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把中国的钱算清楚(一) -- 陈经

共:💬189 🌺1050 🌵1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把中国的钱算清楚(一)

现在要理解经济问题,一个通常的大麻烦就是“模糊”。看新闻或者分析文章,字都认识,也觉得有道理,好象也有数据。我自己都能扯不少大道理,好玩的东西是不少。但总感觉有点象搞哲学或者社会学研究。看着言之成理,也很有用,但实际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哪怕都是高手,学的是一样的东西,作出来的判断却相差甚远。说实在的,对于经济判断,没有谁特别有信心,也不应该对谁特别有信心。一个笑话说,经济学家成功的预言了过去六次经济危机中的七次,每次都是不同的人作出的。而理工科就不会这样,逻辑直接得很,推理可靠,再加上实践检验,慢慢的建立了很多非常可靠的理论,开发出了管用的工具。对于这些成熟理论与工具,人们非常有信心。

应该说经济学还是和理工科更象,这有几个原因。从搞经济的人来说,似乎是理工科的人对经济更感兴趣,也更能理解。经济专业的人,也是理工科背景的人多,很多大牛其实是数学家。经济学从研究方法来说,也是理工科这一套,学者们试图建立一个坚实的数学基础。这样的一个成果就是“货币经济学”,以“钱”为核心去构建体系。我觉得这个体系还是很厉害的,数字非常多,挺精深的感觉。有一些其它的“道理经济学”,象“市场经济”能搞活,“出口导向”发展快,这些就象哲学了,搞懂不难,但比较模糊。

现在经济学成了社会显学,新闻媒体上火热得不行了,民间舆论也很热。主要还是“道理经济学”,人看了觉得能明白。但明显有屁股问题,语言与逻辑可以被操纵,同样的事解读就可以两样,吵来吵去各拉一伙人信。经济学家嘴里时而会出一些货币经济学术语,但实际没多少人真正理解,只是看惯了不觉得奇怪。象GDP,人看增长率9%觉得习惯了,实际是啥绝大多数人是糊涂的。社会公众、企业经营者、政府官员可能陷入了一种误区,就是模糊地理解经济。慢慢就成了“糊涂”的理解,有很多不正确的认识,以为明白了,其实离真相反而远了。索罗斯说,“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它铺平了累积巨额财富的道路。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这是一个很厉害的观察,社会公众确实就是一伙糊涂蛋,弄出了很多荒唐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是一种幻想,“群众是很容易糊涂的”才是真理,搞经济或者搞民主得先明白这个道理。

高水平的经济学家与投资大师还是很厉害的,不少人能提前“认清其假象”。我猜想,主要原因是对经济体系有一个整体的观察,从货币经济学的底层开始,有较为严谨可靠的推理基础。而社会公众或者各类大仙,容易被表面的“指标”所迷惑,作出种种逻辑根基不可靠的推理。社会公众和做错数学题的学生不同的是,他们的贪婪与恐惧会产生直接的经济影响,从而直接制造了“假象”。

如何培养“认清其假象”的能力?我觉得虽然经济学很哲学很社会,还是得按理工科的原则来。对于经济数据经济现象,要刨根问底弄到完全明白,逐步建立可靠的逻辑根基。完全弄明白的东西多了,就能作一些可靠推理了。然后,要知道哪些东西自己是不明白的,或者别人也不明白的,根本就是忽悠,这样就可以避免没有逻辑基础的推理。最后,要相信实践,对理论的基本态度是怀疑。

基于这样的理由,我认为“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是理工科的思路。而“宏观调控”,从近来的一些表现来看,不是科学的态度,而是对“专家”的迷信。和社会公众一样,是被各种表面的“指标”所迷惑,没有坚实的逻辑基础。应该正确认识宏观调控理论对经济的作用原理,不要迷信理论。

对于个人,如果打算建立可靠的逻辑根基,我觉得关键着手点应该是货币。把一国乃至整个世界的“钱”是怎么回事给弄通了,才算有个起码的研究基础。另一个方面,货币制度体系在整个经济学里算是很精确的东西,有很多可供研究的数据,定义清楚明确,也是不错的学习方向。我以前想过不少经济问题,基本是哲学逻辑层次的。虽然有时想得挺深,但没有数理基础,总有在“蒙”的感觉。对于货币经济学,名词知道,但没有去融会贯通地理解。因此,想把货币经济学的一些基础学通。中国的情况熟一些,所以就从琢磨中国的钱开始。

(待续)

元宝推荐:晨枫,爱莲,

本帖一共被 6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