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也来说个中师毕业生60年代70年代的农村生活 -- 十八亩段

共:💬153 🌺85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为了避免误当事儿说,先声明我们那儿不出人参)。

中文总看得懂吧。你这样的讨论(你说的)别人如何回答?

家园 事实?

指出:17块/月工资、中师毕业、国家教师,这三者中必有一个出了“叉”的事实

什么是事实?国家规定是一回事,真正实行也是

一回事。扣发工资也不是稀罕的事。现在都有,

怎见得60年代就没有?

家园 回答。

1。安徽有人参么?

(为了避免误当事儿说,先声明我们那儿不出人参)。

2。若你真在安徽某小学教过书,文革期间惨况你真的没见过(就说皖南地区吧)?实在不知道,你能不能先在网上查一哈哟。

当然知道,主题不合,应当另谈。

3。你你地儿不能集体出动种中草药,别的地儿也不行?

我们那里没有种植任何中、草药,所有的中草药材都是上山采撷。说得够清楚了,而且这里的中草药是本地名产、历史悠久,如何集体化真的要请教了。

4。我哪个地儿出了叉?这里有类似经历的不是还有几个人么?

许多例子,可能都并没错,因为“中师毕业”(年份)和“国家教师”等事情,那些例外没有明确说啊,如何判断他们支持你那“17块/月工资”的说法?我当然也知道一个乡村教师的收入(本人收到过)。

5。我将老家财政局的事讲得还不够透彻?时间地点都有了,还需要什么东西要劳驾你去查一下不?

财政局?

6。我并没说“改革前为地狱”这类荒诞不经的话,那是你嘴里吐出来的,最好别往我头上套。

“改革开放前必是地狱、改革开放后都是天堂式”的思维方式,……式思维方式,不懂词义?

7。你喜欢哪个村子也不关人任何事,你得用真正的例子来证明,而不是一张嘴先将自己没经历过的与你愿望不符的事件认定为伪造好不好?

“先将自己没经历过的与你愿望不符的事件认定为伪造”?用您的“当年他们的工资是遭到了克扣”这句话,可作回答。

8。再给你说一遍“师范”“师专”“师范大学”等等名字上都能分辨得出来,“师范”两个字就是中专性质的学校,别硬往大学头上套。

从来没有认为你在这上面作了什么,也一直分开来说的,我用了“中师毕业”以区别“大师毕业”,很清楚了。光“师范”两个字,别人容易不清,也是事实。

家园 嘎嘎、十八亩段,你俩别再争了吧。

嘎嘎所描述的情况明显是特殊情况。所谓“国家干部”,是有明确的行政等级的,一共二十多级(二十三?),每级干部有明确的工资标准。十七块绝对不是干部工资标准!因此可以肯定,嘎嘎的父亲肯定不是有明确行政等级的“国家干部”。

中国历来推崇“官本位”,因此许多不属于“国家干部”的人员,特别在农村或小城镇,只要挣工资,就以为是“国家干部”。有些是自吹,有些是单位糊弄人。

嘎嘎的父亲,工资数由县财政局定,就说明了他不是“国家干部”,只能算“地方干部”,两者的含义是不同的。国家干部由国家统一规定行政级别,统一规定工资标准。而地方干部则由地方规定级别和工资标准。因此,不同的地方,工资差异就会很大,彼此之间没有可比之处。

师范学校,如果是教育部主办的,则毕业生属国家干部;如果是地方主办的,毕业生则属地方干部。

一个县,用自己的财政经费办一所师范学校,教出学生后分配在县里各个学校当老师,这种情况很正常,和国家教育计划没有任何关系。这个县在招生时许诺学生将来都是“国家干部”,不过是一种吸引人才的广告语言罢了。

我实在不知道你们俩还在争什么!?

家园 各个地区情况不同,怎么能一概而论呢

不要别人和你说得不一样就崩出来叫战,他说他的你说你的,都是一段好故事吗,干吗非要挑起斗争

家园 得, 又一个好好的词儿被糟蹋了
家园 我觉得真的没有什么争执的必要。

不过我觉得十八亩段前辈真应该好好改一下说话的方式了,上次那个帖子也是,明明你说的东东很有道理,没有什么错误,但是说出来之后总让人有自觉不自觉的抵触情绪,这就有点成问题了。

我个人比较赞同楼下[千里追风]的说法,由于国家干部的工资按行政等级是有明确标准的,不管在中国的什么地方,都只可能会有细微差别,而不会有这么大的差距,至于说扣发的可能性,我觉得也不大,平白无故扣发大半工资?因此,嘎嘎的父亲肯定不是有明确行政等级的“国家干部”。

PS:有件事情似乎可以稍做例证,我老妈66年串联出门的时候,二舅刚刚拿了工资,然后就给了她50元。二舅他也只是一个中师毕业的教师,可见,他当时的工资大约应该应是50元左右。

家园 不要生气,请继续写

从"十八亩段"君的以下几点描述看,他当年的生活经历十分有限,有点以偏概全.

