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贴图】抗日名将---孙立人(1) -- 浣溪沙
收敛尸体的吴强看到的是子弹从后脑进下颚出。国军说法是自杀,自杀会在照片上看不出痕迹可实在太难了。何况无论是后脑中弹说还是后胸中弹说都不是自杀能实现的。
唯一的问题就是国军一个连长的卫兵扫射说和共军的枪毙说那个更可信,可是枪毙说对共军有什么好处?没好处只有坏处的事还会有人干实在想不通,而我只相信符合逻辑的说法,就是如果一个谎言只有坏处的话没人会撒这个谎。何况比起那些国军连长来说我更愿意相信粟裕。
好像是亚历山大的某次决策时他的部将说:假如我是亚历山大,我就会怎样怎样。结果亚历山大回答:假如我是你,我也会这么做。言外之意是,可惜我不是你,不会这么做。
同样的:
如果邓颖超是你,她也会这么做。
就从这点也要一朵小花!
但也希望你不要盲目崇拜,历史上很多事件都要从正反俩方面去考虑和衡量。
首先,我承认,我是看了《孙立人传》后写的,关于仁安羌大捷一役,我印象中记得两点:
1、书中记述,孙后来回国述职时,与友人一起划船,神采飞扬的谈起自己以一千左右兵力,击败近一万日军,解救七千英军。
2、仁安羌一役,孙获得英国皇室颁发的勋章。
当我写这篇贴子的时候,书已经到期还了,所以到网上匆匆搜了一下相关的内容写的,也许不是很准确。
但是你所说的两点:
1、
关于日军的人数这点,你认为应当是多少?难道我应当相信你说的,而对《孙立人传》中的记述怀疑?
由于你指出的这点,我又特别去网上搜了相关资料,下面ZT的材料和我看过的《孙立人传》中的记述差不多。
仁安羌大捷是一个闻名世界的战役,是现代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和盟军并肩作战所得的荣誉,是盟军在第一次缅战中唯一的大胜仗,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亚战场打得最艰险的一次大胜仗。因为新38师在极劣势的情况下,竟以800多人的兵力,击败10倍于我的敌人,救出数倍于我的友军,当时缅甸整个战斗情势,就盟军方面来说,左翼为中国远征军第6军,当面之敌为敌第18师团,正面为第5军,当面之敌为敌第15师团,右翼为英方第1军,当面之敌为敌第33师团,新38师在曼德勒,无形中有东西策应的任务。
4月14日,由于英军第一师放弃马格威,改守仁安羌。新38师的112团和113团先后奉命由副师长齐学启将军率领,开往纳特曼克与巧克柏当两地布防,负责支援英军和掩护正面我军的侧背,曼德勒卫戍的任务,只留下114团的两个营担任。至于114团彭克立的第1营仍然留在腊戍,担任飞机场的警戒任务。
敌军探听到英军退守仁安羌的消息,马上就派两个联队兵力,绕到英军后方,占领仁安羌油田,切断英军归路,将英军的第1师全部和战车营的一部,包围在仁安羌北面一带地区,又用一个大队的兵力占据拼墙河北岸渡口附近,阻截英军的救援,当时在拼墙河北岸和敌作战的英军,只是少数步兵和装甲旅战车山炮的一部分,自身都已难保,更无力分兵去救援在南岸被围的部队了。
4月16日,在仁安羌北面的英军第1师已经被包围两个昼夜,弹尽粮缺,水源断绝,危急万分。孙立人将军当面接受英军史琳姆军团长求救,立即命令驻扎巧克柏113团前往救援。
