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闲话房地产(1)不同时期房地产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 -- 水管子

共:💬95 🌺29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闲话房地产(2)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困境

(2)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困境

真正让我们感到困难的,其实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做选择。即使是面临着很糟糕的局面,如果仅仅只有唯一的一条路可走,那我们也就会安心地、坦然地走下去。就像改革开放前,我们都很穷,都没有房子,连工作都是“国家分配”的,个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自主选择权,于是我们就“穷并快乐着”。今天的房地产,实际上就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并不是真没有路走了,而是有不同的路可供选择,于是有了选择,我们便有了迷惑、陷入困境。这种困境体现在每一个参与房地产市场的主体上,不因你有房或无房而不存在。

我们先说最基本的,也是最小的参与者——个人。从数量上来讲,他们人口众多,就在于神州大地的大街小巷,远多于开发商的数量。从资金量上来讲,一个人投入房地产的资金量有限,但所有个人投入资金的总和却十分巨大,其自有资金也远高于开发商的自有资金。因此,无论是拼人数还是拼资金,个人都占据了优势,但是,由于个人在房地产市场却是最没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何故?缺乏组织性所致。光靠人多是不顶用的,历史一再证明这一点。就拿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来说,今天提起八国联军入侵,似乎真是强大的八个帝国开来大批主力军队,铺天盖地打过来一样,其实不然。八国联军号称八国,但德国是在联军已经攻入北京城后才加入,另外七国联军总兵力也不过2万人(有数据表明是1.6万人),其中日俄是主力,奥军和意军不到百人,凑数而已。而当时清军有10多万人,且装备精良(并非义和团那种大刀长矛),更遑论周围百万群众。清军以10万精锐之师,据主场优势,竟让不到2万远征联军只用10天就攻入都城,既不是兵力不足,也不是武器落后,实乃缺乏有效组织所致。我一直认为老毛是个超级大牛人,其组织能力就独步天下,论武器装备、论知识水平、论兵多将广,老毛在初期都远不能与老蒋相比,但照样把老蒋赶到台湾,源于其能够极其有效地组织起军队与广大人民群众。

有点扯远了,还是说回来。在房地产市场,个人参与者固然数量众多,但各自为战,基本上谈不上什么组织性,因此必然导致没有话语权与影响力。而引起过人们注意的个人,正是那些善于组织的人,有两例。一是温州炒房团,二是集资建房,这两例都是个人力量有效组织的典范。温州炒房团,通过团购这种形式,获得与开发商更大的议价能力,并收获颇丰。而2004年震动整个地产界的于凌罡集资建房案,通过组织众多购房者的力量,引起开发商的反弹。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那就是于凌罡被开发商招安。在这个案例中,于凌罡可以说是利用了其组织起来的“个人”力量,然后把这些“个人”再卖掉,以获得自己的利益。但这两例不足以改动个人在房地产市场中的弱势地位,除非能够有效地组织起来,而这一点非常不现实。即使组织起来了,不外乎三条路:第一、团购获得优惠价;第二、反抗被招安;第三、反抗被镇压。至于反抗成功自己做老大的概率几乎为零。

个人参与者的这种无组织性,在市场上表现为多空分歧。从1999年,到2009年,整整十年,看多的、看空的,一直在争论。十年房市,十年分歧!有纯粹打口水仗的,也有拿真金白银下注的,也赚得盆满钵满的,也有悲惨割肉的。在08年以前,这种多空分歧表现为多头的全面胜利与空头的完败;而08年全国房地产市场不同程度的下跌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相当一部分多头翻空了,而也些空头终于抵抗不了刚需而看空做多了。而经过去年的下跌和政府一系列的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措施,再加上今年年初信贷的特别宽松,春节后房地产市场的确趋稳与回暖了。在这种情况下,09年下半年乃至于未来几年的房价会涨会跌?更加牵动了个人参与者的心。

还没买房的,现在陷入了困境:到底买不买?现在买还是再等等?如果现在买了但跌了怎么办?如果现在不买又涨了怎么办?买也不是,不买也不是,左右为难!

