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太原沧桑 一 ZT -- uibeacct
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十二章 唐王开基
公元 581年,北周丞相杨坚在百官的一片万岁声中,登基做了皇帝,建立隋朝。不久,他封十二岁的次子杨广为晋王、并州总管,八年后,二十岁的晋王杨广统帅五十大军平定南陈,完成了隋朝的统一大业,结束了两晋南北朝以来三百年的分裂动荡。
与独孤皇后举案齐眉情深意笃的隋文帝杨坚曾经自信地对大臣们说:历代常常因为嫡庶相争谋夺太子储位而引起混乱,我没有得宠的姬妾,五个儿子都是一母所生,他们是真正的兄弟,我不会为嫡庶相争而担忧了。
可是,即便是在民间,父母对各个子女的感情也是有所区别的,更何况,对太子之位的争夺,历来就是极其残酷的,任何血缘亲情的纽带和道德的约束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都显得是那样的脆弱无力。隋文帝绝不会想到,他的五个儿子竟没有一个得到善终。
隋文帝召回在晋阳城豪侈放纵的三皇子秦王杨浚之后,任命第五子汉王杨谅接任并州总管。民间长辈历来宠爱幼子,帝王之家也不例外,隋文帝不仅授予了杨谅遇事不必拘于律令限制而相机行事自行处置的特权,还与杨谅秘密约定:如果文帝下诏召见,敕字旁另加一点,还要与玉麟符相契合才可以应召。
善于伪装工于心计的杨广在母亲独孤皇后与大臣杨素的帮助下,夺取了长兄杨勇的太子之位,消息传到晋阳,杨谅愤愤不平。不久,隋文帝的四皇子蜀王杨秀遭杨广陷害被废为庶人,杨谅对自己的处境深感忧虑,开始为今后可能发生的不测做准备。杨谅以防备突厥为借口,在晋阳大规模征发民夫,修整军备,贮藏军械,建立了多达数万人的私人武装。
公元 604年,巡幸仁寿宫的隋文帝杨坚不明不白地去世,隋炀帝杨广即位,废太子杨勇被勒死,他的八个儿子也先后遇害。
不久,一份文帝召见的诏书送到了晋阳,杨谅没有看到与文帝约定的记号,估计到京师有变,于是拒绝应诏,起兵造反。
当年隋文帝就曾对杨谅说:一旦我不在了,如果你轻举妄动,人家抓你就象抓笼子里的小鸡一样易如反掌。但是,杨谅却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即使今天他不造杨广的反,也难以避免日后与兄长们一样的结局,他别无选择。但是,杨谅一方面拒绝一些幕僚的规劝执意起兵,另一方面,对属下主战派的意见又不积级采纳,政治上、军事上优柔寡断,一败再败,最终被杨素的大军围困在晋阳,被迫开城投降。
投降后的杨谅虽然保住了一条性命,但他手下的大将自尽后仍被枭首,整个并州有二十万户官吏臣民受到牵连被处死或流放。
“天门积雪”为古代晋阳八景之一,就在这山崖如削、谷径幽深的天门关下,当时的并州总管杨广架设栈道,修筑了北上的驰道,史称杨广道。当年,第三次北巡的隋炀帝杨广就是由晋阳出发从这条驰道北上,率领十万吏卒宫女巡幸宁武天池的汾阳宫,并在那里住了五个月。一千多年之后,当我造访昔日让北齐淑妃冯小怜留连忘返的宁武天池时,虽然很难想象十万人马行进于这青翠山谷之中的壮观景象,但对隋朝何以迅速灭亡有了深切的感受。
就在隋炀帝到达雁门郡时,被闻迅而来的突厥骑兵包围,奉诏前来解围的军队中,一个进献疑兵之计的十六岁少年引人注目地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他就是被父母寄托以“济世安民”希望的李世民。
这一年,李世民的父亲,世袭唐公的李渊刚刚被隋炀帝任命为山西河东宣辅大使,这一官职又名山西河东黜陟讨捕大使,也就是地区剿匪总司令,主要负责镇压当地毋端儿、敬盘陀等盗寇以保证隋炀帝北巡的安全。第二年,在剿匪过程中得到隋炀帝赏识的李渊改任为太原道安抚大使,不久又升为太原留守,同时,多疑的隋炀帝也没有忘记安排亲信王威、高君雅做为副手以监视李渊。李渊将长子建成、四子元吉等家眷安置在河东,带着李世民来到了晋阳城。
