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年轻时,那一段娱乐与被娱乐的时光(二 上) -- 梁东

共:💬20 🌺4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年轻时,那一段娱乐与被娱乐的时光(二 上)

二、小矮人时代:中学时代的全能王

——哇,全能王哎,那一定是什么都会,什么都很厉害了吧?

[抱拳,环顾作揖]过奖过奖,怎么可能,人都是有局限的,总是还有一些不能的,比如说吹牛啊,夸张啊,无中生有啊、脸皮厚啊什么的,这些就不大行了…[口哨声、敲桌子、跺地板声四起,现场嘈杂一片,还有人大喊:演砸喽,下去啵!]

全能王是个梦想,其实中学时代,我实在普通的要命,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各种表演形式得以全面接触。

喜剧情缘

一直很喜欢喜剧以及与喜剧有关的各种表现形式。小时候说相声是学人家的台词,大致有个意思;动作表演也模仿过卓别林的动作,不过自己也觉得不像,因为查理大师的舞蹈和音乐功夫实在是太高了。

最喜欢的喜剧表演方式是哑剧,一直到今天。

这个还要说起王景愚老师,因为真正看纯粹的哑剧,是从他那里开始的。

1983年春晚,王景愚老师表演了一个哑剧小品《吃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来说,感觉是震撼,强烈的震撼!

虽然没有语言和音乐音效配合,完全是肢体语言,但强烈的叙事手法、无实物表演的无限想象力和夸张的表情及动作所产生的喜剧效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时候看过的很多电影又在脑海中浮现:卓别林的那些经典喜剧电影《摩登时代》那个拿着扳手到处拧的工人、《淘金记》里的小面包舞以及吃皮鞋场面、《城市之光》与醉酒富翁的餐厅吃饭及跳舞、《马戏团》的刮脸表演、《快乐的一天》在轮船上晕的东倒西歪、《大独裁者》里抱着地球仪的那段舞蹈,也想起了匈牙利的讽刺喜剧《废品的报复》:

一个年轻的裁缝,上班的时候心猿意马,总是想着和女朋友的约会,手里缝着的裤子纽扣也是一下完事(毫不夸张,就一下);

马虎缝出来的废品被马虎的商店售货员又卖回了亲手缝制的裁缝手里。巧了!

和女朋友约会,碰巧又穿着的就是自己缝的“一线牵”的裤子(不系腰带的背带裤),在路上挤公车的时候已经有状况出现了,车一晃,扣子就掉了一个,再一晃,又掉一个,没有办法,只好用手自己拎着裤子;

等到了舞会现场,和女朋友共舞,手就有些热闹了,既要拎着裤子,还要搂着女朋友,真是上下翻飞顾此失彼,结果女朋友一气之下离开,裁缝欲伸手劝阻时,裤子滑落,全场大惊失色。

影片的结尾,裁缝洗心革面,每颗扣子都缝的超级结实,缝完了还要使劲拽拽,旁边的桌子上,女朋友的照片正在向他微笑…

由于是短片,有些时候在电影正片开始前会作为加演放映一次,或许是教育意义深刻,而且喜剧效果明显,印象里的电影正片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这部短片却记住了。

当然今天已经知道这个自作自受的裁缝配音是邱岳峰大师了, 不过印象里当时还是将《废品的报复》当作和卓别林的喜剧一般,认为是个默片,或许,是对动作的夸张和叙事手法的印象过于深刻了。

或许对国外的表演还有一些陌生的距离感,属于看着好看好笑那一类的,但王景愚老师的表演却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噢,原来表演还可以这样。

1984年的春晚,王景愚老师表演了《电视纠纷》,游本昌老师表演了《淋浴》。中学时候《吃鸡》和《淋浴》俺都直接表演过,虽然也有舞台,不过是小众,都是班级活动,或部队自己的春节晚会,作为家属献演。

1982年李连杰的《少林寺》风靡全国,也兴起了全国少年投奔河南嵩山少林寺的习武热。俺无论是体格还是性情,都不适宜练武。

说起这个,是因为我当年也曾在心里偷偷动过找王景愚老师拜师的念头。不过,最终想法还是放下了,毕竟哥俩的升学担子一个人背,总要有些责任感才是。

不过说心里话,我个人更喜欢王景愚老师的表演,表情夸张但很符合剧情,能清晰反映内心动态;动作干净,不拖泥带水,表意清楚,指向明确。

游本昌老师表演的“背后双人拥抱”还是很不错的,我很喜欢。不过总觉得游本昌老师的面部表情比较像马戏团的小丑表演,笑脸形象非常多,就连《济公》形象也是如此,有些似乎与情节发展关系不大,更像脸谱了。[小声嘀咕,应该是从国外借鉴过来的,非原创吧]