救兵如救火,113团连夜奔赴,在17日的黄昏时分,到达拼墙河北岸,在距河5英里的地方,进入准备攻击的位置,当晚就展开了猛烈的战斗。18日拂晓起战斗更激烈,孙立人将军亲自从曼德勒赶往前线指挥。正午12时,将拼墙河北岸敌军肃清,英方催请我军立刻渡河攻击。当时我军因兵力太少而且南岸地形暴露,敌军又是居高临下,我军站在仰攻的地位,如果攻势稍一受挫,敌人可能立即窥破我军实力,这样一来,不但不能达成解救英军的任务,并且可能把113团陷入危险的境地。因此,孙将军决心暂时停止进击,打算在黄昏以前用尽各种方法把当面的敌情和地形侦察清楚,再利用夜间去周密部署,准备在第二天拂晓进行攻击。英军第1军团长史琳姆将军对于孙将军这样计出万全的筹划,虽然表示十分钦佩,但怎样才能把他的被围部队立刻解救出来,却是他更焦急的另一个问题,因为他只剩两天的水粮,无法继续维持下去,若是今天再不能解围,便有瓦解的可能。所以史琳姆将军要求孙将军无论如何要立即渡河攻击救援,不能等到明天。后来孙将军一再的解释利害,并且请他打电话通知斯高特将军务须再忍耐一天。史琳姆将军正犹豫不决的时候,斯高特师长又打来一次告急的无线电话,说是被围的部队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再也不能忍耐一刻了。史琳姆将军凝视着孙立人将军,目光慌乱,神情紧张,但孙立人将军的态度却依旧是一样的平静,并再请史琳姆将军转告斯高特师长说:“贵师既已忍耐了两天,无论如何还是要再坚持这最后一日,中国军队一定负责在明天下午6点以前,将贵师完全解救出围”。可是电话中又以焦急而怀疑的语气传来“有无把握”的询问,孙将军斩钉截铁地回答他说:“中国军队,连我在内,纵使战到最后一个人,也一定要把贵军解救出险!”这句话使史琳姆将军大为感动,和孙将军郑重地紧握双手,认为这是一种“君子协定”。
18日夜晚,孙将军选派数十名敢死队,各自带了特殊装备,这一次任务如地狱生死战。黄昏后,神不知鬼不觉地摸进了日军大本营,敌人万想不到后山断崖又森林密布,怎会有神将天兵出现,敌人哨兵一个个先被解决了,只等待19日凌晨空中的信号弹出现,里应外合让敌人的营帐变成火海。
19日凌晨4时,敌人还在睡梦中,信号弹提早一个小时升空,攻击便开始了。破晓时,左翼部队将敌军第一阵地完全攻占,战斗转进到山地里。敌军不顾一切猛烈反扑,我军已得的阵地,三失三得。在敌军优势兵力的压迫下,我军必须要处处防备敌军侦知我军的实力,所以用种种方法,设置疑兵,虚张声势,又用小股部队进行扰乱突击,更使敌人无从判断我军的虚实。主攻部队利用山炮、轻重迫击炮及轻重机关枪的掩护,反复肉搏冲杀。第三营长张琦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还喊出“弟兄们!杀呀!”的呼声!弟兄们眼看着自己的长官倒了下去,心头热辣辣地默念着他最后发出的口令,含着眼泪,前仆后继地拼死冲了上去。从午前继续到午后,敌人的第33师团完全被击溃了,他们丢下了200多具死尸,退出阵地。我113团实际参与作战的800多兵员也伤亡了一半,113团付出重大代价,战死第三营营长以下204人,伤318人。这不但是一个冒险的攻击战,简直是一个可怕的空城计,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毛骨悚然!
