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七路半”的将军们 一.傅先生 -- 萨苏
这个也是正常现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老子干什么的,儿子来接班。
好像已经回国开了公司,专做与西藏有关的买卖。好几个著名寺院已经被她的公司控制,门票价格甚贵,真是无本万利的买卖。要补习数学,或许是数钱的需要?
和老张一起被强制劳动的有学者,教师,犯错误的干部,有历史问题的前朝将军等等. 这些人也没被判刑,在一个农场由农场干部带着干农活.他们保留自己的私有财产,比如,一个前朝将军,就经常翻晒他的昂贵的金丝猴皮的大衣. 强制劳动者的家人也可以随时探望,有个"犯人"是西北的回民,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老家人就来给他送牛肉.老张曾经很容易离开了农场,因为无法在外谋生,只好又回到农场.
还有一本回忆录(不是老张写的)提到一个北大学生被"强制劳动"后,不安心劳动,偷了农场兽用药,离开农场,当成人用药,在偏僻的农村行医买药.
更献给所有为中华民族战斗过的人民英雄!
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兄弟几个都在军中,而且个个作到将军,实在是很少见的事情,廖运泽、廖运周、廖运升三兄弟算是一例,邱清泉邱清华两兄弟算是一例(虽然属于不同阵营),傅作义系统中,也有一个这样的例子,那就是“袁氏三雄”, 袁家三兄弟庆曾,庆和,庆荣,都是傅作义手下的大将,时称“袁氏三雄”。庆曾,庆荣都做到中将,庆和差一点,也做到少将。
这三位都是我们河北老乡(得意一下),在傅作义手下干,没真本事是不行的,三兄弟能作到自己的位置,并不是靠着关系,而真正是有两把刷子。
三兄弟中的大哥袁庆曾是保定军校毕业生,傅总的同学,在傅作义系统中资格很老,守涿州时候就跟着傅总作到团长了,是傅作义进攻涿州的先遣团团长,被包围后又担任防守司令。北伐胜利后傅作义坐镇天津市,手下将领不免鸡犬升天,以至傅作义感慨军人不能有钱,有钱就不会打仗。
他所料果然不错,涿州守城的时候,副军长曾延毅要勇有勇,要谋有谋,曾经巧妙指挥,用灌烟法大破张学良的地道战,而到了抗战守太原的时候曾却率先逃跑,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曾作天津警察局长发了横财,再也不愿意打硬仗了。傅的部下中只有袁庆曾清廉自守,因此为其所看重。由于廉洁,傅作义认为袁庆曾不但善于治军,而且能够做好地方官,于是培养袁庆曾从政,后作到绥远民政厅长。七七事变后傅作义南下抗战时,袁庆曾是绥远民军总指挥,本来准备让他负责收拾绥远局面的,但是山西一打就由不得他,不断需要增援,绥远民军最终都到山西上了前线。袁庆曾也重操旧业,担任太原城防司令,依然宝刀不老。傅作义指挥第八战区时,袁庆曾担任八战区中将总参议,但由于年龄原因不再一线领兵。北平起义后,袁担任北京市政府参事等职务,在一九七七年病逝。
如果说老大袁庆曾资格老而为傅作义所尊重,老二袁庆荣就是因为善战而为傅作义所赏识了。要说傅作义系统的将领中,打过日军的不在少数,同时打过日军,又打过美军的,只有袁庆荣等少数几人,绥远解放以后,起义部队改编为解放军二十三兵团,袁担任该兵团六十九军副军长随董其武抗美援朝,经历可谓丰富。
三兄弟中袁庆荣官职最高,战功最高,此人作战奋不顾身,敢于拼命,晋北,太原,包头,傅作义部打过的恶战他几乎无役不与。在百灵庙和五原两次和日军的激战中都曾经负伤,尤其是五原之战,袁率三十二师担任主攻,负伤不下火线,终于全歼日军,克复五原,此战,袁获云摩勋章。