后来就满天找他们的哑剧看。好在他们还都作了一些系列节目,尤其是王景愚老师的《讽刺与幽默》的专场哑剧,一共十六个小品,真是过瘾!很遗憾没有见到重播。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生》,说一个人从小到老,把光阴都虚度过去了。形体表演非常到位,尤其是年少淘气,用弹弓打坏路灯的灯泡的场景——没有路灯,看不到弹弓和灯泡,但看他的表情知道他干坏事了(从表情上,自己也知道干坏事了 ),左右看看没人,假装没事人一般的跑走了;青年时不好好学习工作,就知道在外面唱歌跳舞、中年时经常喝醉酒,满马路的外八字步;以及老年时步履蹒跚、满眼感慨,都是那么的惟妙惟肖。

顺便说一句,那时并不知道,哑剧改变了作为话剧演员的王景愚老师的一生,他的辛勤付出并没有得到同行的认可,还被作为专业“污点”终生影响舞台生涯,同样的命运也落在作为北京人艺演员的宋丹丹身上。

这是他们个人的不幸,也是时代的不幸,同时也是国人对喜剧和喜剧演员的认识局限。

无实物表演也从此留下了需要不断填补的坑。

那时对戏剧和电影还所知甚少(对对,今天知道的也不多),1984年春晚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吃面条》、1985年春晚的《拍电影》、1986年春晚的《羊肉串》,的确耳目一新,作为戏剧和电影表演训练和考核基础的小品正式作为一种独立的表演形式登上了舞台。

《吃面条》的面、《拍电影》的冷水、《羊肉串》的羊肉串都是无实物表演,但陈佩斯都表演的非常出色。在赵本山走上春晚之前,陈佩斯就是舞台喜剧表演的老大。一直觉得陈佩斯的小品表演比他的电影表演更出色,也许他的舞台效果要好于镜头效果?恨遗憾他后来的舞台喜剧一直没能欣赏,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有答案。

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石国庆塑造的“王木犊”形象。这个当时不知道如何归类,只是觉得很好看很好玩,那个憨厚又算计的可爱家伙,这在当时是比较少见的独立喜剧形象[应该说现在也不多见],和后来的“憨豆先生”的确有一拼。后来知道了,这是陕西的独角戏。

一个人的舞台感,空间更大,想象力更大,现场发挥也更充分,喜欢!

哑剧+独角戏,后来成了我主要的舞台表演形式,这是后话。

三部电视剧

1982年家里买了第一台电视机,12寸黑白,SONY牌。印象里最初只有三个频道:中央台、辽宁台、沈阳台。

播出的第一部港台引进电视剧《霍元甲》赶上了,但父亲一直不喜欢武侠,所以不让看,去邻居家看也不行。好在虽然年纪小,但也比较懂事,当时也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不好感觉。

后来还是有机会看到了。可能是重播次数比较少的原因,对《霍元甲》里面的故事内容并不记得多少,但对某些演员的形象还是有印象的:

龙海生的印象深刻,手拿折扇的奸笑;这个形象后来传给了《射雕英雄传》里的欧阳克;

米雪的赵倩男印象深刻,一笑露出一对大兔牙;这个形象后来让位给了《射雕英雄传》的俏黄蓉;

徐小明的独臂老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临死前直身倒下,牛!

董镖的霍恩第印象深刻,早起拎着棍敦促大家练功的场景,还有和赵家比武的手法,也开始认识了一脸正气的镖叔;后来的《再向虎山行》也算是镖叔的代表作了。

梁小龙的陈真印象更加深刻,尤其是腿功;那个时候还没有机会看李小龙,已经觉得这个就是最好的功夫了;

就连霍元甲的大徒弟陆大安都有印象,所以好像今年年初看到说陆大安的扮演者涉嫌绑票的新闻时,还能想起他在戏里那一撇小胡子、一头卷发的笨手笨脚形象;

霍元甲的扮演者黄元申的印象实在是最深的,那叫一个帅,举手投足稳重自然,真的是有一代宗师的风范。当时一直很遗憾他没有去演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感觉基本不用化妆;后来还有意识的去找他的作品,没有找到;后来的后来,知道他拍完《霍元甲》不久就出家了,深感惋惜。

《射雕英雄传》播映后,母亲由于从事纺织印染行业,对戏装的设计非常有兴趣,自然也就有更多的机会破父亲的武侠封锁。

第一次知道什么是万人空巷。

开播前,照例要先播广告。由于当时的广告并不多,而且各时段的内容相对固定,在电视报还未普及的年代的确起到了提示的作用。记得《射雕》前的广告是“犀牛牌刀片”,那时对广告还没有什么好或坏的印象,再说也没有听说过“吉列”,最重要的是还没有长胡子。

广告内容印象不深了,音乐还依稀记得。最主要的是,音乐一起,院子里的孩子就会此起彼伏的大喊:“要开演了!要开演了!”

