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夕阳篇) -- dreamflyer
张宇初,字子璿,别号耆山,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长子。正一派第四十三代天师,被后人尊称为“列仙之儒”。此人三教皆通,著述甚多,是历代天师中的佼佼者。“列仙之儒”这个光荣称号,是当时非常著名的文人宋濂给的。不过道士们不要高兴得太早了,宋濂先生接着便写道,“国初名僧辈出,而道家之有文者,独宇初一人。厥后亦寥寥矣。”
宋濂先生旁观者清,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南北朝一直到唐宋时期,在文采上面,佛道两家都是平分秋色的。细细算来,至少在唐朝的时候,道家还是大幅度领先的。他们有吴筠、贺知章、张志和、杜光庭等著名文人道士。如果把范围扩大一点,我们还可以加上一个绝顶高手李白!
到了明朝,道士而能文的,数来数去就只有一个张宇初了。前面提到过,他领导编撰了著名的《正统道藏》,这本书工程浩大,直到张宇初先生羽化升天都没有搞定。
个人的著作方面,张宇初先生编写了一部非常有名的《道门十规》,相当于是一部《道士基本行为规范》。任何一个人想要成为道士,都得先认真学习《道门十规》的精神和指导原则。这就好比一个顽皮的小男孩上学的第一天,老师都要他熟读《小学生守则》一般。
张宇初先生的其它著作多收于《岘泉集》十二卷之中。这是一套百科全书式的著作,里面经传、论文、心得、散文、诗词等等无所不包。当时文人王绅为这本套书作序云:“(宇初)天资颖敏,器识卓迈,于琅函蕊笈,金科玉诀之文,既无不博览而该贯,益于六经子史百氏之书,大肆其穷索。至于词章翰墨,各极其妙。”
这样的人物在张家子孙中很少见,可以和他媲美的,数来数去只有宋朝的张继先先生。 起初,明朝皇帝对他还是蛮客气的,当他刚满20岁,还是个嘴上无毛的小伙子,朝廷就封给他一个“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如果大家对前文还有印象的话,应该还记得,张继先先生当年最厉害的封号,不过是个“虚静先生”而已。算下来,足足低了张宇初先生两个档次。
张宇初先生学问固然不错,但和张继先天师相比,他有一个先天的劣势:据历史记载,这位天师居然连一点法术都不会!天师而不会法术,便多少有些麻烦了。不仅狐狸精们额手相庆,皇帝和地方官员也不会把他放在眼里。历代的儒家酸腐书生,多半都会对道士们有几分看不顺眼。但在宋朝时,有哪个不要命的敢去拨弄张继先天师?
正因为如此,令大家都意想不到的是,正是从这位优秀的张宇初天师开始,张道陵的子孙们开始遇到大麻烦了。
张正常先生当初见朱元璋时,只被赐了一颗银印。张家上下对此很不满意,到了张宇初这个聪明人的时候,便想了个借口,想问皇帝多讨一颗。他是这么要求的:以前皇帝赐的那颗银印呢,俺们只敢在上奏表的时候用。但作为天师得化符啊,符咒上要盖印啊!前朝的皇帝赐过一颗“正一玄坛”之印(金的!),希望本朝皇帝也依样赐予一颗,谢谢!
——意思说得很清楚。不要怪俺张宇初先生没有法力,要怪就怪您小气没有赐印。人间改朝换代,妖魔鬼怪也跟着沾光。这不,前朝的印盖下去,人家妖怪们不认黄了!
皇帝一想,也是!干脆咱就信他一回吧,如果最后闹得天下到处都是妖怪的话,毕竟也不是什么好现象。——皇帝命令,钦赐张天师“正一玄坛”之印一枚。依六品官样式制作。用什么材料呢?——铜的!
铜的?张宇初天师大失所望,但好歹是皇帝赏赐的,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接过来。不知是质地太差还是别的原因,最后妖魔鬼怪们好像还是不认黄。
问题是,张宇初天师最后连这颗铜印都保不住。建文帝年间,由于张宇初先生犯了个大错误。皇帝下令,撤销张宇初先生的印诰。这颗铜印最终还是被收回了国库。
张宇初先生犯的是哪门子的错误呢?史书上写得很清楚,“居乡恣肆不法”。后人每读到这一点,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张宇初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翩然一“列仙之儒”也,怎么变成了个刘文彩式的人物了?
