要是心疼钱。

可能老铁不差钱,大火没烧到他家附近。

但是,还是可以设定场景想想一下。

--------------幻想------------

编号888888888号新主贴。

总计168层。

66ID发言或参与。

主贴设定话题,为钓鱼贴。文字多,除话题设定外,无有效内容。

108贴为其他水军跟随,45个ID(包括楼主)分为四个团伙。

去除话题,45ID贡献值总计1%,需要采取措施,避免占据河友的阅读时间。

16个ID为不明真相的河友,发言被诱导或者无有效内容。暂不处理。贡献总值设定为5%,平均分配。

5个ID做了破坏性发言,4个ID为水军。需要屏蔽处理和限制发言权力。

3个ID做了有效推荐,帮助标定了内容,提高了阅读性,应该鼓励。贡献值设定为5%

3个ID做了贡献性发言。其中ID玄武贡献70%,朱雀贡献10%,白虎贡献5%

应该奖励,在相关话题,放宽发言审核。后六个ID,增加相关系数,促进思维火花碰撞。同时限制负面ID,参与他们为主的话题讨论。

通宝推:GWA,
过于意识形态化了的解释,加拿大并没有很多选择

加拿大对美出口占其总出口的 75%,这种依赖程度限制了加拿大的可选项。实际上有基本素质的政治人物都会意识到这个事情的严重性,从而采取预防措施。

加拿大的特鲁多,包括前面的总理,应该努力的是拓宽出口市场,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中国本来是良好的合作伙伴,但特鲁多意识形态为先 ,搞不清楚自己要干什么,大错已经铸成。这也是特朗普敢于开那种玩笑,因为加拿大上了餐桌了,余地有限。

第11章 美加贸易战会不会打起来

首先这事是很无厘头的。

川普就是捏了个软柿子,他胡闹,大家不能不当回事。

从贸易结构来看,这是真是无语。

加拿大对美出口,简单地分就是安魁省为主的制造业,和西部的能源业。

其余也有,比例也不小,不加入讨论,避免混乱。

但还不管如何,两边都是美国资本控制的,不过就是控制程度区别而已。

少数有激烈矛盾,几乎可以理解为两三家制造企业的竞争恩怨。

但是美国人这么打脸,加拿大如何应对?

第一招,对等制裁。

说实话,可能性不大。就和前面解释的,都是美国资本,管那闲事呢?

对等制裁,那还不得通货膨胀啊?

第二招,啥都不干。

说实话,可能性也不大,不能惯美国大爷的脾气。

就是中间道路,你想干啥,你就干好了?!

我哼哼叽叽,打几下猫猫拳。

到了最后,还是要理解特朗普要干嘛?

主要是立威,要加拿大打个样,跪给大伙看看。

加拿大也知道他要啥?

第一,堵他的嘴,赶紧处理他挑事的借口。

第二,拖。老子还不知道你,你哪有功夫,老来难为我这个小猫咪?

第三,装模做样,半跪不跪。

美国人指着说:瞅瞅!人家多懂事!你们学学!

加拿大则自豪地说:在维持住美加紧密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保住了尊严!

