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西望东扯】聚义厅上,休言浙江无人 -- 逸云三洲

共:💬110 🌺444 🌵3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续五:闽赣来客

浙江聚义厅外一章:心元之源

续四:处理时迁

十三军是浙江土生土长的红军,当然严格地讲,它还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军”。这倒不是计较其兵力、装备不足了,要是比较这个,那不但是十三军,历史上大部分的红“军”,兵力装备都是颇有限的;这里主要指的是,作为一个部队来衡量,十三军还不够不上组织严密、军令统一的标准。

事实上,浙江境内各类称号的红色武装,在十三军之前早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后来新设立的中央军委,有参照苏联红军模式整理全国红军的行动,其中一个内容就是番号的统一。授红十三军的番号,是计划整理浙江各部赤色武装、打造出一支主力红军。该军遂有列为红军历史上最早的十四个军之一的荣耀。只是该军存在的时间太短,只来得及从称号上将若干红色武装统一了起来;真正的整军行为远不及展开。在十三军军部短暂的存续时间内,所直接指挥的部队,只是一个第一团而已;一个组织严密、军令统一的红十三军,应该说还是并不存在的。

红十三军及余部之外,其他正规番号的红军也有在浙江活动过,不过多是“客籍”。红军又不上户口,去了那里就属于那里;所谓“客籍”,不过是指成军于浙江境外、骨干多为外省人的意思。这一类部队,有红十军、红七军团、红十军团,及其余部。实际上这几支部队之间是有很紧密的血统关系的,里面的老祖,即是方志敏等人创建的红十军。由十军再往上追呢,则是赣东北的江西红军独立一团和闽北的红五十五团。所以在这里,姑且一概统称其为闽赣来客吧。

红十军建军的时间其实和十三军差不多,但底子比十三军好得多;一来其前身部队成立得早一些;二来有方志敏这样的干才,政治整军做得也比较有章法;三来嘛,该部军事骨干也多一些;当年江西红军独立一团起家的时候,就有国民党军周志群旅起义的两个连,方志敏启用起义的旧军官担任红军指挥员,使部队的军事素质得到提高。说起来也有趣,这个周志群部,追溯上去,属于贵州出来的王天培部,北伐时期的番号也是第十军,看来有点缘分哈;而周将军嘛,大概也是大方的,,以后手下竟又有三个营投奔方志敏去也,其中很多起义军官,日后成了赣东北红军的重要将领。江西独立一团的团长,是江西省委派去的周建屏。周是前滇军军官、朱德的旧部,部队扩编成军后,出任红十军军长。

方志敏等人在赣东北、闽北建立的根据地逐步发展,最后扩展到了浙西。31年3月,红十军进入浙江开化县境内,奔袭了战略要地华埠镇。次年4月,周建屏、邵式平率红十军再次入浙,占领了华埠镇。随着红十军的两次入境,中共在当地的组织也开始形成,先后成立了油溪口支部、开化特别支部和开化一区区委等基层单位,隶属赣东北省委。这时期的浙江本地干部,有傅家富等人。傅家富后来为闽浙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战斗中负重伤后,流散于民间。

红十军第三次打入开化县境,是33年6月,时赣东北省委已改成闽浙赣省委,对浙江的开拓当然更是名正言顺。不过这时的红十军,则已名是实非,确切地说,这是一支新建的红十军,现在军史上称为新十军。周建屏的老十军,则已奉中央命令,改称红十一军,调往中央苏区。新十军由闽浙赣地方部队赤色警卫师升编而成,军长是从中央苏区调来的王如痴。王军长军事资历不浅,可惜在新红十军军长任上,成绩不算太好,方志敏屡有不满,遂向中央投诉,获派军事资历更老一些的刘畴西替任,将王如痴降为独立师师长;谁知刘军长的成绩竟是一样的不佳,此是后话。且说新十军首入浙江时,带兵的尚是王军长,并且还是有所成绩的,曾在当年9月打开了开化县城。红军获得进展,闽浙赣省委对浙西地区的开拓工作遂益加重视,从34年初开始,陆续派出很多政治干部前往建立与发展组织。

与此同时,中央苏区在国民党军的围剿下,形势却渐渐危殆,于是以偏师红七军团,在抗日先遣队的名义下实施调敌任务,向闽浙赣而来。想来很多网友都知道的,红七军团溯源,即是老红十军。当年十军改称十一军进入中央苏区之后进行了整编,缩编成两个师,另调入中央红军的三十一师来充实编制。三十一师的老政委王如痴则如前述,往赣东北任职去了。这个军后来再整体缩编为红十九师,隶属新成立的第七军团;不过从赣东北去的主要干部,均已被他调。周建屏本人在去红大学习后,一度倒还是回来当过十九师的师长,不过最终还是调出了;中央红军北上时,留下一个红二十四师给项英,师长就是周建屏了。部队打光后辗转北上,改编八路军时,任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副旅长,是开辟晋察冀根据地的元老了,38年病死在第四军分区司令任上。

红七军团出发调敌前,编制里就剩一个红十九师,补充新兵后,将原来的三个团扩编成三个师,团长升任师长,均非红十军旧人。军团一级的干部中,军团长寻淮洲、政治部主任刘英、参谋长粟裕,都是红四军老干,寻淮洲与粟裕还是井冈山的老班底;粟裕是叶挺旧部,跟着朱德上山的;寻淮洲则更早,是秋收起义之后就跟上山的了。具体是那一支部队呢?就是前面提到过的、死在红十三军政委任上的潘心元的旧部。刘英入红四军要晚两年,在瑞金加入的,先后任军部会计和出纳股长,朱毛的管帐先生哈,也是了得的。