已经买房(主要指投资房)了的,也陷入了困境:卖还是不卖?去年挂牌价已经跌不了不少都没有卖出去的房子,现在有人开始加价买了,到底卖还是不卖?如果卖掉又涨了怎么办?如果不卖又继续跌怎么办?也是左右为难!

对于那些手上拿着大把现金的人来说,同样存在困境:买?还是不买?这是一个问题!如果不买吧,央行最近猛印钞票,通胀起来了的话,手头上的钱就不值钱了。而且不买房子还真不知道投到什么地方去,股票半死不活,债券已经在高位运行了,境外更是风狂雨大。看来看去就只有房子能够比较有效抵御通胀。但是买吧,万一跌了怎么办?

说完个人参与者的困境,我们再来谈谈开发商的困境。开发商前几年的日子的确是很红火,可以说是无限风光。但是到现在,问题也挺严重的。在一般人看来,开发商都很有钱,这不错,但问题是,这些钱并不全都是他们自己的。熟悉房地产行业的人都知道,开发商盖房地产的钱,一大半都是借来的。抵押了地皮从银行贷款借进一笔,让建筑商带资建房又借进一笔,从信托公司发个产品再借进一笔……左借借、右借借,如果你是开发商,你也会觉得自己钱不多,遇到银行房子不好卖银行又收紧信贷的时候还真是资金很紧张。实际上到去年年底时,很多开发商的资金链已经很紧张了,如果不是在今年年初央行放水,我估计开发商就得死掉一批了。尽管开发商的组织性比个人要强得多,在多数时候他们会采取共同行动,例如最近就有不少开发商借机涨价了。但问题是,开发商也并不是铁板一块的,至少万科在很多开发商眼里就是一根搅屎棍。

开发商现在的问题是,在07年市场最火热的时候高价拿了不少地,现在撑得难受。撇开买地的本金占用不说,仅每个月偿还银行的贷款利息就令他们很难受,只有比较快速地以比较高的价格把手上的存量房都卖掉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可是,现在卖房子已经不像07年以前那样容易了。得了“消化不良”胃气胀病的开发商不是一家两家,而是全行业性的。因此,他们现在的困境是:降价不降价?如果降价吧,价格战一开打恐怕就算房子卖出去收回来的资金也不够用;如果不降价吧,别人降价了能卖掉,自己就得活活撑死。所以,降价还是不降,是一个相当头痛的问题。当然了,有人会说,开发商可以搞价格同盟,博奕论的理论证明了这种同盟是靠不住的,尤其还有万科这样的开发商在旁边下刀子。这里澄清一下,万科之所以能够率先降价,并不断宣传与实行其降价策略,绝不像其宣传的那样崇高伟大。万科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在市场不景气时,通过其资金与成本优势,不断压缩其他开发商的利润空间,并最终达到逼死别人自己独大的目的。商人就是商人,这也无可厚非,但我们切不可幻想万科来做雷锋,尽管其掀起了降价风潮。

实际上开发商的困境还在于更深的层次。一部分开发商现在是深陷泥潭,没办法拍屁股走人。还有一部分,就算能够撤出房地产市场也很难撒手,因为他也很难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行业。这一点很像我们个人跳槽,如果你在某个行业已经浸淫很深了,那你转行的成本就非常高,你就很难再改行了。所以,那些资金还过得去的开发商也有困惑:如果不玩房地产了玩什么呢?郎咸平对中国二元经济和产业空心化的解读可以解释开发商的这种困境。

