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敌后游击 摩擦 王泰恭(一) -- 王外马甲
无论你怎么说蒋不好,没有一个天纵英才的太祖,蒋将“反革命进行到底”是完全可以预料的。这个怎么解释呢?我认为事物还是相互矛盾和相互作用的。从大道理上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一旦上层建筑有幸坚持住了反过来也完全可以改变整个经济基础。这个不是普通的政治经济命题,而是哲学命题,说来话就长了。俺就先闪人了~
现在很多的热血青年的想法和这个也差不多.只不过,现在饿死不太时髦了而已.
司徒前文见
http://www.talkcc.org/article/887193
我的前文见
http://www.talkcc.org/article/886870
我当时追问的马甲所提的问题是
马甲在骑兵系列里讲过,两个月后骑兵团编入四分区,接受的第一个任务也是到沙区救灾。在当时,整个八路军机关、部队,上到总司令下到普通士兵都投入了赈灾生产运动。我想知道,在同样的时刻,河南灾区、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国军……有哪一支队伍为老百姓做过同样的事?
这个“同样的事”,在马甲原文说的清楚,是沙区的开荒救灾乃至整个八路军开展的赈灾生产运动。您回复中只说赈务,开荒生产的部分哪里去了?您当然又可以说开荒生产可不是军队的事情,要做也要行政机关去做。可是在灾荒年,把下一茬儿庄稼赶紧种上,使来年有收成,是战胜天灾中极要紧的事情,不是农民的子弟,是体会不到这一点的。出去逃荒的农民因为放弃了播耕的时机,即使来年返乡也摆脱不了挨饿的命运。司徒兄如果指明哪处国民党衙门里面的老爷们有此壮举,我一定头一个献花。八路军因为本来就是农民子弟,去做这个事情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这里就不表扬啦。
撂下开荒生产不提,就说放粮赈灾。司徒劝人家查一下河南赈灾的详情,我一查,一不小心就跑出这么一段出来
省政府在当地军队的威胁下,试图封锁消息,不让任何人走露风声。重庆政府根本没派人到灾区的中心郑州进行独立的实地调查。中央政府为河南提供的赈灾资金是二亿元。我试图了解其下落——实际上它们根本没有到达灾民手中。
——《在历史现场》第44章
那么这样看来,政府帐面上存在的多少多少赈灾钱粮对灾民有多大含义就十分可疑了。
赈灾,您就只单讲中央的赈款,举了一个具体数字以打动没有全盘概念的朋友(您参考了文史春秋上那篇讲白修德的文章?)..至于,省款,县积縠与募款,这种赈灾的真正主力款源,您就一笔抺掉了.
...........
司徒卡兄认为,河南本省赈灾钱物甚多.(所谓募款,是否是指大后方人民主动捐献?)那么,到底赈了多少(包括中央赈款,省款,县积縠与募款)?全省难以统计,就以滑县为例,该县42年一共上缴了多少钱粮?一共放赈了多少钱粮?
国军同样是以农民子弟为主;共军中也有知识分子和富裕家庭出身的。从兵源上来讲国共没有太大的区别。
49年后,他占据的那块比苟延残喘好了不少,而共产党这边还真是被两大阵营围剿的差点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了。
国军是以精英来指挥农民,这就不同啦。
看看黄仁宇回忆录中写他当军官的时候面对士兵的无助感(同时感觉有种发自内心的嫌弃),对比一下马甲写的骑兵成长史,不可同日而语。
那时一个中年以下的工人月工资也就四十几元,我是77年涨了七元(文革后第一次涨工资,大约不到百分之二十的人有份),83年月工资约49元。
七九年前在全聚德两人吃四分之一只,加个炒鸡蛋再加个素菜,汤是鸭架汤不另收钱,大约四元左右,83年时物价还未涨。七几年时曾买过一整只烤鸭带回南京,价七元多。那鸭子比一般吃的麻鸭要大,如果两人吃半只就吃不下了。
不管说什么,请拿出相应的论据,尤其是当你下了结论的时候;毫无论据,空口说白话所下的结论没有任何谈论的价值。
就应该明白的.
不过,即使你不明白也没有关系,因为,你说的那句令人恶心的话,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觉得恶心.
是非功过,后人自由评论.
请注意,那句令人恶心的话不是我说的,为了避免无谓的误解,你的用词应该更谨慎些。
当年gcd的政治工作绝对作得到家!话说回来,中国无产阶级的根基还是农民啊!中国缺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
嗬嗬,这种史料估计难入司徒兄法眼啊!因为是大陆出品的~~~~
好歹也算是个知识分子了
好歹也算有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熏陶的人了
他自己回忆的 东北接收的时候 他手下一个士兵 当着他和苏联军官的面偷东西(好像是一个台灯而已)
被苏联军官奚落几句
老黄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了 掏出手枪来就要搂火
只是看到那个士兵那战栗恐怖的样子实在可怜才手软了
如此的士兵 如此的军官
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