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庖丁解字之 止戈为武 上 -- 丁坎
公元前597年,楚国在邲之战中大败晋国,一雪几十年前城濮之战惨败给晋国的耻辱。楚国大臣潘党向楚庄王提议将遍野横陈的晋军尸体堆筑成名为京观的金字塔形小丘,以向子孙后代炫耀这次重大的军事胜利-----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
楚庄王严词拒绝了这一提议,并针锋相对地通过字形分析来树立武的内涵:
---夫文,止戈为武,认为平息干戈才是真正的武。(此处的夫文,就是这个字的意思,文,同说文解字的文。)
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 。”楚子
曰 :“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武王克商。作《颂》曰:
‘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 ,允王保之。’
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 。其三曰:‘ 铺时绎思,
我徂求定。’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 。’夫武 ,禁暴 、戢
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
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
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
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为己
荣,何以丰财?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其为先君
宫,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
封之,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今罪无所,而民
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观乎?”祀于河,作先君宫,告
成事而还。
-----左传.宣公十二年
此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采纳了这个说法,对武字进行解说时说:
从此,止戈为武这一观念就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根深蒂固的地位。
有时候,例如在宣扬中国人的和平思想时,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说法
可是,造字之初,武字的来源真的以止戈为义吗?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止戈为武是不是与大巧若拙,大白若辱这样的说法很类似。这些说法的共同点,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达,就是事物,性质的高层次隐含着朝向其对立面的转化。从哲学史的眼光来看,这样深刻的辩证法认识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但是,必须注意,对任何一个概念,都先要有低层次的,原始的,表象的认识,然后才能有高层次的,思辩的,深刻的认识。只有先树立其两种不同的概念,才有这些对立概念之间的转化。故此,巧与拙,白与辱,止戈与武,这几对对立概念也必须先树立其本来面目上的含义,然后才有对转化的认识。如果造字时以止戈为武为义,先民对武的认识就跨越了本来意义的阶段,而直接进入了对转化的认识。或者说,造字时还没有树立起低层次的武,就直接转向其对立面了。这太不自然,太不可信。
逻辑思考需要与历史实证相结合才有说服力,对造字意图的分析最终必须落实到字形分析上。
乍看上去,我们面临一个困难,
武字的小篆字形的确是止与戈的组合。
止戈为武的说法是有据可依的。
然而,这个止是后世的停止之意吗?继续向前追溯,
我们发现,所谓的止,在武字的甲文,金文字形中是足形符号,从形状上来看,止字由足行符号演变而来显而易见的。那么,这个足形符的含义是停止吗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庖丁解字之 止戈为武 上
🙂【原创】庖丁解字之 止戈为武 下 32 丁坎 字4248 2008-06-04 05:05:45
🙂为止戈武 颜子 字114 2008-06-04 09:16:01
🙂过两天也许可以一试 丁坎 字0 2008-06-05 06:12:04
🙂坐上沙发了,满赛。。。。。 织网渔夫 字0 2008-06-04 05:10:13
🙂【原创】庖丁解字之 止戈为武 中 32 丁坎 字2284 2008-06-03 06: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