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崇祯十七年:(一)渔阳鼙鼓动地来 -- MP4

共:💬13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皇太极当然会想要入主中原,而且一直向这个目标努力着..

积极解决内部矛盾,强化汗权,发展生产,收抚朝鲜,北疆,蒙古,统一东北地区...

打出同明朝议和的旗号,也是为争取时间,储备力量,后金朝臣高士俊曾说:“我国(后金)利于和,彼国(明朝)不利于和,我国和而皇上不肯一日不观兵,彼国和则易为因循,易为怠惰,臣所谓借小心以图大事,假退步以求前进”。

家园 李自成的攻城术的确厉害

除了炸城墙,围开封时用的地道战也相当厉害,俺以至于觉得淮海大战中的切割术都是他的地道战的变形。

这一节写的真是精彩,期待后续。

家园 有蛇吞象雄心的人才太少见了

从结局看,满汉融血对两个民族都有利。书上有时还见什么五胡乱华的说法,实在是愧对祖宗。

家园 也是场赌博,赢了就是英豪,输了,只怕连底裤都没了.
家园 皇太极并无入主中原的目标

不是他无此雄心抱负,而是怕满洲入关腐化,以金为鉴。他与明议和是出于真心,并非是计谋。

家园 可是有本<<简明清史>>是说皇太极有入主中原的野心.
家园 (七)折戟沉沙铁未销

1

唐通一路奔逃,惊魂未定,身后仅余百骑。当他察觉异象,正准备经一片石火速撤回之际,清军骑兵已几路包抄上来,将其分割阻截。虽然乘夜苦战得脱,但回程之路已断,无法退返关西了。

“没想到吴三桂已联络了鞑子兵,而且还是倾国之兵!” 唐通当年乃是跟随洪承畴参加松锦之战的八总兵之一,和清军交过手,深知对方的强悍善战,更明白明清经半个世纪的争战后,鞑子兵在汉民族心理上投下的沉重恐怖阴影。一声“鞑子兵来也!”简直可以止小儿夜啼。即使面对面的正面对阵,李自成恐也难敌,更何况对方是窥视在侧,伺机而动的奇兵?

“李自成完了!” 唐通不由发出叹息。

吴三桂已不再踌躇了,虽然他明白所谓面商其实不过是落实归降事宜,但即便如此,击败李自成却成板上钉钉的事,这一仗他赢定了,以后的事都不妨暂且放下。他当机立断,下令全军集结,枕戈待旦,做好出击的准备。布置妥当后,五更时分,山海关炮声又起,几路掩护人马杀出城外,直冲李自成的包围圈,吴三桂趁势率精骑数百东出城门,飞速赶往清军主营亲晤多尔衮。这时候,多尔衮已率前军抵达离关城二里外的威远台处。

如何彻底降服吴三桂,多尔衮早已准备妥当。面晤的情形,《甲申传信录》描述如下:

王曰:‘汝约我来,何用炮击?’三桂曰:‘非也,闯兵围关三面甚固,又以万骑逾边墙东遏归路,故用炮击之使开,可得间道东出也’。九王曰:‘是也,然无誓盟,不可信。且闯兵众,关内兵几与闯同,必若兵亦擞发殊异之,则我兵与若俱无惮矣’。三桂曰:‘然我固非怯也,徒以兵少止数千。使我有万骑,则内不患寇,外犹可以东制辽沈,我何用借兵于若为?今兵少固然,擞发亦决胜之道也’。于是与九王共歃血,三桂即??其首,以从。

随后,吴三桂先行回城,多尔衮吩咐说:“尔回可令尔兵以白布系肩为号,不然同系汉人,以何为辨,恐致误杀。”黎明时分,城东竖起了白棋,多尔衮亲率大军,三路开进了山海关。

2

轰隆,轰隆。一连串震天动地的巨响声中,北翼城墙倒塌,大顺军蜂拥而入。被昼夜不停攻打的吴军此时已筋疲力尽,或降或逃,无力再战。二十二日一早,李自成就取得了一个开门大吉。

远远望去,但见山海关主城旌旗招展,人喊马嘶。“吴三桂要出击了,呵呵。”李自成笑道,“这正合孤意。这番要教他来的回不的!”左右文官齐声称颂,武将则高声怪叫,在一片“圣上英明!”“皇帝爷爷高见!”的呼声中,李自成哈哈大笑:“各位速速准备,摆阵迎战去吧!”

