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仓亭之战为何十面埋伏?兼论曹操为何七年方定河北 -- 气概文鸯

共:💬32 🌺6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仓亭之战为何十面埋伏?兼论曹操为何七年方定河北

    仓亭之战为何十面埋伏?兼论曹操为何七年方定河北

                     作者:气概文鸯

  以下以嘉靖本三国演义(罗本)为据。

  建安五年(公元二零零年)底,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建安六年(公元二零一年)四月,袁绍再聚四州之兵,得二三十万,与曹军再遇仓亭。首次会战,两军从日中战至日暮,各折将校,竟不分胜负。曹操与诸将商议破绍必胜之策。程昱献十面埋伏之计,劝曹操退军于河上,先令军十队伏之,“绍若追至河上,军必死战矣。”操然其计。军分十队,由十员主力大将率领(曹操的大将真多)。次日,十队先进,埋伏左右,预备次第截杀。中军许褚为先锋。至半夜,操令许褚引兵前进,伪作劫寨之势。袁绍五寨人马一齐俱起。许褚回军便走。袁绍引军赶来,喊声不绝;比及天明,赶至河上,曹操军无去路。曹操大呼曰:“吾亦在此!诸军何不死战?”军急回身,奋力向前。许褚飞马当先,力斩十数将。袁军大乱,遂致崩溃。败退路上,曹军连续追击,十队埋伏,五次截杀。袁绍连夜走百余里方脱。所随马步人众仅剩万余,太半皆自溃散,少半皆被杀戮。曹军完胜!

  曹操为何军分为十,五次截杀,而不合十为一,一次聚歼?

  首先,袁绍聚四州之兵,得二三十万。曹操官渡之战时只能合军七万,张郃、高览所部及后来增添的军马也不会太多。所以,曹军兵力上不占优势。

  然而,军队数量上是否占有优势,并不是会战时决定胜负的关键。关键是双方军队的斗志,项羽的巨鹿大战就是最好的明证。袁军官渡之战大败后,两军再遇仓亭,首次会战,惨烈异常,从日中战至日暮,竟不分胜负。袁军又是哪里来的斗志呢?令曹操十分沮丧的是,袁军的斗志竟是曹操自己给造就出来的。

  军队的斗志无非源于两点,必胜或必死。袁军自官渡大败之后已无必胜之志,仓亭首战的斗志源于必死。袁军的必死之志又源于官渡大败。官渡最后一战时,“操分大队军马,八路齐出,直冲绍营。北军变动,俱无战斗之心,东西不能相顾,绍军大溃。”溃败之速,以至于令“袁绍披甲不迭,单衣幅巾上马。”(此时,正是北方的严冬季节,袁绍的病恐怕也是冻出来的。)“伪降者尽皆斩之,所杀八万余人,血流盈沟。”书中虽说八万降者是“伪降”,但何以分辨“伪降”?说到底,“伪降”不过是曹操杀降的借口。有此先例不远,战场上袁军再也不会选择投降了。

  仓亭首战,双方出动的都是大军,混战中若一方败退,势难逃生,只有战成势均之后,双方才能各自鸣金收军。所以,袁军士兵唯有死战求生,决不能后退半步。官渡首战,曹军大败,为何曹军损失不大,能够逃生?原因可能有三点:第一,袁军的骑兵已基本追随颜良、文丑于地下;第二,曹军不是败于混战,而是败于弓箭,有一定的逃生距离;第三,曹军精锐,身强体壮跑得快。

  仓亭首战袁军因必死而不敢先败,为什么追击到河上却败退了?