其实,这样的人物在历史上还真不少。不少的著名的文人学士,温文尔雅只是他们艺术的一面。但再温文尔雅也得吃饭啊?肚子都塞不满你能文雅到哪里去?现在的人不流行文雅,流行玩玩“酷”。头上发型,脸上墨镜,身上衣服,脚上鞋子。没个千儿八百根本拿不下来,人说了,没钱你玩什么酷?
同样道理,如果家里没有几百亩地,一所大宅门,你小子玩什么文雅?明朝著名的书法家董其昌,集古法之大成,成一代之宗师。后人评论说,“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元透性灵。”在历代文人眼中,这位董先生简直是一个文雅的一塌糊涂的人物!
翻开董其昌的另一面,就让人替他文雅不起来了。他纵容家人,恣肆乡里。其侄儿不仅逼死了人命,还把别人上门来讲理的女眷关上门脱了裤子打屁股。
这下子激起了公愤,群众齐聚董家门前,冲进门去,见东西就砸。最后一把大火,将董宅雕梁画栋二百余间烧个干净!吓得这位明朝书法宗师赶紧施展“土遁”之术,一溜烟跑得比兔子还快!
至于张宇初先生具体是怎么个“居乡恣肆不法”呢?史书上没有详细交待。不过,我们在下文看他曾孙张元吉的行事方式,便可以略知一二。此处暂且不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张宇初恶霸地主的行为,刚给他道教领袖的脸上抹了一把黑,另外一件事又让和尚儒生们把笑话看了个够。温文尔雅的张天师,居然和人吵了起来。而且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授业恩师,著名道士刘渊然。
这为刘渊然先生在当时相当有名,据说精通“五雷法”,“呼召风雷,役治鬼物,济拔幽显,立有应验。”。张宇初先生当年十八岁时,老爸就飞升了。年纪轻轻就继承了大位,以后的日子就得全靠自学成才了。但他又没有张继先天赋的异禀,没奈何,只得放下身段,到处寻师学艺。刘渊然就是他的主要老师之一,张天师跟他学习“净明法”。
刘渊然老师的法力是经过鉴定的,朱元璋曾经把他召至阙下,“试以法术,有验,赐号高道”。但不知怎么的,张宇初先生学了却怎么都不见效。这也许是他对刘老师不满的第一个原因吧?
另一个原因是刘老师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深得朝廷的信赖,严重地威胁到了龙虎山的地位。到后来,皇帝居然委任他为“道录司右正一”,即朝廷掌管道教的最高官员。众所周知,朝廷以前不是明说请龙虎山张天师掌管天下道教么?你派一个正规的政府官员插手,俺们没有话说,但又派了一个道士进来,这就叫做一山不容二虎,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张宇初先生首先发难:这刘渊然算什么东西?浪得虚名嘛!他的道术都是假的,我早就试过了,不灵!要说质量好,牌子硬,还得找那些千年老店。比如说我们龙虎山张家,那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刘渊然反唇相讥:什么什么?各位观众大家可看好了啊!什么叫做忘恩负义?什么叫做过河拆桥?典型的不尊师重道嘛!噢,自己不好好学就怪老师啊?活该你到现在都学不会!什么千年老店,翻旧帐本有什么用?有本事去抓个狐狸精吸血僵尸来给大伙儿瞧瞧?……
两人针尖对麦芒,从朝堂之上一直吵到民间。上面君子动口,下面的小人就动手。双方的弟子打群架都不知道打了多少回了,一见面就红着眼抽出桃木剑互砍。旁边看热闹的群众不知就里,还以为是道士们在英勇地降妖除魔,站在一边袖着手议论纷纷:“我猜左边那个道士是真道士,右边那个怕是狐狸精变的。”
“错!俺敢赌五个铜板,右边那位才是道士,狐狸精是左边的那个。等着瞧吧,砍着砍着就现原形了!”
