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翻译】普利策小小传(一) -- 梦秋

共:💬52 🌺22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普利策小小传(四)

普利策小小传(四)

“我瞎了吗?我没有瞎吗?”

在普利策生命的最后十多年里,他一定反复问自己这个问题。他已经双目失明,生活在一片黑暗当中,只能依靠别人的帮助和自己的摸索前进;他却又心如明镜,明察秋毫,对自己创建的报业帝国如指臂使。普利策仍旧是《世界报》的独裁者,那个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新闻感和富有远见的洞察力对美国的政治和新闻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报界大亨。

双目失明之后,普利策进行了若干次长途环球旅行,试图摆脱工作带给他的巨大压力。但是他无法办到。他不在纽约的时间里,每天《世界报》的主要内容和报社的重要决定都要通过电报汇集在他的手中,然后由他的私人秘书诵读,聆听传达他的指示。普利策对报纸的现状永远也不会感到满足。他总是提出各种思路和想法,然后用最坚决的意志将它们贯彻下去。

1890年前后,《世界报》报社已经拥有三份报纸,除了《世界报》本身之外,每天还发行《世界晚报》,逢周日发行《星期日世界报》。两份报纸的发行量都相当可观。《星期日世界报》更是给报纸赢得了大量利润。这就是普利策的营销天才所在。1883年普利策来到纽约之前,全国大约有100份日报有星期日版,但是这些报纸大多是非英语日报,内容也很单薄。随着美国内战后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化,迅速增加的城市人口和中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对报纸的娱乐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中国十多年来娱乐新闻从无到有逐渐壮大一样。但是大多数读者只有到了周末才有时间坐下来慢慢读报,因此,内容丰富,题材新颖、文笔轻松的文章是星期日版的最佳选择。

普利策对《星期日世界报》的市场定位非常准确。他的这份报纸容量极大,在1890年已经达到了每份40-48页。其读者对象包括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妇女、青少年等等。报纸内容上开设了许多专栏,如文学创作、体育新闻(普利策首创了专门的体育新闻版)和漫画等。这份报纸带有《世界报》一以贯之的“黄色新闻”作风,以卖弄玄虚、哗众取宠的内容为主,大肆使用感伤和煽情的笔法,不讲求新闻质量,而是追求新闻效应。此举充分挖掘了报刊的娱乐功能,开创了报刊发行的新模式。在其成功影响之下,其余报纸迅速跟风,在1890年全美国已经有了250份日报发行了星期日版。至今许多欧美报纸仍旧保留着发行星期日版的传统。周日版报纸的厚度至少是平时报纸的两倍以上。

报纸功能由向公众提供信息转变为娱乐大众,始作俑者为普利策。

普利策的办报策略一向讲究信息服务和娱乐之间的平衡。一方面,《世界报》提供了高质量的新闻报导和有见地的社论;另一方面,《世界报》又拼命炒作犯罪、奇闻、名人轶事等等题材以保证自己的读者群。掌握这个平衡需要很微妙的技巧。总的来说,普利策还是基本维持了办报的基本理念,即他在晚年总结说到的:

“(新闻)要为进步和革新而斗争,绝不宽容腐败和不公,绝不从属于某个政党,反对特权阶级……”

即便如此,《世界报》还是开创了“黄色新闻”的先河。“黄色”一词的含义,就是来源于《星期日世界报》的一幅连载漫画“黄孩子”(yellow kid)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黄孩子”的名字叫作Mickey Dugan。这个长得几乎和三毛一样难看的小家伙1894年问世,1895起就不断出现在《世界报》的漫画专栏当中。漫画当中,脑门发亮,龇着大牙的黄孩子在纽约四处游荡,与三毛过着类似的生活。但是他不会去控诉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他是个喜剧角色,给读者们带来笑声。有鉴于《世界报》首开了标题党和八卦新闻之例,“黄孩子”又变成了报纸的主要象征,《纽约客》的一位著名记者遂将这种新闻风格命名为“黄色新闻”。

要提一句,政治漫画和喜剧漫画等报纸栏目也都是普利策旗下的《世界报》开创的。1880年代之前,由于印刷技术的限制,报纸上几乎没有图片出现,只有连篇累牍的文字报导,读来颇费精神,也不容易吸引读者。《世界报》采用了版画技术(woodcuts),使图片也成为了新闻的一部分。此举当然大大增强了报纸的娱乐作用,也是《世界报》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漫画连载“黄孩子”给《星期日世界报》带来的正面效应是:1896年这份报纸的一次发行量是600,000份。同一年的年初,作为《世界报》新对手的《新闻报》即使闹得风生水起,其日发行量也不过150,000份而已。

不管怎样,即使普利策双目失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事业仍然停留在巅峰期。作为一个外来移民,普利策除了无法竞选美国总统,其余能办的事情他都尽量办到了。功成名就之后,他于1890年宣布退休。可是全纽约的人都会问:他退休了吗?他没有退休吗?

