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通鉴评说》军事系列 -- 唵啊吽
《资治通鉴》卷五 评说 (10):白起坑赵卒背后的军事原则
评说11:
长平一战廉颇坚壁不出是赵国抵御秦国的上策。秦国因此用离间计让赵王任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挤掉了据守长平的老将廉。然后白起以骄兵之计,诱赵括大军出营,分隔包围,截其粮道。秦军把占领区十五岁以上的居民送到赵军粮道上吃粮(“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赵军缺粮求救于齐而齐又不接济,赵军绝粮四十六天,四十万大军投降秦军。白起恨上党军民极力抵抗,将赵降兵四十万活埋,只放了二百四十弱兵回赵国。赵国顿时从军事大国变为边缘化的弱国。
长平一战固然是赵括战术上不会用兵的后果,但赵国失败的命运实际上是赵王昏庸和赵相平原君无能所致。赵王不知自己要什么,也不知自己能得到什么。廉颇守土,寸土不让,面对乘胜的秦军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还梦想出击占地,是无理期望。就是因为赵王不审时度势,痴心妄想,才使秦国得以实施离间计。秦军知道赵括无能,赵括母亲苦苦相劝说赵括用不得,赵王和赵相竟然坚持用赵括,可见赵王不知人甚已。
赵王从接收上党十七城起就显示出没有大局观念而只看到眼前蝇头小利,收上党而失韩国联盟。长平据守初期派郑硃向秦国讲和又是不自量力,向秦国伸橄榄枝而使得诸侯顾忌赵国。前两步已经使得赵国在国际上孤立无援,然后在撤下廉颇老将,自废武功。不知人、不知己,不知大势,断送赵国大好河山。
秦国劳师远征,补给困难,所以利在速决;赵国卫国守土,上党军民一心,利在坚持。廉颇坚壁是赵国上策,赵王和赵括不耐烦廉颇坚壁,不知道秦军更不耐烦。赵括出击,正中秦军下怀。即使没有赵括战术失误,放弃坚壁策略就已经注定了赵国的失败命运。
为什么白起坑了四十万赵降卒?这里边存在一个严重的军事原则与政治战略原则的冲突。这里,我们要从战争后勤谈起。
范雎远交近攻战略,按计划应该是近攻韩魏,远交赵齐楚并在赵楚之间分奶酪。这样占领的实地就可以转化为富国实力,而且到前线的补给线不会太长。赵贪韩上党之地,使得秦军势态忽然变成了远攻赵国,一下攻到山东(不是今天地理概念)。百万大军远离秦国,辎重补给线必须经过韩国或魏国,这样秦军补给由秦国接济就不现实了,唯一的办法是就地解决军队补给。
长平战役打了三年,当地粮食生产不能好到那里去,这就形成了秦军与当地居民争食的局面。秦军截了赵军粮道,不像其它战役一样把粮草烧了,而是把老百姓赶到粮道上吃饭,赵国送多少粮草,一点不浪费,都吃掉了。可见当时秦军粮草多么紧张,把城里粮食充军粮,让老百姓去吃赵国粮道上的粮。廉颇再坚壁三个月,秦军很可能得不战自退。《孙子兵法·作战第二》云: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4】。这有如围棋中腹拔花顶二十目。秦军吃掉赵军四十万军队四十六天口粮,顶秦军百万大军半年口粮,这当然是按实力此强彼弱来计算,不是秦君真的多出了半年口粮,而是赵军后勤紧张而军粮无续,秦军后勤可以暂缓且军粮有余,就局势计算赵军必败无疑。