  孙子曰:“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这段话的根本内涵是:不要把敌人的士兵逼到绝境,他们会拼命的,求生是一切生物的本能,要让敌人的士兵看到不用拼命也能生的希望。

  后世许多人死抠孙子兵法的词句而不解其要义,如马谡街亭屯军土山之上,曰:“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马谡不解此句的要义,土山之上是蜀军的死地,却不是蜀军士兵的死地,蜀军士兵是可以下山投降的。

  曹操把本不占优势的兵力一分为十一,河上的曹军和五寨俱起的袁军相比,数量上已处于绝对劣势。然而,这正是导致袁军败退的关键之一。袁军人马分扎五寨,虽说“一齐俱起”,必有先后快慢之分;袁军不是精锐,素质不齐,数十里追击,必然是“劲者先,疲者后”。天明时分,赶到河上与曹军接战的袁军,数量上未必占有多少优势。曹军本就精锐,留在河上的必定又是精锐中的精锐,此时人人抱必死之志,其凶悍必不亚于巨鹿大战时的项羽。追击在最前面的袁军,眼见曹军数量不多,却凶悍异常,挡者难生;后面有自己的大军,避者可活。袁军自官渡大败后,已无必胜之念;此时败退又无必死之虞。战必死,逃或可生,追击在最前面的袁军选择了生,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倒下了!

  我们来放一段模拟电影。镜头位于河堤的前上方,远处遍野的袁军奔来。镜头下视,满是奔逃的曹军士兵正蜂拥上堤。突然,所有涌上河堤的士兵都站住不动了,一切变得死一样的沉寂。镜头拉近,士兵惶惑的目光。镜头后摇180度,奔腾的河水,晨雾中显得遥远的对岸。镜头下视,河滩上,排列整齐的曹军立于晨风之中,岿然不动。立马在最前面的赫然便是曹操,曹操拔剑出鞘,大喊一声:“吾亦在此!诸军何不死战?”纵马上堤,背后曹军如潮涌岸。镜头回视,堤上曹军转身,望向漫野的袁军。镜头拉近,曹军士兵面现犹豫之色。突然,一声长鸣,吸引了所有士兵的目光:在晨日的辉映中,一匹烈马前蹄腾空直立,马上一将,貌若天神,刀射寒光,正是勇将许褚。如一道闪电,飞向漫野的袁军。突然,堤上的曹军爆发出一声震天的呐喊,刀枪齐举,势若山崩,如溃堤之水,奔腾而下。两股大潮渐近,轰然相撞。近镜头,许褚大刀翻飞,袁将纷纷落马,挡者披靡;曹军士兵如虎入羊群,砍瓜切菜;袁军士兵面呈惊恐之色,转身奔逃。袁绍提剑立于马上,声嘶力竭地喝阻着败军,无奈败兵如潮,竟被裹挟而退。

  曹军既然能于河上击败袁军,为什么不集十面埋伏为一路,一鼓聚歼袁军?

  当真如此,则是示袁军以必死。袁军势虽败而力未衰,两军若生死相搏,胜负其实难料。曹军即使获胜,自家损失也必定十分惨重。最大的可能是,曹军付出惨重代价,袁军大部突围。曹军十面埋伏,各路埋伏人马无多,每次截杀可以示之以逃者可生;背后大军追杀,示之以战者必死。逐次消灭袁军于毫无战心的状态之中,令袁军先败于势。其次,曹军逐次埋伏可以接力;袁军一路奔逃,不得喘息,再败于力。再也不肯投降的袁军将士,不能逃生,势必死战。面对这样的军队,只能采取先将其击溃,然后最大限度的击散。所以,最后的战斗结果是:“(袁军)太半皆自溃散,少半皆被杀戮。”

  (毛纶父子修改过的通行本,将战斗结果改为“军马死亡殆尽”,而这种不合理的战斗结果,给正确理解“十面埋伏”的作用,造成了巨大的障碍。这说明毛纶父子根本就不懂军事。

  古代冷兵器战争和现代战争不同。现代阻击部队可以构筑工事,隐蔽自己,用密集火力杀伤突围冲锋的士兵。一名阻击士兵,可以轻易杀死暴露在火力之下的大批敌军,横向单排士兵阵地即可拦截敌人的突围。冷兵器时期,主要依靠近身肉搏,阻击者没有优势,相反,没有逃路的敌军会拼命的,集中朝一个方向突围的敌军,在突围点上,数量又会占有绝对优势。所以,古代冷兵器战争,只能“十则围之”,否则很难全歼敌人。“仓亭之战”,曹军和袁军数量上基本相等,不可能包围全歼敌人。古代野外战斗多是击溃战,鲜有全歼的战例。秦、赵长平之战,赵军是被秦军事先构筑的壁垒所围,赵军突围等同于攻城。否则,秦军是挡不住赵军突围的。“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适用于冷兵器战争,形式上已不适用于现代战争。)

