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太原沧桑 一 ZT -- uibeacct

共:💬44 🌺3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十三章 北京之春 Re:太原沧桑 一 ZT

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十三章 北京之春

  “王业所基、国之根本”的太原在唐代进入了这座城市最为辉煌的鼎盛时期,再次帮助帝王将相成就霸业的晋阳城成为唐代的北京。

  公元 625年十月,三十二岁的李世绩被任命为并州总管。李世绩原名徐世绩,字懋功,也就是古典名著《说唐》中那个被演义得足智多谋的徐茂公。李世绩因为在唐初统一战争的卓越功勋而被赐姓为李,后来又因避唐太宗讳而改名为李绩,他的孙子就是后来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的徐敬业。

  强悍的突厥骑兵是唐初面临的主要危胁,在他们一次次地纵马南侵中,身处北地的并州深受其害,衰微的国力使唐朝不得不对突厥采取退让宽容的态度。公元 620年,突厥派遣的二千骑兵在帮助李世民平定刘武周后进入晋阳城休整三天,大肆抢掠美女财物。当时的并州总管李仲文虽然曾一次次击败刘武周的进攻,收复过一百多座城堡,但对此却无能为力,非不能也,实不敢也。公元 625年,东突厥再次南下,突破晋阳门户石岭关,攻占晋阳、榆次,在太谷全歼并州道行军总管张瑾的大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击退突厥军队之后,唐高祖李渊任命李靖为灵州总管,李绩为并州总管,以抵御突厥护卫京畿。

  李绩守卫治理并州的十六年中,令行禁止,纪律严明,政绩卓著,唐太宗曾欣慰地说:“隋炀帝不懂得选择良将来戍守边防,只知道劳民伤财修筑长城。现在我任命李绩镇守并州,突厥不敢南下而牧马,这岂不比修筑长城胜过百倍。”也正因为于此,即使以后在晋王李冶遥领并州大都督期间,担任都督府长史的李绩也一直是并州实际的最官长官。后来在唐太宗为册立太子而迟疑不决的时候,李绩坚定地站在了晋王李冶一边,并成为太子的重要辅臣。李绩与晋王李冶的故旧关系,正是决定李绩态度的主要原因。

  经过几年的精心准备,贞观四年,李靖与李绩这对“最佳拍档”最终在定襄突袭战中一举歼灭东突厥,生擒颉利可汗,杀死颉利可汗的妻子隋朝义城公主,彻底消除了东突厥对唐朝的危胁。

  战功赫赫的李绩后来被封为英国公,当唐太宗遗恨辽东之后,外表宽厚懦弱的唐高宗李冶矢志要完成父亲的遗愿,李绩在七十五岁时再度挂帅出征,最终平定了在隋炀帝与唐太宗的征讨中从未屈服过的高丽。李绩死后陪葬昭陵,冢起三山,象征着他曾经纵横驰奔过的阴山、铁山和乌德建山,而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他和霍去病得到过坟冢起三山陪帝王而葬的殊荣。如今的唐太宗昭陵博物馆,就设立在李绩的墓地。

  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中,随着国家的日益繁荣,唐太宗李世民好大喜功的虚荣心也逐渐增长。贞观十五年四月,也就是李绩升任兵部尚书的那一年,唐太宗在洛阳下诏将上泰山封禅,消息传到并州,晋阳僧道父老派出代表来到洛阳,以“太原王业所因”的理由,恳请封禅之后巡幸晋阳。一直把晋阳视为第二故乡的唐太宗在武成殿设宴接待并州僧老,唐太宗感慨道:“我少年时期在太原时,喜欢群聚博戏,暑往寒逝,一晃已近三十年了。”唐太宗在晋阳的旧日故交回忆起了当年群聚博戏的往事,众人在一片欢笑声中共叙旧情。唐太宗问道:“别人说的话,难免有阿谀奉承之意,你们都是我的故友,请你们实话告诉我,黎民百姓对现在的政令是不是满意,民间还有没有疾苦?”并州僧老们说:“如今四海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陛下的功劳。”当我翻阅到《旧唐书》中的这段对话时,总是觉是似曾相识,这和一千多年这后进城的政府高官们与革命老区代表的对话何其相似,只是已非昔日的贞观盛世,想着想着,忍俊不禁微笑起来。