刘宗敏、李过、田见秀等领命而去。不待多时便列起了自北山横亘至海,沿石河西岸分几层一字摆开的长蛇阵。这是李自成在野战中的常用战法,并以此法在几次重大的决战中大获全胜,在朱仙镇大破左良玉,在南阳重创孙传庭。史载:“(自成)临阵,列马三万,名三堵墙。前者返顾,后者杀之。战久不胜,马兵佯则诱官兵,步卒长枪三万,击刺如飞,马兵回击,无不大胜。”山海关西一面临海,一面依山,地势平坦,正是李自成故技重施的理想战场。

山海关城外广阔的平原上,大顺军旌旗似海,一层一层的兵马,杀气连天,静待着最后一战的来临。

山海关城门开了。一对对关宁铁骑驰骋而出,跟在后面的,是整齐的步兵方阵。,军容严整有序,丝毫不乱,一出城门随即左右分布成阵,缓缓迎着大顺军向前推进。随后,一面擎天帅旗出城,上书一个大大的“吴”。

宋献策道:“左边的是方献廷,右边的是杨坤,中军乃吴三桂亲领,总兵力超过两万,大约步骑各万余。看来吴三桂真的倾巢而动了。该不会是还有什么后着,有恃无恐吧?”李自成冷笑道:“他战亦是死,不战亦是死,哪有什么后着?刚好就此一战全歼,也省得费事攻城。即刻传令渡河决战!”

咚!咚!咚!战鼓擂响。但见马蹄狂奔,尘土漫天,关宁前锋铁骑启动,竟然先一步发起了攻击。

吴三桂的攻击方向是长蛇阵的南端蛇尾,这里距离李自成大营最远,当为薄弱的一环。殊不知,这阵大顺军运用多年,得心应手,变化万千。关宁铁骑才及三十丈距离,大顺阵前的骑兵忽然掉转马头,向北避开。背后的步兵挺起长枪,直刺突入阵中的马匹,一时间只见人仰马翻,乱作一团,如踏入荆棘阵中,后面的骑兵受阻,前进不得。刚才撤离一侧的大顺骑兵从一边发动攻势,追逐吴方骑兵咬着尾儿杀,将其冲击的七零八落,四散而归。

刘宗敏见状,策动前军进发,一时间千骑并驰,一齐向前冲刺,杀气弥漫整个战场。

训练有素的吴军面对如此咄咄逼人的压力,竟丝毫不乱。左右两部迅速向中央靠拢,置于中军之前,形成一个方阵,迎击正面之敌。

吴三桂大喝:“强弓伺候!”

铁甲骑兵后面是千支弓弩,向迎阵冲来的大顺骑兵疾射而去。强劲的弩,透穿过披甲的马身,透穿过披甲骑士,大顺的先头突击骑兵人仰马翻,整队千骑大半乱成一团,战士从马上倒撞下地,鲜血飞溅。 背后的马队继续冲来。刚好赶上第二排千枝弩箭及时射出,又一次人仰马翻,血染黄沙。

但是,长蛇阵的首尾,却已从南北包抄过来,形成了一个三面合围的夹击之势。

3

多尔衮在城上远远地冷眼旁观,他在寻找对方的破绽所在和出击的良机。见对方的长蛇阵收拢,回头向多铎、阿济格吩咐:“速分兵从城南城北潜伏而出,不要让对方察觉。听我号令行事。” 这时候,战事已进行一个时辰,优劣强弱的天平开始倾斜了。

吴三桂被围数重,渐渐落入了下风。刘宗敏以步骑轮番冲击,大顺军在后面更是架起了红衣大炮,对吴军方阵进行轰击。吴三桂已经难以靠阵势抵御对方的进攻了,只得全军出击,来回冲突,“关宁兵东西驰突,贼以其旗左萦而右拂之,阵数十交,围开复合”。整个战场全部战员都投入了一片惨烈的混战。

日近午时,天色阴暗,大风一阵阵地刮起来了,眼见战场已接近了最紧要的关头了。多尔衮忽地握紧双拳,“是时候了!”