  其实,整个仓亭之战,资治通鉴只有寥寥数语:“夏,四月,操扬兵河上,击袁绍仓亭军,破之。”全部战役过程,都是罗贯中自己设计出来的。演义中有许多类似仓亭之战这样的例子,史书上只是简单地提及曾有此战,而战争过程完全是罗贯中一手敷衍出来的。所以,我们在感叹仓亭之战精彩之时,应该明白:罗贯中不但是文学大师,更是一个军事家。后世如努尔哈赤、太平天国等常以《三国演义》为师而行兵,并屡获胜果,亦可见罗贯中的军事功力。

  如果罗贯中没有亲身参与战争的经历,不可能构造出如此真实而精彩的战争过程。毛纶父子由于没有战争经验,根本不能理解其中的精彩与谋略,其自以为是的胡删乱改,常常使读者无法体会和理解其中的精彩。

  (紧接着,毛纶父子的修改,给读者理解曹操和刘备的穰山之战,造成了更大的困难。详细请见阿鸯的《穰山之战曹操的战役部署》)

  以下主要就历史而论。

  曹军将士如此骁勇善战,官渡、仓亭两次大战,袁军主力损失殆尽。且袁绍不久病亡,内部纷争,平定河北本应势如破竹。奈何更经六年,方才彻底平定河北?盖由官渡坑降之举。真是成也官渡,败也官渡(“败”字用的不甚恰当)。

  曹操坑降源于两点,一怕降卒叛乱,二乃粮草不足。粮草不足很重要的原因是,曹操后方的许多郡县基于强弱的判断而坐观风色,不从征调,随着官渡的大捷,粮草的问题很快便不复存在。

  东汉末年,历经黄巾之乱,军阀混战,人口凋敝,空前绝后。曹操坑杀八万降卒,(八万降卒,是官渡最后一战的全部降兵,是袁军总兵力的一半。)使得河北家家有丧亲之痛,户户有失子之恨,人人切齿,民心大失。士从民愿,操曰:“河北义士,何其如此之多也!”曹操不省,河北义士之多,其本人的残暴居功至伟(由此可见,刘备收川的“中策”实为上策)。官渡之战,曹操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其深层次原因本在于袁绍重敛于民、穷兵黩武、民心不顺。曹操若能放回八万降卒,袁绍虽得士卒之众,却难得士卒之用,军无战心则败,国失民心则亡,其理千古不易。若果能如此,平定河北只在翻掌之间!唐太宗李世民评价曹操时说:“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馀,万乘之才不足。”曹操不敢放回八万降卒,实由器度不足。

  秦将白起坑长平之卒,使赵国上下同仇敌忾,致有秦国后来的邯郸大败。万人敢死,纵横天下,而没有士气的军队,纵有百万,亦不过是淝水之战中符坚的前秦军,不堪一击。第三次国内战争初期,国共双方皆能力战,后期,国民党望风而逃,临战必降,势之使然,气之使然。曹操坑杀八万降卒,河北百姓人人切齿,直接的后果便是河北将领及官吏羞于降曹。降曹者会在百姓面前抬不起头的,即使他们明知袁氏必亡,在降曹一事上他们也宁为人后、不为人先。事实上,在得知官渡坑降之后,首开降曹先例的倒是袁绍的儿子袁谭。而此时正像辛毗所说“民无问愚者智者,皆知土崩瓦解。”即使如此,也没有一个将领或官吏肯率先降曹。袁绍本不得河北民心,内部争斗倾轧,官渡之前,碍于强弱之势,尚可一战。官渡之后,强弱逆转,土崩之势已成,大军临境,必然是百姓踊跃,降者如云。

