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马鸣萧萧 -- 南山贼
当时想呀这人长二百斤不得了了,大胖子!什么马驮不了200斤,后来看了大力神锦标赛,乖乖,哪个也得三百斤往上,那才当得起大力士的名头,看来关公也是这个级别的人,再加上七八十斤的刀,五六十斤的甲,合起来五百斤左右,虽说当时压不死那些小马,跑个几百里还不累死它们。
在农大的时候,院里给学生提供了养马学这门选修课。主要是想骑马,所以才选了这门课,后来发现还是非常过瘾的课程。呵呵……除了上理论课了解各种有关马的知识外,还到上地那儿的基地伺候马和骑马。基地就挨着北体大,在北边那儿。那些马都是香港退役赛马。
现在院里有专门的马实验室,由学校专门分配的。有兴趣的人倒是可以到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去了解一下,会有一些收获的。呵呵……
我也希望能多弄到些资料,现在搞到的不是太老全是苏联马就是太新全是纯血阿拉伯。倒是堆原有马种的介绍太少了
中国的西南马系不仅分布在我国,它的种群一直分布到中南半岛,但是这些马的共同特点就是——矮小。这些温顺的温血山地马非常吃苦耐劳,。这些马长期生活在粗放的环境条件下,终年栖息于天然草原,一般人可能想不到云桂川黔也有草原,其实在贵州和云南都有大量的高原草甸存在,例如威宁草海,自史前时代这里就有原生马活动,在当地的很多崖画上都有马的形象。当然这里养马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主要依靠自然选择起作用,人为的作用较小,故而保留了原始马种的特点。这类马体质强,抗病能力强,有很强的适应性,不苟求饲养管理条件,一般体格小,外貌粗糙,可兼作多种用途,骑乘、驮挽均可,但是它们的冲刺速度较低,所以不适合作为骑兵用马,但这也不绝对,利川马就长期被选作军用马。
通常我们把西南原产马分为:
1)、建昌马 2)、云南马 3)、贵州马 4)、百色马 5)、利川马五种。其中贵州马和利川马还不错,百色马就完蛋了,大概是因为广西的气候条件不太适合大型马生活,国内最矮的马种就是广西的果下马,顾名思义就是骑着马能从果树下通行。
建昌马产于四川的西昌盆地,这里是四川第二大盆地,海拔2000m左右,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又是西藏与内地交通的要道,古代大量的茶叶铁器都从西昌进入西藏的,对驮马的需求很大,而建昌马就是马帮的重要成员。成年建昌马体高114-120cm,是西南山地马的代表,有轻、重两型。建昌马的基因中有大量藏马血统,其中重型的建昌马就是藏马在当地的后裔,由于建昌马个头实在太矮,所以很少作为骑乘用马。
第二种云南马历史悠久,云南是我国野马家化地点之一,但是由于历史上中原王朝和康藏的游牧民族向云南的移民,所以云南马内部类型变异明显,从东到西的特征变化明显。 滇马吃苦耐劳是茶马古道上的主要工具,前腿较长,适于爬坡。但是滇马中混有大量的蒙古马血统,这在西南马种中很少见,究其原因和塞种人向云南的迁徙有关。从云南李家山滇国墓地发现的青铜鼓青铜釜上的饰物我们可以看到,在滇国骑兵是一种重要兵种,滇国骑兵配有胄、肩甲、大腿护甲等几块大型甲组成的简单护甲,使用青铜剑作为主要武器,这和北方以骑射为主的游牧骑兵的区别很大,充分表现出滇国骑兵的贵族骑士风格。在没有马镫的情况下在马上使用青铜剑可是一样非常需要技术的活。另外一个情况就是滇国有很强的母系社会风格,掌握祭祀、处罚权的乃是女人。这对以前传闻的庄矫变服为滇的说法是个巨大的颠覆。但是目前的滇马都不太适合骑乘,可能是来自西北的血统被回交稀释的原因。