这年四月,绰号“历山飞”的农民起义领袖甄翟儿进攻太原,杀死隋将潘长文,李渊率领步骑兵五六千人出战,与甄翟儿的两万部众在太原南方的鼠雀谷发生激烈的遭遇战,第一次正式出战的李世民率领骑兵冲击敌军,协助父亲大破甄翟儿。后来,亲率精骑突击穿插、迂回包围成为李世民运用得最为娴熟的战术之一。
有着骄人家世的李渊出身于带有鲜卑族血统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虽然七岁时父亲就过早去世,但袭封唐国公的李渊因为姨母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关系,在十六岁时担任了隋文帝的亲身护卫,这不仅是一个令贵族子弟们羡慕的职位,而且无异于使李渊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开国帝王做政治启蒙导师。
李渊自称先祖是西汉飞将军李广,虽然没有人多少相信也没有人去深究这一说法,但李渊却有着与李广一样精于骑射的武功。李渊在龙门出战毋端儿时,连射七十箭,箭无虚发。也正是凭借娴熟的骑射功夫,十九岁的李渊箭中雀屏,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娶走了周武帝钟爱的外甥女窦小姐,留下了千古佳话。正是这个窦小姐,在当年杨坚篡夺北周江山的时候,尚在幼年便语出惊人:只恨我不是一个男儿,去拯救舅舅家的危难。窦小姐对隋王朝的不满不能不说对李渊及其子女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虽然“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隋炀帝早已是天怒人怨民心思变,农民起义已呈星火燎原之势,虽然李渊早在起兵前五六年时就已经有了取隋而代之的打算,但面对险恶的局势,隋炀帝“可得死否”的猜忌,李渊不得不酗酒受贿以韬光养晦伪装自己,即便是杨素之子杨玄感利用隋炀帝远征高丽之时起兵反叛,众多贵族纷纷响应的时候,他也保持着政治家的冷静而果断地站在了隋炀帝一边。
晋阳城西南悬瓮山下建有纪念西周晋国开国君主的唐叔虞祠,也就是今天中国北方古典园林的代表晋祠。当年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平定唐国的叛乱之后,周成王剪桐封弟,将弟弟叔虞分封到了唐国,叔虞因此又被称为唐叔虞。后世也有人对剪桐封弟这一故事有过疑议,进而提出了翦唐封弟的说法,古代晋南、陕西一带桐唐同音,翦唐封弟就是周成王翦灭唐国分封给弟弟叔虞,这也算一家之言。虽然当代学者们已经认定古唐国应在今天的山西翼城附近,但直到近代,古唐国在太原仍然是主流的观点。
来到太原不久,李渊就意味深长地暗示李世民说:“唐公是我的封号,而太原正是过去唐国的属地,现在让我来这里,真是天意呀。”李渊明白,自己等待的时机终于到来了,他不露声色地开始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关于李渊、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及克定关中过程中的功绩,相关史料的记叙不尽相同,后世史家的评价也有分歧。尽管过去的一些史家出于各种政治目的的需要,极力突出李世民的作用,现代某些学者曲意迎逢,传承了这一说法,甚至认为李渊对李世民等人的密谋一无所知,迫于无奈才同意起兵。《旧唐书》依据的是贞观年间所修的太祖实录和太宗实录,因为玄武门之变的缘故,贞观史臣为美化李世民而极力铺陈他在创业之中的功绩,溢美之词极多,这也是历来史家所公认的。