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中印比较的题外话 -- 葡萄
题外话(4)乌衣巷前后(下)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明松江人,汉族。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通天文、历算,习火器。入天主教,与意大利人利玛窦研 讨学问。四十年,充历书纂修官,与传教士熊三拔共制天、地盘等观象仪。次年遭讦,称病去职,屯耕于天津。四十七年,明军败于萨尔浒,疏请自效,擢河南道御 史,练兵通州。熹宗即位,以志不得展,藉病归。天启元年(1621)复职,力请铸红夷炮御敌,后忤魏忠贤革职。崇祯元年(1628)召还,奉敕督领历清 军。三年,疏陈垦田、水利、救荒、盐法等拯时急务,擢礼部尚书,奉旨与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罗雅各等修正历法。五年,以礼部尚书兼殿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崇祯六年(1633年)卒于北京。赠少保,谥文定。著有《徐氏庖言》、《诗经六帖》,编著《农政全书》、《崇祯历书》,译《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
今天上海数一数二繁华之地,徐家汇商圈是跑不了的。这个徐家汇的名字由来,就是和纪念上面的徐光启有关。这里还有段逸闻,这个逸闻就是徐光启当年为了传教,而去考的科举。随着天主教进入明朝的上层社会,作为中国最早的天主教传教基地之一的上海青浦和舟山等地天主教也开始日益兴盛起来。乃至到了后来还有传闻说,当时的崇祯皇帝的后宫也有天主教的信众,更有秘闻所载这个信众里就有崇祯皇后和长平公主。联系后来雍正帝时代的禁教令还有至使日本兵火连接的岛原之乱,如果明朝不灭亡,这号称西学东来第一人的利马窦会不会有另一番评价却是未尤可知的。
提到利马窦就不能不提圣方济.沙勿略和他作为创始人之一开创的耶酥会,尽管圣方济.沙勿略一心想来中国传教布道,但是一次偶然的风暴把他带到了了日本。在日本的短暂逗留期间,他为西方打开了解日本的窗口同时也为日本打开了观看这个世界的大门。随后,日本的学者门在以不断吸收和消化西方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的兰学不段的改良甚至改造自己的看世界的视野最终为明治维新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社会基础和必要的知识准备。反观,中国昙花一现的天主教传播运动,在我们的清朝统治者认为已经尽行掌握来自西方的各种科学知识与技术(主要是天文历法方面的内容)就那样闭关锁国了。今天很多人把这个归罪于满清王朝的愚民统治政策,这样说多少有其道理。但是,归根到底这样的愚民政策早在郑和下西洋时代的结束随着历经千年积存的天文、地理与水文资料被毁于一旦的时候就已经到了不打倒就不足以自立自强自信的地步了。
再上溯至不知生,焉知死的王氏子弟的风流潇洒与九品中正入仕的浩荡气派,一个民族勃兴之时的进取终究就这样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了。即使我们曾经领先了西方千年也不能为我们挽回什么。
记得前几年,一个退休的英国将军著书立说,证明早在葡萄牙人第一次跨过好望角之前60年中国人就已经通过航海到达了非洲西海岸。还有在同时期,中国人的足迹还到达了澳大利亚和美洲。在当时,却是引起好一翻学术争论,也让中国的一些学者们好生兴奋了一阵。只是,终究这些不过是为我们这个大国的再次崛起做一翻聊胜于无的锦上添花罢了。想起圣方济.沙勿略和利马窦们的勇气、坚韧、进取还有他们对赖以闯荡世界的那种对知识的无尽渴求都注定一个文明即使在落后各个文明千年可以奋起直追终究成就了今天的不二霸权。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与其在乌衣巷前徒自怅然,不如对那些至今还沉湎在“我们祖上也阔过”心理中的国人说一句:好一个未知生,焉知死。
(全文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不幸的是,我们目前正是这样运用的 独草 字202 2008-09-28 21:04:09
🙂题外话(4)乌衣巷前后(上) 42 葡萄 字0 2008-08-04 13:53:12
🙂这四民的人口比例如何?对经济的贡献又如何? PBS 字71 2008-09-28 21:59:40
🙂题外话(4)乌衣巷前后(下)
🙂好文一定要送花 云淡风轻 字99 2008-10-03 23:58:46
🙂好不容易攒够了通宝,还要注册会员投票认可, 1 黑豆 字109 2008-09-25 07:30:34
🙂一口气读了下来。不错。以前好象见过一些研究士族的文章。 华恩 字30 2008-08-14 01:09:58
🙂题外话(4)乌衣巷前后(中) 33 葡萄 字0 2008-08-11 1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