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中)十六、迁都 3:京城四少 -- 1001n

共:💬20 🌺1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马扩:悲歌未彻(六)

茆斋自叙》的历史真实性

那么,《茆斋自叙》中到底有没有"讳言"的存在呢?在此,我们可以通过考释《茆斋自叙》真实性的问题,同时也进一步研讨"讳言"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同一件事马扩的记述和其他史料的记载是否大致相同,来判断《茆斋自叙》的真实性这个问题。

马扩出使燕京,能说会辩,见机行事,而且还暗中接纳辽国汉儿刘宗吉。在辽廷他申明宋朝出兵不是应金人之约,而是因为天祚帝犹在,耶律淳不当称帝,故起兵问罪。而他见到军权在握的耶律大石,对宋朝出兵之由则又是一种说法:

四军(指萧干)令大石林牙来相见,云:"南北通好百年,何为举兵侵夺地土?"仆答曰:"朝廷缘女真海上累遣使人献还燕地,每以温言答之,不敢信从。近又得其文牒,具言已据山后,如南朝不要燕地,则渠国自取之。朝廷不得不发兵救燕。"林牙作色云:"河西家(即西夏)累次上表,欲兴兵夹攻南朝,本朝每将表章封与南朝,不肯见利忘义,听用间谍。贵朝才得女真一言,即便举兵?"仆答:"夏国虽累有不逊之言,然数十年间,何尝侵得南朝寸土?女真所言,实有应验,本朝不唯救应燕地,亦欲自固边隅。"林牙又云:"君为使人,何得为刘宗吉结约?"仆云:"贵朝诸公深曾理论,顾仆乃'招纳使'耳。"林牙云

:"以两国和好,不欲留使人,食罢可行,为传语童贯:欲和则仍旧和,不欲和则请出兵见阵。"(《北盟会编》卷八引《茆斋自叙》)

我们再看《契丹国志》的记载:

林牙诘以两国盟好,何为兴师?既是信使,安得结刘宗吉献城?马扩曰:"女真兵已至山后,本朝乃是遣兵救燕。刘宗吉见投,安得不纳?"林牙曰:"本欲留宣赞,缘自来通和,不欲太甚。欲和则和,欲战则战,大暑热,毋令诸军徒苦。"语毕,上马驰去。(《契丹国志》卷十一)

兴师出兵之由从"问罪"到"救援",这其间是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而马扩本人并不回避这种"狡辩",这一点马扩的记述和《契丹国志》的记载基本相同,而马扩之述更为详尽。其他如耶律大石的一些质问以及对和与战之态度的记述,两者也基本一样。

宣和七年十一月,宣抚司差马扩、辛兴宗充使副,持军书移粘罕军前,议交蔚、应二州,及探粘罕有无南侵意(《北盟会编》卷二十二)。这是在金人南侵已经箭在弦上之际,马扩最后的一次使金,《茆斋自叙》对此记述非常详细。而《大金国志》卷之三对马扩此次出使也有记述,两相对照,各有详略,但双方谈判的基本内容和所持立场态度则是一致的

。惟一的不同之处是,马扩抵达粘罕军前时,粘罕要求马扩等人向他作"庭参"(即参拜国主之礼),在这个礼节问题上的记述有所不同,《大金国志》云:"扩等力争不可,皆拜之如见国主礼。"这一记述似中有脱文,但始争终拜的意思则是清楚的。《宣和遗事》则是这样描述的:"粘罕严兵待之,令马扩用庭参礼数参拜。粘罕踞坐以受其拜。"《文献通考》也称:"(马扩)及境,粘罕严军以待,止得吏卒三人从。仍趣庭参。"几相对照可见,《茆斋自叙》的记述显然回避了"庭参"这个问题,仅以"参粘罕"一笔含糊带过,但在前面交待了童贯对此次出使的要求和目的:

贯曰:"见粘罕休争闲礼数,且了大事,只议交割蔚、应二州,及飞狐、灵邱两县,其馀地境尽画还金国,庶几易了。仍探粘罕果有南侵意否。"(《北盟会编》卷二十二)

