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九十五章 街亭的角色错位 -- 沉睡的天空

共:💬59 🌺11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板凳
家园 嘿嘿嘿嘿,如果你看过某部电视

没准还会发现我们这些官兵甲义军乙的矫健身影

家园 三国演义?武昌首义?走向共和?
家园 补充几句,凑个趣

正统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记述中,就表现为所谓正闰问题和纪年的年号。

从技术上来说,中国古代在纪年的时候,不像现在有公历,一般要用年号(在汉武帝发明年号以前则是周某王某某年)。国家统一的时候还好,就一个年号,割据的时候,用哪个年号呢?就涉及到谁是正统。

清灭明之后,朝鲜有人继续采用崇祯纪年,意思就是不承认清朝的正统性。

正闰问题,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在同一部史书中,同一时期也只能有一个皇帝,称这一国的是皇帝,其他的就只能被称为某主。比如在三国志中,魏国的是帝,蜀汉的就只能是汉主了。到后面,南北朝的时候,北朝的史书一律称南朝为岛夷,意思当然是荒岛上的蛮夷。南朝的史书,一律称北朝为索虏,意思是扎辫子的胡虏,考虑到拓跋鲜卑人最初的最初也是发源于东北,通古斯系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并迅速汉化,还是有传统的。

而正闰问题和年号问题,首次显著地出现在古代史学家面前,恰恰是在三国的问题上。在三国以前,正统性的传承,都比较简单,三代相传,秦灭周。都没什么可说的。秦汉之前,实际上有点含糊,不过被糊弄过去了。田余庆老先生在《秦汉魏晋史探微》考证过,《史记》中的《秦楚之际月表》、《陈涉世家》、《项羽本纪》,这些题目,恰恰表明西汉时的史学家觉得秦汉之间可以说是有个“楚”(张楚/西楚)的存在。不过还是被后来的史家糊弄过去了。

首次显著地出现争论,是三国。当然,一开始在陈寿那里好像没什么问题,汉、魏、晋按禅让的路数一直走下去,中间没蜀汉什么事。到了东晋就开始有人跳出来了。习凿齿老先生认为,正统应该是蜀汉的,大晋在文帝司马昭灭了蜀汉以后才得到天运。从此就有了无数的纷扰。

后来响应这一观点的有著名的朱熹老先生。在《剑桥中国秦汉史》里面就详细记述了朱熹和司马光各自的观点。大家各以自己去看。总之朱熹老先生更极端,认为,蜀汉才有天命,蜀汉被灭,直到晋灭吴之间,没有哪一国有天命。三国归晋以后,天命才重新降临。个人觉得,朱熹老先生和孟子一样,“向壁虚构、往造旧说”,只要觉得爽,就由着性子瞎掰。其实南宋的朱熹和东晋的习凿齿一样,国家偏安江左,无力收回北国故土,就只好搞精神胜利法关起门来爽了。连带倒霉的是曹操,被朱老先生彻底抹黑,几百年不得翻身。

而司马光则采取一种比较务实的态度,他要编《资治通鉴》,不能胡来。于是就采取这么一个简单的法则:正统(或曰天命),通过灭国或禅让来传递。所以正确的答案是(和三国志一样)汉、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既没有灭晋,也没有通过禅让代晋,也就从来没有天命,不是正统,直到陈被灭。比如《资治通鉴》第一百卷讲到了前秦的兴起,卷首用的纪年却是“(晋)孝宗穆皇帝中之下永和十一年”。

还有一个著名的割据时期,就是五代十国。其实为什么叫五代十国?摆明了就是以五代为正统,而以十国为割据。而五代呢,不过是后梁篡了唐、后唐灭了后梁……按照司马光老先生的原则在“承继天命”而已。其实五代比其他同期的割据政权好不了多少,而另一面,赵宋就算不是起于后周,但只要统一全国,总会把“继承天命”的那一国给灭了,从而得到天命。司马光老先生的这个原则,倒还总是自洽的。