……
张宇初先生在他的著作《道门十规》中强调,“其初入道,先择明师参礼,开发性地,恪守初真十戒,……收习身心,操持节操。”,“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为先。”要“择山水明秀、形全气固之地,创立庵舍,把茅盖头,聊蔽风雨,风餐露宿,水迹云踪,……草衣木会,箪食瓢饮,……真功苦行,槁木死灰,乃磨励身心分内之事。”
道理是说得很不错,但后人多半认为,这本《道门十规》推出之后,收效甚微。当时的实际情况,是“玄纲日坠,道化莫敷,实丧名存”。从张宇初先生的言行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玄纲日坠“的原因所在。
永乐年间,张宇初天师很幸运地再次获得皇帝的青睐。这位新上任的天子对道教有几分好感,他交给张宇初天师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这个任务对正一派的掌门人张天师来说,多少是有点尴尬的。
梦飞好文笔,刻画得惟妙惟肖!
一身油腻腻的道袍,许久未洗的长头发。七星冠,令牌,铜铃,桃木剑,掉了不少毛的拂尘;山羊胡子,满口黄牙,瘦削的脸庞,骨碌碌转动的、狡猾的小眼睛;满是香灰的桌案,半明半暗的蜡烛,纸钱,满庭院乱舞的黑灰,跪了一地的愚民……
张岱和孔家人一齐摇头轻笑,一种千年以来积淀而成的优越感,使他们眉目间神采飞扬。在他们的头顶,夕阳的最后一丝余晖,给古老的孔庙染上了最后一丝光彩。
你是道教中人?如果是,那我得用道教的专用祝福语呈现给你呀。
才高八斗,献花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天师张家到现在竟然已传42世,真是异数!除了人造贵族曲阜孔家,不知道历史上还有没有相似的家族。
花花
公元1402年,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结束,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登上皇位,改元永乐,成为明朝第三代君主,也就是明成祖。
朱棣是个相当复杂的人物,和他的老爸朱元璋极为相似。他们父子俩同样都高瞻远瞩,同样精明能干,也同样残忍好杀!和朱元璋有点不同的是,朱棣先生有个很奇特的爱好,他迷上了一种小孩子们都喜欢的游戏:找人!
找谁呢?他的侄儿,被他拥兵赶下台的建文帝朱允文。当朱棣的大军攻进南京金川门的时候,建文帝在宫中举火。皇后、太子都自焚而死,建文帝本人却不知去向。中国历史上烧皇帝房子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但最奇怪的就要数这一次了。这一烧,就烧出了一个千古悬案。
从那时候起,好奇的人们就迫切地想知道,建文帝真正的下场是什么?是简单地成为了躺的灰烬深处的一具无名尸体,还是像大多数人坚信的那样,在最后的几分钟时间里,以专业理发师的技术,刷刷刷给自己剃了个大光头。然后,背着个小小的包裹,飞奔出宫而去?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 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穷途,漠漠平林,滚滚长江……”,当时大多数人都坚信:建文帝是跑了,根本就没有死。人们之所以要这样说,原因很简单,因为如果主角死了,整出戏就不精彩了。后来的闯王李自成也是一样,明明是在九宫山中了毒箭,偏偏就有人一口咬定他没有死,而是出家当了和尚,法号“奉天玉和尚”。
朱棣是个聪明人,开始还不太相信。有人说建文帝跑到了襄阳,朱棣一笑置之;有人说他跑到了四川,朱棣还是不动如山;接着,有人说在广东发现了一个人很像建文帝,朱棣就有些坐不住了;最后,湖南湘潭县也传来了惊人的消息:原来建文帝躲在这里!还改了个名字叫做“何必华”……
永乐皇帝惶恐不安地坐在金銮殿里,眼前仿佛有无数建文帝的身影飞来飞去。他终于意识到:如果再不想办法找到这个该死的朱允文,恐怕有一天皇宫的厕所中,都会钻一个建文帝出来!
