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主流媒体的完美之作:《围城中的拉萨》(已修订,第一段完) -- 厚积薄发
感谢网友楚客提供的CNN在三月二十日对《经济学人》记者詹姆士.迈尔斯的采访实录。这位迈尔斯先生就是《经济学人》文章里提到的“通讯员”。我仔细阅读了对他的采访,刚好其中提到第一段里的 heavy-handed security 和第四段的 survey the full extent of the damage。由于访谈录太长,我只节译了相关段落,内容如下
Q. Would be false to suggest there was heavy-handed security approach?
A. Well this was covering a vast area of the city and I was the only foreign journalist, at least accredited, to ... who was there to witness this. It was impossible to get a total picture. I did hear persistent rumors while I was there during this rioting of isolated clashes between the security forces and rioters. And rumors of occasional bloodshed involved in that. But I can do no more really on the basis of what I saw then say there was a probability that some ethnic Chinese were killed in this violence, and also a probability that some Tibetans, Tibetan rioters themselves were killed by members of the security forces. But it's impossible to get the kind of numbers or real first hand evidences necessary to back that up.
翻译如下:
问题:存在着粗暴镇压的说法是错误的吗?
回答:这次骚乱覆盖了城里很大的一片区域,而我作为受认可(留在西藏)的唯一外国记者,当时在现场目击了这一事件。要得到全面的情况是不可能的。我在那里的时候的确不断听到流言说在安全部队和骚乱者之间发生了零星的冲突。流言还说在那些冲突中有流血发生。但是我只能依据我所看见的说,有可能有汉人在这次暴力中丧生,也有可能有藏人--藏族骚乱者他们自己--被安全部队所击毙。但是我不可能得到这样的数据,或者真正的第一手资料,来支持这种说法。
评论:看来这位迈尔斯先生说的和编辑先生们试图给大家造成的印象有些对不上号。嘿嘿,这种情况中国史书上常见:边关的战报经过朝廷大臣的加工润色,交到皇帝手里的时候读起来就很不一样了。什么原因? 无非是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已。
下面五段是属于写实的细节描写,没有太多的春秋笔法,也没法有太多的春秋笔法。再说了,通过前面的气氛渲染,谁不对万恶的土共恨之入骨?带着这样的有色眼镜来看问题,就算是事实也能看出不同的味道来。让我们一起来鉴赏。
首先解释一下troops。我在前面的帖子里把它解释为“部队,军队”,可能大家没觉得不妥,尤其是文章的图片里一片绿色。老实讲,我去国离乡已久,已经不知道武警,军队的军服有啥区别,是不是绿色就一定是军服。但是从我在西方看到的电影来看,至少他们对中国军队军服颜色的印象还停留在毛泽东时代--没办法,谁叫老毛把他们打痛了。所以看见绿色制服,就代表土共的军队应该错不了。用我们东边邻居的话说,这就叫“制服的诱惑”。
但事实上,韦伯斯特大词典的解释是这样的:
troop n.
3. Mil. an armored cavalry or cavalry unit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platoons and a headquarters group.
4. troops, a body of soldiers, police, etc.: Mounted troops quelled the riot.
所以译作“军警”才是更确切的。从现在起,我就采用此译法。
第五段:
翻译如下:
这一次拉萨也是军警遍布。这其中既有用来防暴的人民武装警察,也有一些可能是正规军。中国想要给世人造成是警察在处理骚乱的印象。但是一些看着象军车的车辆却或者没有牌照,或者把牌照给遮盖住了(军用和警用的牌照很容易区别)。 他们巡逻街道,拦截车辆和行人以检查身份证明,并把一些区域对非居民封锁。他们的数目如果没有好几千的话也有好几百。
评论:假定报道说的确有其事:我确实不太明白土共为何要欲盖弥彰。尤其与前面矛盾的是,文章的第二段已经提到了装甲运兵车(armoured personnel carriers)。土共既然敢把这个东西亮出来,难道还怕人知道军队已经介入了?难道警察会有这个东西?而且文章已经说了,军方和警方的牌照很容易区别。土共打的是什么迷踪拳,俺也不知道。我自己曾经有一个很邪恶的猜测,但是台海时局的发展没有如我预料的那样,所以就不在这里献丑了。
不过呢,根据伟大光荣正确的花旗妹自己的例子,她能在洛杉矶骚乱中动用全球解放军(GLA: Global Liberation Army)大打出手, 为啥我们要遮掩我们动用了人民解放军(PLA: People’s Liberation Army)?难道真的只许州官放火,不需百姓点灯?难道中国无辜老百姓的命就不如洋人的命值钱?所以我觉得土共应该大大方方,理直气壮地说,军队就是介入了。咋啦,不服?你们免煮石油的国家都能这么干,我空顶着一个“邪恶”的大帽子反而不能这么做了?
