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海外最大的中国古董商--卢芹斋〔上〕 -- 老巴巴
- 共: 💬 2 🌺 14
海外最大的中国古董商--卢芹斋〔上〕
在巴黎离凯旋门不远的的地方有个秀丽迷人的公园名字叫【蒙梭公园】。
【蒙梭公园】的一角,有一座中国式的红楼,楼分五层,宝盖琉璃瓦,以木建筑为主,和周围的法国新古典式的洋楼房并肩而立,显得鹤立鸡群,格格不入,极为引人注目。
虽然我常常从楼下经过,〔老巴巴的家离这不远〕却不知道这楼的来历和主人,门楼的前面有一块小牌子只有简简单单的几个字
【Loo C.T et Compagnie】。一望即知是老式的中文拼音,心想也许是个有点来头私人公司吧 。
这件事在心里摆了好几年,资料少,生活忙,也并没有去研究。 有一天读到陈重远先生的《琉璃厂》之一的《古玩话春秋》,中间提到专门倒卖古董到欧美的【卢吴公司】心里咯噔一下,开了窍:这【卢吴公司】的‘卢’是不是就是这位‘LOO’呢?
终于下决心探究一下,没想到发现了一位已被人的记忆和岁月遗忘了的曾是中国海外最大的古董商--卢芹斋。
卢芹斋的名字是以“C.T.LOO”知名于欧美古董界的。虽然他在1957年已经去世,但在欧美玩古董的圈子里,只要你提到C.T.LOO”,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以说卢芹斋中国近代史的古文物流入海外的经手人和见证人。
****
卢芹斋〔亦称钦斋〕1880年出生于浙江湖州卢家渡〔翻译名,请熟悉湖州的朋友帮我查证一下〕祖上是连续16代拥有巨业的富裕家庭。全村的大部分人都姓卢,每年春节,族里的人都聚集在祠堂烧香、磕头、拜祖。宗族中有不少显官高位的家庭,也有做买卖的生意人和平头百姓。1851年,〈太平天国〉席卷江浙,特别是湖州。卢家几百年的基业毁于一旦,举家避难上海,兵乱过去后回到家乡,只剩下一片残瓦碎片。 卢家从此一蹶不振。
二十世纪末,卢芹斋被家族送到法国寻找商业机会。谁也没想到这个远离故土,不到20岁的小伙子在短短几年内变成国际知名的大古董商。
一个绝好的机会使他的天才显露出来。
1902年在大清帝国驻巴黎的大使馆,他结识了一位潇洒干练的年轻人张静江。张静江也是浙江人,出身豪门,仗义好侠。是孙中山的密友,后蒋介石与他结为兄弟。此时他正在使馆做商务工作。一次宴会,见到卢芹斋,两人一见如故。他建议芹斋做法中贸易,开一个古董行,他可以参股协助。
卢芹斋虽然没经验,但豪气十足, 决定试一试自己的身手。很快他就在8区的马德岚〔MADELENE〕广场开了间进口公司,名叫【东英楼】。很不走运,他的第一笔买卖就砸了,他不得不忍痛卖掉已经运来的一货仓古董。
卢芹斋重新体味这买卖其中的奥妙,他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商业头脑和品味很高的鉴赏水平。他知道怎样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他学得很快,对上手的东西极为敏感和识货,没过多久,他就成为古董界的买卖高手。
从一定意义上讲,卢芹斋是西方中国古董的启蒙者和教师爷。
那时西方对中国的历史认识十分浅薄、粗鄙,甚至还没有像样的汉学家,他们只对哪些一眼看上去就是贵重的古董感兴趣。而对哪些年代久远的,看起来破破烂烂、表面上赃兮兮的古玉、古铜器的价值却不了解。卢芹斋以精湛文物专业知识和天才的商业眼光逐渐征服了巴黎的品味。他经手的很多古董由死变活,由冷变热。卢芹斋在古董行的地位是呼风唤雨、一言九鼎。
他逐渐和法国最有名的汉学家和古董收藏家如赛嘉澜〔Ségalen〕拉惕格〔Lartigue〕 沙万〔Chavannes〕白佑〔Pelliot〕等成为朋友。
1908年,他放弃了【东英楼】,创立了另一家公司叫【来远楼】。这时的卢芹斋买卖古董的数量,好像常人买卖家具、瓷器。
那个时代的中国,清朝土崩瓦解,国宝四方流散,是古董市场最红火的时期。很多王宫贵族、八旗子弟失去生活来源,把祖先遗留的或从宫里偷的古董拿来典卖。上海城隍?R附近,是中国最大的古玩市?觯???大而又繁忙,其次才是北京琉璃厂,天津和香港。
卢芹斋和北京上海古董行的大买卖人结成了一个圈子,类似现在的商会,不久又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名的私人文物进出口公司【卢吴公司】。卢芹斋驻巴黎,英语好姚叔来的驻纽约,上海的吴启周、北京的祝续斋给他们进货,运往上海,在由吴启周往巴黎或纽约发出。这是一家最早、最大、时间最长的文物出口公司。
每年他都坐火车经从西伯利亚回国看货、订货,并了解国内的最新行情。
每年看货时,圈子里的人带上手边最贵重的货,来到专订的一间雅致的茶楼,然后看货交易。
谈价钱有有一套专门的手式、秘语。两人的手藏在长袖子里比划。看不准的货差异有时太大,还要一边比划一边问清了 千..万..,
一握手、一句话:一笔成千上万生意就成了。货就可以当场提走, 钱到时付清,古董行里从来没有见要文字证约的, 有谁爽言从此就不可能在这个圈子里立脚。
【卢吴公司】气大财粗,看上的货一般就没人和他争了,举凡彝鼎、铜器、古玉、瓷器字画、唐三彩无一不在交易范围。
世面只要有稀世古货,就会转到这个圈子人手里。原因是很多大件货要价极贵,动辄上万的银圆,一般的买卖人根本无力问津。
而这个时代欧洲正是繁荣的时期。东方热成为一种时髦,玩中国的古董成为有身份、有教养的象征。
在中国显得昂贵的进货价钱,到了巴黎简直成为便宜的可笑,故此【来远楼】有丰厚的利润可赚。
由于这是中国古董在欧洲的最大集散地,所以每年卢芹斋回来,马上就有人闻讯而来,【来远楼】的人进进出出,客似云来。
卢芹斋是个好学不倦的生意人。他是商人,可比一般的古董商人高出了很多。 身上有种江南文人的书卷气,又没有一般书生的呆气。 生意做得很活分, 该让就让,有魄力,出手很大方。 有时连买的人都不好意思。可该赚的时候也非常狠辣,有时一件古玩可以放几年、十几年不出手,只是悄悄的放出风声,待到时机一到,市面繁荣之时出手。造成哄抬的的场面,盈利是进价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
卢芹斋的一次“失手”是一块古玉。1912年著名的【塞努奇】〔Cernuschi〕博物馆主办了一次展览,这次展览后更多人的人开始喜欢上中国古董。其中有一位北方铁路公司的吉赛德〔Gieseter〕开始委托卢芹斋替他收集古玉,有一次卢芹斋“看走了眼”,把一块古玉以微不足道320法郎的价格卖给了医生,而那时在美国一件明窑瓷器都可以卖到12万法郎。那个医生由此每年都从【来远楼】进不少货,到了晚年,卢芹斋对这件“小事”还耿耿于怀,一见到这位医生就提起这事,医生每次听了都得意的哈哈大笑。
七年多过去了,不知道老巴巴现在哪里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