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关于“工分制”的惨痛回忆 -- 嘎嘎
真正有过亲身经历的就会记得。
家父母公元1958年离开大学工作,都在京城他老人家脚下的国营大医院做主力医生。这是相当幸运的了。可家父月工资只有人民币56元5角,家母好一点,高一级,月收入62元整。这样的工资凝固了整整20年到公元1978年工资调级。
我家还每月固定支出35元赡养4位在外地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家父母一直完好保存20年间的汇款单据,厚厚一摞几百张。
剩下的月人民币83元5角,是我家3口加上一位残疾姨妈4人的全部生活费用。我的残疾姨妈和我家长期生活在一起,她没有工作收入,顺便照顾小时候的我。
等我上小学,公元1975年,姨妈开始工作,在北京的一家集体所有制服装厂,我清楚记得她那时的月收入,人民币18元整。
后来到1978年工资调整,家父母遇到了一个大困难。其实他们是1957年正式从东北地区的一所大学毕业的。但是由于抗美援朝,他们多留校一年到1958年离开大学,那多在校的一年却没有明确是算什么。20年后的工资调整,划线刚好到1957年。和家父母同时入学的比如上海医学院校的同事,没有受到抗美援朝的影响,是1957年毕业当年离校的,理所当然属于涨工资的范围。而家父母不明不白落在线外。我记得他们联络同学,花费浩大精力通过组织证明1957年毕业,多在校一年算工龄。终于赶上工资普调的班车。
这件事件的直接后果是等我报考大学时,全家一致的坚决不报名5年制大学(比如清华),坚决不学医(医学院校有的要6年),至于协和医科大学所谓的直读硕士8年更是坚决不予考虑。一定是4年制标准大学,到点毕业,立刻离开校园。
顺便说说,我上小学时还是5年制(按照规定正式从7岁开始入学)。由于冬季开学改秋季开学(好象是公元1976年),结果小学用了我5年半。上中学时,还有部分学校是高中2年制,结果我没赶上,初高中共花了6年。如果没有这些变动,我的初级中级教育本来可以10年完成的,实际上用了11年半。
他先教小学,后来教中学,80年代(哪一年记不起了)被定为“一级教师”,现在拿多少就不知道了,反正买下的住房不错就是了,他当过人大代表。
他拿40几块工资拿了十几年,80年代我们交往时,能在他的谈话中听到这一感叹,所以能记得。第一年是不是就开始40多块,不知道了。而根据我的常识,第一年和不同地区都是变数。学徒工三年满师的话,第三年就是20块了(16块、18会、20块),我讲的都是60年代的事。
好像当年只有北京实行了一段冬季升学,到1979年又改回夏季升学,结果1979年高考北京实际是两届高中毕业生挤在了一起。
和十八亩段说的也不矛盾啊
而且很明显,这里有类似经历的人不在少数,不知你为何如此刁钻刻薄:)))(握个手先)。
有的地区,这一拨“运气不好”的人是60年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包括医学生),因为64年,国家长过一次工资。大多数地区,60级是一条线,59年出校的就加到65块钱(相当于令慈的级别)了,60年出校门的就拿60块到78年,才加到65块。我有许多老师被耽误了十几年,也有幸运挤上末班车的,不平啊,真没有什么好说的。
仔细回忆了一下,我所说的小学学制修改绝对不是1979年。
我1975年2月入小学一年级,算冬春季入学。后来小学三年级上了三个学期,改为夏秋季升学。这样算来,那次学制变动是发生在1977年。
你说的1979年高考什么的我不太清楚。我1979年还在上小学,1980年9月入初中。
等到我1983年9月入高中一年级时,北京还有若干中学保留有2年制高中,好象都不是重点中学的。我本人的高中上了3年,高考在1986年7月的7,8,9三天。
您的题目只提了嘎嘎,就问问
可惜的是,这样的高“强度”劳作方式却依然是“食不裹腹”。尤其是对我家来说,父亲是“吃国家粮”的,我妈一个人挣的“工分”还要养活我和弟弟。
不是要挑刺。家里有一吃皇粮的就比邻家好,很普遍的,你否认的好快,你是那个时代过来人?你那“十几块钱/月”的说法,不是弄错了,就是“国家教师”弄错了。四川虽然生活费低,(那时例子:两个水铺鸡蛋加点酒酿,才一角钱,重庆、成都都如此),十几块还是不能当工资开出来的。学徒工拿的是“津贴”,民办教师拿的也是“津贴”,虽是换个叫法而已,十几块工资站得住脚吗?
