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林昭亮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 雪个
答应Holmers 写给感性的文章,可写完一看觉得不太感性,如果觉得应该去其他版面,只管转走。
============================
上周六吃过午饭后就飞到了洛杉矶,当天晚上到了新建的Orange County Performing Arts Center,它的音乐厅据说音效世界一流。
这就是音乐厅的照片:
上半场先是Theofanidis的Rainbow Body,现代音乐,作曲家和作品我都从没听说过。感觉还不错,可以听下去,虽然我觉得,如果用交响乐团来演奏Enigma的音乐也会大致与这相仿佛。然后是德彪西的La Mer(大海)。演出前听了一个简介,那时放出来的片断我觉得还很好听,确实体会到了所谓印象所谓颜色的味道,可是现场一听却全不是那么回事。指挥实在是过于热情洋溢,动作大得赛过杨宋斯,好像是在跳芭蕾又好像在跳霹雳,我都纳闷一场音乐会下来他会不会累个半死。光动作大也就罢了,关键是整个乐队也就跟着热情洋溢,音乐没有起伏只有高潮就这么一路咆哮着直至结束。哎,好不容易我们才能喘口气,我安慰自己说,也许今天海上刮大风。。。还好不是台风,否则真要被那磅礴的气势给压出一身大汗来。
中场休息时四处遛达着拍照,因为带的镜头有点显眼,没敢拍人,只好对着台上的演员喀嚓。这是抓到的几个镜头:
嗯,还偷拍到了一张乐谱:
看见上面印的标题,心里对下半场的节目充满期待,毕竟,我就是冲着它才来洛杉矶的呀。
完成于1878年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勃拉姆斯一生所写的唯一一部小协,与勃拉姆斯的其他作品一样,它饱含巨大的情感,却不像贝小那样内蕴风暴而表面平静。海飞茨这样说:“勃拉姆斯协奏曲从技术上来讲不见得比帕格尼尼协奏曲难,但是从音乐表现上来讲,肯定更复杂而深刻。”这是一部堪称完美的作品,它既安详厚重又粗犷豪放,如此矛盾又如此和谐统一,既不是一般人能把握得准分寸,也不是一般人能随便领会。在我刚开始听小提琴协奏曲的时候,四大小协里最先爱上的是门小,它那优美的旋律轻而易举打动了我的心。这之后是柴小,或许因为是邻居吧,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也很容易引起我的共鸣。贝小则是听了很多遍后才发现了它的好,到现在成为我的最爱,无数个版本的聆听之后,我不得不对贝多芬的伟大俯首称臣。我得承认,勃小是我最后才接受的,也许是性格的因素吧,勃拉姆斯他老人家一直不太对我的口味。不过到了后来,我甚至犹豫过到底是勃小还是贝小才是四大小协里的老大。
有人说,贝多芬是悲壮的,布鲁克纳是超然的,勃拉姆斯却是无尽的坦然。 也有人说,勃拉姆斯的音乐是所有无处栖身的灵魂的精神家园。也许是吧,至少在勃小里,是可以感觉到温暖的,虽然它并不浓烈,却可以体会到作者极大的慈悲。这样的音乐也确实有宗教的功效。
不会有一个小提琴家没有拉过勃小。然而,我所喜爱的华裔小提琴家林昭亮却从未录制过它。曾经有人问过他最喜欢哪支乐曲,这种问题一般很难有明确的答案。但是林昭亮竟然毫不犹豫地说,是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可是,录制过那么多唱片的他,为什么没录制过勃小呢,林昭亮说,因为“我还没准备好。”
这就是林昭亮:
1960年出生于台湾新竹的林昭亮是当今世界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翻一翻企鹅年鉴就知道他的琴拉得有多好,因为他有多张唱片都是三星带花。在世的小提琴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他,他的琴声甜而优美,有着东方人的细腻婉转。当我听说他将在洛杉矶演出时,便决心去现场听一次他的音乐会。而得知他的演奏曲目是勃小,我不免一愣:这么说他准备好了?
就是这样的一首曲子这样的一位演奏家,怎能不让我满怀期待呢。
然而,上半场的演出也让我心里很有点忐忑不安。这位指挥的风格,实在是太不适合协奏曲了。果不其然,下半场一开始我的心就往下一沉。勃小的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快板,一开始是乐队热情地奏出第一主题,随后应该是小提琴华丽地登场。乐队固然要先声夺人,但小提琴也得极其凌厉地插入,听听海飞茨的勃小开章就特别能体会这样一个镜头:先是巍峨的群山,壮观美丽,然后是一只雄鹰孤傲地展翅翱翔于群山之巅。再然后才是乐队与小提琴的对抗与搏斗,小提琴要始终强硬地发言,陈述勃拉姆斯的中心思想。这是一个宏伟的乐章,它其实比贝小的第一乐章更耐听。可是现在,林昭亮的琴声在哪里呢?老天爷啊,完全被淹没在乐队宏大的演奏中了。柴可夫斯基给勃小第一乐章的评价是:“像一尊被布遮住的美丽雕像,随着音乐的进行,那层布被一点一点的揭开,可是到音乐结束了,那层布还没有被完全揭开,也看不到那美丽雕像的真实容貌”。这个理解应该是对的,可是,它是欲言又止而根本不是缄口不言啊。我坐在那里,心中充满悲哀,身体拼命前倾,徒劳地期望着能听到更多一点小提琴的声音。
终于进入第二乐章了,这段柔情似水的慢板是我事先认为特别适合林昭亮的一个乐章。可是一开始的双簧管就丝毫没有任何伤感忧郁或者荒凉,快乐得没心没肺地自顾自吹将起来,完全不是勃拉姆斯的田园风格,幸亏林昭亮好像找到了感觉,他的跟进细腻感人,旋律如歌,在颇为抒情的诗句下,又表现得有点惆怅,直听得人心潮涌动。虽然最后双簧管再次与小提琴的合奏时双簧管还是没能展示出优美的音色,但我对这一乐章已经很满意了。
我一直觉得林昭亮最难拉好的是第三乐章,这段活泼而不太快的游戏似的快板欢快动人,旋律中充满异域风格,不太符合林昭亮的风格。没想到林昭亮在这个乐章表现得异常出色,拉得雄劲豪放, 好像前两章积聚的情绪来了个总爆发,显得是那么光彩夺目。勃小刚面世的时候,有人很恶毒地评论说,别人写小协都是for violin ,勃拉姆斯的这个却是against violin。小提琴家胡贝曼就曾反驳说,勃小不是against violin,而是violin against orchestra,并且最后是小提琴胜了。林昭亮的这个第三乐章,让我很好地理解了这句话。
演出结束了,我和同伴一起赶到后台,进行平生第一次的“追星”。林昭亮非常平易近人,见我们是中国人,立刻改说国语。他那著名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跟我们聊他的近况,给我们签名、拍照,一点也没不耐烦。想想国内某小提琴家那盛气凌人的表现,真是不得不感慨人的修养差别之大。
这就是我在后台拍的林昭亮:
返回
楼下是冒牌的!
