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中兴篇) -- dreamflyer

共:💬267 🌺137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笔越来越幽默了
家园 识时务者为俊杰
家园 【原创】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中兴篇)7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取妻莫愁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愁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赵恒《劝学诗》

  

   干兴元年(公元1022年),宋真宗赵恒驾崩。从他登基后的所作所为来看,此人无疑具有当一流昏君的充分条件。但他的运气极好,身边有一大堆如寇准、王旦之类的能臣辅佐,所以就算是想昏庸,也昏庸不到哪里去。

   和历代几乎所有的昏君一样,宋真宗颇具文学才能。上面提到的那首《劝学诗》,很有后来胡适之白话诗的味道。语言通俗,说理明确,老百姓一看就打心眼里喜欢。千百年来,华人以勤读书为首务,这首诗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他最受人诟病的就是后期的崇道造神运动。整件事,仿佛是一个中国版的“皇帝的新衣”。所有的人,包括真宗自己,都知道这件事是假的,荒诞可笑。但每个人都心怀鬼胎,各有各的打算,最后都身不由己地成了这出荒诞戏中的演员。

   演员之中,甚至包括了著名的忠臣寇准。 他不顾朋友的劝阻,为了重登相位,明知有假,还是主动地向真宗报告自己辖区内发现天书的消息。结果偷鸡不着反倒蚀了一把米,被奸臣丁谓趁机揭穿。最后,落得个贬斥远恶军州的悲惨下场。

   另外还有当时的宰相王旦,本来是个挺正直的能臣。在“天书事件”发生的前一夜,宋真宗送了一坛子珍珠给他,倒不是想给他发点奖金,而是暗示他一个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圆滑。结果这位王旦先生一点就通,每次一有天书便冲锋在前,一次次地带头欢呼庆贺。到了后来,良心上实在是受不了了。临终之前,凄凉地对儿子说:我这一辈子没有什么差错,惟有天书一事,怕是逃不了后世的指责。我死后,你把我剃光头发,穿黑衣服下葬吧!

  

  ——由此可见,你是什么人,就该老老实实地去做你份内的事。否则,你自己痛苦,大家看着也觉得累。忠臣最好好好地一忠到底,奸臣最好认认真真地奸个痛快!最怕的就是好人忽然做坏事,或者坏人忽然假惺惺地做起了好事。好人做坏事,别人骂起来肯定比骂坏人还狠;坏人做好事呢?王莽这人您听说过吧?也做了蛮多的好事,但人们都说这叫虚伪。

  

   公元1022,宋真宗的第六子赵受益即位,是为宋仁宗。他继位时是个13岁的小家伙,什么都不懂,真正统治着大宋江山的是刘太后。刘太后一个妇道人家,遇到事情就慌了手脚。刚掌权便遇到了个大难题,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先帝爷真宗皇帝眼看着就要下葬了。但他留下来的那一大堆“天书”、“祥瑞物”该怎么处理呢?

   要知道,由于神仙们的特别关照,这些神圣物品,几乎可以装满皇宫里所有的垃圾箱了!

   有大臣建议继续奉供,结果招来了大家的一片白眼;有人建议专门造个大殿收藏,结果几乎被大家群殴至死!也难怪群臣怎么激动,真宗生前,俺们就被这些劳什子折腾够了,未必他死了,俺们还要继续受它折腾么?

   不过,毕竟是皇帝的东西,谁都不好意思明说:干脆丢垃圾桶吧!这时有个聪明的家伙建议:既然它们来自天上,俗话说,尘归尘,土归土,咱们一把火烧之,让它们随着轻烟,回到玉帝那里去吧!

   ——也不妥!人们要问:皇帝是天子啊,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连真宗皇帝一块儿烧了?

