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太平洋战争前的日苏关系日方经纬简介 一 -- 电子赵括
松冈洋佑访欧前的准备
莫洛托夫外长自柏林返回后,召见日本驻苏联大使建川美次,表示从德国方面得知日本对于改善日苏邦交的热情,并且声称听说日本有在萨哈林地区权益问题上的让步姿态,对日本提出的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提议正式作出回答。但是和日本希望的互不侵犯条约相反,苏联提出的是中立条约建议。在附属议定书中,苏联要求日本放弃萨哈林地区的石油煤炭权益,但是表示对于日方的投资将以公平的代价赎买,以及今后五年每年向日本提供10万吨石油。对此,松冈外相电令建川大使,表示难以接受萨哈林地区权益放弃的方案,反过来要求向苏方提出由日方赎买。然而苏联方面拒绝对此进行讨论。
对于苏联方面的提案,建川大使倾向于接受,外务省内部对此也有不同意见。外务省内部有意见认为如果能够保证每年20万吨的石油输入,可以考虑放弃(已经名存实亡的)石油煤炭权益。松冈外相对此持反对意见,1940年12月12日在大本营联络会议上作了反对的发言。松冈外相一直对于通过德国进行中介,或者日本直接交涉,购买萨哈林地区的石油权利抱有信心。海军方面对此也提出异议。萨哈林地区的石油输入量虽然不大,但是作为海军舰船用的重油质量优异,苏联成立后日本出兵西伯利亚,部分原因就在于此。简单放弃的决心确实难下。陆军方面对这个方案倒是支持,倾向于如果能够获得一定的补偿,放弃萨哈林地区的石油煤炭权益。几方面在这个问题上意见相左,导致日本政府迟迟不能做出最后决定。
早在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同盟缔结前,为了确实把握欧洲各国(德意苏)的动态,松冈洋佑就向近卫首相提出了访欧计划,并得到批准。但是当时日本外交问题繁多,侵华战争问题上对汪伪政府的承认以及对重庆政权的政治诱降工作应该如何进行等等都不允许外相离开东京。终于在1940年11月13日的御前会议上,日本决定了新的“支那事变处理要纲”,同一天同汪伪政权签订日华基本条约,对华外交工作告一段落。与此同时,“四国协商”的大构想遭遇重重阻力以及日苏交涉进展不顺利,对此感到焦虑的松冈外相于12月19日向德国驻日本大使奥托提出41年1月中下旬访问德国的要求。12月24日,德国表示欢迎,基本上确定了松冈外相的访欧计划。对于访欧期间对苏(德)等国的关系应该如何调整,1941年1月6日松冈外相制定了“对德意苏交涉案纲要”。其主要内容,
一 期待苏联接受所谓里宾特洛甫方案,以打倒英国为目标同德意日协调步调。
二 日苏邦交调整条件大致如下,
1 通过德国作中介,(苏联对日本)出售萨哈林地区。如果苏联不同意,以放弃该地区权利为代价确保5年250万吨的石油输入。当然,日本对于原油增产提供援助。上述两方案取舍,看情况决定;
2 帝国承认苏联在新疆外蒙的地位,苏联承认帝国在中国北部(内)蒙疆的地位。新疆,外蒙和苏联的关系,由中苏双方决定;
3 苏联放弃援蒋行为;
4 满苏外蒙之间迅速进行国境划定,以及设立处理纷争的委员会;
5 渔业交涉根据建川提案进行妥善处理。如果对于日苏邦交调整有必要,不妨放弃;
6 为了日德通商,需要配置相当数量的运输车辆。运费打折。
三 帝国对于大东亚共荣圈占据政治指导地位,负担维持秩序的义务。(细节省略)
四 将世界划分为大东亚圈,欧洲圈(包括非洲),美洲圈,苏联圈(包括印度伊朗)四大圈,英国保留澳大利亚新西兰,帝国主张在战后的讲和会议上予以实现。
五 帝国以极力阻止美国参战的意向同德意当局达成了解,共同行动。
六 德意,尤其是德国牵制苏联。一旦苏联攻击日满,德意直接攻击苏联。
七 日本一旦参加欧洲战争的情况下,同德意等国缔结不单独讲和协定。
八 迅速扩充海军,中国战场的陆军下决心缩小。德国尽力对日本军备充实进行援助,日本对德国提供原料及粮食。
九 松冈外相访问德意苏,同各国政府交涉,为贯彻上述要领而努力,重要的是要缔结条约。