而做为治国史鉴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写给皇帝阅读的史书,司马光在编撰时对史料的取舍是有所考虑的,为了达到教育皇帝影响北宋政治的目的,一方面,司马光挑选了李世民不吝笔墨地把他树立为古代明君的典型,另一方面,通过渲染李渊被迫起兵的忠臣色彩,不致于使北宋皇帝认为《资治通鉴》有号召鼓励臣子谋逆的作用。相比之下,负责太原起兵时期机要工作的记室参军温大雅根据亲身经历修撰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则更贴近于历史的本来面目。
历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所以,在我看到的近二十年来的相关著作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肯定了李渊这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太原起兵中的主导作用。
我在编写这一章的时候,原来准备将题目定为《太原公子》,但不久就意识到这样一个题目很可能会误导读者,延续历史的错误。此时,我想起了十几年前太原电视台拍摄这一题材的连续剧时,就是在后期制作的时候,将片名由《太原公子》改为了《唐王开基》,于是,我也将《唐王开基》做为了这一章的题目。
只不过,初出茅芦的李世民年青气盛,富于激情,对起兵的态度更为坚决、积级,而久历宦海,政治经验丰富的李渊则更显得老谋深算,起兵的顾虑也更多一些,他不能不吸取杨玄感起兵三月即遭败绩的教训,所以,他的活动也更为隐蔽、慎重。
身为朝廷重臣的李渊有一些事情并不方便自己出面亲自去做,于是,他让长子建成和次子世民分别在河东和太原结交豪杰侠士。李世民后来回忆说,自己年青时代在太原喜欢群聚博戏,就在这群聚博戏之中,李世民以其特殊的身份和超乎寻常的个人魅力结交了许多后来成为晋阳起兵骨干的朋友,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了“太原公子”的美称。
为了逃避进攻高丽征役的右勋卫长孙胜德、右勋侍刘弘基以及窦炽等人,逃亡到太原归附了李渊,此外,后来的礼部尚书温大雅、民部尚书唐俭以及武则天的父亲武士镬都先后投靠李渊,此时的李渊,在这群雄并起的乱世里可谓是众望所归。
晋阳令刘文静与晋阳宫监裴寂交谊甚厚,裴寂曾望着远处的烽火感慨道:“贫贱到如此地步,又赶上世事离乱,靠什么得以保全呢?”刘文静笑道:“形势是可以预知的,只要我们二人相投和,就不必忧虑贫贱。”当早已预料到将要改朝换代的刘文静见到李世民之后,对裴寂说:“李世民绝非一般人,性格豁达如同汉高祖刘邦,神态威武如同魏武帝曹操,年经虽轻,但将来必定是通世之大才。”后来当刘文静因为与瓦岗军首领李密有姻亲关系而入狱后,李世民前往探望,在狱中畅谈天下大势。刘文静与裴寂都成为李世民的莫逆之交,追随李氏家族建功立业去实现个人的抱负。然而,世事难料,这两个为唐朝开国创建了功勋的有功之臣后来却反目成仇先后死于非命。自认为可以料知形势的刘文静绝没有想到自己在唐朝建国的第二年就被裴寂诬告谋反,含冤赴死;一心想保全于乱世的裴寂却在贞观盛世因为刘文静之死而遭到清算被流放而死。
就在这个时候,李渊副将高君雅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在与突厥的战争中失利,隋炀帝闻讯后恼怒异常,准备将李渊和王仁恭押到江都问罪,这无异于逼李渊起兵。虽然因为惧怕瓦岗军袭击而躲在江都不敢回长安的隋炀帝感觉到鞭长莫及而派遣使者赦免了李渊和王仁恭,但李渊反隋的决心此时已经没有任何人能够改变。
一天夜里,晋阳西北的龙山上方突放光明,如烈焰冲天,接着,一股紫气直冲西南方向而去。这种自然界的奇特现象并不罕见,但它却被有心人记载了下来,一年之后,又被人们赋予了新的诠释:这是李渊起兵反隋入主长安的征兆。