  在并州僧老的再三恳请下,唐太宗允诺道:“飞鸟过故乡,尚且踯躅徘徊,何况李家从太原起义方才平定天下,少年时代在晋阳城中游历过的一景一物我始终没有忘记,等泰山封禅之后,一定与各位再次相见。”

  开明的唐太宗推崇的是一种君臣共治的政治理念,也正因为如此,唐太宗在大臣们的劝谏下放弃了在太原为李渊别建寝庙以彰圣德的打算,而泰山封禅也在魏征的劝阻下取消,为此,唐太宗特意写了一封《存问并州父老玺书》向等待他巡幸的太原人民做出解释。

  唐太宗终于回到了太原,这是在贞观十九年十二月东征高丽的班师途中,也就是在他去世的前四年。尽管唐太宗以“朕不喜得辽东而喜得良将薛仁贵”来掩饰自己未能征服高丽的失望,但回首一生征战捷报频频、一次次身披黄金甲率领功臣武将胜利凯旋,唐太宗此时胸中的郁闷却是难以排遣,他在太原一住就是三个月,他需要在太原来放松疲惫的身心,他需要借故乡的山水神灵来一吐心中的块垒。

  故地重游,感慨良多,更何况唐太宗已是年近五十这个开始怀旧的年龄。新年伊始,如同当年汉文帝回到龙潜之地太原一样,唐太宗赦令并州,当年参与太原首义的民户免除赋役三年,后来依附的民户免除一年赋役,以此来回报龙兴之地的民众。

  唐太宗还从长安带来了伶人乐师,在太原设立教坊、梨园、宜春院、太常院等四大专业歌舞团体,并由并州府亲自掌管,太原因此出现了一些至今仍有记载的歌舞佳作。有人甚至认为,山西梆子、上党梆子等具有山西特色的地方剧种就是那时奠定的基础。

  正月二十六,唐太宗来到晋祠,为晋祠留下了最为珍贵的文物贞观宝翰,也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行书碑《晋祠之铭并序》。

  《晋祠之铭并序》一方面通过歌颂宗周政治和唐叔虞的建国的史迹以达到宣扬李唐王朝文治武功、巩固政权的目的,另一方面,也答谢了叔虞神灵保佑李氏王朝“龙兴太原,实祷祠下,以一戎衣成帝业”的冥冥之功。它既是一篇代封禅之作,又是一篇对当年李渊祷于祠下的还愿之作,更是一篇留给后代皇帝的政治教科书。

  唐太宗一生雅好翰墨,尤其酷爱王羲之的书法,以至于很多人猜测《兰亭序》被他带入了昭陵。《晋祠铭》的书法颇具王体特色,全篇四十个“之”无一雷同,是唐太宗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也是一篇融其政治思想、文学书法艺术于一体的旷世之作,被誉为仅次于《兰亭序》的艺术瑰宝,从碑成之日起人们就争相拓摹,此碑的拓片成为唐太宗赠给外国使节的礼物。

  唐太宗去世六年后,他的才人武则天被唐高宗李治立为皇后。武则天是山西文水人,与后来的那位烈女子刘胡兰是老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则天庙与刘胡兰纪念馆相距不过十余公里。当时的文水隶属于并州,武则天因此始终把并州当做自己的故乡,她在任命崔神庆为并州长史时就曾说:“并州,是我的故乡,又是军事重镇,以前的长史都是由尚书担任,现在授予你,你应当明白自己所肩负的重任。”

  公元 660年三月,也就是武则天开始为患有目眩病的唐高宗处理政务的那一年,武则天荣归故里,与唐高宗巡幸太原,逗留了两个多月,在晋阳城西北建设了飞龙阁以纵览晋阳城全貌。