李自成在远处的山头上,热切注视着战场,已经快两个时辰,该是解决战斗时候了。他手头还有一支由太子李双喜统领的万骑精锐禁卫军。他回过头,目视跃跃欲试的李双喜,微微颔首,道:“去吧!提吴三桂人头来见我。”

最后一支预备队派出了,近卫军将给吴三桂致命的一击,终结这场战役。随后,他将返回京城正式登基。接下来进军江南一统南北,他的时代就要开始了。

忽然左右骚动起来。“唐通!真是唐通!这小子从那儿冒出来的?”李自成扭头,见狼狈不堪的唐通领十几骑朝这边飞驰而来。

4

山海关之战存有不少疑惑之处。其中一条就是为何身经百战的李自成仅见到一路满清援军便方寸大乱,“策马而走”,以至在最紧要的关头导致全军号令尽失,全盘崩溃?在下主观推想,可能实际上李自成已先一步得知了实情,了解到多尔衮大军在侧,山海关已入满清控制,知道事已难为,回天无力了。

李自成听罢唐通的陈述,面色铁青,左右更是惊讶的说不出话来。随即,李自成省悟道:“快召太子回撤!速速通知权将军,还有,令后军先退,重新组阵!”

李双喜正疾驰战场,闻令一头雾水,进退不得,不知该如何是好。而刘宗敏正在一线厮杀,一时哪里能接到指令?

大风猛烈地刮起来了。一时间天昏地暗,飞砂走石,咫尺难以辨物。

一阵阵奇异地号角吹响了,战场上只听得蹄声轰隆震耳,似有千军万马冲杀而来。风止之后,但见漫天尘土,两路骑兵队有如两条威力无匹的龙卷风,分左右两侧向大顺军外围直迫而来。

飕飕飕!弓弦响处,箭雨从半空直泻而下,落入大顺军中,还没待回过神。转眼之间骑兵队已杀入了军中,后面则是万马奔腾,不知究竟有多少。招架不住的大顺军节节后退,队形大乱。包围圈被冲的七零八落。

吴三桂知清军来援,顿时精神大作,令擂起战鼓,统军向前,猛冲刘宗敏的中军。

这时候,包围圈外围的后军已经接令,开始集结后移。不知谁喊了声:“鞑子兵来也!”一时军心大乱,号令尽失。“鞑子兵来也!快逃啊!”不一会便传遍了全军,后移演变成了撤退,接着就成了一片混乱的奔逃。前面正与吴三桂作战的队伍茫然不知所措,也跟着往后跑,骚动和混乱迅速扩散。战场的主动权被顷刻扭转了。

李自成远远看到这种情景,怒骂了一声,也没多说,只对周围喝了句:“别看了,走吧!我们败了!”

吴三桂、多铎、阿济格三路齐发,如风卷残云,大顺军的阵容分崩离析,到处是““鞑子兵来也!快逃啊!”的呼喊,全军如雪崩似的溃败。李过、田建秀等各领身边人马且战且走,撤离了战场,唯刘宗敏悍然不退,被团团围住厮杀。战斗中一箭射来,刘宗敏猝不及防,翻身落马,被亲兵奋力救起,拼死抢出。清吴联军一路追杀二十里,大获全胜。

此一战之后,逐鹿中原的局势为之一改,李自成从此一蹶不振,满清尽管刚刚起步,却已奠定了问鼎江山,一统天下的根基。

家园 高鸿中明清和议条陈残本跋 陈寅恪

转一段陈寅恪先生所写的文字,有关松山会战后明清议和的始末。

www.SonicBBS.com

高鸿中明清和议条陈残本跋 陈寅恪

内阁大库档案中发见高鸿中条陈残本一纸。仅附识“二月十一日到。”及“三月十

三日奏了。”数字。寅恪案,清崇德七年即明崇祯十五年春清人闻明兵部尚书陈新甲遣

职方郎中马绍愉来议和,诸臣各条陈意见。此残本乃其时所上意见书之一也。兹不广征

旧籍。但移录明史及清史稿所载此事本末之文,以资参证。

清史稿叁太宗本纪贰略云:

崇德七年三月乙酉,阿济格等奏,明遣职方郎中马绍愉来乞和,出明帝敕兵部

尚书陈新甲书为验。上曰,明之笔札多不实,且词意夸大,非有欲和之诚。然彼真伪不

可知,而和好固朕夙愿。尔等以朕意传示之。五月己巳朔,济尔哈朗等奏,明遣马绍愉

来议和,遣使迓之。壬午,明使马绍愉等始至。六月辛丑,都察院参政祖可法张存仁言,

明寇盗日起,兵力竭而仓廪虚,征调不前,势如瓦解,守辽将帅丧失八九。今不得已乞

和,计必南迁。宜要其纳贡称臣,以黄河为界。上不纳。以书报明帝曰,自兹以往,尽

释宿怨,尊卑之分,又奚较焉。使者往来,期以面见。吉凶大事,交相庆吊。岁各以地

所产互为馈遗。两国逃亡亦互归之。以宁远双树堡为贵国界,塔山为我国界,而互市于

连山适中之地。其自海中往来者,则以黄城岛之东西为界。越者各罪其下。贵国如用此

言,两君或亲誓天地,或遣大臣莅盟,唯命之从。否则后勿复使矣。遂厚赉明使臣及从

者,遣之。后明议中变,和事竟不成。

观此可知鸿中所言,与祖可法张存仁之说相类,应是同时议论。沈阳当日明室降臣,

其于和议条件,所论至苛。盖渐染中原士大夫夸诞之风习,匪独大言快意,且欲藉此以

谄谀新主,是诚无耻之尤者矣。其实崇祯季年,虽内忧外患不可终日,然究为中华上国,

名分尚存,体制仍在。朝鲜前例,岂得遽以相加?故清廷报书亦仅欲以宁远为界。与鸿

中所陈“以山海(关)为界也罢。”之第二说不甚相远。此本当时较切情事之议,自异

乎外廷夸大之言也。 又明史贰伍柒陈新甲传云:

初,新甲以南北交困,遣使与大清议和。私言于傅宗龙。宗龙出都日,以语大

学士谢升。升后见疆事大坏,述宗龙之言于帝。帝召新甲诘责。新甲叩头谢罪。升进曰,

倘肯议和,和亦可恃。帝默然。寻谕新甲密图之,而外廷不知也。已,言官谒升。升言

上意主和,诸君幸勿多言。言官诫愕,交章劾升。升遂斥去。帝既以和议委新甲,手诏

往返者数十,皆戒以勿泄。外廷渐知之,故屡疏争,然不得左验。一日,所遣职方郎中

马绍愉以密语报,新甲视之,置几上。其家童 以为塘报也,付之钞传。于是言路哗然。

给事中方士亮首论之。帝愠甚,留疏不下。已,降严旨切责新甲,令自陈。新甲不引罪,

反自诩其功。帝益怒。至七月,给事中马嘉植复劾之,遂下狱。新甲从狱中上书乞宥,

不许。新甲知不免,遍行金内外。给事中廖国遴杨枝起等营救于刑部侍郎徐石麒,据不

听。大学士周延儒陈演亦于帝前力救,且曰,国法敌兵不薄城,不杀大司马。帝曰,他

且勿论,戮辱我亲藩七,不甚于薄城耶?遂弃新甲于市。新甲为杨嗣昌引用,其才品心

术相似。军书旁午,裁答无滞,帝初甚倚之,晚时恶其泄机事,且彰主过,故杀之不疑。

同书贰伍贰杨嗣昌传略云:

当是时,流贼既大炽,朝廷又有东顾忧,嗣昌复阴主互市策。适太阴掩荧惑,

帝减膳修省。嗣昌则历引汉永平唐元和宋太平兴国事,盖为互市地云。给事中何楷疏驳

之。给事中钱增,御史林兰友相继论列,帝不问。嗣昌既以夺情入政府,又夺情起陈新

甲总督,自是益不理于人口。我大清兵入墙子岭青口山,京师戒严。召卢象升帅师入卫。

象升主战,嗣昌与监督中官高起潜主款,议不合,交恶。象升阵亡。神宗末,增赋五百

二十万。崇祯初,再增百四十万。总名辽饷。至是,复增剿饷练饷,额溢之。先后增赋

千六百七十万,民不聊生,益起为盗矣。

据此,则杨嗣昌陈新甲等皆主和议,而新甲且奉其君之命而行者。徒以思陵劫于外

廷之论,不敢毅然自任,遂至无成。夫明之季年,外见迫于辽东,内受困于张李。养百

万之兵,糜亿兆之费,财尽而兵转增,兵多而民愈困。观其与清人先后应对之方,则既

不能力战,又不敢言和。成一不战不和,亦战亦和之局,卒坐是以亡其国。此残篇故纸,

盖三百年前废兴得失关键之所在,因略征旧籍,以为参证如此。

(原载一九三二年四月清华周报第叁柒卷第捌期) (《明清史料》第一册)

家园 松山之战后,明军主力已经被满洲全歼

如果清太宗无议和的真心,何必议和?明军难道还有反击的能力吗?清太宗的最高目标是固守东北,并非入主中原。

家园 皇太极是有心无力

明乱象虽呈,但毕竟中央政府还在,国家号令统一,所以几次入关都是孤军,很难立足。

家园 几次清军入关根本目的是掠夺财物人口

根本不是以争天下为目的。明军每战必败,还号令统一??有何用?清军甚至攻到了江苏北部宿迁,夺城几十座,杀明藩王数十人,掠夺几十万人口,明军连半点还手之力都无。

家园 没有人会满足于现状的

谁不想壮大势力,扩展地盘,问题在于是否站得住脚,能否长期保住。满清能用的也就十万兵力,纵然无敌,亦不能维持多久,更不敢分散。假如他兵分十路,每路一万,想无敌恐也办不成吧?

统一号令的政治意义在于其正统性和权威性,满清可以攻下宿迁,但他没本事叫宿迁每年进贡财赋吧?攻下一处的结果无非是人民四散逃亡,其结果,占领者除了焦土,一无所得。拿破仑远征俄罗斯,未曾有过军事上的下风,却落得一败涂地,除了气候因素,也有这个原因。

家园 如何解释松山之战后皇太极主和?

为了什么?怕明军反击吗?那几年后入关,清军区区十万何以攻下整个中国?如果真想灭明,1644年前的最后一次入关,清军就可以包围北京,请问明军又能奈之何?集各路大军勤王?哪一支明军敢和清军野战?

家园 清军几次入关根本目的并非掠夺财物人口,掠夺财物人口只是

消弱明帝国,壮大自己的的手段。

家园 1644年前的两次清军入关

后金天聪七、八年间(1633-1634年),明朝叛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先后航海来降,大为增强了后金的实力,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又命阿济格等入长城,破昌平,焚天寿山德陵(明熹宗陵),然后绕过北京,直插保定以南,凡克城十二座,俘获人口牲畜十八万。明朝督师张凤翼等皆按兵不敢战,听任清兵从容退去。

  清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极又命多尔衮、岳托等越过长城,大举深入。明朝以卢象?N为督师,宦官高起潜为监军。负责督军迎敌。而高起潜与兵部尚书杨嗣昌皆不欲战,结果卢象?N孤军奋斗,在矩鹿贾庄血战而死。这年冬,清兵大蹂畿辅,连下四十三城。次年,清兵南下入山东,攻破济南,俘明德王朱由枢。然后清兵由山东回师出塞,明军皆尾随不敢击,这次出塞,清兵俘汉人四十六万余,获白金百余万,满载而归。

清军入关,如入无人之境,前后时间近达一年,居然能俘四十六万人随同出关,而明军早已望风丧胆。如果清太宗真的想灭亡明朝,可以立即包围北京,明朝又能奈之何?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