就是配合演戏,当个丑角。

事情不能当真,当真就没真事了。

学习AI的逻辑性和技巧术,享受“剧本杀”的奇酷

宝推河友的真知灼见。

也参乎一下讨论。

我一直感到西西河很有趣有益,就是觉得这里可以得到“挑战”,能够不断地获得“尝试”的机会。

据说,防老减痴的妙径之一,就是定期与自己从来没有打过交道的“事物”碰一下头嘛。

我在这里的实践目前有两个方向。

一是重拾了已经阔别多年的AI,努力追赶它的脚步。从西河里体验中,掌握其奥妙,从现在摸索到的基本结构,和你在这个帖子里是非常吻合的。

二是学习当代年轻人发明的“剧本杀”,老朽不怕从零开始。观察西河的博弈,理解它们的乐趣。从已经观察和分析到的深度和广度,自己开始与那些“三叉戟”们同步。

河里上一直演着好戏,河里一直聚集着智慧。

感谢铁河主,你的坚持,功在千秋。

通宝推:rentg,夜如何其,
第12 加拿大的家庭医生

首先这是我本人的个人体验,典型的身边统计学。

其次某些属于我个人的脑补。

请保留性地批判。

在家庭医生方面,我们没遇到太大的问题。

在没有的时候,主要是孩子小,就是抱着去“走入式诊所”排队。

小孩子都优待,不算太难受。

当然也会看到一些很不堪的一面,国内也是如此。

我们顺利找到家庭医生,纯属运气。

总是碰到新医生开涨收人。

排个队登记下,就完事了。

说是新医生,其实年龄都不小了。

在加国读医学院,非常漫长,完成住院医生培训,去干家庭医生,一般得12年。

某些快车道和魁省或许少点。

这个时候也得30岁了。孩子都有了。

我其中的一位家庭医生,一问就不在,休产假去了。

家庭医生和医院医生不一样,医院医生是政府付钱雇佣秘书助理的。

家庭医生就得自己挣钱付账。

所以大家联合开诊所,分摊费用。

这也是为啥偏远地区没医生的主要经济原因。其他原因也有,比如连个商量,替班的都没有。

他们收入随着经验会增加。

新加入的医生一般收入17万以上。

你看到我是如何找到家庭医生的了,觉得新医生一定急着收人吧?

又错了!

新医生进入老诊所,往往是继承退休和搬家的医生资源。就算没人走,大伙分给他点,也就够了。

家庭医生最不喜欢的社交话题:你还收人吗?

举个例子:七个医生已经收了2500个人,还收个屁啊?

这个例子还是医疗资源极丰富的地区。

最后说点有趣的。

某些族裔的医生对某些客户(不一定是同族),有特别服务,或者有专业服务。

不违法,是客户群的公开秘密。

比较少见,过去文学创作中,独立的华人医生,有时会成为配角。

但现在没有了。

现在情况是,你不常麻烦家庭医生,有时记不清他的名字。

进医院:您的家庭医生姓名?

“我记得他好像姓李。是个亚洲人。”

“对不起!姓李的医生,本地数据库有一百多个呢!”

亏现在网络发达,你可以自己现查,不然就浪费几个月前才约上的预约了。

通宝推:GWA,
第13 闲说算命之二命运选择

网上比较流行的四句话.

母弱出商贾,

父强做侍郎,

族望留原籍,

家贫走他乡。

这四句话被广泛流传,是2020年后的事情,可能是某视频网站的功劳.

由于击中了麻筋------酸爽!

这里就扯远一点了.

就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非法出版物--简称火车和地摊文学.

那个时候大下岗,各地小印刷厂倒闭极多.

之前我看<参考消息>,有时都是课间休息,翻墙跳到邮局的印刷厂直接看热乎的.

下岗工人或者家属等相关人员,有的就开始自己印书.

我们一同事家里,就是小号铅字排版翻印金庸二月河等的图书,卖给二道贩子,都是论斤称着卖的.

非常符合经济原理.

但是由于是坐地户,那是不敢印刷反动迷信的.

鬼才知道他家印没印过?

但估计按销售市场,有的大概率印了也赔钱.

算命这类书,字号就大了.

出门在外,做销售收购,精神紧张,消费力也强,买得起.

有的人见识也比较高,所以算命书还是挺好卖的.

但也不用抬杠,----肯定不如那些好卖!

这就有个问题,这些书的作者是谁?

一般的看法是,从台湾和香港弄来,内地非法出版做了本地化改编.

甚至是好几本凑在一起的.

都是互相抄.

但是有的写的不错.

内地化改编的特点就是,解放后和民国期间的例子,无论海内外,全都没有.

都是古代的例子.

咱们题头的四句话,就是最早90年代列车读物里有的.

至于"施耐庵于<水浒>中所写",按我记忆,那时应该还没有.

一是可能我看的少.

二是这是新世纪后的再加上的.知道<水浒>里面没有,专敲杠精的麻筋.

但我也没查过,<水浒>里到底有没有?

咱还是分析四句话.

这四句话,算界杠精,硬往四柱八字上靠,强行解释.

但不提了,没太大意思.

就是自学算命,犯了民科的老毛病,专牛角尖了.

继续分析.

母弱出商贾,这句话,现在一般理解为"工字不出头",要发财得做生意.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了,败家返贫的一条大路,就是创业.

其实在以前,这句话意思是指大家族里,庶出儿子的一条出路.