  三月初五,武则天宴请赏赐自己的亲戚朋友和邻居,并在内殿招待他们的女眷。随后,武则天跟随唐高宗以及文武百官来到晋阳宫前祭奠太原首义中的烈士,并下诏大赦并州。妇女的地位也随着武则天政治地位的日益尊贵而得到提高,唐高宗诏令并州八十以上的妇人全都授予郡君的封号。

  公元 712年,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孙子李隆基即位登基,这位大唐王朝的第三代领导人带领臣民们走进了开元盛世的新时代。公元 723年,曾在山西上党做过潞王的唐明皇北巡故地,在清理长平之战古战场祭奠殉难将士之后来到晋阳城,改并州为太原府,九年之后,唐明皇又一次巡幸了太原。

  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的皇帝们是多么看重这起兵的龙兴之地,武则天登基的第二年,在太原设置北都,唐玄宗天宝元年又以北都为北京,与首都长安以及南京(成都府)、西京(凤翔府)、东京(河南府)合称五京。千古重镇太原在唐代最终被营建成为仅次于长安、洛阳的全国第三大城市。

  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介绍过,经过春秋董安于、西晋刘琨的建设,到北齐时代,成为霸府的晋阳城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晋王杨广担任并州总管之后,在北齐晋阳宫外修筑了周长七里、高四丈的宫墙,被称为宫城,后来更名为新城。六年后,杨广又在刘琨修筑的西城之中新建了周长八里高四丈的城中之城仓城。此外,隋炀帝在第一次北巡回到晋阳后还曾下诏重建北齐晋阳宫。唐代贞观年间,并州长史李绩在汾河东岸新建了南北约八里半,东西约五、六里的东城,因为东城井水苦咸难饮,又建设了名为“晋渠”的横跨汾河直通东城的引水渠,从晋祠送去甘甜的难老泉水。武则天年间,并州长史崔神庆“跨水联堞”,修建了连结东、西二城的中城。

  至此,唐代太原,也就是晋阳城,达到了它历史上的最大规模,在沿汾河两岸形成一个古代罕见的巨大的城市集群,整个城市周长四十二里,仅城门就多达二十四座,东、西二城并列汾河两岸,中城跨汾居中,西城内囊括大明城、新城、仓城三座子城于城中,民间所谓“里三城、外三城”。西城中有并州治所也就是后来的太原府治所及晋阳县治所,东城中有太原县治所,东、西、中三城统称晋阳、太原或北京。

  许多介绍晋阳古城的文章中,都认为中城当为横跨于汾河之上,更有人估计中城东西长度约为二百六十步或一华里,在一些晋阳古城的平面图上,更是清楚无误地显示了这一点,我在用电脑制作晋阳城的平面简图时也不得不因循绘制。去年,我在拜访张德一先生的时候曾与他探讨过这个问题,居住在晋阳城遗址古城营村的张德一先生潜心研究古晋阳历史并牵头成立了晋阳古城研究会,多年来在《太原晚报》上发表过许多有关太原历史的文章,但他对于晋阳中城也难以说明究竟。今年,另一位研究晋阳古城的历史爱好者自费制作了唐代晋阳城的大型沙盘,在他的沙盘模型上,两道横跨汾河的城墙连结了西城与东城,构成了史书中记载的中城。但我始终怀疑唐代是否有能力建设一座横跨水上的城池,我想,建设中城应该注重的是它的军事防御功能而非城市居住功能,它的建设更有利于汾河两岸两座城市互为犄角的的联防,也可以保护向东城输送水源的晋水引水渠不被敌军切断,因此,中城更可能是延伸于汾河水中而非横跨于汾河水上类似于明代戚继光水上长城的军事防御工程。早在去年,我就曾计划用3DS MAX绘制一幅晋阳古城三维复原图,但一年来始终把业余时间放在个人主页《太原道》的制作上,也没有时间去学习3DS MAX,终究未能如愿。