下午5时,我军克服了全部仁安羌油田区域,枪炮声渐渐的稀远,敌人显然是在加速往后撤退。我军首先将被俘的英军7000多人、美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解救出危境,并将夺回被敌人抢去的英方汽车100多辆交还英方。接着英军第1师的步兵、骑兵、炮兵、战车部队等7000余人和一千多匹马都在我军安全掩护下,从左翼向拼墙河北岸退出。三天的苦熬已使他们狼狈不堪,一路对着我们的官兵,个个都是竖起大拇指高呼“中国万岁”、“孙立人将军万岁”;更有许多军官抑制不住感激的心情,抱着我们的军官跳了起来,友情的高扬已经到达了顶点,可惜当时没有摄影师在场,要不然倒确是一组动人的镜头。
仁安羌之役,在军事史上是一个奇迹,中国军队是以少胜多,以客胜主,以寡救众。这一仗,不但表现出中国军队有严格的训练和旺盛的士气,更表现出中国的作战指挥官有卓绝的将才,有很高的判断能力,有超人的战术眼光,有胆大心细的断然处置。同时,这一仗还不只表现出中国军队作战的英勇无比,并且显示出中国文化传统的优越性来,从孙立人将军回答史琳姆将军的“中国军队战至最后一人,也一定要把贵军解救出险”的一句话语中,就充分体现了中国军人舍己救人和不背盟信的美德,以及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对道义的高深教养。后来新38师转进到英法尔时,又和英军第1师碰在一起,彼此言语不通,相互以目光表达情感。有些英军官兵一见我军,眼眶中竟都含有感激的泪水,这种表情不只是在羡慕新38师的战功,也不只是在感谢中国军队当日解救他们出险的好处,而是他们被中国军队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对于这种诚挚的友情协助,他们会终生感念不忘的。
由于仁安羌援救英军卓越的战功,孙立人将军荣获“英帝国司令”(C.B.E)勋章和美国的丰功勋章。
2、
对于这点,看来我第一次引用的网上资料错了,照上面重新找的资料来看,应当是“英帝国司令”(C.B.E)勋章
但我认为这只是引用错误,而不是吹牛。
最后,如果你认为我的贴子抗日名将---孙立人(1)(2)(3)(4)(5)(6)里还有其他吹牛的地方,请一一指出,如过没有,你就应当写明,而不是不负责任的轻飘飘的说:“这里就有点水吧,
别人说过的俺就不说了,俩吧”
可以抹黑张将军.
张将军无论是自杀,还是誓死抵抗被共军击毙,都显得太高大了。
以前大陆拍的电影中,不是从来都只有共产党员才能够视死如归,而国军将领都只是胆小鬼吗?
所以只有被俘后被下级士兵泄愤枪毙一说,才能最大限度的抹黑张将军。
另外,
严谨的说,吴强只看到尸体,而没有亲眼看到子弹从后脑进下颚出这个过程,网上还有人考证出,从吴强叙述的弹孔情况看,应当是子弹从下颚进后脑出呢,恰恰说明张是自杀的。
在另一篇老将军盛政权回忆:孟良崮战役我为张灵甫验尸中有如下叙述:
“警卫员,备马!”陶司令员将手中的半截烟揿灭,粗声粗气命令着:“去 600高地,寻找张灵甫尸体!”
“是,集合!”警卫班长一个立正行了个军礼。瞬间,警卫班20多人齐刷刷地站成一队。
“马夫老吴,医生‘小白脸’(盛政权皮肤较白故有此昵称),随队出发,再在当地找个熟悉地形的向导!”陶司令员又下了一道命令。
从山下的第四纵队司令部指挥所至孟良崮600高地,距离约8公里。山路崎岖曲折,举步维艰,有的地段几乎要匍匐前进。行至半山腰,因马受惊,陶司令员从马背上摔下来,只好弃马步行上山。
在向导的指点下,队伍抄小道赶到600高地。光秃秃的孟良崮山顶躺满了横七竖八的敌军尸体。大家迅速行动搜寻张灵甫尸体。约一刻钟后,一警卫人员在一个炸毁的发报机旁发现一具身穿将官制服且面部朝上的尸体,当他取下其胸章时,禁不住大叫起来:“找到了,找到了!”他随即将写着“中将张灵甫”的胸章交给了陶司令员。
“小白脸,为张灵甫验尸!”陶司令员语调铿锵激昂,声震山谷。
盛政权一丝不苟地进行着验尸。他首先检查头部,发现除左面颊擦去一块皮外,其他无伤痕。他解开张灵甫胸前纽扣,发现其前胸有两个枪眼,子弹是直穿心脏从后背飞出的,躯体倒在血泊里。他反复检查枪伤,判断两枪眼均是200米以外远距离射击而致。枪眼口径较小,符合我军战士使用的美制“加拿大”冲锋枪口径。一般来说,国民党高级将领自杀,都惯于用手枪打太阳穴,而张灵甫头部无枪伤;退一步说,就是张灵甫当胸开枪,也难以连发两枪形成两个枪眼,况且衣服上没有火药燃焦的痕迹,故排除了自杀。验尸结论为:张灵甫系被我军击毙身亡。
看见了没有,文中有名有姓的点出了陶勇,盛政权等当事人,而文中的叙述说他首先检查头部,发现除左面颊擦去一块皮外,其他无伤痕。他解开张灵甫胸前纽扣,发现其前胸有两个枪眼,子弹是直穿心脏从后背飞出的,躯体倒在血泊里。
都是有名有姓的共产党人说的,收敛尸体的吴强看到的是子弹从后脑进下颚出,而盛政权却是首先检查头部,发现除左面颊擦去一块皮外,其他无伤痕。他解开张灵甫胸前纽扣,发现其前胸有两个枪眼,子弹是直穿心脏从后背飞出的,躯体倒在血泊里。
GCD人自己说话相互矛盾,能不让人质疑他们说话的可信度?