普利策当然没有退休。只不过他花费在旅游的时间上更多了。他之所以没能够完全退休,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他又有了对手。普利策打垮了达纳的《太阳报》,成为报界的狮子王。眼下这位身体孱弱的狮子王遇到了新的挑战者。两个人之间的竞争成为了美国新闻史上的经典故事。

新的挑战者名叫威廉.赫斯特。正如普利策当年在对手达纳的《太阳报》当中工作过一样,1880年代,身为哈佛大学学生的赫斯特也利用假期在普利策的《世界报》里担任过记者一职。赫斯特在《世界报》里没有学会新闻工作者秉持社会正义、揭露阴暗事实、关注民生民计的责任感,反而把《世界报》当中黄色新闻运作的技巧学了个十成十。1895年,在旧金山历经八年报界生涯的锻炼之后,赫斯特带着一身邪气闯入纽约,并立刻与普利策展开了一场恶斗。

在纽约,赫斯特赖以起家的报纸说来与普利策还有一番瓜葛。还记得普利策的弟弟阿尔伯特1882年办的《新闻早报》吗?这份售价仅仅为一美分的报纸在报刊零售者处销路很好。1894年,报纸提价到两美分之后,发售数量开始下降。阿尔伯特遂以一百万美元将其出售。继任者经营不善,于1895年秋将报纸以18万美元卖给了赫斯特。《新闻早报》改名为《新闻报》。

赫斯特照搬了当年普利策办报时采取的挖墙脚策略,只是出手更加迅速更加狠辣。他挖的全部是普利策《世界报》的墙角,第一次就把《星期日世界报》的主要编辑人员全部挖了过来,连风靡纽约的“黄孩子”也投入《新闻报》旗下。资本家竞争起来,大概也不会讲究啥知识产权问题。

第一回合让对手把自己大旗给拔了,普利策不得不重视这个年轻的对手。他立刻重起炉灶,重建编辑部并恢复了“黄孩子”漫画的连载。新建的《星期日世界报》与从前相比,使用黄色新闻的手段有过之无不及。1896年里,纽约人有幸看到了这样的奇闻,两份互相竞争的报纸上都同时刊载了“黄孩子”漫画连载,这段时间的读者无疑得到了最多的开心果。不幸,赫斯特手腕实在太厉害。1897年,第二套《星期日世界报》编辑班子外带第二版“黄孩子”漫画全部改嫁到赫斯特那儿去了。凭借着这两套班子的出色才能,《新闻报》第二年就出版了自己的星期日版,其中的幽默漫画多达8页。

于此同时,《新闻报》还和《世界报》展开了价格大战。大战的结果是,《新闻报》成为了《世界报》平起平坐的全国性的报纸。双方看似打了个平手,吃亏的却是《世界报》。

与普利策相比,赫斯特几乎不讲究道德约束。如果说普利策是黄色新闻之父,赫斯特就是黄色新闻教父,是他强调了黄色新闻作为新闻工作的唯一风格,是他给黄色新闻注入了精神动力。普利策开创了黄色新闻风格,但是从其本意上来说,使用感伤和煽情等黄色新闻手段仅仅是一种临时性的策略。在赫斯特没有和普利策展开竞争之前,《世界报》已经逐渐摆脱了黄色新闻风格,力图成为一份严肃的代表主流社会道德的报纸。赫斯特的出现迫使普利策重新将黄色新闻作为一种竞争武器,并在这个泥潭当中越陷越深。

双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黄色新闻风格竞争到政治领域。这方面赫斯特占了明显的上风。普利策在政治上始终保持自己的自由主义倾向,甚至到了有点僵化的地步。他虽然他反对英国和西班牙对南美洲的殖民政策,但是他也不支持克里夫兰总统干涉南美洲的政治事务,对于美国吞并夏威夷和菲律宾持反对态度。因为不满意1896年总统选举民主党的财政政策,普利策抛弃了民主党,转而支持共和党候选人麦金莱。赫斯特则大肆煽动美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挑动政坛对手之间互相攻击,并裹胁公众情绪挑战政府的道德底线。在1896年总统选举当中他站在普利策的对立一面,选择了民主党候选人白里安。1900年麦金莱竞选连任,赫斯特在报纸公开提出要暗杀麦金莱。1901年麦金莱总统果然遇刺身亡,凶手身上搜出了这份煽动暗杀的《新闻报》。

两个冤家之间的竞争在1898年的美西战争期间达到了高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赫斯特和普利策联手制造了战争。

关键词(Tags): #普利策#赫斯特#新闻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