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造船不如买船,闲聊“运十” -- 大费
你给出的河里的WS-8研制过程那篇(http://www.cchere.com/article/556451),已经说的很清楚,发动机叶片不是上海航空发动机厂制造的!
要比时间早,WS-6可是1964年上马,82年地面试车时间可比你那高空试车时间长。
至于我们现在能不能制造钛合金叶片,中航一集团的网页上写的很清楚:
http://www.avic1.com.cn/Chinese/qyzc/qyzc_zyqy_xyjxc.htm
贵州新艺机械厂创建于1965年,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是航空工业唯一的精铸中心和叶片专业化生产制造企业,现已发展成为国产涡喷、涡扇、涡轴航空发动机叶片和非航空用叶片预研、试制和批生产基地。工厂占地103万平方米,拥有配套齐全的各种生产和检测设备2000余台(套)。现有职工3700人,年销售额上亿元。形成了高温合金叶片、钛合金叶片二大系列支柱产品。在国内率先采用无余量精铸技术、定向凝固技术用于涡轮与导向器(多联)叶片批生产。建立了一条完整的从锻造到机械加工的钛合金叶片生产线。目前该厂已同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密切的经贸往来关系,是德国THYSSEN公司A级供应商,为日本MHI公司提供精铸产品,与法国SNECMA公司合作研制CFM56-7航发叶片,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区别应该很大,就像法拉利的发动机肯定和大解放的发动机不太一样。涡扇八下马,我国的大型涡扇发动机差不多原地踏步了吧。
叶片长度可是WS-8的好几倍。
更何况各研究所和大学实验室里面关于大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用叶片的研究一直没停过。
研究课题的就是做叶片——空心叶片、空心灌水叶片、空心通气叶片、高温合金叶片、1米以上叶片等。
关于我们的大涵道比WS,改革开放以来虽说没上马搞整机(没有项目牵引),但是分项研究一直在进行(制造工艺、材料等),在搞技术积累,等时机成熟(各环节的制造难题被攻克)了,整机项目一定会上马的。
可是,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个时候,有哪个中国人可以拍着胸脯说,中国的民用航空在今后二十年里需要1000架运十这一级别的型号?又有谁敢保证中国人民解放军最终会需要xxx架大型运输机、xx加加油机和xx架预警机?
如果邓接手的时候国民经济好一点,他也不至于砍掉那么项目,更不会放任军队经商。
因为邓小平把科研投入削减了一半。
你抓住这个不放,可你从来不探讨为什么科技投入会被消减。难道说邓把钱都放进自己兜里了?
只希望他把已经开花的成果继承下去,
这行家们不都有定论了么?运十下马的时候离商业化还远着去了。简单一句话,当时的国民经济不允许继续向这个前途未知的项目里继续投资。
轿车的思路也是这样,自主研发周期长,就搞组装。反观韩国,狠抓自主研发。结果大家都看到了。
在于78年以前,家用轿车根本就没被考虑。因为那是小资的东西,社会主义建设只需要卡车。结果当国门打开后,被特权宠坏了的大小官儿们立即抛弃了工人师傅用榔头敲出来的上海、红旗和吉普,跳进了合法及非法进口来的皇冠里。要是没有那些合资组装的轿车,中国还不知道要进口多少整车呢?
自主研发轿车,说得轻松。一个成功的轿车车型,包括底盘、发动机、传动和车身,中国在八十年代初就是举国也未必能搞出来。无他,没有那个经济和技术基础。这和原子弹、卫星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民用航空、家用轿车等大型民品项目不可缺少的环节,甚至比研发更重要。
这点很多人想不到,以为从实验室出来就算完事了。殊不知,造个能在街上跑的轿车,离造个人人买得起、人人愿意买的轿车还差着远呢?
能够年产400万辆轿车而不亏损可是比造原子弹还要难啊。
他们一个个的都信仰特坚定、嘴特硬、口气特大,张口就是指点江山,闭口就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下定论。往往却又功课准备不足,逮着个只言片语、语焉不详的结论就匆匆上阵。辩论起来却有头没尾的,论点、论据、论证通通不着边界。多让人哭笑不得。
不过,对于这些搅浑水的言论,还是要坚决反击,以还历史清白。否则三言成虎,众口铄金啊。
既然开始了,就不要半途而废啦---读运十有感
他告诉我,当时运十是工人照着图纸一点一点敲出来的,当时大概生产了1套多一点的东西,不到2套,基本不具有可重复性。关于“没有可重复性”的问题,有过这样一个实例:开发某部件的时候,需要2吨某型号特种钢,当时国内没有钢厂能炼。某伟大领袖的亲戚大手一挥,本钢生产了200炉特种钢,挨炉抽样检验,找了2吨参数比较接近的进行了生产
目前制造飞机的主要问题不是设计飞机本身的问题,而是材料工程的问题。有些东西我们自己产不出,买都买不到
内行领导内行, 很多也搞不好。
美国很多医院的院长,根本就不是学医的。外行领导内行,也运行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