   最后拍板的是宰相王曾,他庄重地说,这些都是皇天上帝对先皇帝的特别恩赐啊,光荣属于先皇帝。如今,先皇帝已经升仙而去,天书、瑞物也应该与先皇帝同归皇堂奉安才是,万不可再留人间。——意思就是说,用焚烧的方法处理垃圾容易造成大气污染,还是用填埋的方法比较卫生。

   所有的天书瑞物,最终都随着真宗皇帝入土为安,这也标志着著名的宋朝天书崇拜事件的结束。宋真宗的永定陵现在还好好地保存着,那天国务院允许挖了,大家不妨去凑个热闹,蹲在坑旁边往里瞅瞅,那些当年神气活现的天书,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

  

   “天书事件”唯一的胜利者张正随天师胜利回山!可怜他日夜煎熬,千里奔波,已经瘦得像个人干一样!不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从此之后,龙虎山张天师一家,开始被汴梁的赵官家们另眼相看。一连几代,都蒙宋帝亲自接见,并赐以“先生”的尊号。想当年,宋朝开国之时,陈抟先生这么大的名气,朝廷好不容易才封一个“希夷先生”,现在倒好,光是张家,几乎每代都可以轮上一个!

  

   接下来的几个天师表现都比较一般。第二十五代的张乾曜,只是“端静寡言,笃志內修”。宋仁宗召见他时,问他“冲举之事”,他抄袭了陈抟先生的答案,劝皇帝做好本职工作,少管闲事。——值得表扬的是,张家的天师们,在这一点上,比那些忙着献“九转仙丹”、“红丸”、“黄帝御女之术”的妖道们要干净得多。

   第二十六代天师张嗣宗。唯一的特别之处是,“生而左手有印文”。至于印文的内容是什么呢?书上故意不写,大概也是天书上的文字吧?老百姓家的孩子如果也有幸长了一个在那里,大家多半只会说是胎记。

  

   二十七代天师张象中比较早熟。他生下来三个月就可以走路了,五个月就可以说话。清代的笔记小品中,常常也有这一类的小孩子。不过,事物之反常谓之妖,父母亲家人一般都会很不开心。解决的办法是灌黑狗血。灌了之后,也许是真的除了邪气,也许是把天才儿童给吓傻了,总之是强行消除了这种奇特的语言天赋。还好张象中小朋友是生在张天师家,谅那些妖魔鬼怪也不敢上门。说话说得早,大家分析,只可能是两种情况:神仙投胎转世,或者祖传的基因再次创造了奇迹。

   张象中天师七岁的时候(一说十三岁),便上京面圣,这时的赵官家是宋仁宗赵受益(也叫赵祯)先生。张象中先生小小年纪,却应对相当得体,“道法甚妙”,宋仁宗很是喜欢,便送了件紫袍给他。不过,可能正是他年纪太小,所以张象中是那些年里,唯一没有被赐号“先生”的张天师。

  

   从时间上算起来,就在他在天师位的时候,京师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瘟疫。当年的瘟疫可不像后来的非典型性肺炎,把地球闹得倒转了几圈,结果总共才死了几百人。古时候的瘟疫那才叫瘟疫,不死个万把人那简直不好意思拿出来说!

   现在有了瘟疫, 办法是把人民隔离起来。古代恰好相反,是把皇帝隔离起来。倒不是大家终于意识到:皇帝老儿才是万恶之源。那么隔离起来干什么呢?让他一个人呆在冷宫里忏悔禳灾!所谓的“天人感应”,只有朝廷犯了什么错误,老天爷才会降下灾害嘛!

   但这次连皇帝不吃肉、不近女色也不管用了。眼看着疫情越来越严重,大家心急如焚。参知政事范仲淹表奏:“目今天灾盛行,军民涂炭,日夕不能聊生。以臣愚意,要禳此灾,可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就京师禁院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可以禳保民间瘟疫。”

   ——眼尖的读者这时就看出来了:你这不是在抄袭《水浒传》的开头么?

  

   正是《水浒传》的开头!这里先要说一说《水浒传》这一节的两个BUG!