公元 617年,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自立的刘武周攻破汾阳宫,几百名在汾阳宫里一年又一年盼望着隋炀帝再次巡幸的薄命红颜被刘武周进献给突厥,换回了千匹战马和定杨可汗的封号。
已经在晋阳精心准备了一年的李渊以讨伐刘武周为借口开始招募军队,同时,秘密派人前往河东和长安召集长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以及女婿柴绍前来太原会合。
李渊在十天之内就招募了一万的军队,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对李渊的意图有所察觉,曾想收捕李渊手下逃避征讨高丽的大将,调查李渊招募军队的情况,但被武士镬找借口加以劝阻。王威与高君雅孤注一掷,决定借口天旱需要到晋祠祈雨,企图诱捕李渊,但他们的阴谋被晋阳乡长刘世龙探知,报告给了李渊。
公元 617年五月十五日早晨,李渊当机立断先发制人,召王威、高君雅到晋阳宫议事,然后以勾结突厥谋袭晋阳的罪名将他们拘押。三天后,一支突厥军队戏剧性地出现在晋阳城外,一队嚣张的轻骑兵甚至策马从北门飞驰而入,又从东门扬长而去。李渊于是将王威、高君雅处死,悬首示众。杀掉隋炀帝任命的副留守,标志着李渊正式与隋炀帝决裂。
当时的突厥已经进入鼎盛时期,控弦之士四十万,始终是隋朝的主要威胁,即便是日后的唐太宗在突厥骑兵面前也曾有过不堪回首的渭桥求和之耻,当时起兵反隋的各支割据势力大多与突厥结盟,甚至纳表称臣。
晋阳城外的突厥军队虽然被李渊用疑兵之计迫退,但要想在起兵之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不致于遭到突厥的袭击而腹背受敌,就必须认真解决与突厥的关系。李渊为此派遣刘文静出使突厥,有人提醒说,突厥人不识文字,只重货财,李渊写给他们的信上不必用“启”字这一敬语而改用普通的“书”字。李渊笑道:“自从天下大乱,逃到突厥的汉人难以计数,所以我们的礼节突厥人也一定知道,我尊敬突厥,他们未必相信,但是,如果我对他们有轻慢之辞,反而会招致猜疑,我现在连千金都可以给他们,这一个字又算得了什么呢。”
李渊最终成功地稳定了突厥并获得了他们的支持,突厥派出二千名骑兵和一千匹战马协助李渊起兵。从对突厥的态度和一个字的使用上,我们就可以看到李渊这个政治家高人一筹的政治远见。当然,向突厥称臣只是李渊起兵与唐初积弱之时的权宜之计,李渊、李世民父子都深以为耻,也正因为此,当十二年后李靖与李绩在定襄突袭战中消灭东突厥并俘虏颉利可汗的消息传来后,已经退位四年心情郁闷的李渊欣喜异常,在挂满开国功臣画像的凌烟阁宴请群臣,酒酣兴起,太上皇李渊亲自弹起琵琶,唐太宗等人随着音乐起舞,为后人留下了一曲父子同心、君臣尽欢的千秋家国梦。
在群雄逐鹿风起云涌的隋末乱世,各地先后出现了几十支反隋的割据势力,这一方面为李渊起兵创造了机会、分散了隋军的力量,另一方面,这些手握重兵各怀心事的乱世英雄又都是李渊潜在的竞争对手。出身于官宦家庭的李密与李渊一样有过担任宫廷侍卫的经历,却因为在隋炀帝眼中面目可憎而被逐出禁军,李渊刚刚杀掉王威和高君雅,已经是实力最强、占据中原的瓦岗军首领的李密就敏锐地洞察到李渊的政治野心,并判断出李渊将带兵西攻长安。于是,李密给李渊送去一封锋芒毕露的信件,并以反隋盟主的名义向李渊发出进军的指令。
以李渊的实力,现在还根本不是瓦岗军的对手,经过细致缜密的考虑,李渊让温大雅起草了一封文采飞扬的回信,在这封信中,李渊将自己描绘成为一个胸无大志的人,并将李密吹捧了一番,成功地化解了李密的敌意。