贵州马比前几种马体形更大,类型较重,是驮、挽、乘兼用的品种。在贵州西部的毕节、六盘山、黔西南等地所产的马,均属西南山地型,是国内主要的马品种,定名为贵州马。又因为主要产于贵州省的西部和中部,故也称黔西马。贵州马还少量分布于省内安顺、贵阳、黔南等地。毕节是贵州西部产马区,此地就是古夜郎国的所在,地区内的赫章、威宁一带的“梁子”草坡牧地广阔,草质优良。赫章可乐在彝语中就是可乐大城的意思,据推测就是夜郎的古都。春秋时夜郎国就在这里的高原上建立起来,夜郎人很早就开始饲养马了,《史记•西南夷列传》指出:“随畜迁徒,毋常处”,说明当地的西南夷乃是营畜牧业的。《唐书•蛮传》说:“蛮土多骏马。马之上者作骑乘,下者供驮运。但当时这里是南昭之地,唐军与南昭的征战又多以失败告终,对当地马业的利用还提不到日程上来,到宋代以后,由于宋时产马之地尽失,故而转向西南求马,黔西马始见出名。大观初年(1107年)准播州夷界巡检杨荣上书,每年买马五十匹于南平军(今贵州桐梓县),厚给马值,以示优恤。南宋时在罗殿(今贵州省南部)买马,更推行茶马制度到该地,规定每年买马750匹,于今桐梓县一带。元代在一亦奚卜薜〈今黔西地区〉养马,并定于每月寅日给盐喂马,与西南各省一并为全国十四道牧区之一。在明、清时代并以贡马出名。
贵州马,主要特征为体格矮小、外表清秀、体质结实、行动敏捷、温驯而具悍威。个体小,躯体呈近高方型结构。头直而方,耳小而立,领凹宽,头颈结合良好。毛色以栗、骝色为主。蹄质坚实,山地短途使役可不装蹄跌。尤其以能驮重物著称,载重可超过体重50%。据驮载测定记录:公马驮108.41千克,母马驮91.9千克,日行30公里,时速5.24公里,可以连续使役半月以上。
表一成年贵州马体尺
类型
体尺 乘挽型 乘驮型 矮小型
公马 母马 公马 母马 公马 母马
体高cm 115.25 113.74 111.63 110.24 109.67 104.00
体长cm 115.33 114.75 109.56 108.72 108.03 106.3
胸围cm 133.73 130.07 129.08 126.34 124.8 120.2
管围cm 15.17 14.77 15.42 14.89 13.3 12.4
作为乘骑用马,贵州马也是相当不错的。根据现有的几个赛马纪录看来,其短踞时速可以达到45千米/小时,例如1945年贵阳市举行的赛马会上,在跑马场平地赛跑中,1000米为1分20秒,1600米为2分10秒。这样的纪录,对于小型马种是世所罕见的。又据1981年10月在三都县水龙区一段5公里公路上的速力测验,在有4个弯道、4处陡坡的情况下,共测168匹马。其跑步速力记录:1000米为1分33.5秒,1600米为2分36.8秒,3200米为5分35.7秒,5000米为9分38.5秒。对侧步速力记录:1000米为2分47秒,1600米为5分7.9秒,3200米为7分37.9秒。当然我们也看到了由于贵州马的个头矮小所以用于战阵与骑兵对决实在不适合,所以南宋虽然缺马却不曾经这里的马作为骑兵用马使用。
利川马产于湖北省西南山地体型略大于其他西南马,亦属于西南马系。据《利川县志》记载,当地马分“马兵、战马、守马等三种”。当地乃是南方长城所在,自古就是生苗熟苗交界,汉苗冲突不断的地区,其来源显然与古代战马“蜀马”很有关。利川马体质结实,短小精悍。头稍重,多直头,眼与鼻孔较大,耳小直立。颈长适中,多斜颈。髻甲较尻略高。胸部发育正常,肋拱圆适度,背腰短平,腹稍大,尻短而斜,尾础较低。肩短而立,关节强大,肌腱明显,蹄质坚实;前肢肢势正常,后肢略呈外弧和刀状。鬃、尾毛较多而长。毛色多青、骝、栗、黑毛,其他毛色较少。
表1 成年马的体尺、体重单位(cm、kg)
性别 匹数 体高 体长 胸围 管围 体重