其实后面还有一个小补充:被逐出大陆了,就算没有正统了。否则清朝就得从康熙算起了。

考之近代,清之后,先是袁世凯,然后法统应该属于北京(北洋军阀)政府,北伐、宁汉合流之后,属于南京国民政府。1949年之后,本朝奉天启运,顺天应民。

家园 是啊,在不少地方看到过有人指责陈寿不给吴蜀作纪

我是很不以为然的。不管他心中认可谁,同一部史书中只能有一方拥有本纪。如果他给蜀汉哪怕东吴作纪,其他的两边就要降格为传。天无二日并不是随便说说的,各方面均有反映。

另外,司马光作《资治通鉴》时选择了魏晋为正统,似乎并不是那么简单。我记得什么地方看到过,北宋官方对于正统是有较明确的标准,第一,势力要在中原;第二,要以禅让取得政权。按照这个标准,魏晋是当然的正统。北宋之所以会采取这个标准,多半还是因为它自己就是这么取得天下的,而且建国时南方还有个南唐。习凿齿朱熹等认可蜀汉,也很难说和东晋南宋自己的地位无关。这么看后人去评论前朝的正统,并不见得那么有意义。西晋东晋北宋南宋,说起来还都是一家人,就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各行其是,其他人还有谁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呢。

家园 五代十国,正统倒也分明

南边的十国,很少把自己当作正统,心里都觉得正根儿是在北方,自己不过一割据势力。象南唐这种十国中的霸王,本来在南边自己YY的很美气,被后周打了一通以后,吓的立刻就去帝号,称国主,奉周正朔。史学家最计较这种事,南方的正统性也就根本没人提了。

家园 亲王说的不错

献花

南方的九国政权,很少有在早期就称帝的,都是假装服膺于中原的五代政权。如果从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上来讲,在后梁时代,汉族地区基本上来说是统一的,只不过中央政权的实际统治范围到不了南方那么远罢了;而后唐以降,特别是后晋以后,南方各政权的独立性才比较明显的凸现出来。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九十九章 北伐三四事

  三国随章侃 第九十九章 北伐三四事

  

  (演义第九十九回 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

  

  三国演义中六出祁山,其实倒也并非全是详写,比如本回演义中便一次写了两次,三出祁山与四出祁山都写到了。

  

  当然,这两次并非完全的出祁山,自然并非都是北伐,三出祁山其实在史实中是遣陈式率军攻打武都阴平两郡,雍州刺史郭淮准备率众迎击,诸葛亮出兵到建威,郭淮见此情形,便主动退兵,武都阴平两郡于是落入蜀汉之手,这次并没有出祁山。

  

  武都阴平两郡的问题,这里要说几句,因为第一次出祁山的时候要经过武都阴平,但是这次却要夺取武都阴平,便很奇怪了,那第一次出祁山时武都阴平到底归属哪边呢?

  

  有这样的看法,便是说第一次出祁山时,武都阴平在蜀汉手中,但是北伐失败之后,曹魏便乘势夺取了武都阴平,直到这一次蜀汉再次夺回,这确实相当有道理,但是史书上也没有说明这两郡在一出祁山先后的归属情况,既没有说蜀汉失去,也没有说曹魏收复或者攻取,那有没有可能是下面的情况呢?

  

  从诸葛亮只派遣陈式所部攻打两郡,还有两郡的地理环境看,武都阴平两郡对于拥有汉中的蜀汉来说很易得手,但是对于曹魏来说,却很难将两郡控制在手,所以曹操才将武都之民迁徙出去,这样更加造成武都阴平两郡的空虚化,能作为守备力量的汉民不多,氐羌却不少。在史书中这段历史的记载可以看出,武都阴平两地除了作为两军出兵所经之处外,便就是里面的氐羌之民事,并没有蜀汉在此置府的记载,但是在诸葛亮夺取两郡之后,此两处便成为了蜀汉守御的要地,那位做先锋官的廖化就曾经任过阴平太守。(此在《三国志郭淮传》中有记载,但是在《魏书》记载中却还有一个阴平太守廖惇,不知是同一个人还是同姓的另一任。)那有没有可能在刘备夺取汉中后,虽然曹魏从两郡大量撤兵撤民,只是保持名义上的地位,但是刘备和后来的诸葛亮一方面是考虑到此两地民众稀少,实无夺取的必要,二来也没有把未来北伐的重心放在这条路上,毕竟此路极其险峻,进出都极为不便,三来也是日后接连发生了失荆州,东征失利,刘备病死,诸葛亮南征等一系列大事,蜀汉忙于内部事务,没有对两郡进行征伐,到得第一次北伐时,一方面这两郡根本不足为虑,只是途经而已,随手收复那些路上经过的地区便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北伐事不泄漏,尽管诸葛亮没有采取魏延的冒险战术,但是第一次北伐也是相当机要的,在此之前收复两郡很容易泄露北伐的动机。当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曹魏大胜之余,对于两郡的处境却依然是毫无办法,只要曹魏没有准备大举进攻蜀汉,那增兵阴平只是将兵力送给蜀汉而已。但是在蜀汉这边,诸葛亮在试探陈仓之后还是把注意力集中到祁山来,为此夺取两郡,解决后顾之忧,乃至形成一个扩大的防御进攻基地就成为了必要,于是才有了夺取两郡的计划,也就是在此之后,两郡在蜀汉中尤其是北伐的地位节节上升。