稍微分析一下这个“纲要”,第一感是日本对苏德等要价不低的同时,愿意承担的义务却不成比例。对苏联,考虑以放弃渔业权利获得萨哈林石油并停止援蒋。1925年日苏基本条约签订后,日本从苏联年度购入的石油最高峰为1933年,不过31万吨,39年由于双方关系极度恶化,仅仅有5万多,如今一下子要求每年50万吨,几乎是最高峰的两倍。诺门坎战役中日本惨败,此后的国境谈判中也基本上完全按照苏联方面的主张达成协议,却在援华和石油问题上如此强硬,以日本的实力上述要求显然是无法实现的。能估计到的原因,无非要么是高估了德国对苏联的影响能力,要么是日本情况窘迫战略物资匮乏而不得不狮子大开口?40年41年两年,日本确实在对荷属殖民地的谈判中同样漫天要价。第二感,对于德国,要求在必要时候攻击苏联。滑稽的是此时苏德关系确实已经恶化,但是日本对此并不明了。40年9月27日的三国同盟又明确规定是对美军事同盟,并没有包括苏联,怎能简单期望德方承诺?唯一合理的解释,恐怕在于40年美国加大援华援英力度,这种情况下对苏作战是日本要极力避免的出现的情况,因此希望德国给予牵制。问题在于两线作战对日本不轻松,对德国同样不轻松。这里写一点我对德日关系的感受。日本在侵华战争,德国在欧洲战场需要避免的首要问题,都是苏联美国的敌对行动以及参战问题。如果无法避免苏联美国的敌对和参战,那么对于己方唯一的办法,就是往对方那里推。这种背景下双方缺乏战略配合,恐怕是无法避免的。
松冈外相的上述方案送交陆海军审查后,遭到一定程度的反对。军方强硬反对缩减在华陆军兵力,同时认为外相应该在南进政策(所谓的南方处理纲要正在制定审查)成型后在出访。2月3日在大本营和政府的联络会议上,几方面达成一致。陆海军方面不反对外相出访,但是应该在日本同法属印支以及泰国的基础交涉结束后再成行。按照日方估计,2月底交涉结束,松冈外相3月上旬出发,4月中旬回国。此后又对于细节问题进行了协商。比如军方提醒方案中“为了日德通商,需要配置相当数量的运输车辆。”之规定,如果西伯利亚铁路的运输能力过大,对于日本有不利隐患;为了使得美国无法参战而同德国方面达成了解,意义极端重大,本方案过于轻描淡写等。最激烈的反对,还在于“支那战线缩小问题”,参谋总长,陆海军大臣均表示反对。最后松冈外相做出让步,修改为
八 为了全面促进支那事变的和平解决,同德方商谈。
做出以上修正后,松冈外相的方案得到正式认可。
很显然,从这个“对德意苏交涉案纲要”提出和审批的过程中都可以看出,日本对苏德关系的判断仍然停留在1940年10月的“日苏国交调整案”的水平上,认为德意日苏“四国协商”有成立可能,以及德国对苏联拥有强大影响力。然而此时,鉴于欧洲局势的发展,苏德两国关系历经柏林会谈后急剧恶化,40年12月18日希特勒正式下达了“巴巴罗莎”作战命令。松冈外相的这个纲要已经失去根本,成为空中楼阁,与39年2月伊藤公使团的“伊藤携行方案”(长篇大论,滑稽的是最后根本没有向德方提出)一样,没有实现可能。究其原因,日本情报能力不足,德国对苏作战极为机密(即使在1941年4月松冈外相访问德国期间,希特勒仍然下令对日本保密)等等因素固然存在,这种一厢情愿的方案,多少和日本的尴尬地位相关。
1941年,日本已经基本确定南下方针,也判断和美国之间爆发战争的风险不容低估。这种情况下对苏和解之急迫必要,毋庸置疑。日苏两国在远东敌对多年,简单和解困难重重,借助于德国进行中介,也是合情合理的考虑。而且除此之外,似乎并没有简单的可行道路。对于苏德关系,日本方面并非没有冷静观察。比如1940年11月5日,原驻苏联大使东乡茂德返回东京后,出于对巴尔干地区局势的观察,对近卫首相说明“苏德关系变调,(和双方关系友好的说法相反)不如说现在关系不好”;英国的《泰晤士报》11月29日发表社论对于柏林会谈进行评论:“苏德双方在一定的经济合作成后仍然没有签订广泛的政治协定,克里姆林宫对德国的暧昧态度并没有改变。”,日本内部也有意见认为“基本符合事实”,等等。但是上述情报表面上没有引起松冈外相的足够警惕,实际上是否意味着日本只能寄希望于苏德友好?而从1月到3月12日离开东京之间,认真准备访欧之旅的松冈外相终于注意到苏德关系的变化。例如日本方面再次任命大岛浩为驻德大使后,1941年2月初原大使来栖三郎离任前礼节性拜会希特勒,希特勒作了“苏德关系表面上友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变化”的发言,暗示苏德关系已经恶化。这个消息被立刻报告东京,甚至引起天皇重视。差不多与此同时,日本驻维也纳总领事山路章给东京发来了巴尔干问题上,德国的做法引起苏联不满的详细报告,引起松冈对于日苏邦交调整的忧虑。1941年3月12日,松冈洋佑按计划出发开始了他的访问欧洲之旅。虽然他携带的方案仍然是上述的基于“四国协商”而制定的方案,心中考虑的重点,恐怕已经是日苏邦交如何调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太平洋战争前的日苏关系日方经纬简介 完 6 电子赵括 字8848 2007-04-14 12:34:19
🙂【原创】太平洋战争前的日苏关系日方经纬简介 八 7 电子赵括 字4750 2007-04-11 09:27:33
🙂【原创】太平洋战争前的日苏关系日方经纬简介 七 8 电子赵括 字8540 2007-04-02 12:15:11
🙂【原创】太平洋战争前的日苏关系日方经纬简介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