公 20 125.10±3.89 124.10±3.93 141.80±6.39 16.55±0.76 292.58±9.39
母 145 118.41±3.01 119.22±4.21 135.22±5.06 15.56±5.06 277.05±8.07
当地骑乘使用的纪录是骑手和鞍重65kg,行程600m需时1 min 30s。民间日常乘用每小时行10km左右。但是不见其竞速赛的资料所以很难估计它的骑乘性能。
罗罗嗦嗦说了一大堆,终于把自己知道的各主要马系的性能说了一遍,其中藏马由于资料缺乏所以力有未及还望大家见谅则各,山贼不是畜牧专业,仅是个人喜好所以文中不免错误百出,让大家见笑了。
这位元朝名臣镇云南为平章政事,开明治事,促进商贸,给滇蒙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史记他以官马借给平民以利农耕,这显然是蒙古马了。
表面看云南和蒙古风马牛不相及,实际看看历史,蒙元平定云南早于中国江南地区,而蒙元灭亡的时候,云南的十万元军也是最后的抵抗力量,蒙古对云南的影响之大,之深,也可以理解了。
那时昆明的大街上不时看到马车,到了郊区那就更多了。其中不乏身躯巨大的,有些马背的高度都在140cm 以上,跟印象中矮小的滇马简直是天壤之别。我想可能是外来的马种吧。
1、 为什么马会成为骑乘的主要畜种
这是因为作为骑乘用的动物必须拥有强健的腰部和有力的后肢,牛的前肢和肩部虽然强健但是腰部薄弱,另外它的肚子也是一大影响,牛是反刍动物,所以它在吃饱后的腹部尺寸处于不断缩小的状态中,这样的话就没有办法为它安上鞍鞯,另外它的重心太靠前所以骑乘时很容易疲劳。驴子虽然和马长得很象但是力量太小,无法驮载更重的物体,骡子是优秀的畜力,并且有马无法企及的体质,但是没有繁殖能力使得它很难推广开。说个题外话,外国的骡子比起中国的骡子来说也要娇贵一些,爱达荷和达可他的骡子是最大的骡子,但是这些落基山里的骡子到了阿富汗却很快都死于劳累和营养不良,倒是中国的骡子习惯了恶劣的环境和饮食在兴都库什山里能够跋山涉水如履平地。这样说起来人的忍耐力比骡子强呀,米国大兵在阿富汗也待了好几年了还没听说有被累死的。能够和马媲美的只有骆驼了,可是骆驼对气候的要求更加严格,潮湿环境下的骆驼看起来可怜得不得了。
2、马的高度,我国古人对马体尺的测量,与现代从西方引进来的测量马体尺方法有很大差别,当时的测量方法是从头到尾、从蹄至项,而现代是从肩端到臀端的斜长为体长,地面至耆甲垂直高度为体高(鬐甲,位于马颈根部,是马背上一个比较高的点,测量马匹体高就是从这个部位算起)。所以中国古代的马高度要比按现代测量方法测量的高度矮,例如韩世忠曾经向赵构献一匹大马,高五尺一寸,按宋尺31.2厘米合159厘米,但是按现在的测量方法大概这匹马在145厘米左右,这也极为难得了,当时宋马的高度平均在四尺三寸,合136厘米,现代高度应该在125厘米左右,这个高度在蒙古马中也算中下水平了。当然就就是这样的马宋军中也极为缺乏,其马军缺马长达到十之七八。
3、马的分类,各国学者对马有不同的分类法。例如将马分为热血、温血、冷血三种,这是根据马的性格进行的划分,这种分类方法出现较早,大概和对人分成神经质、胆汁质的时代相同,大致上认为森林马也就是欧洲原产马是冷血马,性格温和,但是反应比较慢;阿拉伯马、帕布马和蒙古马这类草原马属于热血马性格活泼,聪明,脾气也大。温血马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马种。
后来对马的划分出现了另一种方法,将马按体质划分成湿润型马:这种马皮下组织发达,肌健、关节明显,肌肉比较松弛。这类马的性情多迟钝,不够灵活。挽马中较为多见。对应的典型是欧洲的挽马。