不过当时先遣队中负最高责任的倒不是朱毛旧将,而是苏区新贵,临时中央线上的了。随红七军团行动的中央代表曾洪易,说起来算是领导层中唯一与老十军挂得上号的,不过当年是由中央苏区派往赣东北当首席的,所以只能算出口转内销而已。说起来这人不咋样,强龙猛斗地头蛇,方志敏等人,没少吃他的苦头。你倒是里里外外一把刀尼,倒也好说不是?结果南方崩盘后,他又自首了。当然说句公道话,倒也没杀个回马枪,比上山去找陈老哥晦气的龚老弟要好点。就是比龚某人傻点,不是指没杀回马枪,而是这人竟然异想天开,等共产党坐了天下,又想去吃回头草,也不去想想以前留没留人情,就溜溜找上门去,结果死在监狱里了。

先遣队的第二号政治领导人,是红七军团的政委乐少华。乐少华是浙江镇海人(总算我怒同乡来哉,否则这篇又要挂外一篇的牌贴了),当年是上海的工运领袖,后来去过莫斯科一段时间,回国后在上海住了一段时间秘密机关之后进入中央苏区,因为背景对路,职务上升很快。乐少华早先在三军团时就与寻淮洲搭挡当师政委,可是两人关系不咋样,到红七军团磕碰得就更厉害。本来中革军委在指挥先遣队时,就常有人乱发条头,再加上地头上不懂军事的一号二号跟着搅和,活下来的粟大将,后来替早死的三号寻淮洲,吐了不少苦水。不过乐政委在这个职位上面,本来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听上边的命令;不能因势利导,只能说是比较死板,而独立判断形势的能力,又比较有限吧。俗话说听话不能干、能干不听话,总是有点因头的。

红七军团经闽北地区攻入浙江,先后打开了庆元、清湖(今江山市境内)、常山等县城。不过该部离开中央苏区后一路闯关,兵力损失很大,于是转进闽浙赣苏区,与新十军会师。时七军团兵力已折损过半,遵令与新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原红七军团所部重新缩编回十九师,寻淮洲任师长;乐少华则平渡到红十军团当政委,与从新十军军长转任红十军团军团长的刘畴西搭挡。刘是老资格,黄埔一期的,既是“地主”又带大股(新红十军带入十军团的兵力比七军团多),所以安排刘于寻之上,光从人事管理角度,倒也不能算是没道理的事情;只是刘的指挥能力平平,再加上一个笨拙执拗的政委,真是比之前的乐寻配更等而下之了。不过曾代表就卷了铺盖,由方志敏随军,负总的责任。不过方并不是军事专才,不能补刘军团长之拙;加上上面要先遣队完成的又是这么个与实力大不相称的任务,蜜心硬泡喜婆,结局可想而知。

十军团编成后,寻淮洲带红十九师先行出动,寻师长官小了兵少了,可没了乐政委,大概也算一件轻松事,在浙江也就打得比较活份些,在遂安县(今淳安境内)的白马伏兵击溃了浙江保安队一部,接着攻克淳安县港口镇。渡过新安江后,迫近分水县城(今桐庐境内),距杭州不到百公里。国军紧急调补充一旅前往堵击,红十九师在分水县城附近激战一昼夜后,转往昌化县(今临安市境内),进逼临安县,杭州震动。这时红十军团主力也出动了,十九师于是奉命前往会合,折向皖南。

方志敏等率红十军团主力到外线作战,向浙皖边前进,34年12月10日在皖南汤口地区同奉命前来的红十九师会合。时敌军南北夹击过来,十军团在皖南谭家桥恶战,寻淮洲战死,军团政委乐少华也在战斗中负了重伤。乐少华后来离开部队到上海治疗,未经历红十军团的全面失败,成了一个幸存者。伤愈后,乐少华去了陕北,任军委直属队政治处主任,这是他第二次在军委直属队工作了,当年新到中央苏区时,就当过直属队的总支书记。不过这一次,职务不再节节高了。当然人生失意时或遇得意事,延安时期,乐少华经蔡畅介绍,与浦代英相识并结婚了。浦代英是云南宣威人,有个妹妹也在八路军里面,叫浦琼英,当然人们更熟悉她现在的名字:卓琳。

乐少华后来出任陕甘宁边区兵工厂的厂长,政治上的黄金时期算是过去了,但他以前在上海就是和工人打交道,回工厂去当厂长也蛮好,何况兵工厂也是要紧的部门,那年月可金贵着呢。解放战争时期,乐少华去了东北,还是搞兵工,天地则大得多了。解放后担任了东北工业部副部长兼军工局局长。看看又顺溜了吧?运动罗,三反,就在家里自杀了,时为52年初。将近三十年后,有了一个平反的结论。

乐少华在七军团、十军团的同志,大家知道的,在他去世前十几年就已大部牺牲了,当年谭家桥之后,红十军团在皖南又经连场苦斗,损失严重,决定回师老根据地,途中又曾进入浙江,在开化县境内的大龙山打过一场遭遇战。最后主力在江西怀玉山地区失败。

以后就是十军团余部的战斗了。其实就浙江境内而言,这才是该系红军最活跃的时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