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人本主义】(一)什么是人 -- 唵啊吽

共:💬25 🌺1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弱弱的说一句

心理健康,尸体强壮,哦,错了,是身体强壮,就是修行的真谛.

既然生而为人,做好这个人就是人之道.

家园 回头想一下,“心理健康”也是基本合用的

佛家说:平常心是道。得道成佛就是得到个平常心,基本上可以说是心理健康吗。

家园 用"良好的心态",也许表达的更贴切.
家园 花谢。喜欢这个表达。
家园 说得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

不过,估计对人有上百种形形色色的定义,每个都动气就太伤身体了。息息怒,保重。

家园 【人本主义】宗教起源的一个简单心理学模型

在《什么是人》中谈到,从心理学来说,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动物是“应激-反应”行为模式而人是“应激-思考-反应”模式。万一思考不出来,就不行动吗?怎么避免因为思考不出来而无法行动的难题呢?

让我们从“应激-思考-反应”这个简单的心理学模式来看看为什么会有人把人类定义为宗教的动物。

现代工程也有这种“思考”卡壳的问题。设计时要考虑得面面俱到几乎是不可能的,总有考虑不到的地方,因此总有一个普适的以防不测的应变机制避免卡壳。如计算机网络的路由器,里边有许多规则来控制数据包的流动,其中有一个列表,规定什么样的数据包往那条链路上送。万一来了一个数据包不在列表中怎么办呢,那就往一个万应链路送,这个万应链路被称为万应网关,去路不明的数据包都往这万应网关里扔。

同样的机制也用在计算机网络的防火墙上。防火墙也有一个列表,规定什么数据包可以过墙,什么数据包不可以过墙。但列表中一定有一条万应规则,就是所以在列表中找不到的数据包一律不许过墙。

人也一样,事情想不通,生活还得过,什么都要理出个头绪来才生活人就要患精神病了。所以,这“思考”一环里有一个“万应”的道理,叫做宗教,它是不能证伪的,也是不需要证明的,因为它原来就是想不通的产物,能证明的东西都不是宗教。

宗教的这种需求,最典型的故事是【左传·桓公十一年】: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患之。斗廉曰:“郧人军其郊,必不诫,且日虞四邑之至也。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我以锐师宵加于郧,郧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斗志。若败郧师,四邑必离。”莫敖曰:“盍请济师于王?”对曰:“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君之所闻也。成军以出,又何济焉?”莫敖曰:“卜之?”对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遂败郧师于蒲骚,卒盟而还。郑昭公之败北戎也,齐人将妻之,昭公辞。祭仲曰:“必取之。君多内宠,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弗従。【1】

这里讲打仗,谁跟谁为什么打且不管它,重要的是打胜仗一方的军师斗廉说:“卜以决疑,不疑何卜?”就是说,你思考出如何行动了,还求神干吗呢?就是说,当人思考由结果时,是不需要宗教的。如果人能够主宰自己的行为,何须一个万能的上帝来干预生活呢?

再打个比方。一头理性的懒驴总是先吃最近的一堆草。把它放到两堆草中间,它就留神无主了,因为两堆草都一样近,但它又不能同时去两堆草。据说,这只驴就是这样看着这两堆草饿死的。你给驴“思考”,却没给它“上帝”万应法则,这就完了。如果它有上帝,它就可以让上帝决定,如往地上踢一蹄,如果踢出单数个石子就吃左边那堆草,踢出双数个石子就吃右边那堆草。由于时间是不断流逝的,往往决定的对错是不重要的,而有没有决定才是重要的,这时,阿门,就按上帝的旨意行事就可以了。所以,人类以上帝的名义,干了不少好事,也干了不少坏事。

