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张春桥的文章闲话中国的造船业(上) -- 陈郢客
燕兄也曾是科研业的,所谓“国际先进水平”,呵呵,到底落后多少年算先进呢?(这话是一个科技业人员的牢骚)燕兄见惯了世面,还会不熟悉中国国情?
单看我(上)提到的“跃进号”,其定语是“中国制造的第一艘”,那就等于图纸几乎是人家的。
而“东风号”的定语是“自主设计,自行制造”,这就不一样了。
设计之前若不加“自主”“自行”,——那几乎是改型无疑。改型也参与了设计,便不算撒谎。
燕兄无需删掉,您补在下面,最最天真的人能看明白即可。大多数中国成年人,想必是有自己的解读法的。
——————————————————————————
这本来就是讨论造船业。我的尺度并无问题。
很多人是怀着非此即彼的心态看帖子,——特此澄清只澄清一次——因为太浪费时间了;而且成年人自有定见。
造船业“造还是买”有百年之争,从(上)就可以见到:福州船政学员去留洋,他们不高兴吗?
买了法国的设计图纸,能开工干活,他们不高兴吗?
所谓“造还是买”的争议往往发生在“其实前在外洋定购之‘南琛’、‘南瑞’等船,均不如福建船政局制造之‘开济’、‘寰泰’、‘镜清’,及上海制造局所造之‘保民’等船,此臣在南洋(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所目击者,则何必舍己求人,舍近求远。”(刘坤一,1895年)这种情况下,有谁有极端的不能买一艘全部自造的思想的?
再说(上),造船的时候“统计全船需用铁料,购自外洋者十居六七,制自本厂者十之三四”,“厂中未制料件,先由外洋购买,将来拓出厂地再行仿造。”,这种情况,工人反对吗?造船业会有不平之气吗?
说来说去是个分寸问题。60年代初国有造船业基础薄弱,造船业的声音不会很大。而70年代,造船业有所发展,有些活儿自己能干了,这时候自己能干的活儿,要不要给一个机会?
直到近年,造船业内人士的慨叹仍然是:“我国用户在日韩订购的大批量散装货船、集装箱船,其实都是我国技术上十分成熟的常规出口船型,其中有享誉国际市场的“中国江南型”7万吨散货船。”
条件可行的情况下,能不能给一个机会?——此时国有需求方和造船业判断有所不同,中间抑或还夹杂着某些人的私己利益,这才是“造还是买“之争的真正原因。
若走了极端,便会遮蔽很多东西的。
借这贴留言给一些躲藏的人,恳请燕兄勿怪——
谁若给我扣“不让买船”或“不承认新时期发展”的帽子,恕我敬谢不敏。
先随意定义了,再随意解释;这种作风,我只能无语。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3 层
🙂材料等基础工业差距不小 1 雨夫 字196 2008-09-23 19:04:33
🙂没办法,只能不断积累经验 1 燕庐敕 字108 2008-09-23 19:13:01
🙂许多东西就是设计得出来做不出来 2 雪里蕻 字74 2008-09-23 07:38:22
🙂燕兄,人家只是含糊,并没有撒谎。您无需生气。
🙂我也觉得在90年代以后不是路线之争是利益之争 2 燕庐敕 字275 2008-09-22 22:11:38
🙂燕兄,所谓路线之争是有些人刻意构建的思维模式, 1 陈郢客 字338 2008-09-22 22:35:02
🙂嗯,等有时间我讲一个笑话吧 燕庐敕 字307 2008-09-22 22:50:05
🙂把70年代船舶业的发展刻意抹杀是不对的,每个时代都会 7 陈郢客 字313 2008-09-22 22:5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