  曹操前有徐州屠杀无辜百姓,后有官渡坑杀全部降卒,东不能容吕布效“鹰虎”(取陈登不为吕布讨徐州牧时的辩解。)之力,西迫凉州诸将之叛,其器度比之汉高,远矣。至此,曹操虽然神武,其器度若此,终其一生,不能一统天下,已成定局。

  反观孙策平定江东,以三千借兵(史书:兵财一千,骑数十匹。),刚过二十之龄,兴无名之师,不及三年,略定江东。非是江东诸侯羸弱,实是孙策忒强,强在何处?强在器度与仁义。孙策所历之战,不杀一名降卒,所过之处,不犯百姓秋毫。是故兵锋所向,无不摧之坚,大军所至,无难下之城;百姓踊跃,豪杰景从。孙策不愧为孙武子的后代,深得孙子兵法的第一要义: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孺子之年,一统江东,试问孙郎不死,天下谁与争锋!

  建安七年(公元二零二年)五月,袁绍发病呕血而薨。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春,正月,曹操自乌桓还鄴,河北正式平定。历时近六年。袁绍一死,河北已成分崩离析之势,其情景并不强于孙策初起兵时的江东,而曹操与初入江东的孙策相比,实力不可同日而语。官渡之战后,曹操历时近七年方定河北;孙策不到三年略定江东,民心顺逆,关系至重。

关键词(Tags): #仓亭之战#曹操#袁绍#程昱#罗贯中元宝推荐:无斋主人,桃李不言,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Makes a lot of sense...
家园 黄绢幼妇!送花——

我们来放一段模拟电影。镜头位于河堤的前上方,远处遍野的袁军奔来。镜头下视,满是奔逃的曹军士兵正蜂拥上堤。突然,所有涌上河堤的士兵都站住不动了,一切变得死一样的沉寂。镜头拉近,士兵惶惑的目光。镜头后摇180度,奔腾的河水,晨雾中显得遥远的对岸。镜头下视,河滩上,排列整齐的曹军立于晨风之中,岿然不动。立马在最前面的赫然便是曹操,曹操拔剑出鞘,大喊一声:“吾亦在此!诸军何不死战?”纵马上堤,背后曹军如潮涌岸。镜头回视,堤上曹军转身,望向漫野的袁军。镜头拉近,曹军士兵面现犹豫之色。突然,一声长鸣,吸引了所有士兵的目光:在晨日的辉映中,一匹烈马前蹄腾空直立,马上一将,貌若天神,刀射寒光,正是勇将许褚。如一道闪电,飞向漫野的袁军。突然,堤上的曹军爆发出一声震天的呐喊,刀枪齐举,势若山崩,如溃堤之水,奔腾而下。两股大潮渐近,轰然相撞。近镜头,许褚大刀翻飞,袁将纷纷落马,挡者披靡;曹军士兵如虎入羊群,砍瓜切菜;袁军士兵面呈惊恐之色,转身奔逃。袁绍提剑立于马上,声嘶力竭地喝阻着败军,无奈败兵如潮,竟被裹挟而退。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返回 关闭

家园 板凳花
家园 唉,看完了以后回复的

结果就不是板凳了

家园 在这里也见到阿鸯,花上

好文同赏!

另外提个小建议,鸯兄在文中把年份换成公元纪年挺好,但把公元年份和书中给的月份连在一起就稍有不妥了,月份毕竟还是旧历的呀,跟公历差几十天呢

家园 很有新意,好文章。

不顶不快。

顺便问一下:《穰山之战曹操的战役部署》什么时候出炉啊?