于是,院子里立马寂静下来。

83版《射雕》的印象无需多谈,喜欢的一塌糊涂。最重要的是没有看过小说,没有内容的删减及改动对比,满眼都是一个个鲜活、出彩的形象。经典中的经典!

概括来说,这个戏印象好的第一是主题歌,第二是演员,第三是故事。

记得有一天在学校,一个同学掏出一个小笔记本,神秘的对我扬扬,低头一看,密密麻麻写的字:以黑网梦涕常踢,三垒波南戏…,字都认得,意思全然不解,这是什么东西,密码?同学得意的一笑:这是《射雕》的主题歌粤语歌词啊!

啊,整个又一部《九阴真经》啊!

《射雕》人物贴纸就不用说了,也算是开了贴纸的先河。

可能那时还小,对某些内容记忆不深了,不过对里面大部分的感情还是很理解的,当然也有个别的,有一场戏印象超级深,就是杨康临死前,穆念慈在他身边唱的那首歌:

早已明知对他的爱

开始就不应该

我欲愿将一世交换

他一次真意对待

我是宁可抛去生命

痴心决不愿改

为了他甘心去忍受

人间一切悲哀

在我心中这份浓情

没有东西能代

肯去承担爱的苦痛

敢去面对未来

我是宁愿改我生命

痴心也不愿改

没有伴奏,没有和声,一个人静静的清唱,眼泪悄悄的流过穆念慈的脸颊,也滑过我的脸颊。

虽然当时并不明白,为什么受革命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多年的穆念慈,怎么会喜欢一个不爱国、不爱父、举止轻佻的坏蛋——那时还不流行男的不坏,女的不爱思想,至少还没流到我的耳朵里,就算多年后的《我本善良》也没算看懂,为什么坏人还值得去爱,也许我天生就是个好人?——但有一点是懂了:一个爱的人离去了,是你无法想象的伤心与难过。

这一点也在其他人身上得到验证,尤其是在得知黄蓉的扮演者翁美玲过世后,很多人都深表惋惜,也包括我的姥姥、姥爷那样的老人。

[后话]参加工作之后,终于有了个机会找到了《射雕》的VCD,一共59张盘,一集一张,卖盘的老板很给面子,给我这个熟人打个折,还550元一套,相当于刚上班一个月的工资了,还是买了;尽管VCD效果并不好,有些集的声音严重滞后,和内容已经脱节,但后来这套盘还是给了周围的很多人重温当年心情的机会。

《上海滩》认识了一生的影视偶像:周润发。

开始喜欢背台词了,当年里面的很多台词,同学们都会背,下课的时候经常玩,有喜欢背的,也有喜欢听的,有谁错了一个半个字,半个排的人在等着给你纠正。

我自己最喜欢的是冯程程要去法国,正在家里收拾东西,许文强来送别的那一场戏,场面真是经典,关键是语速和语气,难忘啊。

同样的还是“犀牛牌”刀片的广告,同样的万人空巷,据说当年在这些港台电视剧播出的时候,社会治安明显好转。这也说明,优秀的文化产品对人的正面影响是多么大啊!

有没有负面的?也有,那年冬天沈阳的感冒数量激增。为什么?因为开始流行影视服饰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上海滩》也算是开八十年代时装剧的先河了。许文强的呢子大衣和白围巾出没于大街小巷,白手绢也盛极一时。问题是上海的冬天顶多零下七八度,沈阳的冬天可是零下二十七八度啊,再漂亮的白手绢也得擦鼻涕,很多人的白围巾也不得不做出牺牲。

《血疑》里大岛茂的帽子也流行过一段时间,不过普通人家缺乏挂这种帽子的衣架,而且清洗也是问题,所以流行时间并不长。

一套连环画

小的时候身体不好,小病不断,感冒发烧的常事。曾经因为发烧住过三次医院,每次一周,也没有检查出什么毛病,打针输液就好了。大家说,这是我又想医院的饭了。

幸亏那时享受部队家属的全包干待遇,只交饭钱,其他全免,否则家里压力也不小。

经常一发烧扁桃腺就化脓,医生曾建议做个小手术切除,但有个问题是以后就少了个身体的预警系统,最终父亲还是没有同意。

手术还是觉得有些害怕,但是有一点还是蛮有吸引力的:手术后,为了尽快促进伤口愈合,需要吃大量的冰棍。虽然很喜欢这个术后恢复方法,但是毕竟还有不那么愉快的手术过程,自己还是没有勇气改变父亲的建议。

