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网络分裂症 [1] -- 邓侃

共:💬33 🌺18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网络分裂症 [1]

[1] 链接出处

[2] 链接出处

[3] 链接出处

1894年,发现了电磁波的德国人Heinrich Hertz去世。Hertz去世以后,原本没有发表的实验记录和笔记被整理出版了。当时才20岁的意大利人Guglielmo Marconi读到这些文献的时候,正在阿尔卑斯山上度假。读着读着,Marconi的头脑中,浮现出了利用电磁波来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报的具体构想。小伙子越想越兴奋,连阿尔卑斯山的美丽风景也顾不上了,急忙跑回家去,着手实现无线电报的发射和接收机。Marconi幼时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伟大的发明似乎和小学成绩并不特别相关。只用了十来天,他的构想就变成了现实。

起初,无线电报的发射距离只有几百米,但是Marconi觉得只要改进发射机的设计和功率,就可以覆盖更大范围。为此,他开始四处寻找资助,但是四处碰壁。无奈之下,两年后他去英国伦敦碰运气。很快,他的发明受到英国邮电部总工的青睐。此后,他的事业蒸蒸日上,无线电波的覆盖半径也不断扩大,从6公里,到16公里,一直扩大到 3000多公里。

1909年,Marconi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颁奖演说中,他谈到如果想在地球表面,人类可居住地区的任何两点之间收发无线电报信号,需要多少个无线信号中继站的问题。根据他的计算,最多只需要5.83个。这就是所谓“六度空间(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的由来。

Marconi的六度空间纯粹是个技术概念,二十年后,匈牙利人Frigyes Karinthy写了一篇小说,题目叫“链接(Chain-links)”。虽然这是一篇文学作品,但是Karinthy在文中提出了一些关于网络的问题,让后世的数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以及社会学家苦思冥想,至今也没有找到完整的强有力的答案。小说中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就是六度人际空间。设想有三个人,A认识B,B认识C,但是A不直接认识C,那么从A到C的距离是2。六度人际空间的猜想是,世界上任何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不超过6。换句话说,无论你想认识世界上任何人,只需要找到5个中间人做介绍就可以如愿以偿。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大胆的猜想,是因为它有悖常识。假如从人群中随机挑选100个人,那么其中任意两个人的距离,最短是1,也就是他们相互认识,最长是无穷大,也就是在这两个人之间不存在任何直接的或者间接的人际关系链。即便我们不考虑无穷大的情况,而是强加一个限制条件:在这100个人中,任何两个人之间都可以通过一连串中间人介绍认识。那么在这个限制条件约束的范围内,两个人之间的最长距离是99。从最短距离1,到最长距离99,人与人之间的平均距离应当是多少呢?按照常识推断,很多人以为是50。但是Karinthy却说不对,应当是6甚至更小。尽管听起来荒谬,但是要找到反例来证伪,还真不容易。

Karinthy 的六度人际空间的猜想引起了很大反响,原因不仅仅在于这个猜想不合常理却又似乎成立,更重要的在于它所隐喻的哲学意义。我们人类分散居住在五湖四海,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而言,大家并非散落各处相互隔绝,而是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说法,对于向往世界大同的人们,实在是一个渴望已久的“科学”依据。

但是,Karinthy的猜想,是不是真得能经受住科学的严格考验呢?从1929年Karinthy的小说问世开始,人们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论证这个猜想是否成立。四十年过去了,直到1969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Stanley Milgram终于想出了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试验办法。他在美国各地随机挑选了296个居民,分别给他们写了一封信,在说明了试验意图以后, Milgram要求他们把这封信寄给某一个不著名的人,我们把他称之为D。如果他们恰好认识D这个人,就直接把信寄给他。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认识 D,在这种情况下,Milgram要求他们想一想,他们的朋友中谁最有可能认识D,然后把信转寄给这个朋友,由他代转。Milgram发出了296封这样的信,其中绝大多数信件泥牛入海,但是有64封成功到达终点。在这64封信中,每封信平均经过5.5次转寄。Milgram的试验基本上能证实,任何两个美国人之间的距离不大于6。

Milgram的试验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同,但是也遭到了一些质疑。人们会问,如果世界上存在某个小岛,小岛上的土著与世隔绝,那么这些土著与我们的距离就是无穷大,6度人际空间不严格成立。有意思的是,世界上的确存在这样的小岛,譬如印度洋上的North Sentinel岛,他们顽强地保持着古风,不与文明世界来往。另外还有人把问号投向中途遗失的232封信。是大家放弃了这个试验呢,还是虽然大家极力想把信件转寄到终点,但是偏偏就是不能如愿以偿?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么美国人之间的平均距离,就有可能远远大于6。

后来的研究者们继续类似的试验,有的通过email方式重复这个试验,有的分析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里的人际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六度人际空间基本是成立的。当然这只是一个统计规律,并不排斥像North Sentinel这样的少数反例。

接下去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存在六度人际空间这样的规律呢?

关键词(Tags): #互联网#六度空间#无标度网络

本帖一共被 6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