还有这段的倒数第二句白描军警执行任务的细节,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如果你已经把前面力图传递的心理暗示都读进去了,那末这和白开水一样平淡的细节描写也能让你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感觉。作为对比,注意如果没有前面的“heavy-handed security”,老城区的“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大昭寺前的装甲运兵车,这里的细节描写就没法让读者产生共鸣。为了验证我的看法,你可以先单读这一段,然后再从头开始,一路读至这一段。相信你咂摸出来的味道会有不同。所以“以虚代实、烘托气氛”是影响读者心理,制造舆论导向的不二法门。俺们的中宣部也常常这么干,只不过手法生硬粗劣而已。
最后一句是废话:“他们的数目如果没有好几千的话也有好几百”。到底是几千还是几百?想说土共人多就直说嘛,何必这么遮遮掩掩。这么大一个城市,人多点又咋啦?
第六段:
Access to monasteries on the edge of Lhasa, where the unrest first began on Monday March 10th, remains blocked by police. Your correspondent was stopped several hundred metres away from the entrance to one of them, Sera, and was taken to a police station for brief questioning and inspection of documents before being released. Troops stopped him and deleted his photographs (foreigners, he said, were not allowed to take them). Government officials visited your correspondent at his hotel and advised him not to go out “for the sake of security”.
翻译如下:
这次骚乱于三月十日星期一在拉萨的边缘地带首先爆发。在这些地方,通往喇嘛庙的道路仍然被警方封锁。你们的通讯员在距离色拉庙(Sera)的入口几百米远处被停下带往一个警察局接受简单的盘问和身份检查,然后就被释放了。军警阻止他继续前进并删掉了他拍摄的照片(外国人,他被告知,不被允许拍照)。稍后政府官员访问了你们的通讯员所在的旅馆,并建议他“为了安全”不要外出。
评论:这里还是白描,烘托一份压抑的气氛:反抗土共暴政的大本营,喇嘛庙,已经被重重围困了;勇敢的通讯员只身探险,被无耻地拦截了;随后貌似忠良实则奸诈的政府官员又来限制通讯员的行动自由了。这里有一些看似无意的描写,不熟悉西方的一贯宣传造成的心理暗示是不容易体会的。
首先,通过强调外国人不许拍照,让读者嗅到了一丝排外的味道。这一点和西方一直强调的中国人都是偏激的民族主义分子是有联系的。具体参见《纽约时报》几年前在一篇报道里对2005年中国反日大游行的评论(The China Scapegoat),而作者是号称“中国专家”的《纽约时报》记者NICHOLAS D. KRISTOF。原文是这样的:
翻译如下:
美中关系还有第三个大危险,这一个则是北京的错:中国的学校教授对日本的仇恨,从而导致了上个月的示威大游行。中国的示威者喊出了诸如“日本人必须死”的口号。
不知道什么叫做“教授仇恨”?我在大陆从小学上到大学,历史课上没听见老师喊一句口号。相反,由于历史科目不进入高考,历史课都是用来看其他科目的大好时间。更无聊一点的同学则看小说,谈恋爱,画漫画,无奇不有。但是哪怕历史书上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到日军的暴行,也能让我们的心灵充满愤怒。这实在是因为日本作为一个国家,日本人作为一个民族,对我们的伤害太深了。而那时,年纪不大的我们还没有看到日军对中国妇女凌辱的细节描写。我真诚地希望,任何说中国“教授仇恨”的人都去读一读我们的历史教科书,看看政府是如何淡化处理的;我还希望,说这些话的人能够去网上看看日军对妇女的侮辱、折磨,并想象一下当这一切发生在你们的亲人身上时,你们内心深处的感受。
回到原文,注意看“for the sake of security”里的引号。这个引号用得妙不可言。中学语文课本上讲,引号至少有三种用法,表示引用,表示强调,表示反讽。“厚积薄发,你真是西西河的第一‘美男子’”。谁这么说我,我跟他急。谁不知道我出生的时候把周围的人都给吓着了:“还有这么丑的小孩?!”
所以这里的引号,“为了安全”,表面上是直接引用,可是在俺这个死硬的反共分子,长期受好莱坞大片浸泡的人看来,就是充满讽刺了。
咂摸咂摸,这个“建议”(advise)是不是应该解释为貌忠实奸的政府官员在威胁啊?
下接第七段至文末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主流媒体的完美之作:《围城中的拉萨》(已修订,全文完) 51 厚积薄发 字6540 2008-03-24 21:52:07
🙂【原创】主流媒体的完美之作:《围城中的拉萨》(已修订,第五六段)
🙂中国人的精神没有离开,没有被湮灭! 中华如龙 字0 2008-03-29 06:54:37
🙂送宝:) landlord 字123 2008-03-25 13:42:05
🙂辛苦了,上花 我是大熊 字154 2008-03-25 13:36:51
🙂多谢,已经改过,还稍微调整了一下语序。 厚积薄发 字0 2008-03-25 18: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