干燥型马:这种马皮下组织不发达,关节、肌健的轮廓明显,皮肤较薄,被毛短细,性情活泼,动作敏捷,多见于轻型骑乘马。例如阿拉伯马和他的后裔英纯血。
细致型马:头小而清秀,骨量较轻,皮薄毛细;性情灵敏。
粗糙型马:头重、骨粗、皮厚,毛粗长,多见于草原上的马。例如蒙古马
结实型马:头颈与躯干的结合匀称协调,躯干粗实,四肢骨量充分,全身结构紧凑。
事实上,很少见到单一体质类型的马。一般都是以某种类型为主的混合型。如:湿润粗糙型和湿润细致型等。干燥细致型多见于乘用马。而我国的蒙古马、哈萨克马多属粗糙结实型。伊犁马和三河马则多属于干燥结实型。
4、马的气质,也就是马的敏感性,在养马学上称为马的悍威。由于马的神经活动类型不同,所以悍威的表现也不同。大概为四种。
烈悍:神经活动属强而不平衡型。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易兴奋暴燥,不易控制和管理。往往因性急而无益地消耗精力和能量,持久力差。这种马多见于轻型马中的公马。大部分纯血马都属于这种类型,但是据说这是优秀马的特点,例如著名的赤兔马,现在看来就属于列悍形的。很多列悍的马有咬人的恶习,大家当心。当然也不是所有列悍的都是好马,澳洲的布博金斯马就是出名的顽劣不可驯化,当然这和这种马与人类恶劣的交往有关系。(布博金斯马是澳洲的野马,是淘金时代挽马和骑乘马的野化类型,由于它们对牧场的破坏招来牧民的痛恨,所以在上个世纪经常被猎杀,结果造成和人类亲近的马都更容易被射杀,剩下的都是更加顽劣野性的个体)
上悍:神经活动强而灵活,对外界反应敏感,但兴奋与抑制趋于平衡。这种马听指挥,能力强。多被用于骑乘使用,轻型马中的母马和骟马多数这种类型。
中悍;神经活动稍迟钝,对外界刺激不敏感,易调教,工作性能好。较好的役用马多为中悍。例如驮马。
下悍:神经活动以抑制为主,对外界刺激不敏感,性迟钝,工作不灵活,工作效率低。使役较重的地方品种和部分重挽马多有此表现。
5、马的睡眠,马属于好动的动物,休息和睡眠时间很短。成年马平均一昼夜睡眠约6小时左右。深睡只用2小时,多在破晓之前。马在深睡情况下才进入未知觉状态,其他时间的睡眠呈半知觉状态。吃饱后只要安静站立即进入睡眠。马能在站立下睡眠并得到良好的休息。原因主要是支持大部分体重的前肢。一般公马和骟马主要是站立睡眠,母马和幼驹卧倒睡眠。
6、马的五感六觉,马的视觉很差,虽然马的视角能达到330度,但是缺乏对事物的立体感,所以对障碍物缺少避让感,同时由于视觉不好所以容易受到惊吓长生过激反应,但是它的听觉十分发达,耳部可灵活的转动,这是对视觉不良的一种补偿。它的听觉比人类要强得多。很多我们听不到的声音它都能捕捉到,所以时常会看到马儿竖起耳朵显出警觉的表情,这就是它听到什么声音了。同时马的夜间视力远超人类,马在夜间时常会打响鼻,或者用前蹄刨地,这往往是它看到什么夜行的动物的原因。
马嗅觉常敏锐,主要根据嗅觉信息识别主人、性别。在稍感危险时马会发出“响鼻”。
马利用嗅觉摄取体内短缺的物质,群马很少出现营养不良症,也很少误食有毒的草;马喜欢甜味饲料,马往往拒食带酸味的食物,如果草受腐,马便拒绝进食。关于马的食物这里提一下,马喜欢吃胡萝卜和苹果,但是你喂它胡萝卜的时候要小心不要让它把你的手指头当胡萝卜吃了。马在野生状态下会自己找营养丰富的牧草食用,但是这样他们就要吃大量的草,所以在人工饲养的状态下除了干草常常还要加一些精料例如燕麦、大麦、豆粕等,中国古代是没有干草种植的,又缺乏天然草场,当然无法繁育优良的马匹。
马靠嗅觉可以辩别空气中的水气,从而找到几里以外的水源。
马全身分布有痛觉传入神经,或叫痛点。耳、眼、蹄、冠、腹部痛觉敏感。一般来说,马对人有强烈的依恋和信任,可以用温和、安慰的方法使马安静,只有十分必要时人们才对马使用痛觉刺激。在为马作清理工作的时候注意不要碰马的敏感部位,如眼睛周围、耳朵、阴部、肛门、尾根等部位
