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中兴篇) -- dreamflyer
坚决要求海天把这段人狐恋的故事补上!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宋理宗赵与莒《太上感应篇》封面题词
宋理宗的文学水准和宋徽宗比起来,显得很是一般。所以,搞个封面题词也只能说句大白话。就像现在有些领导一样,一手毛笔字实在拿不出手,只好勉强改用钢笔。
即使如此,宋理宗皇帝依然是南宋诸帝中,最积极的道教推崇者。
北宋的悲剧发生后,南宋赵官家们,对道教的态度有些不冷不热。宋徽宗穿着道袍,凄凉地被押送五国城的形象,实在是太让人印象深刻了。如果要算宋徽宗时的老账,就是把天下道观都拆了,恐怕也说得过去。但官家们没有这样做,反倒还多修了不少。——宋真宗以来的神仙教育深入人心,当遇到什么麻烦时,没有一个人会说:“我靠!什么破神仙!再不保佑俺,小心明天不烧香烛给你!”大家都会谨慎地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俺又做错了什么事,惹天上的神仙不开心了?
宋理宗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任内天灾人祸不断。疑心生暗鬼,便怀疑自己操作上有什么失误。成天在宫中烧香敬神,弄得到处乌烟瘴气。老百姓从皇宫外面经过,不知道的还以为到了一个大庙门口。有些乡巴佬就傻乎乎地往里面闯,忙得守门的金甲卫士赶都赶不过来。
除了了烧香,他还吃素,以为这样轻微地折磨一下自己的身体,便可以得到神仙们的谅解。当然效果还是不错的,宋理宗成功地减去了不少多余的脂肪,自我感觉健康了不少。只可惜天灾人祸却一点都没有减少的意思。直到遇到了这位张可大张天师,情况才有些轻微的好转。
嘉熙三年七月,宋理宗亲切地接见了张可大先生,不仅赐他可以在皇帝面前坐下,还请他吃了一顿素斋。席中两人对素食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坦诚地交换了各自意见。宋理宗惊喜地发现:张可大先生居然也非常喜欢吃香菇!
这下两人更是一见如故了!要不是碍着皇帝的身份,宋理宗简直就要过去给张天师一个热烈的拥抱了!他当即下旨:赐张可大“观妙先生”之号!
张可大在心中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终于得到这个盼望已久的“先生”之号了!祖宗有灵,后辈儿孙总算没有给先祖蒙羞。虽然香菇吃起来实在有些让他作呕,但相形之下,这点小小的代价还是值得的。
宋理宗的热情让张可大先生非常感动。除了这个“先生”之号外,宋理宗大听到张可大先生家中还有一个老母,便马上下令国库拨出银子若干,修整前朝在龙虎山的赐第真懿观,供他娘儿俩居住。
房子的事情刚刚定下来,宋理宗转念又一想:光有房子住,没饭吃怎么行?于是命令地方上的官员,多拨些良田给张可大母子种粮食,至于赋税就免了吧!宋理宗特别强调:其中要有几亩地专门养香菇。这玩意儿有益健康,张可大先生和俺都喜欢吃。
张可大先生千恩万谢,再拜离京,回到了日思暮想的龙虎山老家。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家是一个温暖的避风港,一个男人可以为所欲为的城堡。
回到自己的家中,张天师的心情不禁有些激动。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窗外山色如画,手中茶水如碧;门前少俗客,庭中花常在,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正在惬意之时,一个道童轻轻地走了进来,小声地对张可大先生说:“启禀师尊,有客来拜。”
张可大先生心中恼怒,猛一挥手,说道:“你就告诉他,今天我身体欠安,不见客!”
“是!”道童答应着,却迟疑地站着不动,“不过……上复师尊得知,这客人好像是从远地方来的。”他停了一下,小声地说,“北边。”
“哦!”张可大先生猛地坐了起来,“这客人是何等人物?”
“和我辈一样,也是个羽流中人。”
来人果然是个道士,身材高大,阔面长须,一看就知道是个北方佬。张可大先生疑惑地走过去,恭恭敬敬地打了个问讯,说:“贫道龙虎山张可大,敢问道长尊姓大名?光临敝山,必能有以教之!”
那长须道士慌忙答礼,说:“不敢不敢!天下谁不知道张真人的名号?小道岂敢班门弄斧?”他警惕地左右看了看,小声地说:“不瞒道兄说,小道王一清,此次千里迢迢而来,实是受人所托。”
“哦?敢问王道兄是受那位高人所托呢?”
王一清直了直身体,正色地说:“此高士不是别人,正是大蒙古国世子,蒙哥大帝之后:孛儿只斤.忽必烈!”