  当年李渊在晋阳宫城东的乾阳门街誓师起兵,后来在此建设起义堂以纪念,唐玄宗巡幸太原时为缅怀太祖、太宗的创业伟绩,亲自撰写《起义堂颂》,刻石为碑,与唐太宗的《晋祠之铭并序》并立于起义堂前,它们与唐高宗、武则天巡幸晋阳时为纪念太原起兵而修筑的讲武堂一样,成为唐代官宦士绅来太原时必游的政治名胜,大抵相当于现代的南昌起义纪念馆或是中共一大会址吧。当年李渊挥师南下之后,留守太原的齐王李元吉送去在仓城中发现的一块显现出“李理万吉”四字的瑞石,瑞石的发现地后来修筑了表示李唐王朝受瑞于天的受瑞坛,这是晋阳城又一个著名的政治名胜,它的建设初衷与现代北京的中华世纪坛倒是有某些相似之处。

  此时的晋阳不仅是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通中心,也是一座美丽的风景园林城市。除了与北齐时代豪华壮丽的晋阳宫合称为七殿二堂的宫庭园林外,晋阳城中的显贵名流们还建设了大量的私家花园与公共园林,唐玄宗在《过晋阳宫》中就留下了“林塘犹沛泽,台榭宛旧居”的诗句。晋阳城外,著名园林晋祠早已是游览胜地,河东节度使马遂又在城外蓄水修建大量池沼,种植上万株柳树,不仅美化了风景,而且节省了守城的兵卒。

  一个城市最具魅力之处,在于它的文化,北京太原,因其重要的政治地位,唐廷派驻这里的地方官员多为朝中出将入相的辅弼重臣,他们周围聚集着灿若群星的文学英才,这些人在一起酬唱应和、激扬文字,为繁华的晋阳城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而在这样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太原本地也产生了一大批文化精英。盛唐时代的太原,不仅是政治之都、军事之都,更是文化之都。

  唐代是诗歌空前繁荣的朝代,而连绵不绝的太原诗人为唐代诗坛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与李白、杜甫齐名的白居易,其祖先因为军功卓著而被秦始皇封于太原,白居易病逝于洛阳之后,李商隐在为他撰写的墓志铭中也不忘称他为太原白公。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这首《边塞》诗,读来意境雄浑,高昂悲壮,被明代著名诗人李攀龙誉为唐代所有七绝律诗的压卷之作,它的作者就是被誉为“诗天子”的太原人王昌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同样的题材,在另一位太原诗人王之涣笔下同样也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唐代开元年间的一个冬日,王之涣、王昌龄与另外一位诗人高适来到一家名为“旗亭”的酒馆小饮,适逢十几位梨园伶人也就是今天的文艺界名人在这里聚会,王昌龄便提议,她们每唱一首我们的诗就在墙壁上做一个记号,最后比比看谁的诗作被歌女们呤唱得多。前面的几位歌女呤唱的都是王昌龄、高适的作品,王之涣便指着最漂亮的歌女说,那些普通的歌女唱的都是下里巴人,如果她不唱我的诗作我就甘拜下风,故事的结果想必大家都能猜到,那位绝代佳人唱的,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这个记载于唐代山西人薛用弱《集异记》中的“旗亭画壁”,成为流传千古的文坛佳话。

  令人遗憾的是,这两位伟大的太原诗人却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始终都只能去做小小的科级干部,王之涣甚至赋闲在家十五年,五十五岁便贫病而死。而王昌龄的命运则更为悲惨,安史之乱中从任上归家,路过濠州时,这个本应被时代所尊崇的大诗人竟被忌才的刺史闾丘晓杀害,时年五十八岁。后来,张镐在河南征召兵马平定安史之乱,闾丘晓因失职误期行将就戮之时,以高堂妻小需要抚养请求宽恕,张镐回答说:王昌龄的亲属又由谁来抚养?!闾丘晓无言以对。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豪放不羁的太原诗人王瀚喜爱与文士豪侠畅饮游乐,深得两任并州长史张嘉贞与张说的厚遇,虽然他并没有太多的诗作留传于世,但仅此一首,便足以把他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中国文化史上。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山西的王姓诗人是一个奇特而有趣的现象,除了上述三位之外,还有并州祁县人王维和河东龙门人王勃,唐代山西文化的繁荣不能不令人惊叹。