十八亩段:从你描述的吃机米白薯,那还是南方(小城市)?人均23块/月的收入,天天鱼肉是没有的,平日蔬菜为主,三天两头鱼一下肉一下还是有的。
链接出处

我想当时除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外,别的地方很难做到 "三天两头鱼一下肉一下" . "十八亩段"君可否说明一下,你们那里这些东西是否凭票供应?每人每月限量多少? 价钱大概多少?

十八亩段: 既然父亲是“吃国家粮”的,每月挤出20块30块的不难啊,一加就是240块、360块/年了。家庭责任总还是有的。
链接出处

就算其父每月有40块,"每月挤出20块30块" 是很难的! 以我家为例: 父母的月收入合

计约为120块。支出:1 奶奶爷爷那里30块/月 (因为姑姑还小)。2 姥姥姥爷那里20块

/月。剩下的钱由我家五口人用。每月没剩下什么钱。

十八亩段: 那个年头,有钱有粮票,是一定能买到食品的。为什么?政府保证了城市人口的粮食供应。而光有钱,确实是买不来粮食的。当时贵阳的城市人口,怎么也得有八十万、一百万,长沙肯定过百万,这两个城市周围的农村,受灾情况,一般不影响这两个城市的食品上市。

所以,一个可能是指“不要粮票的高价蛋糕”,你父辈人当时“奢侈”了一下,两块钱买了若干块不要粮票的蛋糕。要粮票的蛋糕,8分/半两/块,奶油蛋糕,13分/半两/块,均为上海商店的价格,看,上海有“半两粮票”的用法了吧。而上海“自由市场”的蛋糕也不用粮票,价格就“十分昂贵”了。

那么由此可见,贵阳没有高价蛋糕等,是贵阳人的商业头脑,慢了。过一阵,也必定会有高价蛋糕的。这并不表明,贵阳周围的农村,形势转好。农村的形势,根本上取决于“老天”,人为的错误(政策等)已一起停止了,湖南比贵州好一些,湖南的“老天”没有作孽罢了。

BTW,城市人口粮食定量供应是有保证的,但当时他们可以用来买糕点的粮票是很有限的票证,与后来的粮票有所不同

链接出处

"那个年头,有钱有粮票,是一定能买到食品的。为什么?政府保证了城市人口的粮食供应。" 从这段文字看,您至少没在当时的城市里生活过。 你在这里一会儿是说食品,一会儿是说粮食,这两个是不同东西。粮油是可以保证的,但是象你说的"蛋糕"等不一定有卖。理论上可以买多少斤是没用的. 首先看地区,还有碰运气。在供应紧张的地区,还可以用糕点票来控制.糕点票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请保持你的观点。

十八亩段:从你描述的吃机米白薯,那还是南方(小城市)?人均23块/月的收入,天天鱼肉是没有的,平日蔬菜为主,三天两头鱼一下肉一下还是有的。

我想当时除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外,别的地方很难做到 "三天两头鱼一下肉一下" . "十八亩段"君可否说明一下,你们那里这些东西是否凭票供应?每人每月限量多少? 价钱大概多少?

怀疑“三天两头鱼一下肉一下”不可能?从上下文可以看出,前提是“南方小城”,以我们那儿为例,猪肉60~80分/斤,鱼(青鲤鱼)20分左右/斤,冬笋,8~10分/斤(产地)……

十八亩段:既然父亲是“吃国家粮”的,每月挤出20块30块的不难啊,一加就是240块、360块/年了。家庭责任总还是有的。

就算其父每月有40块,“每月挤出20块30块”是很难的! 以我家为例: 父母的月收入合计约为120块。支出:1 奶奶爷爷那里30块/月 (因为姑姑还小)。2 姥姥姥爷那里20块/月。剩下的钱由我家五口人用。每月没剩下什么钱。

向您父母致敬!每月养老人的负担忒重,您要学他们对他们更加好。

我说“每月挤出20块30块的不难”,前提是每月40、50块钱总该有吧,再不济,30几块总是有的。事实是四类地区,最低的小学教员工资30几块,地区高,还会往上一点。生活又是一工一农家庭,所以“每月挤出20块30块的不难”。你可以想象一下就明白:如果你家当时只需买粮食(农村买粮食还会稍稍便宜一点,这里就不计了),吃菜完全自家地里摘就是了(非但吃得更新鲜,还更多),那会是个怎样的“水平提高”?