赵军败了长平一战后,白起忽然得了四十万降卒,白起会怎么处理呢?白起是军事家,辎重补给是他日常筹划的事情,兵势这么好,完全可以乘势围邯郸,可计算起粮食来,就无法承受为四十万降卒养伤的压力。这四十万是饿了四十六天的病军,不单要吃粮,而且要耗费医药。白将军是军事家,不是政治家,不像乐毅,赶老百姓到赵军粮道上吃饭已经是很慈悲了,军中补给无法善待这四十万降卒,得不到善待的降卒以后必然要造反,于是白起干脆把他们坑了。坑卒还有其它作用动机,在此不作讨论。
白起坑四十万,军事上是必然之举,政治上则给秦国灭亡埋下了颠覆的种子。同样道理,日本侵华,军队补给从日本运来吗?不是,而是在中国就地与民争食,还要吃好的,鬼子进村习惯性第一个行动,就是抢粮抓鸡,找吃的。抢一次就种一次仇恨的种子,抢一次就种一次仇恨的种子,鬼子种下的仇恨多了,遭遇的反抗也多了,镇压于是升级,最后就发展成三光政策。为什么日军在南京屠杀三十万居民?撇开政治因素和主观动机不说,其客观效果之一,就是在中国东部上腾出三十万日军的口粮,南京粮行可以照常营业,不过买粮的不是老百姓而是日本军需部了。这就注定远征侵略是非正义战争,是军事原则注定的。日本的男人都出来打仗了,女人都到兵工厂加班了,日本粮食生产能好吗?中国战火燃烧,粮食生产能好吗?吃饭的嘴要相应减少,杀的是什么人,这个算数很好算,这样的历史事实日本修改教科书是赖不掉的。
战争将经济领域最重要的资源用于破坏而不是生产,从而加剧人类社会冲突矛盾。如日本侵华,青壮年人力资源不生产,而且破坏中国生产,生产总量就下降了。而人口还得吃,日军在中国与民争食,所以日军侵华是非正义、反人类的战争。美国拥有当今最先进的高科技生产力,可惜这些人类最先进的生产力相当大一部分没有用于造福人类,相反,用于生产不能吃不能穿的导弹,打一颗导弹百万美金就报销了。看到非洲国家武器遍地而饥荒频发,就知道当今国际秩序的反人类因素:生产力用于破坏而不是建设。战争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打后勤,看谁能扛得住谁,看谁能够在经济总量减少的情况下维持补给。
廉颇坚壁持久战,是赵国挺的时间长,秦国无法扛下去,按廉颇打法,秦军必败。类似地,抗战时为了对付对付日军就地补给的“三光政策”,国军提出玉石俱焚的“焦土政策”,典型事例有火烧长沙和花园口黄河炸堤。共军提出“坚壁清野”【3】,半夜用剪刀把炮楼边上的麦子也收割掉。从军事角度来说,“焦土政策”和“坚壁清野”是一回事,就是打击日军就地补给,但实施上“坚壁清野”只能是共军游击队发动和保护群众才能做到,因为鬼子进村抢的是老百姓的鸡和粮,八路军武工队组织老百姓将粮食和牲口藏到山里,所以坚壁清野比焦土仁义多了。“焦土政策”给大后方增加难民,同时增加了国军自身补给的困难。为什么抗战越打八路军越壮大,不是八路军不抗战,而是八路军抗战战略正确,才使得自身不断强大,使得日军负担越来越重。老毛《论持久战》算计的就是日军补给,而能实施“坚壁清野”打击日军补给的就是共军。用国军伤亡惨重来论证国军抗战而八路军不抗战,就有如说赵括抗秦而廉颇不抗秦一样,似是而非。赵括损失四十五万赵军,就是抗秦英雄吗?廉颇坚壁,就是不抗秦吗?赵括大将阵亡而廉颇没有阵亡就能说明赵括抗秦而廉颇不抗秦吗?