   首先,范仲淹犯了称呼上的错误,他不应该称张天师为“嗣汉天师”。因为这么一叫,就让张天师们提前若干年得到这个宝贵的封号。“嗣汉天师”这一尊号,是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封给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的。范仲淹可以写出名扬百世的《岳阳楼记》,却无论如何也叫不出“嗣汉天师”这个封号。

   另一个错误是,洪太尉上山的时候, 主持真人向前对他说:“好教太尉得知:这代天师,号曰虚靖天师……”——这又是个时空错乱的例子!被赐号“虚靖先生”的天师,是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而不是此时正在位的第二十七代的张象中。史书中记载,张继先出生于宋元祐七年壬申十月二十日,当时的皇帝已经宋哲宗赵俑(赵熙)了,中间隔了两个短命皇帝。算起来,等张继先先生呱呱落地之时,那些放出来的妖魔们,如宋江、李逵之类,这时已经基本上长大成人。张继先先生就是由通天的法力,恐怕也已经为时过晚了。

家园 沙发并送宝!!!

哈哈哈!!!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家园 回花一朵!谢巴依老爷每次赏光!
家园 怕你还不起。。。

没料到--改成送宝了!

家园 多好的YY小说题材

二十七代天师张象中比较早熟。他生下来三个月就可以走路了,五个月就可以说话。清代的笔记小品中,常常也有这一类的小孩子。不过,事物之反常谓之妖,父母亲家人一般都会很不开心。解决的办法是灌黑狗血。灌了之后,也许是真的除了邪气,也许是把天才儿童给吓傻了,总之是强行消除了这种奇特的语言天赋。还好张象中小朋友是生在张天师家,谅那些妖魔鬼怪也不敢上门。说话说得早,大家分析,只可能是两种情况:神仙投胎转世,或者祖传的基因再次创造了奇迹。

怎么样,就这个题材写篇回到过去的天师题材小说都够了!

呵呵!!

家园 【原创】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中兴篇)8

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是天师道中兴年代一个不世奇才。传说他神通广大,道法神奇。在张天师一家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中,仅次于祖天师张道陵。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才硬要把他拉来客串一回。

   他的道法到底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先看看史书上记载的一段传奇吧!

  

   在山西省的运城地区,有一个解州镇。一般人对这个小地方都没有什么印象,但在北宋时期,解州一带在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那个地方产盐,据说生产的历史长达4000多年。

   俗话说,山珍海味离不了盐,走遍天下离不了钱。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朝廷那些会捞钱的官儿更是一刻也不曾忘记。所以,从古至今,朝代换了无数,政治理念、治国方式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约定俗成的,即政府对盐的专营权。

   有了白花花的盐,自然就会有百花花的银子。清代江南官营盐商的富裕,直到现在也都让人眼红不已。别的不说,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系”,就是在短时期内,硬生生地让盐商们给吃出来的。

  不过,解州的盐和江南盐商的盐略有不同。江南的盐,都是产自江浙沿海一带的海盐。解州的盐呢?是当地的盐池里产出来的,叫“池盐”。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一种“岩盐”。岩盐的另一个产地在我们四川省的自贡,叫做“井盐”。据说自贡盐的品质不及解州盐。从生产方法来看,自贡盐也比解州盐麻烦得多。别人是一个个宽阔的盐池,直接在里面舀卤水晒就是了。自贡盐呢?还得花费大量的资金、人力去开凿盐井。

   正因为如此,解州的池盐产量是非常高的。在生产高峰期的元朝至元年间,曾经达到年产8554 万斤的惊人记录!可见,解州的盐池,是朝廷一棵多么重要的摇钱树啊!

  

   宋徽宗崇宁五年,这棵摇钱树却出了毛病:里面发现了一头怪兽,样子很像传说中的蛟龙!