  武则天长安年间,进士出身的富嘉谟调任晋阳尉,与他的同僚吴少微相互友善,结为莫逆之交,他们与太原主簿魏谷倚都以文辞而著称,被誉为“北京三杰”。受到六朝骈文影响,初唐文风崇尚浮华奢靡,而富嘉谟与吴少微,下笔都以经典为本,雅厚雄迈,称颂一时,被称为“富吴体”。“富吴体”做为唐代古文运动创作实践上最早出现的新的散文文体,开创了唐代古文运动之端绪。他们的几篇代表作,都是晋阳的山水游记,其中一篇,描写的就是上一章中提到过的晋阳八景之一“天门积雪”。如同高山流水的知音,后来富嘉谟去世,正在病中的吴少微悲痛不已,不久即逝。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与好友元参军来到被他赞誉为“天王三京,北都居一”的太原,他们乘船逆晋水而上,游览了晋祠,十几年后,回忆起昔日的良辰美景,李白提笔写下了“晋祠流水如碧玉”、“百里清潭泻翠娥”的动人诗句。为太原留下美丽诗篇的名人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倒是善于推敲的苦呤诗人贾岛写的一首《渡桑干》不能不提:“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遥望并州是故乡。”前几年有位南方学者游历完太原之后,为《太原日报》留下一篇相当不错的散文,名字就叫《客舍并州》,可惜今天我已经无法再找到这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佳作。

  唐代佛教盛行,寺庙众多的北京晋阳成为全国的佛教中心之一。

  其实佛教早在传入中国的第二年便开始在山西建立寺庙,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山西地区逐渐兴盛,涌现出法显、慧远、昙鸾等一批高僧,佛教净土宗的祖庭就在山西交城的玄中寺。

  佛教什么时候传入晋阳,已经难以考证,但我们知道,当年杀死自己女婿尔朱荣的北魏孝庄皇帝,就是被尔朱荣的侄儿尔朱兆劫持到晋阳后缢杀在晋阳三级佛寺内,而“三武灭佛”主角之一的北周武帝在进攻北齐据守的晋阳城时,北周军队刚刚突破东门,晋阳佛寺便燃起了熊熊烈火。

  做为北齐的霸府,高家子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佛寺,其中历史延续最为久远的就是开化寺。蒙山晓月是古晋阳八景之一,晋阳城西的蒙山开化寺从北齐天保二年建立之后,就成为晋阳香火最盛的寺庙之一,而开华寺依山开凿的高达六十六米的蒙山大佛虽然比乐山大佛略低,但开凿时间却比它要早六十二年。当年开凿蒙山大佛时,每夜燃烧灯油数盆,火光一直照耀到数里之外的晋阳城。传说李渊做太原留守时,参拜蒙山大佛的当晚梦见佛光普照,以为祥瑞,从而坚定了起兵的决心。唐高宗与武则天巡幸晋阳时,对蒙山大佛的庄严宏伟感慨不已,回到长安之后,命令内宫的能工巧匠为大佛制作了一件硕大无朋的袈裟,派遣特使送到晋阳,在晋阳僧俗的万众瞩目之下为大佛举行了披戴袈裟仪式。三百多年后,起兵太原的后汉高祖刘知远又为蒙山大佛建造了遮风庇雨的阁楼,取名庄严阁,阁高五层,每层建房二十六间,我们可以想像的它的规模是何等宏伟(太原道注:有关刘知远起兵太原,请看第十五章:乱世英雄)。非常可惜的是,这尊大佛却在明初被垮塌的山壁埋没从而失去踪迹,直到六百多年后,经过山西地方志工作者王剑霓的多年寻找才在1983年探寻到它颓废的身形。1991年,《中国大佛》摄影组的吕立春拍摄了壮观的蒙山大佛,使得蒙山大佛再一次蜚声海内。由于蒙山景区还没有得到开发,我也始终无缘亲眼目睹大佛的真容,但从照片上可以看到,依山开凿的蒙山大佛已经严重风化,头颅的上半部分已经毁损,实在是千古遗憾。