现在,即便最好的决策过程,都有万应机制,如“我们投票表决吧”。如果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做对大家最好的话,就无须表决了。正是大家都谁也说不服谁,谁都认为自己聪明别人糊涂,才发明了这种投票表决的程序,这不在表决的决策过程能否产生正确方案,而在于能够用一个万应程序产生一个大家接受的行动方案。不是所有参加表决的人都认为产生的方案正确,而是认为这样产生方案的程序正确,并以合作的态度支持方案。不求答案正确,而求程序正确,与古代卜筮决策被认为是正确的程序是一样的。现在巴勒斯坦也民主选举,民主选举程序对他们来说比真主更正确吗?好像不是。所以,选举一年后,法塔赫不认为选举程序正确,就和执政党哈马斯打起来了。看见民主政治与政教合一是不相容的。

古代求神灵决策,对于军事行动非常重要,大家认同的决策可以众志成城,基本是自我实现的寓言。“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对打仗尤其如此。

如果一个人“思考”一种答案,行动另一套不按“思考”,这就扭曲了人性,这人就于心不安,总有什么挂碍,惶惶不可终日。这时,借助万应法则想通它很重要,这万应法则可以是上帝的安排,也可以是命运的安排,总之可以心安理得。

所以,宗教是人类本性使然。所有人类社会都有宗教现象。呵呵,这模型太简单了,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这就可以解释宗教。不过,讲人道主义吗,人类现象就得从人类学和心理学来解释,这个模型的好处在于,它是建立在人类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假说。

【1】 http://www.dfbole.com/ym/info/info.php?infoid=12862&page=2&PHPSESSID=265893f39b8e2e6fa28b949f34d6245b

【2】 http://www1.cpcwedu.com/Document/ciscostudy/104556213.htm

家园 【人本主义】什么是“真 ”?

真是个哲学命题。是形而上的东西,是与宗教和信仰密切相关的命题。求“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宗教的目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1】,就是一种宗教目的,而且是人本主义的宗教目的。

所以,“真”这一命题甚至比一般命题还要高一层,即每个命题的判断都要经过真伪的检验。这个命题,是一个“是“还是“不是”的问题。这个问题太大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命题就让十几亿人争论了若干年。

此文不可能给这一概念一个全面的论述,但笔者试图从人本主义的角度,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一些基层来探讨一下这个概念。

前边讲过“应激-思考-反应”模式,让我们继续展开这个模式。“思考”这一环节,后来变大了,变成“思维”了。前边说过,由于“思维”结构里有“记忆”和“想象”,人的自我意识才成为可能。“意识”是一个很大的“知识”库。

还是和动物比较起来讲比较容易明白。动物是“应激-反应”行为模式为主,所以,面对同样的环境刺激,行为是雷同的。如果人的思维都是理性的,那么,即便是“应激-思考-反应”模式,面对同样的环境刺激,行为也应该相似。但不同的人往往会对同样的环境刺激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这是由于“意识”不同。

让我们把模型扩展一下。我们用“感觉”代替“应激”,即人不是被动受外界刺激而行动的,而是有很大的主动性。“应激-思考-反应”模式好像说没有外边刺激就不会有行动,实际上,思维会主动地性外界刺激进行选择和搜索。这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动物无论如何行为,都是客体。而人是和客体分离的主体。人的行为,是思维的主观实现。

主体对于外界,可以行为,也可以不行为。如“感觉-思考-记忆”这一过程,可以简化为“感知”,是意识积累和修正的过程。而“意识-思考-行为”是脱离外界刺激的行为,表明人的行为是主体行为,可以是根据计划和目标实施的行为。比如要开车去佛罗里达玩,很可能是看电视受到视觉刺激出生的念头。但这种视觉刺激的能推动“去佛罗里达”的动机的几率很低,即便是有目的的旅游刺激广告,能达到千分之一的效果就很好了。

去佛罗里达的行为就是计划的结果,如上雅虎地图打印导航等,这些行为更多的是思维的主动性行为。不是说看到车了,才有了开车的动机,也不是看到路口了,才有了拐弯的动机,所以开车去佛罗里达的行为都是预先计划好的。