7、马的身体表情
马在快乐的时候,会把头高高抬起并翘起尾巴,轻快的小跑步。打滚是它消除疲劳的重要手段,可能类似人的伸懒腰。
马独自在马厩里时,屁股对着门口,不太想动,这表示“别烦!我想打瞌睡!”。肚子饿时或不耐烦时,前脚会反复的扒地。拿鼻子顶你或靠在你身上,表示“别不理我嘛!”。
8、马的脸部表情
马儿生气时或是觉得讨厌时,会将耳朵向后倒下,露出牙齿,甚至会咬人或其它的马,他是在说“我是老大,我爱怎样都可以!”。害怕与兴奋的马都会露出眼白,不过很容易辨别其中的不同;害怕的马会高仰着头或跑开,兴奋的马会跑向你。生病或是被欺负的马会觉得沮丧,他会将耳朵背过去倒下,露出呆滞的眼神。打瞌睡时耳朵也会微微向后,眼皮下垂,下嘴唇松弛。
9、马的声音
马通常很安静,不太会叫。当马发出声音时,一定伴随着某种情绪。受惊骇或受伤的马会长鸣;公马与母马调情时也会;痛苦的时候会嘶吼;喷气是因为不安或兴奋;低鸣是种友善的声音;咕噜声、叹气声、吹气声等,都是与人或另一匹马沟通的声音。
山贼好文章,读罢长知识。谢谢。
在下听说,自古以来,人类驯化利用马匹,使很多的马成为人类生活和战争的得力助手。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非洲的斑马,于是想当然地企图驯化斑马,想让斑马成为和马一样的畜力。但是屡次尝试都失败了。斑马始终保持野性,不肯和人类合作。
据说这是由于斑马的智力和马有不同(低下?),所以不能体会人类的意图。
不知此说有无根据?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生理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即是针对这一问题所进行的讨论。
文明的强盛与人类告别狩猎采集时代,走向定居有关。定居离不开动植物的驯化,然而,这种驯化更多地却是发生在欧亚大陆而不是其他大陆。这种局面是如何造成的?这种驯化更多地却是发生在欧亚大陆而不是其他大陆。这种局面是如何造成的?这是因为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及美洲大陆都不存在旧大陆所拥有的大型哺乳动物可供驯化。然而,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史上,新大陆上曾经有过许多大型哺乳动物,它们为何消失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可能答案是:它们被首批到达的人类杀光或间接消灭了。历史上,这块大陆上的动物曾经在缺乏人类的情况下,独自演化了几百万年。大约在4万年前,首批人类移民到达这里,他们凭借高超的狩猎技巧向这些毫无防备的动物发起了进攻。这是地球上最早的一次由人类所造成的物种绝灭现象,其受害者包括新西兰的恐鸟、马达加斯加岛的大狐猴和夏威夷的不能飞行的巨型野鹅。
相似的情况在大约17000年到12000年之前在美洲大陆再次上演。首批到达这里的人类杀死了当地的不少大型哺乳动物,其中绝灭时间得到精确测定的是沙斯塔的地懒和大峡谷地区的石山羊,它们均在公元前11100前后的一、两百年内消失。