家园 一将之智有馀,万乘之才不足

到位。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返回 关闭

家园 好文章。

苏北这个地方有很多人家是明初从苏南迁来的,因为朱和尚不放心这些原来支持张士诚的人。有种说法,施耐庵、罗贯中都是张士诚手下的军官,水浒和三国是造反夺天下的教材,只可惜给鞑子用了。

家园 多谢各位仁兄

多谢各位仁兄。“绝妙”有愧(心里偷着乐)。

关于《穰山之战曹操的战役部署》,原本在“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062”一文中有过解释,但要单独成文,还需修改,阿鸯文笔笨拙,johny兄莫急。

经萝伏兄(阿鸯称“兄”只是表示尊敬,没有分别男女的意思。)提示,现作如下修改。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底,

改为:

    建安五年(公元二零零年)底,

    公元201年4月,

改为:

    建安六年(公元二零一年)四月,

    建安七年,公元二零二年五月,

改为:

    建安七年(公元二零二年)五月,

家园 阿鸯写得非常好

阿鸯步步为营、严谨透彻的分析,渊博的知识,无不令某佩服之至。

喜爱演义的朋友,鸯文不可不看。

冷兵器时代的中国,大量的杀戮并不发生在战场上,而在于追击途中。所以正如阿鸯所说,军事奇才都会注意掌握火候,尽可能延长自己在后面追杀的时间。演义祖本的作者能编出这样的战争细节来,其个人军事经验和造诣相当深湛。毛氏父子实在是暴胗天物。

阿鸯对曹操的分析评论可谓入木三分。曹瞒地下有知,当汗颜无已。

我重复过多次的一个意思,这里再说一下:很多时候,追求道义与追求利益不仅不矛盾,反而是相互协和的。这是因为,人类的道德和道义,其根本基础,正是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可以说,道德是人类整体/长远利益的一种异化。也因此,很多情况下违背道义的行为直接会导致自身长远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曹瞒坑降正是如此。孙策厚待江东新服之地,刘备一生善待文武、士人和平民,无不说明道德与长远利益的统一。

另外,我认为之所以曹操 与孙刘 在道德问题上会有不同行为,政治胸襟和前瞻能力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基于他们的秉性。有的政治人物天生就更残暴冷血一些,有的则天生就很仁厚,不同的性格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在政治举措上。好比足球, 北欧球员天生就人高马大,自然会多靠身体拼抢、多打高球长球,而南美、南欧球员天生较为矮小一些,自然会更追求意识和细腻的技术。无论是演义还是正史,曹瞒都曾亲自指挥屠徐州、坑降卒,曹系夏侯渊 曹仁等皆有屠城劣行,曹操本人还制造过多起夷族血案;反观刘备诸葛一方,不仅绝无屠城、夷族劣迹,更是连罪臣也未杀过一个。很难说这种强烈反差不是秉性上的原因。

但曹瞒使用铁血手段暂时压服被征服地区后,却能有效实施屯田发展农业的政策,因为他相信只要经济上去了,老百姓自然会放弃敌对心态 甘心做顺民。那么他成功了没有呢?作为最大的割据势力,他成功了;但作为一心要统一中华的一代雄强,他彻底失败了。如果他有刘备的仁厚,就不会有什么三国了。

家园 写得好!

本文中对史实的分析很准确,花!

家园 分析得精彩

所谓满清大将多不读书,一部三国演义即兵书的说法由来已久,看您的写法,忽然悟到,莫非松锦洪承畴军之溃,清军就是用了仓亭的打法?塔山失守后,王朴,吴三桂突围,就是一路受到不断截击,而实际每次兵力又不很大,但惊弓之鸟,明军因此从开始的厮杀突围变为奔溃,恰和袁绍军在仓亭的情况相同。

家园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阿鸯的骨头都快轻于鸿毛了。

  “但作为一心要统一中华的一代雄强,他彻底失败了。”何止是曹操失败了,三国所有的英雄都失败了。许多人探讨三国演义的主题是什么,阿鸯以为是罗贯中对失败的反思。这和罗贯中的经历密不可分,罗贯中参加的张士诚正是失败的一方。

  

家园 喜欢萨苏大侠的文章

  阿鸯一直没有系统地看过明、清历史,没有能力就演义对后世的影响说的更多。凡见萨苏大侠的文章,阿鸯都要钻进去,最喜欢的是中科院的旧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