的菜鸟也能跟着走进作品中去
MM问的是刚才么?偶哄女儿睡觉去了,女儿甜甜蜜蜜地搂着偶,怎一个幸福了得
10年前在Calgary就听过他拉勃小。没有雪太傅那么深厚的研究,只是最勃小一直温暖不起来,还是最喜欢贝小,这是从那个罗马尼亚电影《橡树十万火急》开始的,大概要喜欢一辈子了。
年轻气盛得对贝多芬嗤之以鼻,现在才明白过去的轻狂无知。
贝小确实是小协之王,无与伦比,我曾经妄图收集它的所有版本,后来也知道这有多不可能。电影里居然也用啊?
那个罗马尼亚军官和他的德国同学开着坦克决斗,背景里就是前者的情人在拉贝小第三乐章。那时候不知道这是什么音乐,惊为天音。老外公告诉说,这是贝小。
贝小有一个钢琴版本,太傅听到过没有?还不是别人恶搞瞎改的,还是老贝大哥自己改的。我只在CBC Radio中听到过一次,感觉奇奇怪怪的。
林昭亮在80年代初名气就比较大,比马友友还要早点。最早听到好象是贝小协,手头有张他演奏的门小协,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勃拉姆斯处于德国浪漫乐派晨星寥落的时期,尽管也有如GRB伽玛射线暴般的辉煌灿烂,那也是许多光年前发生的事情。作为贝多芬的忠实捍卫者和继承者,勃拉姆斯大师一定十分的痛苦。他的小协第二和第四交响曲有意无意的流露出贝多芬的影子。有趣的和勃拉姆斯本人形成鲜明对照,勃小协里洋溢着春天色彩和女性的光辉,或许这也可以归功于某位女士。
曾听人说过,林昭亮确实很谦虚和平易近人。林昭亮所说的还没准备好也反映了他对这个作品不断探索的态度。和王冠之作贝小协的无数版本相比,勃小协的版本相对要少的多,这也反映了这个小协的难度。三十年代的维尼亚夫斯基小提琴比赛出现了两位名传史册的优胜者,都给我们留下了勃小协的优秀版本。当时已经很有点名气的大卫.奥依斯特拉赫屈居第二,第一名是当时年仅十五岁的吉内特.内芙(Ginett Neveu)。她这个小协的演奏精彩到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在这里介绍给大家:
布拉姆斯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
EMI 7610112
吉内特.内芙最终也用悲剧给自己的人生道路写上了最后句点,49年和她的弟弟一起遇难于亚速尔群岛空难,年仅30岁,直到很多年后,法国小提琴乐派才又出现一位优秀代表,克里斯汀.费拉斯(Christian Ferras)
在这里另外提一句,音乐大赛的优胜后能保持辉煌的可以说少之又少,想得出的还真没几位,冯.克莱本也算一位。再说起国内某小提琴家那盛气凌人的表现,最近看了一位长期以来自居第一的小提琴演奏家演奏萨拉塞蒂的流浪者之歌,只好说是惨不忍听,大概连现在一些小碰油也比不上,还是拉点波隆贝斯库的叙事曲算了。
再谢太傅的好文,能看到这样理性和感性的音乐评论文章实在是一种享受和受益。在看到这篇文章前,我对人世间是否有真正的圣人是怀疑的;而现在,我终于相信了!我曾经忘情于汉廷的歌赋,我曾经惊讶于李杜的诗才,我曾经流连于宋元的词曲;但现在,我才知道我有多么浅薄!(以上为转贴,以下再省略若干字),跑题之处,还望海涵。
发誓等咱有了钱,一定全世界追着喜欢的音乐家跑
四大小协我都是第一次听时就很喜欢,但现在听最多的是勃小,尤其喜欢第三乐章。
其实觉得勃拉姆斯很多作品都弥漫着一种“宿命的悲哀”气息,尤其是四部交响曲,这部小协却是例外,充满乐观和信心。
另外想知道一下雪太傅心目中这部作品的最佳版本。我手头有Heifetz/Reiner/CSO,Mutter/Karajan/BP,Mutter/Masur/NYP, Menuhin/Furtwangler/OFdL和Haendel/Celibidache/LPO版,最喜欢的是Mutter的两个版本。海菲兹的技巧无可挑剔,但他第三乐章速度太快,乐队赶得相当吃力,在好几处明显比他慢了半拍,俺一直不大明白为何这张碟会被评三星。。。汗
我的功力还不够,只是顶一下,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