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股市永动机? -- 铁手
假设:某股票 P/E (价格/营收比例)为10,市值10亿(公司股东在这个股票上的财富也就同样为10亿),则需要营收1亿。
如果公司的股东花了 2 亿去购买这个公司的产品/服务,也就是这个公司营收从1亿上升为2亿,则按照P/E 10 来算,公司市值将达到20亿。
也就是说,只要通过股东自己的消费行为去支持自己所持有股票的公司,就可以通过消费2亿,而增值10亿,净增为8亿。
如果从这净增的8亿里,再拿出3亿来消费到这个公司的产品/服务,等于是营收3亿,市值则变为 30 亿,股东财富净增 30-10-2-3 = 15亿。
上述情况,如果再极端一些,净增完全用来消费,因为P/E大于1的存在,财富是不是很快就飞上天了?
首先PE是PRICE/EARNING之比,不是PRICE/SALES,增加营收没有那么大的效果;
其次,这事常有人干,就是所谓的关联交易,自己和关联人士交易创造营收,然后炒股,不过这是犯法的,涉及财务欺诈和关联交易;
第三,由于自己干有法律风险,常用的另一招就是收购别人的项目,例如找一些估值比较低的项目来收购,同样可以起到提升营业额和盈利的目的,照样可以炒股;
不过这个游戏最大的漏洞是套现,炒股之后是为了套现,把股票纸变成钱,所以,游戏不能永远这么玩,否则就全是纸面富贵,有何意义?
一兑现,股票供应多压力大,一般估值就会下降,老板成功套现后再自己拿钱出来维持这个游戏就是帮别人抬轿子了,一般没人会干的,于是游戏的循环就断了,GAME OVER。
也有一些情况,忙了半天,股票炒上去兑不了现(这里面原因很多),于是全傻了,由于炒股维持股价需要很大的成本,股东投着投着自己也没钱了,于是股价崩盘,同样GAME OVER。
所以,股市没有永动机,所有的招都有人想过试过,都不长久。
这里的股票交易,应该算是股东回购股票吧,属于常见的托价行为,如果没记错,是要证监会批准的。
另外,股东回购的股票越来越多的话,变得市场上流通的股票越来越少,可能会出发退市,具体操作,要请行家确认一下了。
也就是说,只要通过股东自己的消费行为去支持自己所持有股票的公司,就可以通过消费2亿,而增值10亿,净增为8亿。
通过有意识的消费所持有股票的公司的产品来增加营收,从而在保持P/E相同的情况下,放大股票市值,然后把放大后的股票市值的一部分再拿来消费给这个公司。
只要P/E大于1我觉得似乎都能够永动下去。
持有某个公司股票的股民。这些股民如果能够杂股票有收益后,把其中一部分收益返回消费到这个公司的产品,公司盈利上升,股票价格也就上升。因为P/E大于1的存在,就相当于凭空创造出了新的财富。
你说的套现的确可能会是个问题,但是只要不是所有的股民同时套现,而且是营收增加的情况下,P/E不会下降太多,那么这个“永动”就不会被破坏,对吧?
以APPLE为例,现在P/E是高了些。不过,就拿这过去一年来说,似乎“永动”也说的过去。2020年9月,Trailing P/E 为 35.12,市值1.97万亿,2021年9月,P/E 27.64,市值2.32万亿。当然,它的营收并不完全来自它股票持有者的消费,但是有很多人会有意识的那么去做。而且,根本就不需要去有意炒作来提升市值。
或者说,这种因持有股票收益,把收益的一部分用来消费支持公司营收,从而获得更高的股票收益的做法才是最高层次的“炒股”?