  

  不过这次出征,实际上没怎么打仗,曹魏那边郭淮出兵看情形不妙就回去了,而诸葛亮所部自然也没遇到什么对手,至于陈式所部对付两郡,只怕安抚人心的工作要比作战工作多得多。连郭淮都只是晃了一枪便跑了,那张郃司马懿更是不用说了,日后那四出祁山也是,曹魏那边遇到了大雨,蜀汉这边就是来防守的,看到大雨把曹魏赶走了也就收兵了,也亏得演义将那许多故事搬到这里来,还造出这么多事,也颇为不易。

  

  在此虚构之战事中,有几件事还是要说一说。

  

  其一:王平诱敌。这回演义中有一段故事,是说诸葛亮要设计需一大将,本属意魏延,但是魏延暗拒之,反是王平出来,从此王平成为诸葛亮的守备大将。

  

  这魏延的事自然是没有,魏延虽然和诸葛亮战略上有些不和,但是毕竟是蜀汉重臣,诸葛亮也颇信重之,断没有如演义之中那样糟糕的关系,演义在此写只是为了日后魏延之死安排伏笔而已。不过王平的事却有例子可参照,不过就没了魏延在里头。

  

  还是说的王平在街亭战后得到诸葛亮重用,并在与曹魏作战中,自率一部,挡住张郃,不过这是建兴九年,也就是演义中五出祁山的事了,日后王平守备汉中,颇有实绩。

  

  其二:诸葛亮生病:演义中写诸葛亮大胜,但是这次取两郡并没有发生什么战事,倒是建兴八年,也就是曹真率兵出征那次,虽然曹真因雨与诸葛亮大军没有碰上,但是魏延到羌中倒是和郭淮费瑶打了一仗,或许是此战的前哨战,但是在演义中没有提及。

  

  至于演义中说的诸葛亮大胜后要再度进取,却因为张苞的死伤心过度吐血生病,这自然不可能,张飞其子张苞早夭,没有上战场的记录,更不用说让诸葛亮心伤吐血了,这一来还是为了塑造诸葛亮乃是一个性情中人,为他的智慧形象加点色彩,二来便是为了日后生病做伏笔了。这三来嘛,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因为一些突发事件而告终结,三出是生病,四出是后主处有谗言,五出是李严之事,六出身死,以表现天意,而非诸葛亮之人力,这也加了悲剧色彩了。

  

  其三:刘晔故事,在演义中有一段刘晔故事,此在刘晔传的注释中也有记载,因与曹魏攻蜀有关,便提及了,过程大致相同,但是结局却不相同,演义中刘晔说了一番道理后,曹叡愈加敬重,还委任其军师和司马懿曹真一起出征。但是正史中曹叡可是从此疏焉。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

  

  皇帝等在高位之人最恨的是什么?不是其他,就是讨厌下面的人骗之,如演义中刘晔那样,骗人之后讲了一番道理还愈加敬重只怕也只有白痴皇帝才会如此。

  

  所以演义中一些东西实在信不得啊。

  

沉睡老公公11月3日书

家园 沙发花
家园 迟来一步也潇洒,板凳那个花啊花!
家园 廖惇其实就是廖化

三国演义里面也出现过廖惇,当初我还怀疑是谁,以后查了中国人名大词典才知道就是一个人。

家园 武都可能还有变数,蜀汉曾丢失阴平应该没什么问题

阴平郡本来就是蜀汉于建兴二年(刘禅登基后第二年)改广汉属国建立的。

家园 好文,花
家园 好文!

好文!

呵呵~

刘备叫诸葛取刘禅而代之诸葛不听~

刘备叮嘱诸葛马谡不可大用诸葛也不听~

原来诸葛是基本上等刘备一死就自说自话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