人的计划行为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不是取决于意识中理解的世界是否接近客观世界。每个人经历不一样,生成的意识不一样,每个人头脑里都有自己认为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但不同的人认识的世界不同。

对真理的表述之一,就是人类认识的世界是否符合客观世界,这是科学要解决的问题,它只能无限逼近而无法完全一致。正如我们说某一时刻是非真实存在,这于参照系有关,用各种精度的钟表去表示这一时刻的时候,无论一个钟表如何准确,都存在误差。

对真理的表述之二,就是行为是否等达到预期目标,即精确不精确我不管,我的手表可能有二十妙误差,但对于准时开会已经足够精确了,我就认为这个手表真实地表达了时间。这有点接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命题。这个表述接近我们出发点的“应激-思考-反应”模式,即以人的行为模式为出发点,人的意识和思维能否计划出能够到达预期效果的行为,来判断人的意识是否为真。

但是,宗教和信仰关心的是另一种真。这种真刚好与第二种表述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那就是,如果一个人是否按自己的意识和思想行为。这种真不问行为是否符号客观规律,是否是对还是错,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这真种真只问一个人是否按照自身主观能动性行为,这是人本主义的真。

一个人言行不一、就是不真。他没有按照自己意识思维去行为。自己认为应该怎样做,但去另外行为,这就不真。如果宣称的是一样东西,行为却是另一样东西,那么或者他宣称的不是不是自己的意识和思维,或者他行为的不是自己的意识和思维。

用第三种表述的真,可以这样解释人生。不真就痛苦,自己想的与自己做的不符,被称为精神扭曲。长期不真,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真就是福气,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2】的人就是真人、圣人。儒教追求成圣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表述,最能表达这种宗教求真的目标。

这种表述,也是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Carl Rogers 【3】对真的表述。Carl Rogers在精神治疗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他一生在精神治疗的实践中对人的精神进行了时刻的思考而得出的真的表述,就是这第三种表述:真就是内心世界与行为的一致。

真就是内心世界与行为的一致。这即是道德问题,也是福址问题。这样定义的真,使得求真成为与祈福、追求自由和追求道德高尚统一的人道主义修行目标。心理平衡了,就达到福址了,就达到真了,就自由了,就达到言行一致的高尚了。

【1】 http://guoxue.baidu.com/page/c2dbd3ef/3.html

【2】 http://guoxue.baidu.com/page/c2dbd3ef/1.html

【3】 http://webspace.ship.edu/cgboer/rogers.html

家园 【人本主义】信仰

【宗教起源的一个简单心理学模型】里说人的行为需要一个万应法则,好像人类是非常无奈,在无法作出决策又必须有行动时,用一个万应法则来摆脱困境。如此说来对宗教信仰的看法就太负面了。实际上,信仰是人类智慧的基础之一。

什么叫做智慧?智慧是理性,是用人类掌握的有限知识,对应无限可能的环境变化。以有限的手段来应对无限的环境变化,是人类特征之一,智慧是人类与其它动物最重要的区别之一。今天环境问题导致许多物种灭绝,那是因为动物对环境只有有限的应对方式。当环境变化比基因变异快的时候,动物就会因为丧失应对环境的手段而导致生存困难。比如一条公路切隔熊猫的活动范围,熊猫没有过马路的本能,就会缩小在被切割的小范围内活动,最终丧失繁衍的可能(详见大葱一根的【熊猫杂谈】)。

以有限推演无限是人类文化的特征。如文字,文字的个数是有限的,而以文字创作和表达的可能的作品是无限的。有如数学归纳法,用有限的步骤可以证明无限的定论。人类有这种以有限的知识,经过理性推理,可以应对无限的环境变化。人类大脑进行推理的模式规律,被两千年来哲学家们不断研究发展,如今被数学界归纳为形式逻辑。形式逻辑的使得人类可以用已经知道的知识,去推倒还未知道的知识。例如,人类现在最远走到月球,送出去的探测仪器最多到火星,然而,人类已经有了许多关于太阳系、银河系、乃至宇宙的知识。