所以,他立刻展开了历史上耗时最长,耗资最多的寻人行动。最离谱的一次,据说是派了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去找。那次一共带了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前后花了二十八年的时间,从东南亚之端一直找到了非洲之角。但很遗憾,还是没有找着。
这么一来,建文帝朱允文便成了历史上最成功的躲藏者。有人说他一口气跑到美洲,有人说他其实就躲在京城的一间破庙里窃笑,还有人说他在逃跑过程中幸运地遇到了一架飞碟,结果逃到火星上去了……
所以,永乐年间,当明成祖下令龙虎山天师张宇初先生到湖北去找寻道教异人张三丰的时候,当时的人们一致认为:借口!真正找的人其实是建文帝朱允文。这一点连沈德符先生都深信不疑,他在《万历野获编》中写到,“以文皇帝……托访张三丰为名,实疑其(建文帝)匿他方起事。”
张宇初先生管不了这么多,他只是觉得心中郁闷异常。这张三丰是什么人?不就是全真道一个破落道士吗?居然叫俺堂堂正宗龙虎山天师出马去找!老实说,算卦扶乩,是张家祖传的绝活儿。要想寻人找物,那是属于专业领域,何其易哉?——问题是,找到了怎么办?是不是要封张三丰这厮为“天师”,叫俺把龙虎山给让出来?
结果是意料之中的,张宇初先生找了许久,最后向皇帝报告说: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张三丰先生世外高人,怎么找都找不着。
连张天师都找不到,世上还有谁能找得到?于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二次找人行动,最终还是以失败收场。
同样是姓张,同样是著名的道士,有人就要问了:张三丰和龙虎山张家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大多数学者都会说,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没有关系!不过,有一个詹姓台湾学者经过考证认为,两者很有关系。张三丰的先世,乃是江西龙虎山人,某一代张天师的后裔。在南宋末年,才举家迁徙至辽阳懿州。所以,后人多半认为张三丰是辽阳人。至于他后来为什么“叛变革命”,改换门庭投身全真道呢?其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张三丰在历史上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人物,除了很会捉迷藏之外,他还有很多其它的本事。
首先他的名字就令人觉得很另类,看过《神雕侠侣》的朋友都知道,他叫张君宝,“三丰”是其别号。实际上,除此之外,他的名号还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丰遯老、通、玄一、君实、居宝、昆阳、保和容忍三丰子、喇闼、邋遢张仙人”等等。数量多得几乎可以称得上古今无双了!李连杰在电影中,说他是“疯”了三次,故名“三丰(疯)”。从他给自己取了这么些名字来看,估计这位老兄“疯”的次数恐怕不止三次。
另外他的样子也很奇怪,古书上说,他长得“身材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 的确,身材、耳朵、胡须是难看了点,但都可以理解。只是,这“龟形鹤背”是个什么模样呢?着实有些令人费解。
也许只能这么解释了:张三丰后来长期居住在武当山,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根据地,这真武大帝的图腾物,便是一只灵龟。另外,张三丰一生的功业之中,最厉害的是创造出了太极拳。据说,他的灵感来自于蛇鹤相争,这里便出现了一只鹤。“龟形鹤背”,就是两者创造性的统一。
一般认为,张三丰是元末明初的人。但据记载,早在宋徽宗时,就有个道士叫张三丰,又名三峰,而且也住在武当山。“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梦神授拳法,厥明,以单手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 明清之际,学者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说道,“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张三丰……三丰之术,百余年后,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
这位王宗先生可以确定是宋朝时候人。由此可见,武林中厉害得不得了的“内家拳”,应该是源自宋朝。先是由一名好心的神仙教会了张三丰先生。紧接着,在第二天,张三丰先生便只用一只手,就一口气干掉了一百多号人!
怎么回事呢?张三丰先生不是好好地活在元末明初么?跑到宋朝去干什么?难道他真的是传说中的不老真仙吗?——有这个可能。如果你把这个问题拿去问一个道士,他会认真地告诉你说,不就是多活了三百多年么?在道家看来,这简直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儿了!
但更大的可能,是在三百年之后,武当山真的来了一个叫张君宝的高人。这位高人恰巧也是道士,更巧的是,他还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内家拳高手。这样一来就好办了,因为这位明朝的张君宝先生,同时还拥有一个好习惯和一个坏习惯。
好习惯是他非常仰慕先贤,尤其是三百年前,和自己同宗的那位北宋的打架高手张三丰先生;坏习惯是前面提到过的,他根本不把父母给的名字放在眼里,自己一时兴起就随便另取一个。
这两种好习惯和坏习惯结合在一起,就使得我们的历史书中,同时出现了两个极其相似的张三丰先生,好像一对双胞胎一样,只不过出生时间相隔了三百年!
不枉俺睡的这么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