在中国的历史上,每逢乱世,总是会出现许许多多带有神秘力量、兆示得极为准确的谶语和童谣,而人们对此往往深信不疑。早在几年之前,天下便传出了“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隋炀帝虽然没有接受下属杀尽天下姓李之人的建议,但右骁卫大将军李浑一族却有三十二人因此被处死。后来,民间又流传出一首名为《桃李章》的歌谣,李密一方面对醉心于民谣的兆示,率军进攻东都洛阳,在洛口仓筑起四十里的城墙,开始准备建立他梦想中的魏朝政权,另一方面,他却被李渊的花言巧语所蒙敝,没有当机立断,去争夺关中,骄狂的李密为何就忘记李渊也姓李呢?!李密最终为自己的缺乏远见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仅仅一年之后,当他被隋将王世充击败前往长安投奔李渊时,只得到一个掌管宫廷膳食的职务。不久,李密叛唐东去,很快就被唐军击败,与王伯当一起遇害。
这一年的六月,当李建成、李元吉与柴绍踏入晋阳城门的时候,又一支起义大军的义旗已经举起。老谋深算的李渊却没有急于宣布反叛隋朝,而是宣称义师起兵的目的是请持政不当的隋炀帝退位当太上皇,让位于长安的代王杨侑。虽然李渊也知道反隋炀帝而不反隋朝不过是掩耳盗钟罢了,但这一安排在战略上却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对突厥、李密的态度以及宣布起兵意图这三件事情上,充分展示了一个成熟政治家的老谋深算与审时度势,这是他那些足智多谋的属下以及年青气盛锋芒毕露的子女们所不能比拟的。
西河郡拒绝服从李渊,李建成与李世民率兵征讨,斩杀了曾用野鸡冒充凤凰谎报祥瑞来取悦隋炀帝的郡丞高德儒,往返仅用九日,从而树立了李渊的信心。
李渊最终还是来到了晋祠,但他不是来求雨的,而是为起兵而祈祷。在他看来,自己起兵无异于当年武王伐纣,而唐叔虞正是武王之子,在这个唐地的山水神灵面前来祈祷自然是寓义深刻。
公元 617年七月初五,五十一岁的李渊任命儿子李元吉为太原太守,留守晋阳宫之后,率领三万精兵在晋阳宫城东乾阳门街起义堂誓师起义,挥师南下。
太原起兵,是历史潮流推动与李渊自身选择相结合的结果,是李渊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决断与转折,壮心不已的伏枥老骥在这风雨飘摇的纷争乱世不是闭关自保,而是勇敢地接受时代的召唤,以五十一岁,这个在中国历代开国皇帝中少有的年龄,一手拉开了光采夺目的大唐盛世的帷幕。
当然,对于李渊来说,他一生之中最大的杰作并不是太原起兵建立唐朝,而是李世民,只因为他的这个儿子实在太优秀了,以致于掩盖了自己的光芒,李渊在军事才干、战略眼光以及个人胆识上也确实逊于李世民一筹。
就在李渊的义师被顽强的宋老生与漫长的雨季阻滞霍邑的时候,军营中谣言四起,传言刘武周与突厥联军已经乘虚攻向晋阳,老成持重、行事谨慎的李渊接受了裴寂的建议决定班师太原,却被李建成、李世民这两位激进的少壮派坚决反对。
就常理而言,回师救援晋阳这一兵源与粮草的后方根据地是一个绝对正确也是最为稳妥的决定,这既是经验使然,也是个性使然,当年杨玄感起兵时就是因为一味冒进猛攻洛阳而招致覆亡。但是,一旦起兵,就没有了任何退路,究竟是家破人亡还是变家为国,完全取决于领导集团的才干胆识与机会的把握。诚如李世民所言,兴举大义的首要问题是进入长安,号令天下,如果一旦退兵,军心涣散在前,敌兵追击在后,离败亡的日子也就不远的。李渊最终听从了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的建议,不久,持续二十余天的雨季结束,李元吉也从太原送来粮草,义师顺利地攻取霍邑。从霍邑之战,我们看到了青出蓝而胜于蓝的将门虎子。
也正因为有如此优秀的虎子们的辅佐,李渊的义师一路高歌猛进,挺进关中,当他们到达长安城下时,已经壮大到了二十余万,李渊从太原起兵到攻占长安,前后仅用了一百二十六天。
攻占长安不久,李渊立代王杨侑为隋朝皇帝,自己则做了唐王。第二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乱兵缢杀,两个月后,李渊取代杨侑,建立唐朝。