  

   如果换成是现在,对于解州人民来说,这将是一件从天而降的美事。大家也不用忙着热日头下面辛苦地晒盐了,都去开酒店“捡”钱吧!旅游业未必还不如你买那 5毛钱一包的盐赚钱么?看看人家英国,虚构一条尼斯湖怪出来,就掏空了无数旅行者的腰包。

  但当时的解州人民却很不赞同这个观点。一则在古代,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经常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大家都看烦了!二则这头蛟龙很不友好,它会吞云吐雾。龙从云虎从风,云雾只是龙的一种附生产品,这一点大家都能理解。但解州这条蛟龙却做得相当地过分,一吐云雾就是数十里对面不见人影。家禽家畜,大人小孩,只要一走进这雾里,“輒皆嚼啮,伤人甚众”。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看来解州这条龙明显不是一条好龙。好龙应该保佑龙的传人才对,而不是把我们当作饭后的甜点。宋徽宗非常烦恼,盐钱收不上来不说,万一这龙吃上了瘾,跨省吃到河南汴梁来,那可如何是好?一时间,他连李师师家都不想去了,急得在宫中团团转,一心想找个解决的办法出来。

   但就凭他这个标准的昏君,能想出什么像样的法子来?没奈何,只得敲响景阳钟,召集群臣商议此事。

  文武百官齐集大殿,一个个面面相觑,哪有什么好主意可讲?大宋朝重文轻武,弄得连武将们都有几分娘娘腔。所以,没有一个人敢像演义小说中写的那样,勇敢地走出队列,昂然大叫:“末将不才,愿立下军令状,三日之内,不斩下妖龙之首,末将提头来见!”——换成唐朝那就简单了!连魏征这样的文官,都敢一家伙砍个龙脑袋下来提着玩!

  

   于是有大臣建议:向韩愈同志学习,写篇声情并茂的《祭蛟龙文》,找个胆大的,扔进解州的盐池里,感动那条恶蛟,让他不再作乱人间。

   大伙听了都摇头,写文章吓人的事情,只是说说好听而已。就连韩愈自己那一回,当时吹嘘多么多么厉害,结果后来李德裕、陈尧佐等人到潮州一看:鳄鱼不是好好地还呆在那里吗?

  

   另一位大臣建议:不如咱们今天来开会的大伙儿一起,诚心斋戒祷祝三月,坚决不近女色!以此感动老天爷,自然会派神将下凡,把蛟龙收上天去!

   哪里可以!宋徽宗第一个摇头。吃斋饭可以,香菇正好是俺最喜欢的。但这个女色嘛,嘿嘿……李师师家的地道那是白挖的么?

  

   最后,有个大臣冒冒失失地建议:不如学真宗皇帝御驾亲征,万岁爷您是天之骄子!携上天之余威,亲临盐池之畔,谅那蛟龙也不敢无礼,见您来了,还不夹着尾巴赶快溜之乎也?

   ——什么?!宋徽宗死死地瞪着眼前这个冒失鬼,怀疑这厮有很严重的弑君嫌疑。

   他正打算叫军士上前拿问之时,殿前猛然闪出一道身影。徽宗皇帝仔细一看,来者不是别人,正是他最宠信的神霄派道士,封温州应道军节度使,赐号“金门羽客”,时人唤作“聪明神仙”的林灵素先生。

  

   林灵素先生轻摆拂尘,不屑地看了众大臣一眼,对徽宗皇帝也是长揖不拜,他朗声说道:“这等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哉?在下有一位道友,神通广大,道法神奇。如果他肯出山,莫说是一条蛟龙,就是十条百条,也似泥中蚯蚓一般!”

   徽宗大喜!连忙走下御座,上前恭敬地问道:“请问仙师,这位道友是何方圣贤呀?”

   林灵素呵呵一笑,说:“此人陛下早年其实见过。他乃是正一天师道辅汉天师之后,龙虎山嫡传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先生。”

家园 花!啧啧,死道友不死贫道啊
家园 黑呀,真黑

口称区区小事何足挂齿,结果把别人给推上去了。

家园 高,高,实在高;黑,黑,实在黑

这一荐,先把自己摘出去了,不然随便那个太监宫女嘀咕一句“干嘛不派宫里的神仙去”那就完了。顺便恶心恶心对头。太高了。

家园 上朵晚香玉
家园 这个林妖道不是坑人吗
家园 【原创】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中兴篇)9

林灵素这人,从历史上看,是个不折不扣的妖道。北宋的江山最后断送在徽宗手上,林灵素在其中所起的“功劳‘不小。他此次推荐张天师,居心如何,不得而知。但他自己是神霄派的高手,精通后来在民间鼎鼎大名的“五雷法”。这次见到有妖怪,本来应该自己提把桃木剑上去,一个掌心雷搞定,为何却要麻烦千里之外的张继先天师呢?