父强做侍郎.这句话倒是古今同理.

族望留原籍,现在用于解释县城婆罗门.

家贫走他乡。这句话也是古今同理,就是老家没机会.

很算命的语言,是对人情世故经验的总结,和算命技术互相互助.

按江湖语言,可能就是"有尖有里"

按军事语言,就是"奇正相符".

第14 闲说算命之三-贵人多贱命

推算八字,有非常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命运的重复性。

一个托口说是八字有一千万种,偶有重复,不是问题。

别说是否有一千万种,就是直观一点,也知道可能性不大。

按照现在中国出生人口,一年800多万,假使出生时间随机,一个八字至少有2000人相同。

这些大概率都在同时上学工作。

命运一样吗?古代也有这个问题?

比如左中棠和他的表弟,同时出生,两家在河两边,两家报喜的人相遇于渡口。

同一个算命先生。

说老左杀生千万,出将入相。

说他表弟杀生千万,是个杀猪的。

后来应验,他表弟去烧了算命先生的家的房子。

这个绝对是胡扯了。

老左发达的很晚。

有那天的话?

算命先生的坟头草都比树高了。

清代文化退步,对算命事业也是如此。

但不是满清干的。

倒怪李自成,北京破后,原本是机密的皇室玉蝶泄露。

算命的同行们一下子懵了。

明帝多贱命。

现代主席的八字也是为大多数人所知。

按照传统算法,主席也是如此。

这下更蒙了。

为了找补,对主席八字推算,是完全不符合传统推算方式。

一般人都是只有一个十年大运,再好一点,晚年有一个找补。

主席呢,是一个十年大运接一个十年大运,滚动发展。

这个倒好理解。

主席说了:“与天斗,其乐无穷。”

神仙鬼怪都怕,得躲着走。

直到主席去世,才再归来。

但主席又有“运去英雄不自由!”之语。

曹操赋诗: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主席应和: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没有出息的叹息-----

------这都是命啊-----

第15章 中美两大国中期走势-美国

美国这边特朗普上台。

第一件对外的大事,就是利用芬太尼事件为借口,对中墨加发难。

加拿大和墨西哥,和普遍的预测相同,就是服从性测试,敲打一下。

特朗普可能想简单了,觉得把加拿大的中央财政拿过来,花钱就宽裕不少。

其实没细算,加拿大这边更是比他很。

大家都觉得无厘头,本来加拿大就在补贴美国,你居然不打算要这个补贴了。

墨西哥主要是移民问题。

芬太尼这件事吧,中国也挺头疼,重量微细,不好查。

据说当时几个南方中部省份的能人搞的,迭代很快。

当初,也没想到这玩意居然变成广泛使用的毒品了。

引发这么大的风波。

似乎河里还是那家海外网站,很早前有过详细信息。

后来可能是技术扩散了。

当然美国这都是借口,传统毒品出口商才该更恨才对。

对于美国利用加墨掩护,偷袭,中国对策相对比较合理。

更强硬,但保持了灵活性。

说到底,美国是在返回传统帝国主义的路线。

对外,可能会对盟友们轮流进行服从性测试。

然后拓展到中立国和敌对国家。

其中伊朗可能会放到最后,他得先得统一同盟内部认识,才会干这个。

如果再给伊朗压力之前,他进展顺利。

估计伊朗扑通一下,就跪了。

利落到可能美国人都吓了一跳。

但要是不顺利,他怒气冲冲第过来了,伊朗估计也没有骨气硬顶了。

在国内,我认为就是现在干的,就是上层内部清洗。

那些二代三代乃至四代的米虫,人数太多,财政难以负担,现有的新贵不想再继续供养了。

第16章中期走势之中国----多重缓冲液

用个不恰当的例子,酸碱滴定。

小国家就是Ph等于7的纯水或者混水,一滴浓酸或者浓碱下去,ph值跃变。

水中的大部分微生物,立马灭顶之灾。

中等国家,就是缓冲液,内建缓冲对,比如柠檬酸。

但是浓度有区别。

能抗住第一滴的冲击,第二滴下来,PH跃变。

像日本这种国家,浓度就很高。

几十滴砸下来,PH值只是微变。

但是恢复原有的状态,反向几十滴补回去,PH也不变。

只不过有时滴落到测试电极附近时,出现了令人大喜过望的信号。

这就是日本在失去的20多年里,每隔四五年,就忍不住梦想:是不是反转了?