但是依然不太可能,这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
首先要有一笔钱先垫出来,购买该公司的产出,而且量要足够大到影响公司的盈利,(不一定量大就肯定会增加盈利,因为公司有可能要先扩充产能,影响短期盈利)。
其次这些产出要能够变现,不然有可能会烂在手里,这部分的收入就全部没了。
那就不是策略而是愿望。
每家公司都想业务持续增长,但实际上不可能,这是竞争和业务周期的问题,不会存在所有人都用同一种产品而且越用越多的情况,所以,所有公司的业务增长都有瓶颈,到了这个阶段业务基本就不增长了。
不管有多少股民选择回馈上市公司,都有上限,到了上限就很难再增长了。
想起来之前的一个段子。
某大导演成立一个皮包影视公司,知名上市影视公司花10亿买这个皮包公司。签对赌协议,大导演承诺次年皮包影视公司利润不低于一亿,以后每年增加15%,持续5年,利润不够的大导演赔。
理论计算,不考虑利息,这家皮包影视公司啥不干,五年合计要赔6.75亿,算下来大导演净赚三亿多。
签了合同,上市公司第二年利润净增1亿,而且这个利润可以持续5年,还有稳定增长。上市影视公司PE如果按20倍算的话,市值起码可以增加20亿。拉高位大股东出货,倒霉的是散户。
这件事完成了两个目的:
1.用公司上市圈到的钱做高市值,大股东出货,坑散户。
2.上市圈到的钱不能直接发给股东,通过给大导演的方式把钱套出来,在通过其他渠道回收(比如古玩)。
一鱼两吃之外,还可以高价质押股权,套银行的钱出来用。
现在某些演员的高片酬也是这么来的,把公司的钱倒腾出来,提高了演员的身价,避税。
这个永动机假设有两个问题:
1.PE对应的是股价/净利润,股东花2亿购买产品,如果净利润10%的话,公司净利润增加0.2亿,按20倍PE算(5%年化),增加市值4亿。这得股东持有股票超过50%才有利可图(增加股价部分>支出)。
2.持有股份价值是个纸面财富,只有卖出股票套现才有意义。散户无所谓,大股东大规模减持必然导致市值暴跌。所以这么操作只能让当年的纸面财富增加,第二年又回去了。所以股票市值净增不能用于直接消费。
所以这种操作只在某些高净利润/高PE的行业有意义。
此处继续点名影视行业,中国票房分账是5%电影专项基金,3.3%税,其他的院线、发行、宣发、投资方分,如果这些是一家的话,刷票成本在10%左右(还要扣除分给中数的发行代理费1-3个点)。某些大票房烂片就这么来的。
在泡沫破灭前,大家都可以狂欢,你这假设理论上也可以成立。
但泡沫不能无限吹大,总有上限,当破灭来临时,你这永动机就不存在了。
还是以苹果为列,
假设真实需求是一万部手机,
泡沫吹到十万部,而且泡沫还不曾破灭,此时大家都处于狂欢中。
但继续吹到一百万部,泡沫破灭后恢复到一万部需求。
股价就会类似08年金融危机,断崖下跌。
---------------
这个我在07年体会过。
当时购买的所有股票都狂涨,股市沸腾,人人都赚钱,天天狂欢中。
那时每天回家看股价,账户每天都几千,几万的持续增加,账户金额也狂涨到一个天文数字。(对于普通家庭来说)
那时我就有个疑问,人人炒股都赚钱,这钱从哪里来的?
后来怕了,那个心里压力,普通人没法承受,在股价暴跌前幸运的清仓离开。
----------------------
一般来说,股价越跌,心理压力大,亏损越多,承受的压力越大。
但在股价持续狂涨中,心理压力一样大,因为你不知道哪天掉头下跌,那天账户里的天文数字又回归平常。所以有落袋为安的说法。
为了便于说明,假设你是百万富翁,炒股暴涨后账户上成为一亿富翁。
每天消息漫天飞,对未来也迷茫,不知道未来是飞升到十亿富翁还是下跌到千万富翁。每天都在患得患失的状况下生活,精神高度紧张。
这时就是押宝,赌。
激进型赌未来到十亿,代价是有可能回归到千万甚至百万。
稳健型,落袋为安,一亿也能接受。代价是有可能错失十亿资产。
------------
两年前,我就面临如此选择,
拆迁款两千万我选择的稳健型购买了工商银行,每年有百万左右分红。
当时母亲建议购买三一重工。原因是她同事购买价格为十多元,现在跌到五,六元亏损惨重。(工商银行,三一重工当时的价格差不多)
如果是十万或者百万,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三一重工,但两千万,我没胆子赌。最终选择了稳妥的工商银行。当然,现在后悔了,错失了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百分之五十的机会,被我错过。现在偶尔会幻想如果赌对了,现在是亿万富翁,会如何生活,可惜如今只能是梦。
------
经历过这些,才能理解那句话,炒股永远都是后悔。
美股的永动机就是抱着苹果看脸书,不管亏赚都有人守护,支撑股价一路升天;
大A的永动机就是茅台,社会股市双料智商收割机........
就是虚构出口消售合同,然后业绩大增,股价暴涨,把轮胎装上运往国外的轮船上,到了公海直接倒掉。
这个模型粗看是永动机。但循环套是股东用股价的增值部分来买自己的产品。那么股东得出卖自己的股票。如果股东的股票不是无限的,那么总有一天会把手里的股票卖完。那么靠什么来消费呢?如果股东回购,价格高出他以前的卖出价,他要损失,价格低于他以前的卖出价则说明股价不会永远上涨。
这个模型其实就是经典的“生产者同时是消费者”的同类模型。只要生产和消费不能达到平衡点,那么模式最后必然会崩溃。
所以PE为10,代表市值是一年净利润的10倍。股东如果去买2亿的产品,算净利润是10%吧,那么会增加2000万的净利,如果PE保持为10则市值应变为12亿,正好多2亿😜
其实PE代表的是一家公司当前的状态,或者叫上一年的状态,而股价代表的是市场对这家公司的前瞻,所以PE在对股价预测上的作用有限,需要其他指标的加入。比如,每年净利润率稳步提高,竞争对手即将撑不住破产,国家出台利好政策,等等因素都会反映在股价上。amazon在盈利之前多年亏损,但股价仍飙升。通用汽车的PE很低,但股价就是上不去,都是因为市场对前景的看法不同。回到您的例子,如果股东买两亿,而且市场相信以后股东每年都会额外买两亿,那么股价会有相应变化。而如果买两亿就是一锤子买卖,股价就不会因此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