他在105军中将军长任上随孙岚峰守张家口。35军被歼灭后,孙岚峰试图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突围,先以两个骑兵旅向东南打,做出去北平的假象,主力则向西北突围去商都与绥远的董其武会合。按说这个计划很好,但因为傅作义的女儿傅冬就是地下党员,孙的突围计划还没有实施就已经泄漏。
所以仗打响后“击西”的主力105军很快就陷入重围,在一条大山沟里动弹不得。这时担任“声东”的骑兵旅发现情况不对,匆忙赶回,张汉三,陈秉义两员悍将拼死冲杀,总算将兵团司令孙岚峰送出了解放军的包围圈。当时袁庆荣担任突围行动总指挥,在一线指挥,孙突围的时候袁不知消息,等到他想突围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只能在绝壁上攀援求生,好不容易滚下山谷,却发现解放军已经在下面等他。刚轱辘下来的袁军长这回是想拼命也无从拼起了,只好当了俘虏,还被送到西便门和陈长捷等人作过邻居。
好在傅总恋旧,点名将他从战俘营中送到绥远参加起义,才让袁以此立功,摆脱了困境,从俘虏一变成了起义将领。共产党好像对他也比较宽大,可能是认为他就是一个善于打仗的高级军官,谈不上什么反动思想吧。
有趣的是,虽然袁庆荣打起仗来不要命,在傅军中却是有名的美男子,当时国民党中央社曾经报道傅作义部将领:“要說軍容最整齊最有威嚴,那要算董司令官(董其武),但講起少年英俊來,就要說袁軍長(袁庆荣)了。”袁为人沉默寡言,喜欢看书,说起来,倒是很有儒将之风呢。
袁庆荣一九八九年去世于河北河间老家,生前长期在河北政协担任常委委员。
袁庆和是三兄弟中军衔最低的,这应该说是傅总误他,因为袁庆和是黄埔军校十期生,军事素养很好,但傅总认为庆曾从政,庆荣是带兵官,所以有意培养庆和成为参谋型军官,以便三兄弟各有所长,又不会因为在同一领域引起其他将领的注目。袁庆和的确是不错的参谋人才,曾作到兵团参谋长,但参谋这个职位局限造成他升官不快,不及大哥庆曾,也不及三弟庆荣。
不过,庆和也有骄傲的地方,那就是解放后,他因为军事理论出色,被聘任为南京军事指挥学院的教员(傅部另一员将领,重建三十五军时的军长朱大纯也一同被聘),担任研究员组组长,想想袁庆和自己的军衔虽然最高只作到少将,教的学生却都是共产党解放军的中将少将,这份能耐和机遇,却不是其他两个兄弟所能望尘的了。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期间还有一名姓袁的军事将领叫做袁庆恩,在东北军中担任过旅长,为抗日义勇军邓铁梅部爱国将领,虽然名字相似,却不是三兄弟的亲属。袁庆恩是大明督师袁崇焕之后,其父寿山在抵抗沙俄入侵东北的战斗中殉国。
[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信条是“军人的荣誉只能在战场上得来”。
看来铁血军魂祠堂里供奉的祖师像一定是傅将军。
傅家内系中也有一对兄弟,傅作义兄长傅作仁的儿子,傅璞,傅琪,虽然也在军中,可是好象名声甚小,先说说傅璞,傅家一直有培养子弟在军,商各自发展的传统,比如傅作义从军,傅作仁在西安从商,傅璞也是沿着这个路线被培养的,前期不错,还混了个日本士官毕业,可能当时中国留日生的风气不好(这个看看俞达夫的文章就知道了),中国货币又坚挺,所以染上了一身嫖赌毒,在傅军中挂了个虚职,工资够不上消费水准,家规严,后来干脆把傅家货行里的卡车开到新疆,卖钱换烟,基本半脱离家族和傅军,但是绥远起义时居然也列在名单上,少将督导.
因为看到傅璞从军不成,傅琪无奈也被培养成预备接班人,成都陆大,但是年纪尚青,起义时是上校衔,因对红朝政策不明,未报. 此后,倒是一直呆在军中,经历各此运动,彻底成为革命好干部,80年代以正团退职.
鄙人也算是业余军迷,网上对傅将军评价甚高,但是傅家内部确实是一般,这也许是傅作义较为清廉的一个附证.
看贴久了,高手面前不敢乱写未考证之词,鄙内是傅家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