白起坑赵卒,军事上合理政治上不合理,是典型以军事原则牺牲政治原则的案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集解何晏曰:此为破赵之功小,伤秦之败大,又何以称奇哉!【5】何晏此说可以理解为白起坑卒的军事胜利抵不过政治上的损失。共军越打越壮大,很打程度是由于军事原则服从长远政治战略,并在部队中实行政委和指导员制度来保障长远政治战略。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少数民族政策,优待俘虏政策,群众路线等等都是政治路线,也只有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和志愿军能够做出宁死保护群众利益的行为、做出军事原则服从政治原则的行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毛泽东的伟大军事发明。美国至今不了解共军战斗力来自何方,也不愿意去理解,美国民众不理解为什么一些美国俘虏不反共了,就制造出洗脑妖术理论来解释美国俘虏的亲共行为。共军的战斗力,强就强在坚持长远政治战略原则,强就强在士兵理解和贯彻政治原则,强就强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伟大军事发明。
唵啊吽2006年6月11日改于西西河
参考链接:
【1】http://www.tydao.com/suwu/2002/1215-10.htm
【2】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39594.html
【3】http://www.sxjgdj.gov.cn/60/web/guanjc/guanjc-18.htm
【4】http://wenhua.jztele.com/szbf.htm
【5】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73.htm
原文11: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甕沃焦釜然。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前半句:用《蜘蛛侠》伯父的话:更大的能力担负有更多的社会责任。
后半句:弱者处于“囚徒悖论”。巴结霸主犹如囚徒自首,合纵犹如囚徒攻守同盟。
《资治通鉴》卷五 评说 (11):虞卿李代桃僵外交胜利
评说12:
长平一战,秦军尽占上党。韩魏震恐,派苏代带着重礼去游说范雎。苏代问范雎:白起是不是要围邯郸?范雎答:是的。苏代说:消灭赵国后,白起就要位列三公了,你能甘居其下吗?再说,就算灭了赵,赵地也被燕齐韩魏分了,秦国捞不到多少好处。不如接受韩赵割地请和,秦得实利,也免得白起立功。范雎于是对秦王说,秦军疲惫了,不如让韩赵割地罢兵,休整部队。秦王答应了。秦要求割取韩国的垣雍和赵国六城来立和约。秦国停止了进攻,白起也因此与范雎产生了隔阂。
评说13:
赵王准备交割六县给秦。虞卿问赵王:秦国停火,是因为打累了呢,还是因为对赵国友好而放弃进攻呢?赵王答道:秦军进攻不遗余力,肯定是打疲劳了才停火的。虞卿说:既然秦军是疲劳而返,赵王你为什么又要用秦攻不下的城送秦呢?这样一来明年秦再来攻赵,赵不就没救了吗?赵王听完后犹豫不决,就请教刚从秦国跑来的楼缓。楼缓对赵王说:天下诸侯都对秦赵争斗幸灾乐祸,都等着从秦赵相斗中分渔人之利,所以赵国应该赶快割地与秦请和,不然秦国继续进攻,诸侯就趁火打劫把赵国瓜分了。虞卿听到楼缓的主张,又对赵王说:楼缓计策是大错特错,割地不单使赵国向天下示弱,而且离间了赵国与诸侯的关系,当今之计,应该以秦国索取的六城送给齐国,向天下表明赵国不接受秦国的城下之盟,如此秦国反而会主动与赵讲和,韩魏看到这样的结局,自然会敬重赵国,如此赵国以六城得韩魏齐三国友好,破掉诸侯跟随秦国的困局。赵王采纳了虞卿的策略,派虞卿出使齐国,虞卿还没回来,秦国就派使来与赵国和谈,楼缓见事不妙,溜之大吉。赵王为此奖励了虞卿,封了他一城。
白起坑赵卒四十万,震恐赵国和诸侯,产生强烈心理效果,惟有虞卿看出来是秦国粮草不济的虚弱表现,看出秦国透支政治资本的无奈。三个月后白起说道:邯郸其实不好攻。秦国虽然胜了长平一战,但秦军也死亡过半,国库空虚,劳师援征,诸侯援军一到,秦军必败。白起的话证实了虞卿对局势判断的正确。后来秦军不听白起的劝告,围攻邯郸,楚国和魏国救兵一到,使秦军两万投降了赵国。(有关白起的命运,请参考《通鉴评说》:白起死非其罪。关于魏国和楚国的救兵,请参考《通鉴评说》:毛遂体制外外交成功和《通鉴评说》:屠夫硃亥PK宰相子顺)
面对秦国的强暴淫威,韩魏派苏代带上重礼劝说秦国停火,然而,后来秦国在赵国没有割城给秦的情况下主动与赵讲和一事,证明韩魏由于心理的恐惧错误地判断了局势。
苏代对范雎劝以防止白起立功升迁,这种劝说是一种腐蚀行为,放在法制健全一点的国家,带重礼去腐蚀高官,是要做牢的。苏代继承了苏秦的揣摩术,没把心思放在对局势的正确判断上。要换上黄歇,一定会用“肥仁义之地”的说辞来劝说。正当的国际交往,应该以国家利益得失来谈判,而不应该以某高官的个人得失来谈判。黄歇与苏代的区别,就是政治家与政客的区别。
虞卿将秦国要求的六城送给齐国,这个李代桃僵之计用得恰到好处。对比韩国主动割地给秦,赵国拒绝城下之盟,使得赵国在损失四十五万军队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国际上外交大国的地位。
割地求和,是饮鸩止渴。韩国割地求和,结果最先被秦国灭掉。楼缓说赵国不割地求和,诸侯就会乘机攻击和瓜分赵国,这是完全错误的论调,恰恰相反,如果赵国割地求和,各国都会趁机进攻,也要求赵国割地求和。割地求和口子一开就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压迫赵国割地不止。由于赵不割地,后来诸侯救兵一起帮赵击退了秦军。