唯一的解释是,他已经预见到了这位张天师的发展潜力。而这种潜力,对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威胁。皇帝身边,可以有很多道士,但最好不要在御座旁边一站就是两个。就算林灵素现在具绝有大部分的优势,但至少有一点,他和张继先先生比起来,却是远远不及。

这个优势就是年龄。就在这一年,被人们尊称为“先生”的张继先,实际年龄不到十五岁。

张继先和张象中先生比较类似,都是属于生而奇特的儿童。从张天师一家的角度来看,张象中小朋友是一种正常的奇特。赫赫有名的天师家里,出几个特别早慧的儿童,有什么大不了的?贾宝玉处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出生的时候,嘴巴里面尚且衔了块玉石。张天师家的孩子,就算呱呱落地之时,手中捧着本《道德经》,并且当场给接生婆讲解了一段。在大家的眼中,应该也属可以接受的范畴之列吧?

但张继先小朋友就比较让人头疼了,因为他的奇特,多少属于那种不太正常的奇特:他生下来一直到五岁,都不曾说过一句话!

这一点差点把他的爹妈急死!左邻右舍的人们也基本认定这可怜的孩子是个哑巴了。但是,十聋九哑,张继先小朋友的听力却毫无问题。你叫他拿个碗过来,他绝对不会给你递个盘子。起先大家疑心他的舌头长短了,撬开嘴巴一看,似乎长度又刚刚好。

不用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家里人是想尽了办法。道家的奇门经文符咒,一有新的,就拿到孩子的耳边念一通。至于各种各样的符水,那更是喝得比牛奶还要多。实在没辙了,孩子的母亲甚至偷偷跑到观音庙里许愿上香,可惜照样不灵验。

张天师一家急得直跳脚!如果这个孩子真的一辈子不说话,对张家来说,将是个巨大的灾难。张道陵先生当年飞升之前,再三嘱咐: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从第一代到第二十七代,托老天的福,张天师们都忠实地履行着这个遗命。大部分都是长子即位,最不济的,也会是个老二或老三之类的其他亲生儿子。

但到了第二十八代的张天师张敦复先生那里,很遗憾,第一次出现了无嗣的情况。不用说,当时大家都比较尴尬。还好,张道陵祖师当年的规定有商量的余地:“世世一子“,并不是说一定是前一个天师的,只要是张家的儿子好像就可以。所以,张敦复先生就过继了他弟弟张敦厚的儿子,也就是他的侄子张景瑞。是为第二十八代天师。

问题是,过了若干年,更尴尬的情况出现了:张景瑞天师,竟然也生不出儿子来!

没办法,接着过继吧!但这一次的难度就比较高了:张景瑞天师没有兄弟呀!

无奈之下,只得过继了这位小哑巴张继先。但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奇妙了,因为张继先是张景瑞的叔叔张敦信的儿子。从辈分上细细排来,应该是张景瑞的堂弟。说出来实在是不好听呀!但事关天师道的生死存亡,这点尴尬事,大家也都顾不了那么多了。

——问题是,如果这张继先小朋友长大后,真的是一个哑巴,那可怎么办?说出去不好听不说,万一什么地方出了个把妖怪,人家请龙虎山张天师下山驱魔除妖,一到地头上,却说不能开口念咒请神,这岂不是让妖怪笑破肚皮?