当然现在日本现在是开始反转了。

这个时间窗口大约10到15年左右。

虽然不看好日本决策层能利用好这次机会,实现未来“好预期的自我实现”,但是中期看,日本的确不错。

说这么多,就是在为说中国准备铺垫。

中国比日本更进一步,是多重缓冲液。

一重缓冲液,浓度在高,一旦突破平衡极限,PH值跃变。

多重缓冲液,突破第一重平衡极限后,PH是台阶式变化,有第二重防线,跃变停止。

但是坏处是,恢复起来,也更苦难。

就是血条厚,补血时用量就更大。

中国中期的情形就是,好消息不断。

每三年就会让人感到似乎要重回--

如此大约10到15年。

对于部分认清问题的人,会感到极为焦虑,反复提出:

试一试帝国主义路线。

可能或者就根本不可能,而后会被否定。

如此重复10到15年。

过去后回头看,除去少数防御性前进部署外(甚至包括收复了台湾),这10到15年里,好像什么也没干。

但肯定是干了很多的。

补血,等风来。只不过风来的时候,拉起风帆,却发现彼岸已经陆沉了。

等了个寂寞。

第17 原研药,仿制药区别的一个解释之一

首先不保证正确。

其次我认为有可取性。

引子一:

如果系统学习过中医理论课的话,从《黄帝内经)开始,学习到《温病论》会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

那就是中医是没有系统性的理论架构的。

我可以非常直白地说,硬往《易》等玄学理论上扯的,才是真正的中医败类。

西医只能算是鬼子,这些人才是秦桧,还不如去当汉奸呢。

金元四大家的时代,混乱不堪,中医圣药,人参出现供应问题,第一是上党的地产被挖的差不多了。其次时局。

而此时人参还是被认为常用药材。

这个时候黄芪作为低端平替,拓展使用出现新用法。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现在看人参,觉得它没多大用啊?

因为那些用法,好久不用了,失传了很多。

其次商业理由,也不愿意复古。

那样,就成卖萝卜了。

宋代说山东泰山山区开始种人参,就是当萝卜种。

那就是一年参了。

这个种法,好像不太好,我种过。

不过说句题外话,要是现代修仙,吃个人参娃啥的?

合理的写法,情景应该是:

上党山区打击人口贩卖,山上发现个光腚乱跑的黑娃娃,你义愤填膺:现在都拐卖非洲妇女了吗?

然后,巴拉巴拉

引子二:

西医圣药阿司匹林,拜耳在好市多的价格,比好市多自营的,贵三倍。

主要是肠溶片。

有智商税,但也有合理之处。

然后是简单的正文,有事离开,有空再写

人参都是白娃娃

你这黑娃娃是海参

第18章 原研药仿制药区别之二

接上文,说干货。

小分子化学药的药效,同一种药物有区别原因何在?

第一点,原料。

中国当年是全世界最大的制药国,没有之一。

当时公开说有6600种药物。

具体如何解释这种说法,倒反而不明确。

这点不用怀疑的,当时南京药学院(后称中国药科大学)奉命编了本《大全》,小字印刷。

除了不到十家(可能是6种药物,列名,不列制法工艺),工艺全公开。

有的原料药供应厂家,就赫然写湖南某县第二化工厂。

化学纯原料使用直到GMP推行很久,都没彻底禁止,人家化工厂没兴趣生产原料级别的。

不扯了,就说干货。

原料的精制问题。

原料后期精制,成本超过总成本70%以上,收率损失大于2%(极高水平)。

但是原料药收率提高0.5%,是很难的。

中国产降压药原料出口,出的致癌物超标就是个例子。

所以从精制省钱,最节省成本。

甚至于原研药厂家也是高价买高级别的平替,或者再精制。

因为它有溢价,这点是小钱。

国外平替厂家,就卡着国外药典,不会这么做了。

说到这里,我举个十几年前的例子,河里讨论的某种药物,制造成本仅为出厂销售价格的10%。就这样国企还亏损。你可以想象内卷价格时,压力集中到10%的制造成本那里,会有啥结果?

当时内部自嘲为:逼良为娼。

有事,以后再写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