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连载) -- 沉睡的天空
不过他是从琅玡逃难而来,暂时落魄一点罢了。名气估计还是有一点的。刘备在徐州短暂停留过,诸葛家族恐怕是有所耳闻的。后来的诸葛诞在魏,也发达了一阵子。
三顾茅庐这段公案不少,另一大公案就是诸葛亮在南阳还是襄阳。《出师表》和《汉晋春秋》记载相左。个人看法,《汉晋春秋》记载襄阳附近的说法恐怕不可取。新野到那个地方,光是全国地图上能找到的大河就有三条。新野本来就是南阳郡(襄阳属于南郡)。考虑到东晋最靠北的地域就是襄阳,我很怀疑习凿齿因为没有机会去北方,就随便选了一个在南方的说法(考虑到写作目的,甚至不排除他杜撰的可能)。
当时荆州有宋忠、王粲等大家,虽然诸葛亮处世哲学深受其影响,但其“独观大略”的学术风格却与众不同,“时人莫之许也”,恐怕不会有多大名气。
刘备在荆州多年,刻意结交,人才还是收拢了不少,甚至引起刘表怀疑,应该说比起平原那个小地方要好得多,而且刘备虽然爱才,似乎也没到饥不择食的地步,象陈登、陈群、袁涣、徐庶都没怎积极争取,庞统到来,也是爱理不理,总的来说刘备是那种不见兔子不撒鹰之类。
《魏略》的记载就有可能把这个问题串在一起,诸葛亮谨慎的性格,随着曹军即将南下,应知道该到抉择的时候了,主动献策既有自荐的意思,也有考察老板的含义,刘备偿到甜头才当然要采取进一步行动,所谓“三顾”所白了就是面试,恐非象演义样到第三次才见到,这里还应以《出师表》为准,陈寿简单的五个字很容易让人会错意。
他叔的名气就不小,他叔和刘表是至交,诸葛亮是他叔托与刘表的。姐姐嫁到蔡家。老丈人的关系。在荆州这块沟可够硬的。
至于他哥,还有表兄弟。就凭这种社会关系,何愁名声,只要他想,无论在谁手底下混日子都不会差,想混不好都难。
诸葛亮的两个姐姐,一个嫁给了荆州大族蒯氏,一个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诸葛亮自己娶了蔡瑁的外甥女黄承彦的女儿。另外,其叔诸葛玄与刘表是好友。
荆州最显赫的家族首推蔡氏与蒯氏,其次是庞德公、黄承彦等名士。诸葛亮通过自己的叔叔,两个姐姐和自己的婚姻关系,把荆州的头面人物一网打尽了。
诸葛亮说:“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臣子对皇帝上表,岂能在这么大的事情上撒谎?而且当时一同在荆州的赵云尚在,有证人,撒谎的可能性可以说是为零。
以诸葛亮的人品,他也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先花一下子以示鼓励。
不过就论证而言,我并不同意。“三”“九”这种数字在古文中经常是虚指,形容刘备极为礼贤下士。表章也不是考古纪录,以此为修辞恐怕也是说得通的。
就是推理推理了。
刘备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找点事情做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诸葛亮找刘备,这个前提就是诸葛亮觉得刘备有前途。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备身上似乎看不出前途来。连刘备自己都有些丧气的样子,诸葛亮要推崇他,有点难度。
可能有个问题要问,依诸葛亮的背景,比如说是名士黄承彦的女婿,丈母娘是荆州实权人物,他应该考虑考察考察刘表才对啊。
太平日子,可以做到三公;如今乱世,注定是碌碌无为之人。
无论诸葛亮知道不知道这个结论,恐怕也是看得出来的。
至少刘备找诸葛亮在先,而不是相反。
而且诸葛亮说刘备是“委自枉屈”,所以自己才“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你说的“三”、“九”之说,文学上可能常用,但对于表章来说,恐怕还是更追求真实性一些。
我又仔细想了一下,诸葛亮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陈寿说:“凡三往,乃见”,还是有区别的。在诸葛亮的说法里,他可能和刘备谈了三次,才决定出山,而陈寿那里,三次去只见了一次,这就给三国演义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同样在三国演义里的“七擒七纵”,在出师表里就只有一句“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完全没有提及。所以擒纵孟获是可能的,而七次就有可能是夸张了。
另外,关于《出师表》的性质,我觉得首先是对皇帝的上疏,而不是一般的文学表章。在三国志里面被称为《北出》篇,到南朝才被称为《出师表》。
我就是对诸葛亮的事情读得多一点~~~~~~
诸葛亮的出师表的确是个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