不过,要来的迟早要来的。

初一上学期的冬天,我有幸经历人生第一个,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次大手术:阑尾炎手术。

手术过程真是很漫长啊。手术台上的感觉?就一个字:疼?不对,是——热!就是热。腰椎局部麻醉,屁股下是皮革的手术床,开始时还不觉得怎样,慢慢越来越不舒服,觉得屁股都粘在垫子上了,火烧火燎的。

神志还清醒,但总觉得不好意思说,自己就想悄悄动动。现在想来有些可笑,好几个医生护士大眼小眼的看着你,还怎么能悄悄的动?

主刀的医生姓夏,是一个非常漂亮的阿姨,也是父亲当时部队同事的爱人,算是手术室我唯一熟悉的人。她见我动,急忙问我是不是痛,我不好意思的说不是痛,就是热。她让护士帮我重新挪动了位置,马上感觉好多了。

动手术不痛,手术结束了就开始痛了。

那时住在202医院的儿科病房。其实按照身高,我睡儿童床已经有些超长了,不过因为自己能自理,所以就直接睡在旁边的护理床上。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儿科病房的环境相对单纯,除了孩子就是孩子妈妈,不像外科病房,毕竟这里是部队医院。这也算是占了父亲与医院关系熟悉的光了。

手术后的当天晚上,刀口就开始痛。母亲在的时候,自己还小声咿咿呀呀的哭,弄得母亲也有些心烦,幸好晚上不用陪床,独立一下年少的我,也算个锻炼。厕所在走廊上,去厕所要自己起来走出去。虽然床下有准备好的小便器,但房间里还有两位孩子妈妈,自己很不好意思,痛也坚持出去。

弓着腰、咬着牙走出去,回来的时候碰到护士路过,见到我单手扶墙跟小老头似的走回来,还没忘叮嘱我一句:“不要弯腰,尽量挺直,否则很有可能引起肠粘连,更麻烦。”我的心里真是那个…啊,咬着牙说不出,词可一个也不少:

“敢情不是你动手术,这可真是直着说话不腰疼啊。”

手术三天之后,又来了个病友,大约八九岁的样子,不知为什么一直没有排号开刀。这个小家伙和谁都自来熟,满屋跑来跑去,还特别喜欢讲故事、讲笑话。

有一天护士长带着护士来查房,这个病孩说:

“阿姨,我给你破个闷儿吧。” [东北话,猜谜的意思]

护士长说:“好啊。”

病孩就说了:“一个树上结俩犁,小孩看见真着急,你说这个是啥?”

护士长笑着说:“我不知道,你说是啥呀?”

病孩一本正经的说:“告诉你吧,是——大——扎扎!”

全屋爆笑,除了还有一个痛苦呻吟着的,我。

我的刀口还未愈合,连咳嗽都不敢,更何况听笑话。听着可乐的还不能乐,只能捂着刀口发出短促的“嘿嘿,嘿嘿”声,那个滋味真是难受。古代的“笑刑”也可以由此多了个变种吧。

这个孩子带来不少连环画,曾经扔给我一本,翻了两页急忙又还给他,太可乐了,受不了,受不了。

终于熬到了七天拆线,那个轻松。

上秤称体重,七天减了六斤。每天就是喝粥,不减也不可能啊。

拆线回来直接去找那个小病友,要连环画看。连环画的名字叫《黑岛》。

哈哈,这下子终于可以敞开的乐了。

第九天出院了。

那个病孩还没有动手术。

听见医生和父亲悄悄的说,那个病孩是准备做开颅手术的,还在观察期。

心里有什么东西向下一坠。

后来再也没有关于那个病孩的消息。希望他一切顺利,也希望他能将快乐继续传递。

那套连环画我记住了,就是比利时著名画家爱尔热的《丁丁历险记》。

再后来,我买过好几个版本的《丁丁历险记》,64开本的,32开本的,黑白的,彩色的,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快乐而聪明的小大人,可爱的小狗白雪,以及他那些滑稽可笑的朋友们——阿道克船长、卡尔库鲁斯教授、杜邦兄弟…

[待续中...]

梁东:【原创】年轻时,那一段娱乐与被娱乐的时光(二 中)

梁东:年轻时,那一段娱乐与被娱乐的时光(二 下上)

关键词(Tags): #年轻时代#娱乐#人物记#回忆录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