嘎嘎文中说了,他没见过爷爷(饿死在那“大锅饭”年月,嘎嘎说的),我可没赌咒的任何意思。嘎嘎说得是他父亲拿不出钱来养活他和弟弟,即使他母亲能养活她自己。

17块钱/月,当然是拿不出多少钱来,可是30几块/月呢?40几块/月呢?你也看到了,中师毕业的国家教师,最低的中学教师工资,在四类地区(浙江、安徽、江西……)是40多块/月,最低的小学教师都30多块/月。如果学校在本村,嘎嘎娘儿仨口粮钱也就是140几块钱/年,(嘎嘎自己说的),那么在那个年代生活真的可以很不错的。不然,除非是文弱书生,为什么非要呆在“教师”位置上?直接干农活,反而能养活家(挣得多一点),人就往高处走呗。

顺便说一下,四川的生活指数较低,重庆、成都,两个水铺鸡蛋加酒酿,才一角钱(据说四川的小县城8分、9分就能买这么一碗佳肴了,太“天府之国”了),这在北京、天津、上海,同一时期恐怕2角都下不来。

“那个年头,有钱有粮票,是一定能买到食品的。为什么?政府保证了城市人口的粮食供应”。

从这段文字看,您至少没在当时的城市里生活过。 你在这里一会儿是说食品,一会儿是说粮食,这两个是不同东西。粮油是可以保证的,但是象你说的“蛋糕”等不一定有卖。理论上可以买多少斤是没用的,首先看地区,还有碰运气。在供应紧张的地区,还可以用糕点票来控制,糕点票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呵呵,食品是与粮食不同。物资是很紧张。所以有高价“食品”出现,物以稀为贵,反过来戏说一番,物贵了需求就稀少了嘛,很好理解呀。城市人口的粮油得到了保障,蛋糕不能保证供应,那么用价格杠杆,还是可以看到“有蛋糕供应”的,有钱人终究还是有,少数罢了。一些城市暂时没有,过段时间就纷纷出现“高价”的各种东西了。

请保持你的观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知道了。

谢谢。花儿。

家园 查了一点资料

《职场薪情:我国公务员年均工资大盘点》一文中指出

  195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全部实行工资制和改行货币工资制的命令》,从此结束了供给制与工资制并存的局面。全部实行工资制以后,工作人员及家属的一切生活费用均由个人负担,住房、家用公家家具、水电费及子女入托等一律要征租缴费。这项工资制共分为30级,最高560元,最低18元,高低相差31.1倍,是建国以来工资档次拉开最大的一次。

可见国家干部收入在20元以下并非绝对不可能。这套三十级工资制,按《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与演变》说延续到了1985年。

我询问知情人的说法:六十年代,初等师范毕业的北方某省城镇小学教师刚工作大约有二十多块钱,,其他地区可能不同。

另外如上面引文所说,全部实行工资制以后,工作人员及家属的一切生活费用均由个人负担,住房、家用公家家具、水电费及子女入托等一律要征租缴费。这样也许存在实际净收入低于工资定额的情况。

家园 谢谢。

花儿。

家园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并不一定是国家干部

国家干部也不一定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想当年人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就是大学毕业生国家23级小干部编制吗。所以中国的人事制度不能顾名而思义。

家园 扣发也不是不可能的。

现如今,小地方扣发教师工资,给农民打白条

的都有。60年代就一定没有吗?

关键是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国家‘政策’落实

情况.....

家园 1955年~1985年,四类工资区中小学工资表 :

1955年~1985年,四类工资区中小学工资表 :

中学教师工资级

工资额

一、141.50

二、117.50

三、96.00

四、85.00

五、75.00

六、66.50

七、59.00

八、51.00

九、44.50

十、40.50

小学教师工资级

工资额

一、82.00

二、72.00

三、63.00

四、55.50

五、50.00

六、44.50

七、39.00

八、35.00

九、30.50

四川是五类工资区,就是说,四川最低中学教师的工资比40.50元/月(表上这个四类工资区的数字)高3%左右。

还是这句话,17.00/月,中师毕业,中学国家教师,这三者肯定有一样事情出“毛病”的。现在承认了工资被“扣发”了,证明了别人没搞错哦。搞错的是他自己了,要赞赏他的勇气。

工资区有十一类,这是纸上的。实际生活中没有哪个地区被划成了第一类、第二类、第十一类地区,两头都空缺。所以理论上干部编制的,例如30级~第一类工资区才出现的18块/月工资,和一级~十一类工资区才出现的560块/月工资等,在实际生活中是没有例子的。所以您说的“最高560元,最低18元”都是理论值,国家干部收入在20元以下没有实际例子。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