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正如虞卿所说一样,中国一旦示弱,列强纷至沓来,以军事政治压力强加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一看中国那么弱,马上对中国施加压力,在1844年签订《望厦条约》要求享受和英国一样的通商待遇,包括海关、海事、领事权等等侵犯中国主权的不平等条款【1】。法国跟着要求同样的在华利益,迫使中国签订了《黄浦条约》。十四年后,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中俄《瑷珲条约》进一步大面积割地赔款。以后又有《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不一而足。每一个割地赔款,每一个不平等条约,都使得中国更弱,列强更强,使列强更有能力侵略,使列强更有胃口要求更多的利益。这是一个正反馈过程,一开了头,就无法停止。正如虞卿所言,今天割六城与秦,明年秦国就更容易灭赵了。
现在有一种论调,认为当年投降日本不抗战才是对的,即可以避免共产党统治,又可以享受日本先进资本主义统治,甚至还举例元清外族统治,称其扩大了中国版图。外族统治的人道主义灾难姑且不论,早在日本占领东北三省的时候,列强就提出了“利益均沾”原则,那就是援引鸦片战争前例,一旦中国投降日本,就如同鸦片战争中国投降英国,列强会搭顺便车来瓜分中国,怎么能让中国全身而退享受和平发展呢?鸦片战争后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让中国丢失了多少领土?列强瓜分了中国后会发展中国经济吗?看看曾经被列强瓜分占领过的非洲就知道后果了。况且,德日二战对外扩张并不是行善,而是开拓自己的殖民地。实际上,正是中国坚持抗日,才有了二战后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地位。
虞卿的李代桃僵之计,是“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损六城但不放弃外交主动权。城下之盟和割地赔款这样的不平等条约不能签,要签就签平等和平条约,否则就要抵抗到底。赵王这次采纳了虞卿的策略,因为前一次向秦国求和没听虞卿的建议使赵国由强国变为弱国,这次采纳虞卿策略,使赵国保持了外交大国地位。前一次赵王错误判断,自己没有谈判筹码而去于秦谈判,外交上孤立了赵国。这次听信虞卿对局势的正确判断,用了齐国筹码,平等与秦国和谈,使赵国摆脱了外交孤立局面。虞卿李代桃僵是赵国续渑池会后第二次成功的弱国外交。
唵啊吽2006年6月12日修改于西西河
参考链接:
【0】 http://www.guoxue.com/shibu/zztj/content/zztj_005.htm
【1】 http://cyc69.cycnet.com:8090/xuezhu/tiaoyue/index.jsp
原文12:
赧王下五十六年(壬寅,公元前二五九年)十月,武安君分军为三,王龁攻赵武安、皮牢,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上党地。韩、魏恐,使苏代厚币说应侯曰:“武安君即围邯郸乎?”曰:“然。”苏代曰:“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尝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天下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无几何人矣。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武安君由是与应侯有隙。
原文13:
赵王将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不遗馀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攻王,王无救矣。”赵王计未定,楼缓至赵,赵王与之计之。楼缓曰:“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敝,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虞卿闻之,复见曰:“危哉楼子之计,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与者,非固忽与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仇也,其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曰:“善。”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赵王封虞卿以一城。
赧王下五十七年(癸卯,公元前二五八年)正月,王陵攻邯郸,少利,益发卒佐陵;陵亡五校。武安君病愈,王欲使代之。武安君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之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疾,不肯行;乃以王龁代王陵。
。。。。。。。。
王龁久围邯郸不拔,诸侯来救,战数不利。武安君闻之曰:“王不听吾计,今何如矣?”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称病笃,不肯起。
晚出兵名利双收。既得实地,又得好名.