奇迹是在张继先小朋友五岁的时候出现的。

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呆呆地坐在屋外的那棵老桑树下。看旁边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草中啄食。张家多的是母鸡,公鸡却不常见。平素捉鬼降妖的时候,用的最多的就是公鸡血了。张天师家的招牌亮堂,不用打广告,上山来请的人就络绎不绝。所以,鲜有公鸡可以享有长寿的。一只小鸡,刚刚粗略长成公鸡的模样,还没有开始打鸣,便立刻会成为桃木剑下之鬼。为捉鬼降妖事业,贡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和生命。

但那天就是奇怪,有只半大不大的公鸡崽子,慢慢地踱到张继先小朋友的旁边,突然一伸脖子,“喔喔喔~~”,开始了它生平第一声(可能也是最后一声)啼叫!

雄鸡一唱天下白!听到这一声鸡叫,张继先小朋友仿佛从梦中惊醒一般,站起来呵呵一笑,转身就往堂屋里跑。

堂屋中间,塑的是三清圣像。塑像前面,有一个不大的贡桌,上面略略摆着些香烛纸钱,以及瓜果之类的贡品。当然少不了现成的笔墨纸砚,供天师平时练习画符时使用。

张继先小朋友跑到贡桌前,拿起毛笔,揪过一张画符用纸,刷刷刷地便写下了一首五言绝句:

灵鸡有五德,冠距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

张家的上下老小目瞪口呆:这这这……这不是比方仲永还来得厉害么?神童啊!

张景瑞先生当众宣布:从明天开始,俺要对这孩儿进行严格的道教理论培养。那些想仿照方仲永的恶邻,试图上门请俺带着孩儿去赴宴的家伙,一律乱棍打出山门!

其实不用他这么费心。第二天一早,人们发现神童张继先居然失踪了!张景瑞先生急得差点当场白日飞升!龙虎山上下,鸡飞狗跳,大家手忙脚乱地好一阵乱找。后来居然发现,张继先小朋友居然是在山腰浴仙观前的莲花池里!

各位看官请放心,没有淹死。不仅如此,他还端坐在一朵硕大的碧莲花之上,端庄祥和,神情似笑非笑。龙虎山众人,终于知道,这孩子来历实在非凡。就在这莲花池前,大家纷纷顶礼膜拜。张景瑞先生一个人站在旁边,拈须微笑,他欣慰地意识到:自己将来对张继先的教育培养工作,将会变得无比的轻松。

四年之后,张景瑞先生含笑仙去,年仅九岁的张继先小朋友,正式嗣位成为新的正一天师道掌教,龙虎山第三十代天师。

崇宁四年,好道的宋徽宗派人把年仅13岁的张继先天师请到东京汴梁。像所有召见神童的皇帝一样,宋徽宗一开口,便问了一个相当幼稚的问题:“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

这样的白痴问题其实很不好回答,因为你摸不透皇帝的真正用意是什么,以及,他究竟要的是什么样的标准答案。楚襄王当年,吹了一阵凉风,便大惊小怪地叫:“快哉此风!——这风是专门给俺一个人吹的,还是和天下老百姓共享啊?”晋惠帝在御花园游玩,忽然听到一阵青蛙叫。这位皇上是个经过鉴定的白痴,当然不可能像张继先先生一样,马上跑进殿里赋诗一首。他牵着侍从的衣袖,傻乎乎地问了一个超级白痴的问题:青蛙是在为官家叫,还是为私家叫?

众人周知,这些问题后来都得到了满意的答案。楚襄王旁边有个机灵的词臣宋玉;晋惠帝身后的侍从虽然不能像宋玉那样能写《风赋》,但智商明显比皇帝高出许多。而到了今天的宋朝,张继先小朋友尽管只有十三岁,但面对这样的问题,却显得更加胸有成竹。他站起身来,对徽宗施了一礼,不紧不慢地说:

“臣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

所以说有志不在年高,拍马屁也是同样道理。有些小孩子,从小就会把师长们拍得舒舒服服的。以后大家遇到这样的孩子不妨记下他的名字,他们以后都是要做大事的。当时,宋徽宗听了这样的话,果然“龙颜”大悦,到死都不会忘记龙虎山上的张继先了。

现在,林灵素先生推荐的道友,正是张继先天师。徽宗皇帝是又高兴,又有些担心:这孩子这么小的年纪,能对付那条恶蛟吗?

家园 沙发坐稳再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