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米 -- 燕人

共:💬92 🌺48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八十年代上海人“吃不到”大米有几个原因。

  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粮食短缺,种地以产量为主,许多地方单季稻改双季,所以籼米较多,粳米相对下降。

  再一个就是七十年代中后期到八十年代时,就业人口增加,虽然人均工资没长,但户均收入有了一定增长,对生活的要求也有了增长。就拿南京来之,六十年代时有相当多的人家只买籼米吃,因为籼米便宜又出饭。当时南京上大米(粮站供应的最好的粳米)一毛四分九一斤,中熟米(籼米)是一毛一分多,相差三分多一点,一个人一个月在吃米的花费上就能省下一元左右,那时在食堂包伙一月也只要九元左右。

  因为吃籼米的人多,粮站对买籼米就有所限制,大约定量中只能买20%的籼米,其他种类随便买(当然在粮食定量的限制内),你只要有这个经济实力,可以天天都吃大米。

  到了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就反过来了,吃籼米的人少了,买粳米受到限制,籼米随便买。记得七十年代时到丈母娘家吃的还是籼米,后来就全吃粳米了。

  至于面粉,南京人吃的较少,一直不限。不光

不限还要强迫你吃,七八十年代南京发的粮票中每月还要有几斤是面票,这是只能买面粉不能买米的。

  还有那时的食堂全都是用的籼米。

  好象在八十年代年前后,在丈母娘家吃过杂交米,印象中比原来的中熟数口感好一些,也白一些。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