不一定。
政治选择并不能为军事行动提供优化方案,在某种条件下,反而会导致军事行动方案的劣化。朝鲜战争出兵晚,本身在行动上已经失了先手,如果要选择出兵,起码在美国人越过三八线,或者是在仁川登陆的前后就应该插手朝鲜事务,而不是等到战火延烧到边境上的时候才决定选择出兵。
从背景上看,当时中国的条件不具备与美国整体抗衡的实力,晚出兵可以得到政治实利,但是不能保证军事行动把这种政治实利实际化,一旦不能实际化,之前考虑的利益反而就成了自身的威胁。
所以彭德怀必须出奇兵,设埋伏,利用初期的情报不对称把军事选择下的劣势转化为信息上的有利条件。
中国在朝鲜的军事行动不能算“围魏救赵”,应该算是前面所讲的“李代桃僵”。既把战火和损害控制在自己国土的范围之外,让别人承受这种损失,而自己只需要负担资源上的援助。如此一来,在博弈中就先确立了自己的有利地位。
同样的,在越南的援助行动,恰恰是“李代桃僵”和“唇寒齿亡"的现实翻版.中国通过给越南军事上的援助,既可以避免自己直接出兵面对美国人,又可以把这种损失的代价减少至最小。
如果说有失算的地方,就是中国没有把这种军事行动上的直接利益转化为政治上的实利,58年志愿军回国,金日成马上清算了延安派,中国在朝鲜的控制能力被减弱了。从这里来看,“晚出兵”的政治利益已经被递减。
同样的,中国把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看成是无产阶级的国际道义,没有把所援助的资源转化为历史性的经济资产(比如物资估算成无息贷款或者援助人员的工资结算等等),导致后来的“损有余,而利不足”。美国人一走,越南人马上就投靠了实力更强的苏联,这时候如果中国有对越南的债权压力,情况反而会不一样。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都是中美苏在背后的大国博弈。美国在越南的武装部队司令要求约翰逊继续扩大战争行动,理由是武元甲的增兵能力已经到达极限,约翰逊反问:“如果中国人直接派兵呢?”
这就是“李代桃僵”的威力,敌人的实力之前已经被损耗,后面的行动取决于信息博弈中的机会成本和风险性,“不战而曲人之兵”才有现实的可能。
一朵花怎么够?强烈抗议:
提示:4 小时内,一人对一个贴只能送一次鲜花!!
返回
:-)
1) 长平一战,赵损军45万.其中投降者40万.==>战死仅5万左右.
2) 秦军兵力大概也有几十万吧? 算40万好了.
3) 秦军损失过半,无力再战.==>损失20万左右大概不过分吧.
结论: 赵军以饥饿的士兵攻击秦军的壁垒,以战死5万的代价杀死20万秦军.这两军的战斗力相差也太大了.如果这样,那平时赵军为什么要坚守?早该能将秦军杀个屁滚尿流了.
网上看到一些讨论长平之战的分析,都承认秦坑杀赵军40万.可从我的简单分析来看,这个结果怎么都不正常. 各位方家有何见教?
也就是所谓不对称的状态下,摆出一副死活咬你一口的架式,也许能吓倒对方.现在朝鲜,伊朗不就是这样吗?萨达姆可是硬生生在温水里被煮死的.
横的怕楞的,愣的还怕不要命的.
牛二是死在杨志刀下,可是那个时候杨志已经走投无路,境况与牛二相去不远.换了平常,杨志也许就不和他一般见识了.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抗美援朝苏联援助我们的武器可是咱们用廉价的农产品、原料换来的,相反咱们对越南的援助既没有经济上的好处也没有政治上的实利。亏大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