  唐代晋阳不仅兴建了大量佛寺,许多昔日达官显宦的故宅甚至于一些官属也被改建为寺庙,较为有名的有如下几处:高欢在天龙山的避暑宫被改建为天龙寺,北齐“落雕都督”并州刺史斛律光的宅第被改建为正觉寺,隋炀帝内弟肖(王禹)的别墅被改建为开元寺,唐初名将尉迟恭的别墅被改建为晋祠圣寿寺,寺内至今仍有他的挂甲松。

  晋阳城内最具传奇色彩的是创建于隋代的大佛寺,一位名叫澄空的和尚历时四十年两次铸造七十尺高的大佛都没有成功,当他再次用二十年的时间四处化缘,完成铸像的准备之后,在前来观看铸佛盛况的约万名远近僧俗面前,纵身跳入滚滚铁流之中,用自己的生命去迎接这尊大佛的诞生。然而,这尊凝聚着高僧血肉的佛像最终在三百多年后晋阳城的那场大火之中化为了轻烟,我也曾遗憾过它未能像黄河大铁牛那样保存下来,但这样的遗憾实在太多太多,以至于不值一提,谁又知道大禹的九鼎和秦始皇的十二金人现在何处呢?

  太原的经济也在唐代空前繁荣,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唐代晋阳的铸造业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太原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冶炼业发展较早,董安于始建晋阳城时,修筑宫室采用了大量的铜柱,后来智伯围攻晋阳,这些铜柱都被溶铸成为箭头等兵器。赵国初都晋阳时,流通全国的就是铸于晋阳的布币“晋阳布”,北齐时代又设立了“晋阳冶”,冶炼大师綦怀文在这里铸造的宿铁刀享有盛誉。

  到了唐代,太原已成为全国的铸币中心之一,所产铜镜、铁镜被列为贡品,乔琳为此写过一篇《铁镜赋》。最值得称道的还是锋利无比流誉千年的并州刀剪,这一点在许多文人笔下可以得到应证,杜甫在《戏题画山水图歌》中写道:“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卢纶在《难绾刀子歌》中写道:“并州难绾竟何人,每成此物如有神”,姜夔在《长亭怨慢》写道:“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而另一位词人则留下了“秋月如水,并刀如雪”的词句,可以看出,并州刀剪不仅锋利,在当时没有电镀工艺的情况下,刀锋也是相当闪亮的。

  除此之外,硝石、瓷器、琉璃瓦、葡萄酒、汾清也就是现在的汾酒都是远近知名的晋阳特产,有些还成为朝廷的贡品,李世民就特别喜欢美观名贵的并州扇。

  正因为太原的政治地位与丰富的物产,使它成为一座繁荣的商业城市,同时也产生了一批对政局产生过影响的巨商,武则天的父亲就是一个以太原为总部并投机过李渊起兵的大商人。

  此外,太原出土的波斯萨珊王朝银币说明,太原当时已成为一座对外贸易的名城,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

  唐代皇帝对晋阳如此恩宠有加,晋阳城也以对李氏天下的忠诚护卫做为回报。天宝十四年,渔阳鼙鼓动地来,唐玄宗派遣大将程千里到太原紧急招募了数万新兵。为解决平定安禄山叛军的军费,宰相杨国忠派遣使臣来到太原,以有偿办理僧尼道士出家来收取钱财,半个月竟得钱百万缗,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太原的富庶和宗教的兴盛。