…… ……
关于张可大天师和蒙古特使的会见,历来都是人们议论纷纷的话题。不少人对于张可大一方面蒙受宋室的恩德,一方面又和蒙古人眉来眼去深为不满。到后来,事情越传越离谱,甚至有不少人传言,忽必烈之所以派人来龙虎山,是为了通过张天师刺探宋朝的军情,为大举南下作好准备。
这一点从事理上看有点说不通,张天师虽然受宋理宗的信任,但毕竟没有在朝中担任一官半职。军事上的能力,除了手下有一小群会点剑术的道士外,其它方面的作用都很有限。忽必烈就算是昏了头,怕也不会向张继先刺探南宋的军情。他最有可能的做法,是正史上记载的那样,派人上山“请符命”,即发挥张天师占卜预言的特长,询问最终天命所属。
但就是这个简单的“请符命”,后来也闹得沸沸扬扬,成为了一出让张家自己也有些糊涂的“罗生门”事件。
【原创】字样呢?
俺也非常喜欢吃香菇!
和一般人心中的印象不同的是,蒙古的统治者,尤其是元世祖忽必烈,并不是头脑简单的,只会弯弓射大雕的马背英雄。如果是那样,他们绝对扯不开那么大的一个摊子。当时的蒙古人,其实在政治、军事上是相当缜密的。任何行动之前,都会经过细致的考虑,甚至是严格的“沙盘推演”。
据说当年征战中欧一役中,蒙古军队还没有到,蒙古人的探子就已经满世界乱跑了。后勤供应更是细致到了极点,一个骑士同时拥有两匹马,以保证持久的奔跑能力。军中不仅有大量的中原式攻城器械,还带了不少的汉族医生。士兵们贴身的衣料一定是丝绸的。这样做不是为了炫耀有钱,而是因为丝绸的延展性好,中了箭轻轻一拉衣服,箭头就带出来了。不用像大多数军队的做法,让你咬着牙忍着,军医捏把刀子硬挖。
就是他们那种恐怖的屠城政策,其实也是一种策略。胆敢抵抗的就屠,乖乖开城门的就饶。人都是胆小的,听到几次吓人的消息,还没等蒙古兵攻到,自己就老老实实地把城门打开了。蒙古人前期的恐怖政策,到了后来,替他们省下了不少力气。
刚出草原的那会儿,蒙古人基本上凭的是血勇之气。这一点和十年前刚进城的农民企业家差不多。越到后来,他们的见识越广,行事方式就不一样了。蒙古人的大军,最先是往西边打的。历史上能够一家伙同时击败伊斯兰、天主教两大文明的,除了蒙古军队以外,别无分店。在征战的过程中,蒙古人慢慢发现一样东西的巨大影响力:宗教!
从成吉思汗开始,蒙古人就制定了相当公平的宗教政策。他们征服了金国故地之后,对当地的强势宗教道教——尤其是王重阳创下的全真教——非常的照顾。全真教当然也投桃报李,帮了蒙古人不少的忙。蒙古军队南下在即,道士王一清便自告奋勇赶赴龙虎山,帮助忽必烈联络同样是三清弟子的张可大先生。天师道在江南一带的影响,是谁都不能忽视的。
《元史》对于这件事情的记载相当简单。当年,忽必烈还不是皇帝,只是王子之一。“元朝”这个名词的产生,距那时尚有十二年之久。据说,王一清奉命到了龙虎山之后,受到了张天师的热情款待。张天师托王一清给忽必烈带上一句话:“后二十年,天下当混一。”众所周知,二十年后,这一预言果真成功准时实现了。那一年,元军在崖山海战中消灭了南宋最后一股军队,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投海而死。南宋灭亡,天下一统。
从后来元朝皇帝对张家的热情回报来看,不用说,在蒙古军队大举南下,一统四海这一段时间里,张天师麾下的龙虎山组织,或明或暗,肯定帮过蒙古人不少忙。
这一点在儒家看来,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儒家的酸腐书生们,喜欢把架子端个十足十,“是气所磅礴,凌然万古存!”这个天师道,怎么可以见到外族的皇帝也往上靠呢?
说起来道士们也是迫不得已。中国古代的宗教,和他们在外国的阔亲戚比起来,常常显得非常寒酸。外国的一些宗教,如罗马的天主教,教皇一不高兴,连西欧国家的国王都敢直接废了。中国那家的宗教敢这么嚣张?如果说别人是一棵参天大树的话,中国的宗教充其量只能算是株寄生的藤本植物。所以,每到该朝换代的时候,他们就得不停地押宝,押对了吃香喝辣,押错了就被禁被灭。历史就是这般的残酷,儒家人士其实也不是像他们自己说的那么坚定,只不过换衣服换得慢几拍而已。
清朝的大学士熊赐履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虽然自己是满洲人的大学士,但在他的口中,宋末元初的天师们,简直就是一群不足齿数之辈!