马扩的这一记述实际上已经等于承认了他们此行不得不像见金主礼一样对粘罕进行了"庭参"的事实。在此可以清楚地看到,与《大金国志》、《宣和遗事》和《文献通考》等记载所不同的是,马扩通过交待童贯的"旨意"而隐晦地将这段经历记录了下来,叙述尽管隐晦,也透露出对此事的忌讳心理,但绝没有要否认的意思。实事求是地说,不得不向粘罕"庭参",对于这样重大的外交失礼问题,马扩心有所忌而讳诸所记,乃是人之常情和真情,类似的事今人犹所不免,更何况古人乎?而比之专事狡辩甚至颠倒黑白之作,《茆斋自叙》与之无疑有天壤之别,至少当时徐梦莘已经将之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献而大加引用

《茆斋自叙》中存在的这些"讳言",并不影响它在总体上的真实性和史料价值。我们至今研究宋金之间最初的交往史,《茆斋自叙》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堪称"第一手"的文献史料。

马扩享年几何?

马扩生年无考,而卒于绍兴二十一年十二月己丑,史有所载(《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二)。但其享年究竟是五六十岁,还是七八十岁,却不得而知。然而,考之于史籍,这个问题应有大致的眉目。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记载:"绍兴十一年四月壬寅,诏亲卫大夫、利州观察使、荆湖南路马步军副总管马扩累乞宫观,特依所乞。"根据《宋史·职官志》卷一百七十的记载,宫观是为了"佚老优贤"而设的"祠禄之官",并有规定,"年六十以上者乃听差,毋过两任"。据此可以推断,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马扩至少年已六十了,否则,他不当"累乞宫观"。尽管任宫观之职的年龄在南宋之初可能有所变动,不一定会严格遵循"年六十以上"这条杠杠,但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为其"佚老优贤"的性质始终未变,所以,我们大致可以确定,马扩在绍兴二十一年十二月(1152年初)去世时,至少应有70

岁了。由此而往前推之,则他在政和八年(1118年)考取武举时,应该已有30多岁了,这与宋朝一名武举应试者既要武艺娴熟,又须精通义策所必须付出的时间岁月,大致相符。

在长篇历史小说《金瓯缺》中,马扩视刘锜为"哥哥",称刘妻为"嫂"。而刘锜的生卒之年为1098~116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是刘锜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病亡时,也只有64岁,故马扩应比刘锜年长至少17岁以上,不当以兄长称之。小说于此失考。

关键词(Tags): #马扩
家园 马扩:悲歌未彻(七)

"通过马扩写出一个时代"

在庸庸碌碌者挤挤挨挨的《宋史》中,没有马扩的传记。这也从一个方面暴露出《宋史》纂修者工作的粗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的《渡江后名将皆西北人》一节,讲述到韩世忠、岳飞等19名南宋初期的将帅,其中惟马扩和王 王燮 二人《宋史》无传。明代嘉靖年间柯维骐编撰《宋史新编》,也未补其传记。直到明末崇祯年间钱士升撰写《南宋书》时,认为马扩此人"旧史无,今增入"(《南宋书》卷二十七),马扩始在史传中有了一席之地。但《南宋书》中的《马扩传》记述非常简略,一鳞半爪,无头无尾,不成条理,严格地说,根本不能称作"传记"。清人李慈铭说《南宋书》"芜秽疏冗,甚无端绪",

"诠综杂糅,求简而无义理"(《越缦堂读书记·别史类》),由此也可见一斑。清末精于宋史的著名藏书家陆心源编撰的《宋史翼》,共收《宋史》缺载人物487人,附载44人,但是竟然也没有马扩的传记。近人丁传靖辑录的《宋人轶事汇编》,马扩总算又有"露头"机会,却仅从《三朝北盟会编》摘录了两条"轶事",让人难有系统而全面的印象。马扩籍贯狄道(今甘肃临洮),但是像《狄道州志》等地方志,居然也没有涉及马扩的一字半言。马扩在诸史记载中的遭遇可以表明,他在生前并不讨人喜欢,身后也不为大多数史家所重视。

第一个真正重视马扩并为之"树碑立传"的应该是上海作家徐兴业。抗战时期,徐兴业即萌发了创作一部以马扩为主人翁的长篇历史小说《金瓯缺》,并为此收集资料,作了大量准备。建国以后,徐兴业几经磨难,写作非常艰难,但最终还是完成了这部长达130多万言巨著。这部小说具有扎实的史料研究基础,马扩这一典型形象的塑造以史料中提供的马扩