  安禄山也早已注意到了太原的重要地位,在他反叛的第二天,就派遣部将何千年率领奚族骑兵二十人以献俘为名来到太原,将出城迎接的北京副留守杨光(岁羽)劫持到博陵安禄山营中后杀害。可笑的是,当太原方面将此事报告给朝廷时,唐玄宗竟然认为这是对安禄山的诬陷。

  就在叛军一路势如破竹长驱直入,唐玄宗感慨河北二十四郡竟无一个忠义之士的时候,常山太守颜杲卿与他的堂弟大书法家平原太守颜真卿相约起兵,联络新到任的太原尹王承业,截断叛军归路,一时间河北十七郡群起响应,合兵三十万,迫使安禄山暂停进攻潼关,回师策应。不久,颜杲卿派儿子颜泉明去京师进献俘获的叛将何千年等人,在叛将张通儒之弟张通幽的怂恿下,王承业截留了俘虏,另做表书贪夺颜杲卿的军功,沽名钓誉的王承业因此被任命为羽林大将军,部下被封官进爵者达一百多人。当史思明、蔡希德猛攻常山,颜杲卿飞书求援的时候,置国家大义于不顾的王承业却按兵不动,坐视常山失陷颜杲卿被俘。颜杲卿后来死得相当惨烈,而贪夺军功的王承业也最终被革职处死。

  当安禄山的叛军日益逼近潼关之时,和当年赵简子留给赵襄子的遗言一样,许多大臣建议唐玄宗避乱太原,利用太原这个军事重镇来扭转战局,重整山河。如果唐玄宗能够接受这个建议的话,那么,马嵬坡也许将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地名,取而代之的将是山西河东离杨贵妃故乡不远的某个地方。

  唐玄宗最终远走四川,让位于太子李亨,刚刚即位的唐肃宗在朔方指挥平叛。为了打通进军朔方的道路以彻底击毁流亡的唐朝廷,安史叛军三路人马共十万人会攻太原。

  此时,对唐室有再造之功的兵部尚书郭子仪任命名将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但李光弼麾下精兵都已经赶赴朔方护驾,城中只剩下团练也就是预备役官兵不到万人,部将大多畏惧叛军,请求修固城池以增强防御。李光弼反对说:太原城周长四十里,此时修固只能是消耗自己的力量。

  李光弼向来以治军严谨而著称,来太原不久,他就处死了态度傲慢拒不执行命令的前任崔众,威震三军,在他的带领下,史思明围攻太原一个月而毫无进展。

  李光弼善于采用一些新的军械和战术来抵御敌军,唐军装备的需要二百人拉动发射的抛石车,一次就能消灭几十个敌人,李光弼还让士卒们准备了大量的土坯,根据敌军的攻势,随时增高或修补城墙。

  李光弼在太原保卫战中运用得最为娴熟也最为成功的还是地道战,他让善于挖掘地道的士卒将地道直通城外,当叛军在城下仰头辱骂叫阵时,突击队员出奇不异地掘地而出,擒获后迅速押至城头处死以威慑敌军,以至于敌军时常注视着地面以防不测。史思明久攻不下,建造飞楼、土山等攻城工事,唐军将地道挖到这些工事下方,使其塌陷。

  当叛军士气日渐疲弊的时候,李光弼开始主动出击,唐军将地道挖到叛军的营地下方,用木柱支撑,然后假意要出城投降,到了约定的日期,唐军数千人出城假降,叛军毫无防备地观看,突然,叛军大营地面塌陷,死伤数千人,混乱之机,唐军骑兵冲出城池,俘虏斩杀叛军一万余人。