与此相反,生活在非洲和欧亚大陆的大多数哺乳动物却活到了现在,这是因为它们一开始就与成长中的人类共同演化,人类的狩猎技巧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而它们也就有充裕的时间来逐步形成对人类的恐惧心理。这一事实带来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果,新大陆的土著居民再也没有机会向畜牧业过渡,因为可供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在一开始就被杀光了。他们不得不始终处于狩猎时代,当然更进一步的文明也就难于形成了。
但是,非洲大陆上至今仍存在不少野生大型哺乳动物,如野牛、野猪、斑马等,它们为什么就没有被早期的非洲人所驯化呢?说起来这实在是非洲人的不幸。贾雷德•戴蒙德考证,在全世界各大洲,曾经试验驯化过的陆生食草类大型野生哺乳动物达148种,这之中包括斑马等看来好像挺温顺的动物,但是最终只有14种通过了试验发展成真正的家畜。其他的动物为什么不行?原因很多,戴蒙德列出了六方面的原因:
●日常食物:这种动物如果吃得太多或食物太难找,养它就不合算。所以也没有哪一种食肉动物被古人作为家畜饲养(狗例外,但养狗主要不是为吃肉,而且狗是从杂食性的胡狼驯化来的);所以那些骑虎驱豹的只能是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和白痴王莽的巨人了。
●生长速度:这个要求就把大象给排除了。有哪个牧场主会花上15年时间等侍他的象群长到成年?同理犀牛虽然个头很大却不能作为畜力使用,另外这个也是性情太凶猛了。
●圈养中的繁殖:我们人类不喜欢在众目睽睽之下性交,许多具有潜在价值的动物也不喜欢这样做。比如猎豹,一种不知比狗强多少倍的动物,多少人打过驯化它的主意。但是通常雄猎豹要在野外对雌猎豹追逐好几天才可以交配,圈养起来就“性冷淡”了;
●凶险的性情:熊肉是美食,而且灰熊主要吃素,成长速度也快,但是没人敢把它作为家畜大批饲养,原因很明显:一旦它长大,养它的人就可能送命。有些动物看来温顺,比如斑马,其实脾气暴躁,还有一咬住人就不松口的讨厌习惯,而且还不能被套索套住:它有一种万无一失的本领,在看到套索飞来时总能头一低就躲开!类似的还有非洲角马和非洲野牛,亚洲的野牛虽然看起来和它的非洲表兄差不多,但是却性情温和的多,并且关键使它们不象非洲野牛那样富于挑衅性,你看非洲野牛经常主动去赶跑狮子就知道这家伙其实并不是老实人。其实还有一个鸵鸟也是很富于攻击性的动物,并且体质比较弱。
●容易受惊的倾向:为什么瞪羚没有被驯化?这种动物在远古时期是人类先民们捕捉最多的动物之一。但是瞪羚实在太容易紧张,如果把它们关起来,它们不是被吓死,就是在围栏上撞死;类似的还有鹿,鹿是最胆小的动物,智商也是远远低于牛马更不用和猪比了,所以虽然驯鹿被饲养了几千年仍然是半野化的。
●群居结构:我们注意到,所有被驯化的动物,都是群居性的动物,它们合群,内部有自己的上下等级,而且不互相排斥。这就非常好管理,也好放牧。但是有的动物是独居性的,它要自己单独的地盘;或者平常还行,一到交配季节就变成地盘性的动物,一见面就打得不可开交,这就没法成群放牧。
所以,能符合被驯化动物的条件并不容易,这么多年,也就驯化了这么十几种。
这个是不是绝对了点?众所周知猫是独居动物。
十分好奇最早驯化猫是出于什么目的。在食不果腹的远古,弄一只见天吃肉的毛绒玩具养着玩实在是不可思议。要说是捕鼠......别说那时候有没有那么些个存货值得专门驯化一种动物来防鼠,真要有老鼠恐怕还不够看家的妇孺逮着搓一顿的呢。
据我所知猫的驯化是最晚的,并且始终野性未退,家养的动物里猫是最容易野化的。所以我怀疑猫最初是作为某种加盟的动物加入到人类社会中的,由于它捕鼠护粮的能力被人类所接受最终逐步融入人类生活中。所以它的角色不同于其他的各类牲畜。
那钉蹄铁的时候马不会伤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