房地产市场的第三个参与主体是银行。银行的利润可以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利差收益。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左手拉存款(低利率),右手放贷款(高利率),银行就坐吃利差收益。这个利差收益是十分可观的,假设平均利差是3%,像建设银行其当前储蓄规模大约是2万亿,光利差收益一年就是近600亿!利差的点数,目前银行没有决策决,得由央行说了算。但其规模与构成银行是有较大自主权的。就规模而言,银行业的信贷规模必然与国民经济规模的整体相适应。在我国,GDP主要由投资、净出口与消费三大块构成,消费这一块一直都是软胁,谢百三说中国消费20年起不来,理由很简单,社保一天不解决,消费一天起不来,所以这一块不是银行信贷的大头。外贸这一块,现在全球经济形势不好,净出口下滑的很快(而且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下滑得很厉害),2月份的数据就只有48亿美元,眼看就快成负值了。国务院今天刚又出台政策提高部分出口产品的退税率,看来外贸形势很严峻。剩下最大一块就是投资,顺便说一下,居民个人住宅消费算GDP中算投资不算私人消费的。除了政府的铁路大单这类信贷银行是一定要争取的外,个人住房信贷到目前为止仍然是银行最优质的资产,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对于银行来说,做大住房信贷规模就意味着高利润。有前几年,这种利润的高速增长没有问题,因为房价在涨,只要房价在涨,银行房贷资产的抵押物就是充分的,风险就是可控的。但房价一下跌,房贷的风险就显现出来。房价跌得越狠,银行房贷风险越大;房价跌得越快,银行房贷风险越大。所以,当房价不再单边上涨时,而且显然是在高位调头向下时,银行的心态必然矛盾。一方面是对利润的追求,另一方面是风险控制。这个平衡木并不是那么好走。

银行对于个人房贷的审查与风险控制相对比较容易,令他们头痛的是给开发商的信贷。不给吧,少掉好大一单,利润就少了一截;给吧,真要是房价跌狠了跌急了,开发商可是真会摞挑子走人的,留下你银行去收拾烂尾楼吧。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银行的态度是比较矛盾的,就不像在个人房贷上高度一致。

房地产市场的第四个参与主体,与前三个地位完全不一样,因为她是政府。相对于个人与企业,政府具有绝对的支配地位。但中国比较有意思的是,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她不仅制定规则,也分享利益,关于这一点,陈经的《中国的官办经济》有比较深入系统的论述,这里我就不献丑了。但需要说明的是,在经济上,地方政府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因此,我们需要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分开讨论。

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模式与企业更加相似,只不过企业追求的是利润,地方政府追求的是GDP与财政收入。过去10年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直接推动了各地GDP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这种增长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对房地产业的相当程度依赖。但当房地产市场调整时,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就遭遇了困境,尤其是财政收入下滑很快,这是各地政府所不愿见到的。各地地方政府在去年下半年不断出现的各种救市声音与实实在在的政策,就是一种非常正常的企业式的反应。但同时,过份依赖房地产推动经济增长与财政增收,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其他产业的正常健康发展,并最终损害当地的综合经济实力,这也是各地政府所不愿意看到的。比如上海市,过高的房价已经产生了挤出效应,如果不是因为软环境好,恐怕这种损害更大。如何平衡房地产对于地方经济的拉动与整体经济均衡健康发展,对于地方政府,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中央政府不像地方政府只考虑一个地区的发展,而是要统筹全国的发展;而且,相比之下,地方政府更加讲经济、中央政府更加讲政治。当前形势下,中央政府要站在全国的高度,通盘考虑要不要救房市?不救吧,任由其崩盘,结果可能灾难性的,倒下去的恐怕不仅仅是房地产,还会有钢铁、水泥、电力、煤炭、物流、金融……并引发失业大军,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所以完全不救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救吧,又恐怕鼓励了高房价,使得目前已经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畸形发展,并且要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其代价也非常高。所以,中央政府也是左右为难啊!因此,如果我们只是图一时口快在网上骂政府,我个人认为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应当看到政府的难处,予以适当的理解和支持。

写到这里有人可能就会有疑问了,说你写了半天不又回到原点了吗?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还是一团乱麻啊。读者心急,我能理解,不过心也急吃不了热豆腐。我抽点时间码字也不容易,不过,我绝不是一个只挖坑不填坑的人。如何破解地产谜团,且看下篇——大棋局。

关键词(Tags): #房产#房地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