我认为张将军是自杀的,理由是:
1、符合其刚烈的个性。
2、能合理的解释蔡仁杰、卢醒的同死。
不过我不觉得我是盲目崇拜,我只是对历史上文武双全,又品行良好的美男子报有好感,我看问题当然从正反俩方面去考虑和衡量了.
张可是积极追随蒋总统打内战的。死在他手中的平民数量可不少。
那些平民可是既不英俊、也不品德良好吗?
妹妹总不会说:内战是共产党主动挑起来的吧!!
就像前两年网上争看《一寸河山一寸血》,再往前的《河殇》,看了以后无数无知知识青年豁然开朗恍然大悟,从一个极端坚定地跳到了另一个极端。
不过该男生外形还是很俊朗的,在80年前居然很符合现在的时尚标准,不能不说他前卫。
那俺就跟您讲讲
老实说,您引用的这本书俺没看过,所以开始俺没有对这本书有任何评论,现在看了您引用的这部分,俺可以说这本书至少您引用的这部分,不严肃,吹牛了。
“日军第33师团被击溃了”这个牛多么大啊。我们用最简单的逻辑来分析一下,日军,一个师团,差不多2万人的编制,在“丢下200多具尸体”,按照伤亡比3:1算,伤亡不足1000人的情况下,就“被击溃”了,可能吗?精锐的第五军昆仑关面对一个旅团的日军打得多么艰苦,如果有这样的天兵天将,至于吗?再想,日军2万人,不会都跟挤公共汽车一样站一块儿吧?多大的防御正面?孙立人800人,多大的进攻正面?
其实事实本来很简单,一万多日军是包围英军的日军,不是孙部直接接战的日军,就好像一座房子,孙部只不过是打开了门上的锁,关在房子里的英军就能出来了,但并不是说孙部把整个房子给砸了,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
最后说一句,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中国军队能够击溃或者歼灭日军(一个营对一个大队),在当时已经是了不起的奇迹了,但是把它吹嘘到对一个师团的地步,如果还是当事人主动这么宣扬,而不是无知的记者这么说,那只能让人怀疑当事人本人的人品了。所以我宁可相信这是记者的宣传。
另外我提供的那个说法,好像是来自郑洞国的回忆,记不清了,因为我手头没有材料。但是在那个回忆当中,对于孙部能够在兵力相当情况下取胜,也是甚为赞许,而且对于孙所称“一个联队的主力”更是认为是他有头脑的表现——既保住了盟军的脸面,又不会让内行笑掉大牙。
那显然是个小毛病,也许只能算一个笔误,不能算水。
但是(事情倒霉就倒在这个“但是”上),这类问题反映了作者的态度(俺不是说您,是说您引用的那个文章的作者),至少是很不严肃,那他这片东西的可信度就值得怀疑了。
逐一指出,从我的哪些言论,可以让你得出
至于你说
我声明,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过《一寸河山一寸血》,只曾经看过一集《河殇》。
俺把话放在这儿搁着。她再过三年回头看,会有很多新的感受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