熊赐履在《学统》中写道:王一清是个道士是无疑的,但这厮其实只是个会吹牛皮的妖道。他骗忽必烈说,他在江南一带,关系网那是不得了!上至中央首长,下至地方乡镇级干部,个个混得厮熟。
忽必烈一听大喜,连忙派他潜入江南,担任蒙古军队的高级间谍。任务是拉拢宋朝的动摇分子,好给大军下江南打下基础。王一清信心十足地上路了,但工作一接手,他才发现,事情好像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也怪自己当初牛皮吹得太真了,忽必烈坚决相信这位王道长仅凭关系就可以搞定一切,所以给的银子数目不多。
以前在北方的时候,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人,王道长的“聪明”可以让他在蒙古人中间,潇洒地混个游刃有余。但到了江南他才绝望地发现:这个地方居然遍地都是中国人!更可怕的是,这些中国人还全都是南方的中国人!
最后王一清陷入了窘境:银子花完了,关系网却连个影子都没有!也是,大家都是“聪明”的中国人,凭什么相信你这个来路不明的王一清?就凭你身上那件破道袍么?
王一清无奈之下,准备返回北方。但一想到蒙古人腰间锋利的砍刀,王道长立刻觉得脖子后头一阵阵地发凉!
人一急,智商指数就会迅速上升。王道长灵机一动,忽然想到了一个办法:嘿嘿,咱不是“聪明”的中国人么?怎么忘了发挥自己的长处了?骗不了自家同胞,骗蒙古佬还不是小菜一碟?
思路对了就好办!王一清暗自盘算:那群蒙古人书读得少,属于无知识无文化无见识的“三无人员”。哲学大道理他们听起来哈欠不断,但一说到鬼神特异功能之类的事情,马上就跟小孩子一样来了精神。——对,俺就从这个方向入手!
他那时银子早已花光,被客栈赶了出来,没办法只好找个农家小院暂时住着。那家农民也属于“三无人员”,家中颇有几本龙虎山免费赠送的《捉鬼手册》、《简易阴阳风水》之类的小册子。虽说是入门读本,那家人还是嫌生字太多,扔在角落里没人看。——按熊赐履的说法,这些书都该称作“张氏妖书”。
王一清如获至宝,随手顺了一本揣怀里。第二天一早,启程返回北方。见到忽必烈后,他大言不惭地说,“臣过江至龙虎山,见嗣汉天师张,有神术,能前知,为乡人尊敬信颂,共称天师。语臣曰:殿下入正宸极而宋亡,宋亡而天下可一也。”
王一清道长从怀里拿出一本《捉鬼手册》,万分珍重地呈给忽必烈,说:“张天师让小道转告大王:他和龙虎山天师道所有弟子,坚决支持大王挥兵南下,完成一统天下的光荣任务!——这就是张天师托小道转交给大王的信物——天师道伏鬼仙书!”
大家可以想象当时忽必烈接过书后,心中的那股感动之情!不容易啊,一个身在敌国的得道高人,却时刻关心着俺的天下大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分明是一种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嘛!
所以,等到他真的一统天下之后,立刻召见当时的天师张宗演。见面劈头一句话就是:“那一年您和王一清先生谈话时所说的预言,今天果然实现了!请问,您是用什么办法来预言的呀?”
张宗演先生一脸愕然:什么?……什么预言?这……这王一清是谁?……
忽必烈心情极好,以为张天师年久忘记了,便热心地帮他回忆:“就是公元1259年您见到的那位王一清先生呀!王先生是我派去的,您忘了他长什么样子了吧?他长得宽额头,细长眼睛,谁看了都说是个一脸奸相的家伙!——不过人不可貌相,王道长其实是个好人,他帮俺联络上了您。这不,您送给俺的书,俺还带在身边呢!”
张宗演先生瞠目结舌,听得是一头雾水。但他至少明白了一件事:这事发生在他父亲当天师那会儿,和自己基本没有关系。——令他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父亲做过的任何事情,无论巨细,都会给我交待清楚。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从来没有听他提起过?还有,俺们龙虎山张家宝贝这么多,怎么会拿一本印刷粗糙的免费小册子给皇帝做信物呢?
好在张宗演先生是个聪明人,不会傻乎乎地说:没有!这是哪儿的事啊!万岁爷您肯定被这姓王的小子给忽悠了!——他只是避虚就实地说:“这是俺父亲那辈的事,俺那年还小,不清楚。”
“哦!原来是你父亲的事啊!”忽必烈略有些失望,他理解地说,“难怪您不清楚。不过不要紧,这照样是你们张家的光荣嘛!来人啦,给我重重地赏!”
…… ……
我们可以发现,熊赐履的以上说法,和正史中记载的完全不同,也和民间流传的“张天师刺探军情说”很不一样。作为儒家的正统文人,熊赐履的本意大概是想讥嘲张天师一回,却没有料到最后却帮了张家的一个大忙:以后再有人骂天师是“汉奸”,张家人可以马上翻出熊大学生的书来,理直气壮地说:看到没有,熊学士这里写得清清楚楚嘛,没有的事儿!完全是那个不要脸的王一清造的谣!
沙发?
花!
好心有好报(奇怪,俺回的是[懒得起名]的帖子啊)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