或许是因为当年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战死晋阳埋骨蒙山的原因,残暴的隋炀帝杨广在镇守晋阳时除了大兴土木新建了晋阳宫和新城、仓城之外,并没有留下什么恶名,但为李渊守卫家业的李元吉在太原却是骄横放纵、做恶多端,他甚至在晋阳的街道上向行人射箭取乐,李渊不得不撤免了李元吉的官职,但在一个月后以李元吉已经改过为由重新任命他为并州总管,来镇守这个李唐王朝的军事重镇。
就在这个时候,意欲图谋天下的刘武周挥师南下,袭取并州,迅速占据了晋阳城外围郡县,李渊派遣的两支援军先后被刘武周击溃,裴寂只身逃回晋州。面对日益紧逼的敌军,齐王李元吉连夜携带妻妾弃城而走逃归长安,晋阳豪绅薛深开门献城,刘武周军队轻而易举地占据了李唐王朝的根据地太原。此后,刘武周乘胜进军,几乎占领了山西全境。
就在李渊震慑于刘武周锐利的锋芒,准备放弃河东退守关中的时候,刚刚平定了陇右薛仁杲西秦政权的李世民挺身而出:“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如果就此放弃,实在让我感到羞愧愤恨,我愿率精兵三万,消灭刘武周,收复汾晋。”于是,李渊倾关中之兵交与李世民,并亲自在华阴长春宫为其壮行。
这年冬天,李世民带着刚刚归附的名将秦琼,从龙门踏着坚冰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在柏壁采取坚壁挫锐的战术与刘武周的妻兄宋金刚对峙五个月。当宋金刚消耗完军粮被迫北撤时,李世民两天不曾吃饭,三天不曾脱甲,乘胜追歼数百里,并最终在介休一举消灭宋金刚主力,收伏名将尉迟恭。秦琼与尉迟恭二人后来不仅成为秦王府的骨干,更成为中国民间的门神。大势已去的刘武周与宋金刚率领一百余名骑兵仓皇逃离了晋阳,两人后来均被突厥杀害。
收复龙兴故地的李世民留下部将李仲文镇守晋阳后,凯旋而归。为了表彰李世民收复太原,李渊以雄壮的龟兹乐为基调,以三百余人的演出阵容编排了《秦王破阵乐》庆功。李世民,这位太原公子,以其驾驭战争的高超军事艺术无愧于这首唐代的国歌。为李唐王朝创建了特殊功勋的太原城,从此进入鼎盛的辉煌时代。
太原在唐朝为什么被称为北京,太原又是如何成为全国第三大城市的,唐代帝王为何如此钟爱太原,重归太原的唐太宗留下了什么故事,李光弼是如何利用太原来抗拒安史之乱的,请看《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十二章:北京之春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3 层
第九章 异域孤军 Re:太原沧桑 一 ZT 1 uibeacct 字13572 2003-07-05 18:58:46
第十章 霸府风云 Re:太原沧桑 一 ZT 1 uibeacct 字14480 2003-07-05 18:59:26
第十一章 天龙山 Re:太原沧桑 一 ZT 1 uibeacct 字10016 2003-07-05 18:59:57
第十二章 唐王开基 Re:太原沧桑 一 ZT
第十三章 北京之春 Re:太原沧桑 一 ZT 1 uibeacct 字21884 2003-07-05 19:01:18
第十四章 狄梁公街Re:太原沧桑 一 ZT 1 uibeacct 字11366 2003-07-05 19:01:53
第十五章 乱世英雄之虎父龙子 Re:太原沧桑 一 ZT 1 uibeacct 字13990 2003-07-05 19:02:48
第十五章 乱世英雄之幽云十六州 Re:太原沧桑 一 ZT 1 uibeacct 字14452 2003-07-05 19: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