首先,我着实弄不懂你为何认为那个“月工资十几块”之说是假的,你认为我父亲咋说都能每月省个20,30的,而我已经给了你另外一个参考坐标,我父亲82年的工资才能达到你认为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水平。
其次,你认为我在否认什么。这个比较荒唐,我什么都没否认,只是提供事实而已。难道60年代末,70年代初川东北的生产队不是我描述的那个模样?如果我另外一篇帖子又把你整糊涂了,我不得不提醒你,你得注意一个时间的进度问题。我们家好起来的时候老邓都要上台了:)))
再次,你也提到四川消费较低云云,确实如此,我连5分钱的纯肉包子都吃过,回味无穷。而我父亲在那个时候的工资确确实实就只有十几块。你说中专生毕业就是40多,我也给了一个例子,我一堂兄80年代初也只有30来块工资。
再再次,我从网上查到了父亲当年呆的那个学校,还是直接就叫“XXX师范学校”,而你要是注意一下,显然你能发现专科和大学都是直接标明的,这和我印象中“师范”这个词儿是专指中专性质的学校是一致的。暂时懒得去查这个师范系统的历史变更。
最后,看来不得不另外弄个帖子谈你和几个伙计的误区,显然“家里有一吃皇粮的就比邻家好,很普遍的”是站不住脚的。我有无数个反例可以提供,而大多数都是教书匠。其实你应该能看出问题来:妇女只算半个劳力,而我妈一个人劳作还得养三个人,所以得付“倒找款”。这,又绕回我父亲工资的问题上来了,我真不知道是否要在哪个档案馆把当时的工资情况查明复印一份你才相信还是咋的?
不是七九年,但也不是七七年,而是七八年。
你三年级上了三个学期,升四年级时正是七八年夏天。
七七年恢复高考的时候,考试是在冬季。北京当时的在校生没有参加那次高考,参加的是七八年夏天的高考。七七年参加高考的最新毕业生是七七年初离校的七六届。
以浙江省为例子:
幼儿师范:简称幼师,属于初等中专,1980年以后按教育部规定初中毕业的女生报考,学制三年,毕业后到幼儿园任教,属于国家干部编制。由于社会需求大,八十年代后各地开办幼师职业班,相当于职业高中。
中等师范,简称中师,属于初等中专,1958年—1980年期间大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毕业后担任初中教师,中师班招收初中毕业生,毕业后担任小学教师。1980年以后按教育部规定只能由初中毕业生报考,学制三年,毕业后担任小学教师,属于国家干部编制。九十年代后期中师办有3+2班,毕业时拿大专文凭,又称小教大专班。大学扩招后,各地中师陆续并入当地高校,师范中专停止招生。
高等师范,简称高师,高中毕业生报考,有两年制和三年制大专、本科两种,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大专到初中,本科到高中。在1978年之前,浙江高师院校只剩一所——浙江师范学院(1985年改称大学)。1978年之后,浙江每个地级市(除金华外)新建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陆续升格为学院,招收本科。
工资问题:
1955年工资改革,发货币工资,从1956年开始实施,全国分为11类工资区,每一类工资区相差3%。浙江省除舟山(7类)外均被划为四类区,上海为八类。
1956——1985年,中学教师工资等级为10级(1963年为12级),小学教师为9级。中学最低的10级月工资在11类地区为48元,4类地区为40.5元,小学最低的9级工资在11类地区是36.5元,4类地区是30.5元。
我父亲入师范时,我小叔进高中,而他们是一起上的学。至于学完了么,父亲一直就教初中语文。而小叔不是师范毕业,照样教初中,只不过后来好象多走了一步什么程序而成了正式的教师。我们那里的小学呢?很多是“民办教师”,大多数是“高小毕业”。可见当时还是满混乱的哈!
还有,我高中毕业的同学还有考那个师范的呐,咋回事?全国有没有一个统一的关于师范的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