  不久,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赶回范阳,留下蔡希德继续围攻太原,李光弼亲自率领唐军全线反攻,大败叛军,杀敌七万余人,蔡希德留下大量的粮食军械仓惶逃走,历时一个多月的太原保卫战最终以以寡敌众的唐军大获全胜而告终。整个战役期间,李光弼不仅表现出精熟的战术思想和身先士卒的奋勇精神,更留下了公而忘私的形象。战役一开始,李光弼就住在城下的营帐中指挥防御,几次过家门而不入,战役结束后,他又处理了三天公事后方才回到自己的住宅探望亲属。李光弼后来又担任过太原尹、北京留守等职,这位大唐名将与太原还是颇有渊缘的。

  在协助李光弼坚守太原的幕僚中,当时担任太原少尹的并州祁县人王缙后来两度出任宰相,他的兄长就是著名的大诗人王维。后来,被安史叛军俘虏后违心接受伪职的王维即将被唐王朝处死,正是王缙上书请求削夺自己的官职为兄长赎罪,方才使王维逢凶化吉。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之后,走向衰败的唐王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而政治的腐败和后勤保障的滞后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军乱。

唐武宗会昌三年,唐廷准备平定割据山西上党及相邻河北部分地区的昭义节度使刘稹,奉命参战的河东行营都知兵马使王逢驻屯榆社,请求朝廷下令从太原抽调二千士卒增援,而太原的士卒都已经开赴前线,无兵可调,河东节度使李石只好征发军库守卒及军中工匠,另外又从北方边防横水栅抽调一千五百名戍卒才凑够数目。

  这年腊月二十八,横水栅的戍卒抵达太原,按照当时的惯例,凡军士出征,每人赏赐丝绢二匹,但前任河东节度使离任时,将府库储备悉数带走,李石虽然把自己家中的丝绢都拿出来添补,每个士卒也只得到一匹。当时正值年终,士卒请求过了初一再上路,但监军吕义忠却不准许,催促他们及早出发。一个杨弁的军士于是利用士卒们的怨怒情绪发动兵变,杀死都头梁季叶,劫掠太原城,李石逃往汾州。杨弁又派遣使者联络刘稹,相约结为兄弟。

  消息传到京城,百官哗然,开始反思对藩镇的用兵,有人建议对昭义和河东两地休兵安抚,在朝堂的辩论中,“牛李党争”中的李派首领李德裕指出:“太原百姓向来忠于朝廷,只是由于储备贫乏赏赐不足才导致兵乱,现在如果姑息杨弁,只怕会招致更多人的效仿。”

  于是,唐武宗决定调集军队平定太原兵乱,先派遣宦官马元实出使太原,招降杨弁,同时窥探乱兵虚实。马元实收受了杨弁的贿赂,回京后慌报军情:“你们应当早日任命杨弁为河东节度使,他的实力相当强大,从河东节度使衙门到柳子列之间十五里的街道上,遍地都是光明甲,我们怎么能够讨平呢?”李德裕反驳说:“李石正是由于太原无兵可发,才征调横水栅的戍卒开赴榆社增援,再说太原府库里的兵器都已带到了前线行营,杨弁骤然之间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兵士和兵器?”马元实狡辩说:“太原人剽悍尚武,人人可以从军上阵,这些士卒都是杨弁临时招募的。”李德裕质问道:“招募士卒必须要有财物,李石正是由于资财缺乏、犒赏不足才导致兵乱,杨弁又是从哪里得到这么多财物呢?”马元实被问得哑口无言。

  就在这个时候,先期派遣到榆社的太原士卒听说朝廷要调集客军平定太原兵乱,害怕客军扰乱家乡,留在晋阳城中的妻儿老小受牵连被屠杀,拥立监军吕义忠为首领,自发出兵攻打太原,活捉了杨弁。

  不久,太原方面将杨弁及其党羽五十四人押送到京城,全部被斩杀于京城东市的狗脊岭。而那个自封的昭义节度使刘稹,后来也被部将杀尽了全族。

  太原唯一一条以人命名的街道在哪里,狄仁杰的故乡在何处,狄仁杰为什么会被下狱,武则天为什么要说朝堂空矣,荷兰人高罗佩为什么要写《狄公断狱大观》,请看《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十四章:狄梁公街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