形式逻辑使得人类可以从有限的知识推演无限的知识,但它无法使得人类从无知识推导到有知识,即我们依靠观测和经历积累一定的知识,然后用理性推演其它知识。如果我们把知识定义为一个集合,那么,集合内的所以关系可以由有限的公理加上逻辑证明来完全定义,我们可以用逻辑证明集合内的所有经理,但是,总有几个公理是不可证明的。这就是歌德尔的不可能定理。即知识不能自己循环证明自己。

比如,字典内每个字条是用其它字来解释的,如此一来,就有循环证明的谬误,即没有人可以只根据一个字典来学懂一门语言的。至少有一些字的字义必须产生于字典之外。

同样,人类知识不可能完全由逻辑构成。人类的知识体系必需由一些不可证明的公理。如牛顿从落下的苹果推导出太阳系行星运行规律,这样就建立了人类对太阳系认识的一个知识体系。但是,当牛顿想证明一些公理时,最后不的不求助于上帝,如行星运动的第一推动力从哪里来。

科学有试验来验证一些公理,这些公理组成了人类智慧基础知识的一部分。这部分基础知识,奠定了人类现代生产的行为。

现在再回头说说万应法则正面的一面。所谓信仰,就是这样一些不可证明的公理,它奠定了人类价值体系和道德行为的基础。它是不能证明的,所谓不可证伪的。这是于科学最大的区别。

比如,我在【细微的公正】里讲到一位美国MM的道德行为,她退票面临许多选择,可以把票卖给别人,也可以把票卖给我,她的决定是根据一种道德规范,如果人没有信仰的话,很难作出这种道德选择。这就是信仰――万应法则的正面效果。事实上,信仰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人类有信仰,是人类可以组成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的基础。一起价值取向的行为所根据的知识,和科学知识体系一样,需要一些不可证明的公理,这些公理就是人类的信仰。

如法律的制度,什么是公正?最近中国通过的物权法就引发了许多是否公正的争论。在这些争论中,不同的人立场不同,因为他们价值取向不同,而价值的建立,必须基于信仰,这是人类思维规律和知识体系的必然结果。

人类关于社会行为的许多知识,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公正,什么是平等,什么是应该,所有这些价值取向,都离不开一些不可证明的公理,那就是信仰。

人本主义的信仰,就是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肯定人的能力和追求。试想想,没有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何来公正、平等、正义?没有对人类生命的肯定,如何判断战争的善恶?但是,为什么人的生命那么可贵?这是不可证明的信仰。

再回到“应激-思维-反应”的人类行为模型。在心理学上,就是说人的行为是理性的。理性要求人对自身的行为有所解释,那就是“应激-思维-反应”模式的一致性。如果所思与所行不一致,就导致内心矛盾,引发精神分裂症等心理失衡问题。但是,理性的局限就是歌德尔不完备定理,即知识体系不能没有不可证明的公理。

所以,信仰是人类心理健康的基础。没有信仰,人类无法解释自己的行为,就会产生烦躁不安。像“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没有信仰是无法解释的。没有信仰,最求幸福就是一句空话。

信仰维系人类社会同时赋予人生以意义。

家园 我没有仔细想过,但是直觉没有没信仰的人。

只是我们不是经常面临信仰的考验,所以有的人会说他自己没有信仰。

其实,信仰就是抉择,而不做抉择也是一种抉择,所以,每个人都有信仰的。

之所以有人会关心其他人的信仰,无非是为了推广自己的信仰罢了。

吽老兄好文,赞叹!

家园 广义来说,你说的是对的。

每个人都接受一些不可验证和不可证明的“真理”或公理。

但作为文化,一个社会要有一些大家认同的“公理”或信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