作依据,"七分真三分假"地驰骋丰富的想象力,展示了马扩的性格。小说中某些情节虽然未见于史料,但传奇色彩的基调和英雄的爱国事迹,都是史料所提供的。作者将马扩作为那个时代各方面人物和事件联系的纽带,通过马扩写出了一个时代,并成功地塑造了马扩及其同时代的各种代表人物的形象,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我们今天读这部历史小说,对于一位失意和失败的落寞英雄,竟然也能生出一种敬意,并同样生发出一种崇拜感。

另有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王汝涛撰写的《偏安很》,也描述到马扩,但马扩却非这部小说的主人翁,艺术形象也大大不如《金瓯缺》所描写的。

徐兴业在《金瓯缺》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才华,曾经引起了文艺界的关注,著名文学批评家郭绍虞在为《金瓯缺》所写的序言中认为,徐兴业是"一位与姚氏(雪垠)媲美的作家","徐氏的学识与才华,均不弱于姚氏。二难相并,堪称双璧",他"在那恐怖的十年中,竟能写成一百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的一半,其胆识毅力已够令人钦佩,何况才情又足以副之,写得那么深刻动人呢!"著名小说家张抗抗更是对他作了专访,写成了中篇报告文学《国魂》。《金瓯缺》最后还获得了"上海四十年来优秀小说奖"(1990年)和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1991年)等殊荣。

但是,《金瓯缺》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而不是历史学意义上的马扩史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黄宽重先生,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撰写了《马扩与两宋之际的政局变动》一文,分五个章节、共两万多字,将马扩的事迹摆到当时天崩地裂的大历史背景中加以论述,这是一篇比较全面介绍马扩其人其事的文章。

自《金瓯缺》问世以后,我在多次阅读之馀,想把湮没在历史文献中的有关马扩资料辑录出来,按照编年体加以整理。二十年来,我查阅了所能够找到的史料,包括稗史地方志、笔记小说类等(明清以后之讲史小说不录),仿效《三朝北盟会编》"其辞则因元本之旧,其事则集诸家之说,不敢私为去取,不敢妄立褒贬,参考折衷,其实自见。"(《北盟会编序》)"征引皆全录原文,无所去取,亦无所论断,盖是非并见,同异互存,以备史家之采择"(《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十九),现终于从三十多种历史文献中辑录出这个有关马扩的史料集,分作《海上之盟》、《出使燕京》、《折冲樽俎》、《山雨欲来》

、《五马山寨》和《坎坷仕途》等六卷,共七万多字,并且按照"左图右史"的传统,为这本书安排了一些地图、书影、照片和《金瓯缺》小说的部分插图,其中有不少插图是著名画家和宋史研究专家傅伯星特意创作的,使这本书更具形象之可观性。

就文字资料的收集而言,这本书虽然遗漏在所难免,但已略成框架,基本上可以反映出马扩一生的主要事迹以及他的思想脉络和人格品性,基本上可以通过这个"马扩"看出一个真实的时代。在《宋史》中,还极少有人能"占有"七万多字的篇幅来"彪炳"史册,马扩九泉之下有知,也该引以为自豪了。在此也非常欢迎有同好能够对这个还不完善的《马扩事迹

编年》提出批评,指出谬误,补充缺漏,以期有一个比较完备的"传记"来报答这位历史上值得我们尊敬和感喟的民族英雄。

(全文完)

关键词(Tags): #马扩
家园 俺又捅篓子啦!

郁闷使人思考,思考使人伟大。

将来提升了骑兵军军长,不要忘了俺的功劳...

家园 挑了小bug,要说八卦的话,就不能说“乾坤震旦”

“乾坤震旦”是“天地、天下”的意思。

八卦则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家园 汗,您说的对,我这就改

当时想着八卦,乾坤之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震,然后下笔就秃噜成震旦了……晕菜,看着还挺顺,一直没发现这是个BUG……这就改!

谢谢您的细心,花之:)

您的其它鼓励我都看见了,我就不一一回复了;否则这完颜亮天天被顶在最上头,实在不太好……现在我看着就已经够晕的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